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是安徽直隶州,知州比散州高一品,为正五品。
乾隆二十五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一直设在江宁,与江宁邻近的滁州得益于此,经济发展相较淮北地区要好的多。
这次滁州也受了灾,灾情相比淮北等重灾区稍轻,赵安将之标为中灾区,又因滁州邻近江宁缘故,虽有不少滁州灾民到江宁逃荒,但整体灾情可控。
赵安第一站就是在滁州检查救灾工作,沿途却是发现滁州境内的山都是光秃秃的,除了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可称绿意盎然,其它较低的山峰几乎都没什么树。
绿化基本等于零。
开始还纳闷为何如此,不都说古代生态好,山清水秀么。
继而恍然大悟,因为这时代燃料主要来源是木材。
柴米油盐酱醋,柴为何排第一位?
无柴便无炊。
百姓为了生火做饭,只能大肆砍伐树木,造成的结果就是古代不是什么山清水秀,而是一座又一座秃山,越是人口聚居区就越没有什么绿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工业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木材以外的燃料,由此才避免过度砍伐导致的系列问题。
换言之,工业化不是对地球生态的污染破坏,而是对地球生态的保护。
仅当下清朝四亿人口,一天要烧掉多少木材?
赵安不禁想到马鞍山煤矿,若是能大力开发煤矿,让蜂窝煤走进千家万户,财源肯定是滚滚而来的。
到了滁州城直接进的州衙,出示吏部相关文件手续后,知州严昆赶紧带着一众属员参见。
这位严知州给赵安的第一感觉还不错,面相看着不刁滑,属于中庸之人。
粮道暂署藩台一事目前只安徽省里知晓,地方官员对此大多不知,因此面对突然过来的赵安,严知州明显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大概是被赵安的年轻给惊到了,以致有那么几个呼吸功夫忘了行礼。
“灾情要紧,诸位不必多礼。”
赵安这边急于了解滁州情况,示意严昆等人不必行大礼,尔后开门见山问严昆是如何安排滁州地区救灾的。
“回大人话,”
回过神来的严昆赶紧答话,却是说了一大堆官话、套话,听的赵安眉头直皱,索性摊开问道:“滁州丁口有多少,目前逃荒的有多少,留在家中的有多少,你这个知州有无开仓放粮,又放了多少粮,省里有无给滁州拨付赈灾钱粮,这些钱粮你又是怎么用的”
一系列问题下来,严昆有点懵,半响方道:“大人问的这些事,下官需到户房查一下才能回禀。”
“你是滁州百姓的父母官,如今旱灾已经发生数月,这些事你怎么能不清楚?”
赵安神情明显不悦,封建官僚虽然专业性无法跟后世官员比,但作为一个州的一把手,旱灾又发生数月,严昆却是连基本数据都说不出来,无疑失责的很。
却也没法苛责,毕竟科举出来的官员九成都是如此,否则何以清朝要与师爷、小吏共天下呢。
科举学的所谓圣贤之道,全是纸面大道理,没一个务实的,于社会进步可谓毫无帮助。
乃至于一个知县没有刑名师爷帮忙,他连最基本的律令条例都引用不来,如此,如何断案判案。
“下官,下官,”
严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急的额头都渗汗了。
见状,赵安无奈让其唤几个户房、工房的书吏来讲。
相比不专业的知州大人,户房、工房的人明显专业的多,赵安问的这些事二房都给出了相关数据。
从数据上来看,滁州的救灾工作干的还算不错,由于老天爷迟迟不下雨,所以庄稼这一块已经保不住,滁州目前救灾重心除了发放库粮供百姓糊口外,就是组织人手解决百姓(牲畜)喝水难问题。
为此,严昆这个知州从库房取了二千两银子到江宁去请了几支专业打井队,不过受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当下也只能解决州城一带的百姓饮水难问题,州城以外广大乡村是有心无力的,只能靠村民们自救。
因此,乡村实际受灾情况,知州衙门实际也是不清楚的。
皇权不下乡的副作用。
这一点,赵安予以理解,毕竟这个时代没有大型工程器械,遇到旱灾、水灾这,地方官员只能集中力量保城市,乡村这一块是不放弃也得放弃,因为根本救不了。
不过滁州目前面临着一个大困难,就是库粮已经见底,急需上面调拨粮食。
否则不仅没法向受灾百姓提供活命粮,连经过滁州到外地逃荒灾民的一碗活命粥也没法再供下去。
之前严昆已经向藩台衙门打过两次报告,藩司回说粮食目前要确保重灾区,要滁州再坚持坚持。
怎么坚持?
