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一直从上午商议到了下午,几位大臣们因为一些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各抒己见,但最终还是确定了下来。
当然,中午这顿饭是崇祯管的。
事情商量完毕之后,几位大臣们便纷纷下去开始忙活了。
他们知道时间不等人,这件事情必须尽快运作起来。
不过这次户部的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因为这次不止是要向陕西运送粮食,还要往四川运送粮食,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压力再大也是要去做的!
没过多久,朱慈烺也离开了皇宫。
接下来的事情,已然无需他这位大明太子再费心劳神。
因为大明这个庞大而精密的国家机器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会按照原有的的程序与规矩,有条不紊地处理这件事情。
与此同时,画面转向辽东。
这一天对于洪承畴来说,依旧是一个平凡而忙碌的日子。
然而一封来自京城的礼部诏令,却悄然来到了辽东,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而这封诏令所传达的事情,正是关于崇祯准备过寿的喜讯。
至于为何用了将近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才到达了辽东,实在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辽东地区大雪纷飞,连绵不绝地下了十来天。
那厚厚的积雪将道路掩埋得严严实实,送信的官兵行走起来极为困难,因此这封诏令才在这个时候姗姗来迟。
不过由于这并非是圣旨,所以当诏令抵达辽东之后,洪承畴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而是依旧沉浸在繁忙的公务之中,处理着各种琐碎而重要的事务。
直到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他才从下属的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
“你说什么?礼部发来的诏令?”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洪承畴不禁微微一愣,脸上浮现出一抹懵逼的神色。
因为他实在想不明白,礼部在这个时候突然发什么诏令?
带着满心的疑惑,洪承畴这才看向了下属手中那精美的盒子,盒子打开之后,便出现了两封诏令,一封是写给洪承畴的,一封居然是写给皇太极的。
洪承畴没有犹豫,直接拿起了写给自己的那封诏令。
打开一看,他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因为这诏令上面所说的竟然是崇祯过寿的事情,所以礼部按照规矩提前来通知一下辽东这边的文臣武将,让他们提前写好贺表、备好贺礼,以便在皇帝寿诞之时献上。
说实话,这个消息确实让洪承畴感到有些惊讶。
毕竟众所周知,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之后生活便极为俭朴,从来也不为自己过寿。
他总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认为过寿这种事情过于铺张浪费,与他的治国理念不符。
因此以往他的生日往往都是和新年一起过了,百官们有时候也不用刻意写什么贺表,只是简单地表示一下祝贺便罢了。
特别是辽东这种偏远地区的文臣武将,已经有十来年没有写过贺表、送过贺礼了。
然而这次却不同以往,礼部的诏令竟然都送到了辽东,看来这位皇帝是真的想过一次大寿啊!
洪承畴心中暗自思量着,如今国家确实有了起色,与以往大不相同了,首先改革了税收、每年都有五六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基本上是不会再缺钱了。
而且对外打了好几次战争,甚至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建奴,让大明的国威得以重振。
如此种种,皇帝确实应该过一次大寿,然后向世人炫耀一下大明如今的国力,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强盛与繁荣。
这样想着,洪承畴接着看了下去。
但随后,他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因为这份诏令上面还说了,让他派人去和建奴那边打个招呼,让建奴那边也派个使者来大明向皇帝贺寿。
毕竟,建奴在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每年都要向大明进贡大量的财物和珍宝,以表示对大明的臣服与敬畏。
如今,宗主国的皇帝要过寿,他们作为附属国,自然也得表示一下。
而另外的一封诏令,就是给皇太极的!
看到这里,洪承畴笑得更开心了。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他也是听说了不少关于皇太极的消息。
据说皇太极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了,经常动不动就吐血,生死只在朝夕之间,只是不知道他到底还能撑多久。
要是他刚好死在崇祯寿诞前的话,那也算是给崇祯的一份大礼了。
洪承畴心中暗自调侃着,脸上浮现出一抹玩味的笑容。
或许在原本的历史上,洪承畴最终成为了一个‘汉奸’,但是现在,洪承畴只是大明的‘忠臣’!
所以他满心想的,只是皇太极最好能死在崇祯的寿诞之前。
不过当然,这种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就在洪承畴心有所想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声音。
“大人,祖总兵求见。”
洪承畴听到这话,随即便笑着说道:
“来得正好,本官正要去找他呢,快快让他进来。”
传信之人人赶忙应道:
“遵命。”
不多时,一个身穿甲胄的武将便大步走了进来。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祖大寿!
