换做其他人,在大战在即之际,说出这种动摇军心的话来,柳毅一定会毫不犹豫将其斩首正法。
但是,此话出自诸葛哲之口,却令柳毅不得不陷入深思。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诸葛哲可是和自己有着一样的传奇。
自己这些年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未曾尝过一场败绩。
而诸葛哲的推衍卜卦之术,也从来没有失算过。
柳毅正色道:“先生,那依你看来,我现在该如何抉择?”
诸葛哲默然片刻,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
“眼下最稳妥的决策,自然是收回军令,让各路兵马停止进军,按兵不动,待天命重新站在我们这一边,再定夺进军之策。”
“但是我相信,以柳相的脾气,以及眼下的局势,肯定不会轻易罢兵吧?”
“不错。”
柳毅点了点头,忍俊不禁笑道:“于公而言,现如今英军刚刚经历惨败,且初到龙羯雪原,与羯人貌合神离,正是我军进兵的最好时机。”
“如果迁延时日的话,一旦英军从失败的阴霾中喘过气来,并与羯人达成珠联璧合的联盟,局势对我军而言便极为被动了。”
“于私,这些年来打了那么多场仗,几乎都每场仗开打之前,就已经十八九稳地锁定胜局,即便最后取胜了,也没有什么胜利的喜悦。”
“像这种尚未开战,便先锁定败局的仗,如果最终打胜了,才叫有意思。”
“先生,还请帮我想想,眼下我要怎么做,才能够逆天改命?”
诸葛哲苦苦思忖许久,突然想到什么,说道:“办法,或许有一个。”
“但是,这个方法我从来没有试过,不知是否妥当……”
柳毅淡笑道:“什么办法,先生且说说看。”
“我师父当初对我说过,凡是诚心求取之签,不论祸福吉凶,皆有破解之法。”
诸葛哲郑重道:“已成天命之定数,需寻得身负天命之人,方能逆天改命。”
“而想要寻找身负天命之人,只能凭借这个法宝。”
说着,诸葛哲从自己装满法器符纸的包袱中,取出一枚罗盘。
这枚罗盘只有巴掌大小,通体用黄梨木雕刻而成,上面铭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图腾,散发出淡淡的暗黄色光泽。
罗盘的上面,装着一枚银制箭头,上面有很多亘重的痕迹,显然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岁月沉淀。
柳毅好奇问道:“先生,这是?”
诸葛哲双手捧着罗盘,脸上满是庄肃和敬意:“这是我师父传给我最强法器,名为寻龙罗盘……”
柳毅愣了愣,下意识脱口而出道:“寻龙分金看缠山 一重缠是一重关?”
“嗯?”
诸葛哲满脸懵逼:“柳相,你在说什么?”
柳毅有些尴尬地咳嗽一声:“咳咳,没什么,你继续。”
诸葛哲庄重道:“师父当初对我说过,只要将所请之签置于寻龙罗盘之上,即可寻得拥有更易此签的天命之人。”
“虽然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但是此罗盘能让师父都如此重视,必定是有大法力的宝物。”
“好!”
柳毅顿时满脸兴味,欣然道:“没想到打仗前,竟然还能先寻个人,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既然如此,明天一早,咱们便带着这枚寻龙罗盘动身,前去寻找这位能帮我们逆天改命的天命之人!”
