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591章:丝绸之路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06-30 21:17:33 源网站:2k小说网
  ();

  烛火在房间内摇曳,魏昶君的手指缓缓划过舆图,从西安一路向西,经兰州、肃州、敦煌,直至哈密卫。

  他的指尖最终停在哈密城外的戈壁滩上,那里标注着一行小字。

  “西域咽喉,丝路故道”。

  地图上,从西安到库尔勒的路线被朱砂笔重重勾勒,犹如一条蜿蜒的血脉。

  “里长,夜已深了。”

  夜不收看着逐渐疲惫的里长,轻声提醒,眼底闪过复杂。

  里长比他大不了多少岁,偏偏如今整夜整夜的熬,眼里满是血丝已经是常态。

  魏昶君摆摆手,目光未离地图。

  “再等等。”

  他的思绪飘向千年前的盛唐。

  那时,驼铃声声,商旅不绝于途,丝绸、瓷器、茶叶西去,香料、珠宝、骏马东来。

  长安城万国来朝,何等辉煌。

  而今,这条古道沉寂已久,西域诸部各自为政,商路断绝,民生凋敝。

  “必须重开丝路。”

  魏昶君深吸了一口气。

  “哈密卫乃西域门户,得哈密则欧陆可图,然今日之开拓,非昔日可比。”

  他指向地图。

  “我们需要一条钢铁之路,一条能让货物、人员快速流通的大动脉。”

  铁路,这个来自后世的事物,已成为魏昶君心中开拓西域的关键。

  喷吐白烟的钢铁巨兽,一个时辰可行百里,载货万斤,若能将此物延伸至西域以北的欧陆......“里长,哈密卫的物资清单已核算完毕。”

  民部黄公辅呈上文书。

  “但若要长期驻军,粮饷转运耗费巨大。”

  魏昶君没有抬头,只是淡淡道。

  “所以,必须修铁路。”

  黄公辅一怔。

  铁路,这个在山东刚刚兴起的新事物,如今竟要铺向西域?

  “自汉唐以来,中原控制西域,无非屯田、驻军、和亲三策。”

  魏昶君起身,声音低沉而坚定。

  “但屯田养不活大军,驻军耗空国库,和亲终有反复。”

  他的手指重重敲在哈密位置上。

  “唯有铁路,能让兵马粮饷旬日而至,让西域永固!”

  黄公辅欲言又止。

  “可戈壁滩上风沙肆虐,沙土松软,铁轨如何铺设?”

  “那就让天工院的人去解决。”

  魏昶君抬眼,眸中映着跳动的烛火。

  “调最好的勘测员,最好的铁匠,最好的火药匠,三个月内,我要看到第一路段的勘测报告。”

  是的,他没打算一次直接拉开所有摊子,但铁路的建设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不光是这里,他脑海中浮现出后世大国的影子。

  那是一条命脉,一条可以触及整个亚欧板块的命脉。

  黄公辅带着人离开,前往天工院了,魏昶君看着这位呕心沥血的老者背影,深吸了一口气,喃喃开口。

  “我说的,不仅仅是控制西域。”

  “铁路所及之处,尽当赤旗招展!”

  天工院派出了三支小队,分别沿着旧汉唐丝路向前勘测。

  哈密城外三十里,黄沙漫天。

  天工院勘测使陈默单膝跪在沙丘上,手中的洛阳铲嚓地**沙土,带出一截灰白色的土层。

  他抹了把脸上的沙尘,对身旁的学徒喊道。

  “记录!此处地表沙层厚六尺,下有胶泥硬土,可作路基!”

  学徒王栓子是刚刚加入天工院的勘测员,闻言手忙脚乱地翻开册子,墨汁刚蘸上就被风吹干。

  他急得直跺脚。

  “师傅,这鬼地方连纸都写不了字!”

  陈默从怀里掏出一块蜡板递过去。

  “用这个!咱天工院出的新玩意儿,风沙再大也能刻字。”

  远处,一队骑兵顶着狂风奔来,为首的旗手高举红底黑字的天工旗,嘶声大喊。

  “第三勘测点有发现!”

  陈默精神一振,抓起工具包就往西跑。

  三座沙丘后,几名同僚正围着一处洼地激烈争论。

  “必须是绕道!”

  工程师赵铁指着地图咆哮。

  “这下面全是流沙,铁轨铺上就得陷!”

  “绕道要多花二十里!”

  陈默喘着粗气插话。

  “里长给的期限只有三个月!”

  众人沉默。

  风卷着沙粒抽打在脸上,生疼。

  突然,蹲在洼地边缘的老匠孙石头咦了一声。

  他扒开表层浮沙,露出底下黑褐色的土层。

  “你们看!这是古河床的淤土,夯结实了比石头还硬!”

  陈默扑过去抓了一把土,在指间搓了搓,放声大笑。

  “天助我也!传令全线改道,沿古河床走向勘测!”

  第七日,勘测队深入戈壁腹地。

  正午的太阳毒辣得能烤熟鸡蛋,王栓子的水囊早已见底。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哑声道。

  “师傅......咱们会不会死在这儿?”

  陈默没回答,只是将最后一点水递给他,自己却掏出个小瓶,倒出几粒粗盐含在舌下,这是奔赴此地前,老勘测员教的保命法子,盐粒能刺激唾液分泌,延缓脱水。

  “看前面!”

  赵铁突然指着地平线惊呼。

  一片灰黑色的山脊突兀地横亘在沙海中,像条沉睡的巨龙。

  “是铁矿山!”

  孙石头激动得胡子直抖。

  “当年班超征西域时就记载过,此地有露天铁矿!”

  铁矿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若是从其他已知的铁矿开始运输,只怕到猴年马月都运不来足够建设第一路段的铁轨。

  但就地取材,则意味着可以在勘测完成之后,第一时间搭建起铁厂,完成铁轨建设。

  陈默颤抖着展开舆图,在空白处重重画了个圈。

  “立刻标记坐标!铁路修到这里,就能就地取材造铁轨!”

  当夜,勘测队在矿山脚下扎营。

  篝火旁,王栓子借着火光刻写日志。

  “四月十七,发现铁矿,含硫量低,可炼精钢......”

  只是写着写着,风沙猛的大起来。

  这里白天能让人热到脱水,晚上又冷的刺骨。

  他突然抬头。

  “师傅,咱们真能修成这条铁路吗?”

  陈默望着跳动的火焰,轻声道。

  “知道为什么里长非要修铁路吗?”

  众人摇头。

  “我在天工院档案室见过一份前朝奏折。”

  陈默从行囊里抽出一本残破的册子。

  “嘉靖年间,吐鲁番叛乱,朝廷调甘州,肃州兵驰援,你猜如何?大军走了四个月,到的时候哈密城早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