只见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身上散发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看到祖大寿进来,洪承畴赶忙招呼道:
“复宇(祖大寿字复宇)来了,一路辛苦,先坐下先喝杯茶。”
紧接着,没等祖大寿开口说话,便有仆人送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
祖大寿也不客气,接过茶杯,仰头便喝了两口。
那滚烫的茶水顺着他的喉咙流下,瞬间让他觉得身上暖洋洋的。
如今的辽东虽然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但这事儿肯定影响不了祖大寿。
毕竟他如今也是辽东最大的武官了,位高权重,要什么没有?
单单是他身上穿的各种衣物,便是由极为珍贵的虎皮以及各种珍贵的皮毛制成的,价值不菲,且保暖性能极佳。
穿上它们,寒冷根本无法侵入分毫。
当然,洪承畴这边其实也差不多,毕竟祖大寿有了好东西也不可能会忘了洪承畴这个顶头上司。
喝过茶之后,祖大寿直接说道:
“大人,末将今日来找您,是有件要事要跟您说一下。”
洪承畴听到这话,也不着急说诏令的事儿了,而是问道:
“何事?但说无妨。”
祖大寿的神色这才变得颇为严重,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
“就在昨日,松山城的军火库突然起了一场大火,虽然发现及时,军中的将士们也迅速组织扑救,及时将火势扑灭了,但还是死了两个人。”
洪承畴听到这话,顿时就察觉到事情不简单。
要知道,军火库向来都是重中之重,里面存放着大量的火药、燧发枪等重要物资,一旦发生爆炸或者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军火库的安全防范工作一直都非常严密,有专人负责看守,还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怎么会无缘无故起火呢?
下一秒,洪承畴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沉声问道:
“是不是建奴那边派人干的?有没有丢什么东西?”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和警惕,仿佛已经认定了这场火灾就是建奴所为。
而且不用想也知道,建奴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军火库里面的燧发枪。
毕竟之前在松锦之战的时候,燧发枪可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让明军在战场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建奴早已眼红了,一直想要得到这种先进的武器,以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但是明军这边对于燧发枪的看管极为严密。
平常除了训练之外,基本上都会统一安放在各个城池的库房里,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就算建奴想要下手,也没办法。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一直都有小动作,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各个城中就会抓住几名建奴的细作,而他们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燧发枪来的。
当然,这些人的下场都会很惨,不是被严刑拷打致死,就是被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但架不住燧发枪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建奴还是会源源不断地派人来盗取燧发枪,企图碰碰运气。
然而听到这话的时候,祖大寿的神色却有些怪异。
他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
“不好说,一来是这场火灾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正常的火灾,起因是两个看守库房的官兵喝了点酒,然后架不住寒冷在门口烤火的时候不注意引发了火灾。”
“结果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其次就是这库房里的燧发枪以及各种火器都没有少,只是有两把被烧毁了。”
“而且末将派人查过,当天晚上并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没有发现建奴细作的身影。”
洪承畴听到这话,这才松了口气。
因为如果真像祖大寿说的那样的话,那么这场火灾确实只是一场寻常的火灾,与建奴并无关系。
而且在冬天的时候发生火灾其实也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
毕竟,辽东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冷了。
毫不夸张地说,一碗开水泼出去,立马就会冻成冰。
那刺骨的寒冷,仿佛能够穿透人的骨髓,让人忍不住瑟瑟发抖。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到冬天,无论是百姓的家中,还是军中的营帐,都会点燃火炉或者火盆,以抵御那肆虐的寒冷。
也就是之前按照工部的指点,然后他们在附近挖出了一座巨大的煤矿。
那煤矿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宝藏,源源不断地为驻守辽东的将士和百姓提供煤炭。
有了这些煤炭,将士们才能够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坚守岗位,保卫着大明的边疆。
要不然,今年也不知道该冻死多少人了。
言归正传,想明白了这点之后,洪承畴那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神色也变得轻松自在。
然后他直接说道:
“既然没有丢东西,那么这件事情看来只是一个意外。”
“你回去之后你记得多加督促,尽量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就行了。”
祖大寿听到这话,也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大人放心,末将回去之后一定会通告下去,让所有将士做好防火工作,确保此类意外不再发生。”
正事谈完之后,洪承畴这才想起了诏令的事,只见他嘴角先是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将之前的那道诏令递给了祖大寿。
“看看这个,刚从京城发过来的。”
听到是京城发来的诏令,祖大寿整个人顿时虎躯一震,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紧张,然后这才小心翼翼地接过诏令。
他还以为上面说的又是什么军政要事,毕竟在这风云变幻的辽东战场,军政之事向来都是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打开之后扫了几眼,祖大寿很快就松了口气。
因为这上面说的不是什么军政要事,而是关于皇帝要过寿的事情,这让祖大寿原本紧绷的神经也渐渐放松了下来。
看完之后,祖大寿有些好奇地看向洪承畴说道:
“咱们这位陛下不是一直以节俭著称,从来也不过寿吗?怎么如今要这般过寿了?”