……
当夜,柳毅让各营将士都按兵不动,没有急着动身出兵南荒。
次日清晨时分,天色未亮,便同诸葛哲一起出发,动身踏上寻找高人之路。
二人骑着马离开成都府,诸葛哲将签置于罗盘之上,在罗盘的指引下,一路往东而去。
原本,柳毅见罗盘的指针,始终指着东方一动不动,心中还有些犯嘀咕。
但每当赶上岔路口之际,指针都会自行开始颤动,为他们指明一个方向。
这神奇的现象,使得这枚寻龙罗盘,在柳毅心目中的可信度又增加了几分。
找了整整一天的光景,二人赶了二百余里的路,从川蜀最西侧的成都府,一路来到了最东侧的广安府,一座名为桑榆镇的的小镇。
这座小镇位处大周东部边境,与西域黄沙王庭接壤,从前饱受西域突厥部的侵扰。
自从柳毅歼灭突厥之后,桑榆镇才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一片安居乐业、海晏河清的景象。
走在镇内的街上,看着镇中平安祥和的气象,百姓们灿烂幸福的笑容,柳毅心中也生出一阵暖意。
他虽然多年来南征北战,百战百胜,但其实柳毅本心,并不喜欢战争。
之所以打了这一仗又一仗,一次又一次挑起战端,最大的心愿正是为此。
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能摆脱战火的水深火热,过上安宁无忧的好日子。
只要百姓们过得好,柳毅便别无所愿。
身旁的诸葛哲,仍然紧紧盯着手中的寻龙罗盘,不敢有丝毫疏神大意。
在罗盘的指引下,二人一路来到桑榆镇的深处。
突然,一路上都在罗盘上稳稳当当的指针,从罗盘上掉落下来,落在地上。
柳毅和诸葛哲,不约而同抬起头定睛一看。
他们前方五十米外,赫然屹立着一座高大的寺庙宝刹。
这座庙宇占地极为宽阔,横于路间,背靠连绵不绝的川羯山脉,将山路从中间阻隔开来。
庙内传来诵经礼佛的声音,飘出淡淡的焚香气味,让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内,都感到心旷神怡。
大门外的门框上悬挂着一枚牌匾,牌匾上赫然雕刻着“至真道场”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
诸葛哲面露庄重之色,郑重道:“柳相,我们终于找到了!”
“不错。”
柳毅点了点头,眼中也流露出一丝兴奋的笑意。
“看来,这位能帮助我们逆天改命之人,就在这座庙里!”
当即,柳毅和诸葛哲一起,缓步来到寺门外,敲了敲门。
不一会,一名看着二十出头,穿着青僧衣的小沙弥从里面开门,单掌打着稽首,恭敬道:“二位施主,不知造访敝寺有何贵干?”
但是,此话出自诸葛哲之口,却令柳毅不得不陷入深思。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诸葛哲可是和自己有着一样的传奇。
自己这些年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未曾尝过一场败绩。
而诸葛哲的推衍卜卦之术,也从来没有失算过。
柳毅正色道:“先生,那依你看来,我现在该如何抉择?”
诸葛哲默然片刻,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
“眼下最稳妥的决策,自然是收回军令,让各路兵马停止进军,按兵不动,待天命重新站在我们这一边,再定夺进军之策。”
“但是我相信,以柳相的脾气,以及眼下的局势,肯定不会轻易罢兵吧?”
“不错。”
柳毅点了点头,忍俊不禁笑道:“于公而言,现如今英军刚刚经历惨败,且初到龙羯雪原,与羯人貌合神离,正是我军进兵的最好时机。”
“如果迁延时日的话,一旦英军从失败的阴霾中喘过气来,并与羯人达成珠联璧合的联盟,局势对我军而言便极为被动了。”
“于私,这些年来打了那么多场仗,几乎都每场仗开打之前,就已经十八九稳地锁定胜局,即便最后取胜了,也没有什么胜利的喜悦。”
“像这种尚未开战,便先锁定败局的仗,如果最终打胜了,才叫有意思。”
“先生,还请帮我想想,眼下我要怎么做,才能够逆天改命?”
诸葛哲苦苦思忖许久,突然想到什么,说道:“办法,或许有一个。”
“但是,这个方法我从来没有试过,不知是否妥当……”
柳毅淡笑道:“什么办法,先生且说说看。”
“我师父当初对我说过,凡是诚心求取之签,不论祸福吉凶,皆有破解之法。”
诸葛哲郑重道:“已成天命之定数,需寻得身负天命之人,方能逆天改命。”
“而想要寻找身负天命之人,只能凭借这个法宝。”
说着,诸葛哲从自己装满法器符纸的包袱中,取出一枚罗盘。
这枚罗盘只有巴掌大小,通体用黄梨木雕刻而成,上面铭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图腾,散发出淡淡的暗黄色光泽。
罗盘的上面,装着一枚银制箭头,上面有很多亘重的痕迹,显然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岁月沉淀。
柳毅好奇问道:“先生,这是?”