没有粮食发下来,滁州马上也要变成重灾区。
严昆急的很,奈何报告上去就石沉大海,未想朝廷已经紧急更换藩台大人,而新任藩台大人就在眼前,自然就得诉苦,希望新任藩台大人能优先照顾滁州。
“滁州紧邻江宁,你这个知州不要老想着省里调粮过来,你可以组织人手到江宁买粮嘛,实在不行让外地粮商过来卖粮。”
在没有全面掌握安徽全省情况前,赵安不可能嘴一张就要藩司把粮食向滁州这个中灾区倾斜。
粮食是有限的,若把原来应输往重灾区的粮食调一些到中灾区、轻灾区,引发的后果可是会死人的。
对于灾情不那么严重的地区,苦一苦、再坚持坚持,有时并不完全是官方套话,而是迫于无奈和现实的答复。
滁州这边和江宁紧邻,粮食再怎么紧张也不可能真如严昆所说那般严重。
人怎么能被尿憋死呢。
所以滁州应该发挥自身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的跟上面叫苦。
严昆则一脸为难表示他这个知州根本没钱去江宁买粮,自打安徽闹灾以来,就有不少外地粮商聚集在滁州,可这些粮商一个个都黑了心,往常安徽粮价是一两二钱一石,这些粮商却以六两乃至七两一石价格售粮,莫说灾民没钱买,就是官府也买不起。
“大人,这些个黑心粮商也太过份了,大灾之年却想着趁机敛财,照我看,不如派兵把他们都抓了,逼他们低价卖粮!”
气愤的是赵安贴身大保镖百里云龙,这位是漕帮苦哈哈出身,自是见不得黑心商人发灾民财。
赵安摇了摇头,事情哪有百里云龙说的这么简单,真派兵强迫粮商低价卖粮,后果不是灾民能买到多少便宜粮食,而是灾区根本无粮可买。
有钱都买不到粮!
粮商利用灾情抬高粮价其实无可厚非,供需关系导致的一种市场调节。
何况,将粮食从外地陆运到灾区本身成本就极高,而且还要承担灾民哄抢风险。
如此,提高数倍价格出售也在情理之中。
本质上也是粮商避险的一种措施。
赵安真要强迫粮商低价卖粮,谁还敢往灾区运粮?
单纯依靠朝廷调拨,根本解决不了灾区百姓吃饭难的问题。
粮商是在发黑心财,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黑心粮商的存在,才能确保灾区平稳过渡。
问题是灾民肯定是没有钱购买高价粮的,有钱的也不叫灾民。
滁州地方财政又拿不出钱从粮商手中购买高价粮发给灾民,灾情若是再持续下去,恐怕粮价就不是几两银子一石,而是一两黄金换块饼了。
目前户部已经协调江苏和江西两省支援安徽二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大概近日就能运到设在安庆的藩司大库。
安庆、徽州一带没有受灾,本身也是产粮大区,但仅凭这几个未受灾地区也是无法支撑灾区粮食消耗的。
那可是上千万人的无底洞。
因此,还得从外地购粮运进来。
既然如此,赵安觉得应该调动黑心粮商的积极性,让这些民间物流集团源源不断往灾区运粮。
“眼下不是计较粮价高低的事,而是要确保百姓有粮吃,粮价哪怕是贵到天上去,我们身为父母官也得想办法把粮买到手发给灾民。”
“大人,买粮的钱从哪来?”
