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706章:但未来全是太阳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08-25 04:04:50 源网站:2k小说网
  ();

  另一边,货郎杜石头挑着空担子晃回家时,天已擦黑。

  他婆娘正在院里晾衣裳,见他回来,甩着湿手问。

  “今儿咋剩这么多货?”

  “都挤在城门看告示呢。”

  杜石头放下担子,一**坐在磨盘上。

  “红袍军要让八岁娃儿迁边陲。”

  “啥?”

  婆娘手里的衣裳掉进盆里,溅起水花。

  “咱家铁蛋可是满了八岁啊!”

  杜石头摸出旱烟袋。

  “官吏的娃儿也得去,乌斯藏免赋五年,海外给船......”

  “给船?”

  婆娘眼睛一亮。

  “他爹!要是铁蛋去了安南,咱家是不是能有条船?”

  杜石头吐着烟圈没吭声,他走街串巷这么多年,太清楚有条船意味着什么,盐、布、南洋香料,哪样不能贩?

  至于孩子,大不了一家子一起迁!

  “听说撒马尔罕那边。”

  他慢悠悠开口。

  “红袍军正修商路......”

  婆娘一把抢过烟袋。

  “让铁蛋去!认字算账,将来接你的担子!”

  与此同时。

  村头的王老汉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

  儿媳妇抱着小孙子,眼泪汪汪。

  “爹,狗蛋才八岁,哪能去那么远......”

  “你懂个屁!”

  王老汉磕了磕烟锅。

  “红袍军的官娃儿都去,咱家狗蛋差啥?”

  他眯起昏花的老眼。

  “当年我跟你娘逃荒,饿得啃树皮,如今官府给安家银,还免赋。”

  “爹!”

  儿子从里屋冲出来。

  “我刚打听了,乌斯藏那边缺塾师!要是狗蛋上了学,将来......”

  王老汉突然站起身,烟杆往腰上一别。

  “明儿就去县衙登记!”

  五日后,县衙。

  朱六拉着大丫头的手,排在队伍里,前面是杜石头家的铁蛋,正踮脚张望,后面是王老汉牵着狗蛋,烟锅别在腰后晃悠。

  县衙门口,红袍军吏员挨个登记。

  “姓名?年龄?迁往何处?”

  “朱大丫,八岁,安南。”

  “杜铁蛋,八岁,撒马尔罕。”

  “王狗蛋,八岁,乌斯藏。”

  名册翻动,朱砂圈记。

  大丫头仰头问。

  “爹,安南远吗?”

  朱六蹲下,给她整了整衣领。

  “远,但那边有船,有学堂......”

  他声音哽了一下。

  “等你认了字,给爹写信。”

  夕阳西下,百姓们陆续散去,县衙檐下的红灯笼亮起来,照着一册册迁户名录。

  和鼓励生育的策略一同展开的,赫然是启蒙部的另一条政务,出海!

  陕西。

  县衙门口的灰砖墙前,新贴的告示被风吹得哗啦作响,红袍军启蒙师站在台阶上,一手压着纸角,一手指着黑字,声音洪亮。

  “乡亲们,以往大家不想做农户,只能参军,科举,遴选人才,但今日,红袍军今日再开新路,海外!”

  人群嗡地炸开,几个扛锄头的农户往前挤了挤,生怕听漏半个字。

  “从今日起,凡十六岁以上男丁,皆可报名赴海外拓荒!”

  县衙门口,红袍军解说员的声音在人群中回荡。

  “咱祖祖辈辈都是农户,可总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农户,侍弄庄稼的。”

  “海外晋升就是让你们有机会翻身!”

  他拍着告示,声音洪亮。

  “红袍军不是说说而已,官方护航!红袍银号无息贷款!只要你有胆,海外经商、运送资源、开荒拓土,红袍军全力支持!”

  底下百姓嗡嗡议论,有人小声嘀咕。

  “无息贷款?真有这种好事?”

  “当然!”

  解说员斩钉截铁。

  “凡报名赴海外者,红袍银号可预支二十两白银,三年内还清即可,不收一文利息!”

  人群中,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中年行脚商猛地抬头,眼睛瞪得滚圆。

  他叫陈老五,年轻时曾跑过海边,见识过前明东南海商的暴利,一船南洋香料运回来,转手就是百倍利润!

  可那时候,朝廷禁海,海商又抱团排外,他这种没门路的小商贩,连船板都摸不着。

  可现在......红袍军竟然主动支持?

  陈老五心跳如鼓,拳头攥得死紧。

  “不止如此!”

  解说员继续道。

  “每个州府县,红袍军都会设立官方探索队和民间探索队,业绩必须完成!”

  “官方探索队,负责开辟新航线,建立据点,保障安全!民间探索队,只要你有本事,红袍军就给你船、给你货、给你护航!赚了钱,你拿七成,红袍军只抽三成!”

  陈老五呼吸急促起来。

  七成,这可比他在县里倒腾杂货强十倍!

  “第一批探索目标,安南稻米、爪哇香料、琉球海产!”

  解说员高声道。

  “只要你有胆,红袍军就给你机会!”

  陈老五再也忍不住,挤到前面。

  “大人!小人......小人想报名!”

  解说员打量他一眼。

  “做过买卖?”

  “跑过十年行商!”

  陈老五挺直腰板。

  “南直隶到陕西的商路,小人熟得很!”

  “好!”

  解说员大笑。

  “明日来县衙登记,红袍银号给你批款,三个月后随官船下南洋!”

  陈老五浑身发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驶向那片充满机遇的蓝海。

  周围百姓看着他,有人羡慕,有人犹豫,更多人开始窃窃私语。

  “陈老五都敢去,咱们是不是也该试试?”

  “听说南洋那边,种三年胡椒就能回本......”

  “红袍军连船都给了,还怕啥?”

  夕阳西下,县衙门口的告示在风中轻轻摆动,上面的红印格外醒目。

  李贽站在街角,望着县衙前涌动的人群。

  红袍军的告示在风中猎猎作响,百姓们挤在启蒙师周围,争相询问海外拓荒的细则。

  有人激动得满脸通红,有人掰着指头算账,还有人拉着自家半大孩子,指着告示上的赴海外授田几个字,眼中闪着光。

  他深吸一口气,胸口滚烫。

  多生孩子,奔赴海外,这八个字,正在撕裂千百年来安土重迁的旧魂。

  十年后,这些农户的子孙或许会在安南种稻,在爪哇开矿,在琉球贩货。

  二十年后,红袍学堂或许会立在欧罗巴的教堂旁,炎黄文字刻进波斯商队的契约里。

  李贽突然笑起来,袖中的手指微微发颤。

  他仿佛看见红袍的旗,插遍五洲四海。

  炎黄的种,洒满八荒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