诸葛哲双手捧着罗盘,脸上满是庄肃和敬意:“这是我师父传给我最强法器,名为寻龙罗盘……”
柳毅愣了愣,下意识脱口而出道:“寻龙分金看缠山 一重缠是一重关?”
“嗯?”
诸葛哲满脸懵逼:“柳相,你在说什么?”
柳毅有些尴尬地咳嗽一声:“咳咳,没什么,你继续。”
诸葛哲庄重道:“师父当初对我说过,只要将所请之签置于寻龙罗盘之上,即可寻得拥有更易此签的天命之人。”
“虽然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但是此罗盘能让师父都如此重视,必定是有大法力的宝物。”
“好!”
柳毅顿时满脸兴味,欣然道:“没想到打仗前,竟然还能先寻个人,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既然如此,明天一早,咱们便带着这枚寻龙罗盘动身,前去寻找这位能帮我们逆天改命的天命之人!”
……
当夜,柳毅让各营将士都按兵不动,没有急着动身出兵南荒。
次日清晨时分,天色未亮,便同诸葛哲一起出发,动身踏上寻找高人之路。
二人骑着马离开成都府,诸葛哲将签置于罗盘之上,在罗盘的指引下,一路往东而去。
原本,柳毅见罗盘的指针,始终指着东方一动不动,心中还有些犯嘀咕。
但每当赶上岔路口之际,指针都会自行开始颤动,为他们指明一个方向。
这神奇的现象,使得这枚寻龙罗盘,在柳毅心目中的可信度又增加了几分。
找了整整一天的光景,二人赶了二百余里的路,从川蜀最西侧的成都府,一路来到了最东侧的广安府,一座名为桑榆镇的的小镇。
这座小镇位处大周东部边境,与西域黄沙王庭接壤,从前饱受西域突厥部的侵扰。
自从柳毅歼灭突厥之后,桑榆镇才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一片安居乐业、海晏河清的景象。
走在镇内的街上,看着镇中平安祥和的气象,百姓们灿烂幸福的笑容,柳毅心中也生出一阵暖意。
他虽然多年来南征北战,百战百胜,但其实柳毅本心,并不喜欢战争。
之所以打了这一仗又一仗,一次又一次挑起战端,最大的心愿正是为此。
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能摆脱战火的水深火热,过上安宁无忧的好日子。
只要百姓们过得好,柳毅便别无所愿。
身旁的诸葛哲,仍然紧紧盯着手中的寻龙罗盘,不敢有丝毫疏神大意。
在罗盘的指引下,二人一路来到桑榆镇的深处。
突然,一路上都在罗盘上稳稳当当的指针,从罗盘上掉落下来,落在地上。
柳毅和诸葛哲,不约而同抬起头定睛一看。
他们前方五十米外,赫然屹立着一座高大的寺庙宝刹。
这座庙宇占地极为宽阔,横于路间,背靠连绵不绝的川羯山脉,将山路从中间阻隔开来。
庙内传来诵经礼佛的声音,飘出淡淡的焚香气味,让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内,都感到心旷神怡。
大门外的门框上悬挂着一枚牌匾,牌匾上赫然雕刻着“至真道场”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
诸葛哲面露庄重之色,郑重道:“柳相,我们终于找到了!”
“不错。”
柳毅点了点头,眼中也流露出一丝兴奋的笑意。
“看来,这位能帮助我们逆天改命之人,就在这座庙里!”
当即,柳毅和诸葛哲一起,缓步来到寺门外,敲了敲门。
不一会,一名看着二十出头,穿着青僧衣的小沙弥从里面开门,单掌打着稽首,恭敬道:“二位施主,不知造访敝寺有何贵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