严知州说州里一年岁入也就几万两,按现在的粮价他把家底全拿出来也就买个一万石粮食,而滁州人口近百万,受灾情影响的有一半,这一万石粮食够什么。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钱的事。
严知州本意是希望新任藩台大人能给滁州批点款子,他好拿来救急。
然而赵安思虑片刻,却让严知州通知城中所有粮商,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都到州衙开会。
通知很快到位,得知是朝廷新任的暂署布政使赵大人要见他们,粮商们没一个不来的。
因为,生意人的嗅觉很强。
本地粮商只占了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一半是江宁的,还有一半是镇江、苏州、扬州等地过来的。
赵安现身时穿的不仅是正三品官服,还将老太爷赏给的黄马褂套在了官服外面。
令得一众粮商惶恐起身纷纷跪下行叩拜大礼。
赵安坦然受之,继而一**坐在主座上,环顾一众粮商,微微点头道:“诸位都是做粮食生意的,想来没什么人比诸位更清楚当下本省灾情。本官蒙皇上圣恩钦点暂署安徽布政,这次请诸位过来便是要与诸位做桩买卖。”
这直白的开场令得一众粮商有点不适应,他们之前不是没有和官员交道过,可那些官员见面初始总是会洋洋洒洒讲上一通大道理,有爱讲的官员甚至能讲上半个时辰不进主题的。
与那些官员比起来,眼前这位年轻的赵大人开场白无疑简明的多,且直入主题。
什么买卖?
想来是官府出面购粮。
果然,赵安旋即表示他将以暂署安徽布政使身份全面从在座粮商手中购粮,并且要与这些粮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直到灾情彻底结束。
众粮商纷纷点头,他们将粮食从外地运进灾区是冒着不小风险的,先前靠各自渠道卖粮虽然利润高,但销售额却低,毕竟灾民不是集中在一个地区,而是分布在无数地区,单销售这一块成本就极高。
若安徽官府出面统一采购他们的粮食,那么销售、运输成本这一块就会降低,哪怕利润降一些,他们也是能赚大钱的。
问题在于眼前这位年轻的代理藩台大人认可的粮价是多少钱一石。
价格如果只比去年高一点,粮商们肯定不乐意。
未想,不等他们窃窃私语,赵安就给出一个价格,就是以六两一石的价格从这些粮商手中购粮。
六两一石的价格无疑是相当高的,虽然有的粮商对外是以七两二钱出售,但算成本的话,利润实际跟直接卖给官府六两一石差不多。
赵安默默观察众粮商反应,见多面露喜色,知这价格可以成交。
有江宁来的粮商起身问出众人最关心的事,就是藩台衙门是以现银与他们结算粮款么。
赵安点头道:“不瞒诸位,省里现在很是紧张,本官也不说什么大话,以现银与诸位结算肯定是困难的。”
闻听此言,粮商们顿时息了合作意愿。
笑话,没有现银谁傻不拉几把粮食运过来,买粮食也是要成本的啊。
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吭声。
赵安这边则不急不慢道:“不过本官也知诸位难处,所以为诸位想了个法子,就是诸位将粮运到后由滁州知州衙门接收,核定数量无误后给诸位一个条子,诸位再凭这条子到安庆藩库领取粮款,但只能先领一半粮款,余下一半待诸位将下一批粮食运到再予以结算,如此,诸位觉得可好?”
先领一半,另外一半下次再领?
这个方案让不少粮商动了心,算起来还是很划算的。
“大人这个法子好是好,可万一这余下的粮款出点什么变故.”
说这话的是个五十几岁的粮商,眼神就透着精明,其显然是指官府要是不认账,那他们就得亏一半粮款。
“诸位信不过本官,难道还信不过皇上?信不过朝廷?”
语言的力量是苍白的,所以赵安缓缓起身将黄马褂脱下,恭恭敬敬摆在在案桌上,“本官以黄马褂起誓,只要本官在安徽任职藩台一日,哪怕是砸锅卖铁都要偿还诸位的粮款!”
