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725章:国内规划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09-06 01:45:19 源网站:2k小说网
  魏昶君的生辰虽然只是一个人在蒙阴,但这一年,他看到了新一代崛起的姿态。

  次日天不亮,魏昶君便赶回了京师。

  魏府书房内,烛火通明。

  魏昶君将一份国有企业规划纲要摊在案上,目光扫过民部黄公辅、周愈才,启蒙部官吏,监察部阎应元等人。

  “今日请诸位来,议一件事关红袍百年大计的要务,办国有企业。”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黄公辅沉吟道。

  “里长,以往虽有官营作坊,但所谓国有企业......闻所未闻。”

  所有人都皱眉看向里长,既已有官营作坊,工厂,为何要办什么国有企业?

  魏昶君指尖点向纲要第一条。

  “第一,为形塑经济发展路径。”

  他环视众人。

  “如今民间工坊虽盛,却逐利而行,棉花涨价就全去纺纱,茶叶价高就全去制茶,一旦过剩,便倒闭破产,苦的还是农户工匠。”

  阎应元若有所思。

  “确是如此,去年江南纺纱坊一拥而上,今春已有三家倒闭,百余名女工无处可去。”

  “国有企业不同。”

  魏昶君提笔在纸上画出一个闭环。

  “咱们完全可以通过官府,影响调控,纱价过低时国有厂收购维稳,价高时抛售平抑。更可引导资金流向铁路、水泥等基础产业,而非全都扎堆短利行业。”

  周愈才思索了许久,眼前一亮,突然开口。

  “里长是否在忧心泰西各国?”

  “不错!”

  魏昶君展开一幅世界地图。

  “东印公司已控制印度半数棉田,红毛番商队垄断南洋香料,若红袍经济全由私商主导,将来必受制于人。”

  他敲着桌子强调。

  “国有企业要成为经济长城,粮食、盐铁、军工等命脉行业,必须由国家掌控!”

  黄公辅倒吸一口凉气。

  “如此说来,将来与泰西通商时,国有商队可正面抗衡东印公司?”

  “不止如此。”

  魏昶君眼中闪过锐光。

  “更可主动出击!用国有船队运中國丝绸,夺回定价权,用国有矿队采海外资源,保障红袍需求!”

  启蒙部官吏提出疑问。

  “为何不全交给民间工匠?如今江南棉纺、景德瓷窑皆技术精湛。”

  “因他们缺两样东西。”

  魏昶君竖起手指。

  “一是胆魄,二是资金。”

  “研发新式织机可能失败十次,私坊不敢赌,建造万吨铁舰需投百万两,私商凑不出,但国有企业可以。”

  “集中全国之力攻坚,铁路的钢轨、火炮的膛线、蒸汽机的密封......这些关键技术,必须由国企突破后推广民间。”

  阎应元恍然大悟,神色振奋。

  “就像天工院的农业技术,先由官田试验,再教给农户!”

  一众人都是亲身经历过征战前明,厮杀大清的,谁都知道天工院的技术在其中出了多少力。

  技术,一旦拥有源源不断的突破和领先,泰西诸国虽大,谁能争过红袍!

  彼时魏昶君最后掷出重磅理由。

  “更重要的,是民生与军工!”

  他算了一笔账。

  “若在各省建国有纺织厂,可吸纳十万女工,国有矿队需三十万矿工,国有筑路队需五十万劳力,这都是给百姓的活路。”

  “而这些企业的利润。”

  他目光灼灼。

  “将半数投入军工,研发后膛炮、铁甲舰、连发枪,诸君可算过?一艘铁甲舰需银八十万两,靠农税要刮尽三省民财,但若国企年利千万两呢?”

  书房内死寂片刻,突然爆发出激动的议论。

  黄公辅心中兴奋盘算。

  如此说来,国有企业算是平抑市场的秤砣,对外贸易的盾牌,技术创新的火种,民生就业的土壤,军工强国的钱袋。

  这些,都是官营工厂做不到的!

  魏昶君含笑点头。

  “所以,必须办!”

  他推开窗,晨光涌入书房。

  “不仅要办,还要让国企成为红袍经济的脊梁。”

  “让百姓享其利,让外邦畏其势,让后世仰其功。”

  晨曦将魏昶君的身影投在墙上,他手中那卷《国有企业治理纲要》仿佛重若千钧。

  “国有企业的架子搭起来后,绝不能变成旧朝的官营作坊,贪墨横行、效率低下、与民争利。”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

  “必须立下三条规矩。”

  夜不收将纲要分发给众人,羊皮纸上墨迹遒劲,如同刻进纸背的誓言。

  第一,权责法定。

  魏昶君指尖点向第一条。

  “民部需明确四方权责,红袍军官府、财东、投资人、经营层,各守其界,互不越权。”

  他环视震惊的众人,详细解释。

  官府握所有权,但不得干预日常经营。

  财东有分红权,但需承担风险。

  投资商户可参与决策,但受监察部监督。

  经营层全权管理企业,但对盈亏负责。

  黄公辅忍不住皱眉。

  “里长,若官府不得干预,如何确保企业遵循红袍方向?”

  “通过章程约束。”

  魏昶君展开附件。

  “比如国有矿队章程写明:优先保障红袍军需,剩余产能方可市场销售。经营层若违此条,立即革职查办。”

  纸张上第二条写的赫然是多方制衡。

  “第二,重大决策必须三方共审。”

  魏昶君声如金石。

  “投资超万两、技术革新、人吏任免等事项,需经经营层提案,财东会评议,监察部核准。”

  阎应元在监察部做了如此之久,对商事上倒是极为敏锐,若有所思。

  “如此可防独断专行,但会不会效率低下?”

  “宁可慢,不可乱。”

  魏昶君目光如炬,他自然也是知晓后世企业的复杂,但现在搭建的是红袍的基石。

  “昔日前明官窑为何衰败?就是因太监监工独断,逼得工匠造反,红袍国企绝不能重蹈覆辙。”

  他举例说明。

  “比如建新式纺织厂,经营层考察选址,财东会议定投资,监察部确保不占民田、不压工价,三方共签文书方可动工。”

  魏昶君最终看向阎应元。

  “第三,监察部须即刻起草《国有企业法》,为国有企业搭建好框架。”

  他提出更细致的要求,设独立账房,每月公开收支,经营层年薪与效益挂钩,禁止私下分红,工匠可入股分红,但不得干预管理,渎职者罚没家产,贪墨处置方案等细节。

  这一刻,阎应元肃然领命。

  “下官将参照《红袍刑典》,十日內拟出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