在祖大寿的印象中,崇祯向来都是勤俭节约,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对于个人的享乐和虚荣向来是不屑一顾的。
因此对于这道诏令他真的是很好奇。
要不是洪承畴说这道诏令是从京城发来的,他会认为这是假的。
洪承畴听到这话之后则是笑着说道:
“依我看,这应该不是陛下的主意,以陛下的性格,就算是国家再有钱,他也不会如此浪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必然就是太子殿下的意思了。”
“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心怀天下,他应该是觉得国家如今日渐兴盛,再加上今年又打了好几次胜仗,所以想着为陛下过一次寿。”
“以此来彰显大明的国力,让天下人都知道,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祖大寿听他这么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虽然只是一个武将,但其中的道理还是能明白的。
随后笑着说道:
“这么看来,最近一段时间末将也得想想该送陛下什么寿礼了。”
要知道送寿礼可是个大学问,既不能太过寒酸,让人笑话,又不能太过奢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洪承畴则是忙道:
“这寿礼你不要送得太贵重了,以免让人诟病。”
祖大寿听到这话,却是毫不在意地笑了笑,然后说道:
“说是这么说,但咱们做臣子的,怎么能不送点好东西?要是真送个几两银子的玩意儿,岂不让人笑话?”
“不过大人放心,末将心里有数!”
洪承畴听到这话,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在明朝,皇帝过寿的时候,一般都是文臣送贺表,武将送贺礼,这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了。
而且送的礼物只要不是太离谱,也没有人会把它往贪污上面扯。
毕竟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大家都图个吉利和开心,没人会找不自在。
当然,中午这顿饭是崇祯管的。
事情商量完毕之后,几位大臣们便纷纷下去开始忙活了。
他们知道时间不等人,这件事情必须尽快运作起来。
不过这次户部的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因为这次不止是要向陕西运送粮食,还要往四川运送粮食,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压力再大也是要去做的!
没过多久,朱慈烺也离开了皇宫。
接下来的事情,已然无需他这位大明太子再费心劳神。
因为大明这个庞大而精密的国家机器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会按照原有的的程序与规矩,有条不紊地处理这件事情。
与此同时,画面转向辽东。
这一天对于洪承畴来说,依旧是一个平凡而忙碌的日子。
然而一封来自京城的礼部诏令,却悄然来到了辽东,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而这封诏令所传达的事情,正是关于崇祯准备过寿的喜讯。
至于为何用了将近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才到达了辽东,实在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辽东地区大雪纷飞,连绵不绝地下了十来天。
那厚厚的积雪将道路掩埋得严严实实,送信的官兵行走起来极为困难,因此这封诏令才在这个时候姗姗来迟。
不过由于这并非是圣旨,所以当诏令抵达辽东之后,洪承畴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而是依旧沉浸在繁忙的公务之中,处理着各种琐碎而重要的事务。
直到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他才从下属的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
“你说什么?礼部发来的诏令?”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洪承畴不禁微微一愣,脸上浮现出一抹懵逼的神色。
因为他实在想不明白,礼部在这个时候突然发什么诏令?
带着满心的疑惑,洪承畴这才看向了下属手中那精美的盒子,盒子打开之后,便出现了两封诏令,一封是写给洪承畴的,一封居然是写给皇太极的。
洪承畴没有犹豫,直接拿起了写给自己的那封诏令。
打开一看,他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因为这诏令上面所说的竟然是崇祯过寿的事情,所以礼部按照规矩提前来通知一下辽东这边的文臣武将,让他们提前写好贺表、备好贺礼,以便在皇帝寿诞之时献上。
说实话,这个消息确实让洪承畴感到有些惊讶。
毕竟众所周知,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之后生活便极为俭朴,从来也不为自己过寿。
他总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认为过寿这种事情过于铺张浪费,与他的治国理念不符。
因此以往他的生日往往都是和新年一起过了,百官们有时候也不用刻意写什么贺表,只是简单地表示一下祝贺便罢了。
特别是辽东这种偏远地区的文臣武将,已经有十来年没有写过贺表、送过贺礼了。
然而这次却不同以往,礼部的诏令竟然都送到了辽东,看来这位皇帝是真的想过一次大寿啊!