乾隆二十五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一直设在江宁,与江宁邻近的滁州得益于此,经济发展相较淮北地区要好的多。
这次滁州也受了灾,灾情相比淮北等重灾区稍轻,赵安将之标为中灾区,又因滁州邻近江宁缘故,虽有不少滁州灾民到江宁逃荒,但整体灾情可控。
赵安第一站就是在滁州检查救灾工作,沿途却是发现滁州境内的山都是光秃秃的,除了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可称绿意盎然,其它较低的山峰几乎都没什么树。
绿化基本等于零。
开始还纳闷为何如此,不都说古代生态好,山清水秀么。
继而恍然大悟,因为这时代燃料主要来源是木材。
柴米油盐酱醋,柴为何排第一位?
无柴便无炊。
百姓为了生火做饭,只能大肆砍伐树木,造成的结果就是古代不是什么山清水秀,而是一座又一座秃山,越是人口聚居区就越没有什么绿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工业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木材以外的燃料,由此才避免过度砍伐导致的系列问题。
换言之,工业化不是对地球生态的污染破坏,而是对地球生态的保护。
仅当下清朝四亿人口,一天要烧掉多少木材?
赵安不禁想到马鞍山煤矿,若是能大力开发煤矿,让蜂窝煤走进千家万户,财源肯定是滚滚而来的。
到了滁州城直接进的州衙,出示吏部相关文件手续后,知州严昆赶紧带着一众属员参见。
这位严知州给赵安的第一感觉还不错,面相看着不刁滑,属于中庸之人。
粮道暂署藩台一事目前只安徽省里知晓,地方官员对此大多不知,因此面对突然过来的赵安,严知州明显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大概是被赵安的年轻给惊到了,以致有那么几个呼吸功夫忘了行礼。
“灾情要紧,诸位不必多礼。”
赵安这边急于了解滁州情况,示意严昆等人不必行大礼,尔后开门见山问严昆是如何安排滁州地区救灾的。
“回大人话,”
回过神来的严昆赶紧答话,却是说了一大堆官话、套话,听的赵安眉头直皱,索性摊开问道:“滁州丁口有多少,目前逃荒的有多少,留在家中的有多少,你这个知州有无开仓放粮,又放了多少粮,省里有无给滁州拨付赈灾钱粮,这些钱粮你又是怎么用的”
一系列问题下来,严昆有点懵,半响方道:“大人问的这些事,下官需到户房查一下才能回禀。”
“你是滁州百姓的父母官,如今旱灾已经发生数月,这些事你怎么能不清楚?”
赵安神情明显不悦,封建官僚虽然专业性无法跟后世官员比,但作为一个州的一把手,旱灾又发生数月,严昆却是连基本数据都说不出来,无疑失责的很。
却也没法苛责,毕竟科举出来的官员九成都是如此,否则何以清朝要与师爷、小吏共天下呢。
科举学的所谓圣贤之道,全是纸面大道理,没一个务实的,于社会进步可谓毫无帮助。
乃至于一个知县没有刑名师爷帮忙,他连最基本的律令条例都引用不来,如此,如何断案判案。
“下官,下官,”
严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急的额头都渗汗了。
见状,赵安无奈让其唤几个户房、工房的书吏来讲。
相比不专业的知州大人,户房、工房的人明显专业的多,赵安问的这些事二房都给出了相关数据。
从数据上来看,滁州的救灾工作干的还算不错,由于老天爷迟迟不下雨,所以庄稼这一块已经保不住,滁州目前救灾重心除了发放库粮供百姓糊口外,就是组织人手解决百姓(牲畜)喝水难问题。
为此,严昆这个知州从库房取了二千两银子到江宁去请了几支专业打井队,不过受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当下也只能解决州城一带的百姓饮水难问题,州城以外广大乡村是有心无力的,只能靠村民们自救。
因此,乡村实际受灾情况,知州衙门实际也是不清楚的。
皇权不下乡的副作用。
这一点,赵安予以理解,毕竟这个时代没有大型工程器械,遇到旱灾、水灾这,地方官员只能集中力量保城市,乡村这一块是不放弃也得放弃,因为根本救不了。
不过滁州目前面临着一个大困难,就是库粮已经见底,急需上面调拨粮食。
否则不仅没法向受灾百姓提供活命粮,连经过滁州到外地逃荒灾民的一碗活命粥也没法再供下去。
之前严昆已经向藩台衙门打过两次报告,藩司回说粮食目前要确保重灾区,要滁州再坚持坚持。
怎么坚持?
没有粮食发下来,滁州马上也要变成重灾区。
严昆急的很,奈何报告上去就石沉大海,未想朝廷已经紧急更换藩台大人,而新任藩台大人就在眼前,自然就得诉苦,希望新任藩台大人能优先照顾滁州。
“滁州紧邻江宁,你这个知州不要老想着省里调粮过来,你可以组织人手到江宁买粮嘛,实在不行让外地粮商过来卖粮。”
在没有全面掌握安徽全省情况前,赵安不可能嘴一张就要藩司把粮食向滁州这个中灾区倾斜。
粮食是有限的,若把原来应输往重灾区的粮食调一些到中灾区、轻灾区,引发的后果可是会死人的。
对于灾情不那么严重的地区,苦一苦、再坚持坚持,有时并不完全是官方套话,而是迫于无奈和现实的答复。
滁州这边和江宁紧邻,粮食再怎么紧张也不可能真如严昆所说那般严重。
人怎么能被尿憋死呢。
所以滁州应该发挥自身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的跟上面叫苦。
严昆则一脸为难表示他这个知州根本没钱去江宁买粮,自打安徽闹灾以来,就有不少外地粮商聚集在滁州,可这些粮商一个个都黑了心,往常安徽粮价是一两二钱一石,这些粮商却以六两乃至七两一石价格售粮,莫说灾民没钱买,就是官府也买不起。
“大人,这些个黑心粮商也太过份了,大灾之年却想着趁机敛财,照我看,不如派兵把他们都抓了,逼他们低价卖粮!”
气愤的是赵安贴身大保镖百里云龙,这位是漕帮苦哈哈出身,自是见不得黑心商人发灾民财。
赵安摇了摇头,事情哪有百里云龙说的这么简单,真派兵强迫粮商低价卖粮,后果不是灾民能买到多少便宜粮食,而是灾区根本无粮可买。
有钱都买不到粮!
粮商利用灾情抬高粮价其实无可厚非,供需关系导致的一种市场调节。
何况,将粮食从外地陆运到灾区本身成本就极高,而且还要承担灾民哄抢风险。
如此,提高数倍价格出售也在情理之中。
本质上也是粮商避险的一种措施。
赵安真要强迫粮商低价卖粮,谁还敢往灾区运粮?
单纯依靠朝廷调拨,根本解决不了灾区百姓吃饭难的问题。
粮商是在发黑心财,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黑心粮商的存在,才能确保灾区平稳过渡。
问题是灾民肯定是没有钱购买高价粮的,有钱的也不叫灾民。
滁州地方财政又拿不出钱从粮商手中购买高价粮发给灾民,灾情若是再持续下去,恐怕粮价就不是几两银子一石,而是一两黄金换块饼了。
目前户部已经协调江苏和江西两省支援安徽二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大概近日就能运到设在安庆的藩司大库。
安庆、徽州一带没有受灾,本身也是产粮大区,但仅凭这几个未受灾地区也是无法支撑灾区粮食消耗的。
那可是上千万人的无底洞。
因此,还得从外地购粮运进来。
既然如此,赵安觉得应该调动黑心粮商的积极性,让这些民间物流集团源源不断往灾区运粮。
“眼下不是计较粮价高低的事,而是要确保百姓有粮吃,粮价哪怕是贵到天上去,我们身为父母官也得想办法把粮买到手发给灾民。”
“大人,买粮的钱从哪来?”