洪承畴心中暗自思量着,如今国家确实有了起色,与以往大不相同了,首先改革了税收、每年都有五六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基本上是不会再缺钱了。
而且对外打了好几次战争,甚至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建奴,让大明的国威得以重振。
如此种种,皇帝确实应该过一次大寿,然后向世人炫耀一下大明如今的国力,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强盛与繁荣。
这样想着,洪承畴接着看了下去。
但随后,他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因为这份诏令上面还说了,让他派人去和建奴那边打个招呼,让建奴那边也派个使者来大明向皇帝贺寿。
毕竟,建奴在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每年都要向大明进贡大量的财物和珍宝,以表示对大明的臣服与敬畏。
如今,宗主国的皇帝要过寿,他们作为附属国,自然也得表示一下。
而另外的一封诏令,就是给皇太极的!
看到这里,洪承畴笑得更开心了。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他也是听说了不少关于皇太极的消息。
据说皇太极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了,经常动不动就吐血,生死只在朝夕之间,只是不知道他到底还能撑多久。
要是他刚好死在崇祯寿诞前的话,那也算是给崇祯的一份大礼了。
洪承畴心中暗自调侃着,脸上浮现出一抹玩味的笑容。
或许在原本的历史上,洪承畴最终成为了一个‘汉奸’,但是现在,洪承畴只是大明的‘忠臣’!
所以他满心想的,只是皇太极最好能死在崇祯的寿诞之前。
不过当然,这种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就在洪承畴心有所想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声音。
“大人,祖总兵求见。”
洪承畴听到这话,随即便笑着说道:
“来得正好,本官正要去找他呢,快快让他进来。”
传信之人人赶忙应道:
“遵命。”
不多时,一个身穿甲胄的武将便大步走了进来。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祖大寿!
只见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身上散发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看到祖大寿进来,洪承畴赶忙招呼道:
“复宇(祖大寿字复宇)来了,一路辛苦,先坐下先喝杯茶。”
紧接着,没等祖大寿开口说话,便有仆人送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
祖大寿也不客气,接过茶杯,仰头便喝了两口。
那滚烫的茶水顺着他的喉咙流下,瞬间让他觉得身上暖洋洋的。
如今的辽东虽然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但这事儿肯定影响不了祖大寿。
毕竟他如今也是辽东最大的武官了,位高权重,要什么没有?
单单是他身上穿的各种衣物,便是由极为珍贵的虎皮以及各种珍贵的皮毛制成的,价值不菲,且保暖性能极佳。
穿上它们,寒冷根本无法侵入分毫。
当然,洪承畴这边其实也差不多,毕竟祖大寿有了好东西也不可能会忘了洪承畴这个顶头上司。
喝过茶之后,祖大寿直接说道:
“大人,末将今日来找您,是有件要事要跟您说一下。”
洪承畴听到这话,也不着急说诏令的事儿了,而是问道:
“何事?但说无妨。”
祖大寿的神色这才变得颇为严重,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
“就在昨日,松山城的军火库突然起了一场大火,虽然发现及时,军中的将士们也迅速组织扑救,及时将火势扑灭了,但还是死了两个人。”
洪承畴听到这话,顿时就察觉到事情不简单。
要知道,军火库向来都是重中之重,里面存放着大量的火药、燧发枪等重要物资,一旦发生爆炸或者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军火库的安全防范工作一直都非常严密,有专人负责看守,还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怎么会无缘无故起火呢?