严知州说州里一年岁入也就几万两,按现在的粮价他把家底全拿出来也就买个一万石粮食,而滁州人口近百万,受灾情影响的有一半,这一万石粮食够什么。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钱的事。
严知州本意是希望新任藩台大人能给滁州批点款子,他好拿来救急。
然而赵安思虑片刻,却让严知州通知城中所有粮商,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都到州衙开会。
通知很快到位,得知是朝廷新任的暂署布政使赵大人要见他们,粮商们没一个不来的。
因为,生意人的嗅觉很强。
本地粮商只占了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一半是江宁的,还有一半是镇江、苏州、扬州等地过来的。
赵安现身时穿的不仅是正三品官服,还将老太爷赏给的黄马褂套在了官服外面。
令得一众粮商惶恐起身纷纷跪下行叩拜大礼。
赵安坦然受之,继而一**坐在主座上,环顾一众粮商,微微点头道:“诸位都是做粮食生意的,想来没什么人比诸位更清楚当下本省灾情。本官蒙皇上圣恩钦点暂署安徽布政,这次请诸位过来便是要与诸位做桩买卖。”
这直白的开场令得一众粮商有点不适应,他们之前不是没有和官员交道过,可那些官员见面初始总是会洋洋洒洒讲上一通大道理,有爱讲的官员甚至能讲上半个时辰不进主题的。
与那些官员比起来,眼前这位年轻的赵大人开场白无疑简明的多,且直入主题。
什么买卖?
想来是官府出面购粮。
果然,赵安旋即表示他将以暂署安徽布政使身份全面从在座粮商手中购粮,并且要与这些粮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直到灾情彻底结束。
众粮商纷纷点头,他们将粮食从外地运进灾区是冒着不小风险的,先前靠各自渠道卖粮虽然利润高,但销售额却低,毕竟灾民不是集中在一个地区,而是分布在无数地区,单销售这一块成本就极高。
若安徽官府出面统一采购他们的粮食,那么销售、运输成本这一块就会降低,哪怕利润降一些,他们也是能赚大钱的。
问题在于眼前这位年轻的代理藩台大人认可的粮价是多少钱一石。
价格如果只比去年高一点,粮商们肯定不乐意。
未想,不等他们窃窃私语,赵安就给出一个价格,就是以六两一石的价格从这些粮商手中购粮。
六两一石的价格无疑是相当高的,虽然有的粮商对外是以七两二钱出售,但算成本的话,利润实际跟直接卖给官府六两一石差不多。
赵安默默观察众粮商反应,见多面露喜色,知这价格可以成交。
有江宁来的粮商起身问出众人最关心的事,就是藩台衙门是以现银与他们结算粮款么。
赵安点头道:“不瞒诸位,省里现在很是紧张,本官也不说什么大话,以现银与诸位结算肯定是困难的。”
闻听此言,粮商们顿时息了合作意愿。
笑话,没有现银谁傻不拉几把粮食运过来,买粮食也是要成本的啊。
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吭声。
赵安这边则不急不慢道:“不过本官也知诸位难处,所以为诸位想了个法子,就是诸位将粮运到后由滁州知州衙门接收,核定数量无误后给诸位一个条子,诸位再凭这条子到安庆藩库领取粮款,但只能先领一半粮款,余下一半待诸位将下一批粮食运到再予以结算,如此,诸位觉得可好?”
先领一半,另外一半下次再领?
这个方案让不少粮商动了心,算起来还是很划算的。
“大人这个法子好是好,可万一这余下的粮款出点什么变故.”
说这话的是个五十几岁的粮商,眼神就透着精明,其显然是指官府要是不认账,那他们就得亏一半粮款。
“诸位信不过本官,难道还信不过皇上?信不过朝廷?”
语言的力量是苍白的,所以赵安缓缓起身将黄马褂脱下,恭恭敬敬摆在在案桌上,“本官以黄马褂起誓,只要本官在安徽任职藩台一日,哪怕是砸锅卖铁都要偿还诸位的粮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