下一秒,洪承畴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沉声问道:
“是不是建奴那边派人干的?有没有丢什么东西?”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和警惕,仿佛已经认定了这场火灾就是建奴所为。
而且不用想也知道,建奴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军火库里面的燧发枪。
毕竟之前在松锦之战的时候,燧发枪可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让明军在战场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建奴早已眼红了,一直想要得到这种先进的武器,以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但是明军这边对于燧发枪的看管极为严密。
平常除了训练之外,基本上都会统一安放在各个城池的库房里,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就算建奴想要下手,也没办法。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一直都有小动作,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各个城中就会抓住几名建奴的细作,而他们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燧发枪来的。
当然,这些人的下场都会很惨,不是被严刑拷打致死,就是被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但架不住燧发枪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建奴还是会源源不断地派人来盗取燧发枪,企图碰碰运气。
然而听到这话的时候,祖大寿的神色却有些怪异。
他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
“不好说,一来是这场火灾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正常的火灾,起因是两个看守库房的官兵喝了点酒,然后架不住寒冷在门口烤火的时候不注意引发了火灾。”
“结果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其次就是这库房里的燧发枪以及各种火器都没有少,只是有两把被烧毁了。”
“而且末将派人查过,当天晚上并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没有发现建奴细作的身影。”
洪承畴听到这话,这才松了口气。
因为如果真像祖大寿说的那样的话,那么这场火灾确实只是一场寻常的火灾,与建奴并无关系。
而且在冬天的时候发生火灾其实也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
毕竟,辽东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冷了。
毫不夸张地说,一碗开水泼出去,立马就会冻成冰。
那刺骨的寒冷,仿佛能够穿透人的骨髓,让人忍不住瑟瑟发抖。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到冬天,无论是百姓的家中,还是军中的营帐,都会点燃火炉或者火盆,以抵御那肆虐的寒冷。
也就是之前按照工部的指点,然后他们在附近挖出了一座巨大的煤矿。
那煤矿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宝藏,源源不断地为驻守辽东的将士和百姓提供煤炭。
有了这些煤炭,将士们才能够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坚守岗位,保卫着大明的边疆。
要不然,今年也不知道该冻死多少人了。
言归正传,想明白了这点之后,洪承畴那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神色也变得轻松自在。
然后他直接说道:
“既然没有丢东西,那么这件事情看来只是一个意外。”
“你回去之后你记得多加督促,尽量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就行了。”
祖大寿听到这话,也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大人放心,末将回去之后一定会通告下去,让所有将士做好防火工作,确保此类意外不再发生。”
正事谈完之后,洪承畴这才想起了诏令的事,只见他嘴角先是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将之前的那道诏令递给了祖大寿。
“看看这个,刚从京城发过来的。”
听到是京城发来的诏令,祖大寿整个人顿时虎躯一震,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紧张,然后这才小心翼翼地接过诏令。
他还以为上面说的又是什么军政要事,毕竟在这风云变幻的辽东战场,军政之事向来都是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打开之后扫了几眼,祖大寿很快就松了口气。
因为这上面说的不是什么军政要事,而是关于皇帝要过寿的事情,这让祖大寿原本紧绷的神经也渐渐放松了下来。
看完之后,祖大寿有些好奇地看向洪承畴说道:
“咱们这位陛下不是一直以节俭著称,从来也不过寿吗?怎么如今要这般过寿了?”
在祖大寿的印象中,崇祯向来都是勤俭节约,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对于个人的享乐和虚荣向来是不屑一顾的。
因此对于这道诏令他真的是很好奇。
要不是洪承畴说这道诏令是从京城发来的,他会认为这是假的。
洪承畴听到这话之后则是笑着说道:
“依我看,这应该不是陛下的主意,以陛下的性格,就算是国家再有钱,他也不会如此浪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必然就是太子殿下的意思了。”
“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心怀天下,他应该是觉得国家如今日渐兴盛,再加上今年又打了好几次胜仗,所以想着为陛下过一次寿。”
“以此来彰显大明的国力,让天下人都知道,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祖大寿听他这么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虽然只是一个武将,但其中的道理还是能明白的。
随后笑着说道:
“这么看来,最近一段时间末将也得想想该送陛下什么寿礼了。”
要知道送寿礼可是个大学问,既不能太过寒酸,让人笑话,又不能太过奢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洪承畴则是忙道:
“这寿礼你不要送得太贵重了,以免让人诟病。”
祖大寿听到这话,却是毫不在意地笑了笑,然后说道:
“说是这么说,但咱们做臣子的,怎么能不送点好东西?要是真送个几两银子的玩意儿,岂不让人笑话?”
“不过大人放心,末将心里有数!”
洪承畴听到这话,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在明朝,皇帝过寿的时候,一般都是文臣送贺表,武将送贺礼,这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了。
而且送的礼物只要不是太离谱,也没有人会把它往贪污上面扯。
毕竟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大家都图个吉利和开心,没人会找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