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港的清晨飘着毛毛雨,海面上浮着一层薄雾。
新建的柴油机客轮在码头一字排开,黑漆漆的船身被雨水打湿后泛着冷光。
烟囱里偶尔冒出一缕白烟,和雨雾混在一起。
送行的人把码头挤得水泄不通。
卖烧饼的小贩推车路过时,车轮在湿漉漉的水泥路上打滑,发出吱呀的响声。
谁也没注意到人群里那个穿褪色蓝布衫的中年人,魏昶君的草帽压得很低,雨水顺着帽檐滴进衣领。
民部副总长陈远背着个打补丁的蓝布包袱,站在三号码头前。
他老伴用袖子擦着他肩上雨水,动作慢吞吞的。
儿媳妇牵着五岁的小孙子,孩子裤腿上沾着泥点。
“爷爷要去很远的地方吗?”
孙子仰头问,眼睛亮得像刚洗过的葡萄。
陈远蹲下身,摸了摸孩子脑袋。
“爷爷去帮人在海边种粮食。”
“像爸爸那样?”
孩子掰着手指数。
“爸爸在驻北城种麦子,三年没回家了。”
儿媳妇别过脸去,肩膀微微发抖。
陈远从包袱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糖饼。
“留着慢慢吃。”
汽笛突然响了一声,惊飞码头的鸽子。
孩子拉住爷爷的衣角。
“先生教我们唱红袍童谣,说我们都是红袍的种子。”
“我以后也会学爷爷那样,建设红袍天下。”
陈远的手停在半空。
他想起上月还在议事堂抱怨新政,此刻却觉得脸上发烫。
他重新蹲下,平视着孙子的眼睛。
“别学爷爷,要学......要学里长那样,心里装着天下人。”
老伴轻轻拉他袖子。
“该上船了。”
老两口转身时,魏昶君往人群里缩了缩。
他看见陈远扶老伴登船时,回头望了一眼孙子。
那眼神复杂得很,像是愧疚,又像是骄傲。
柴油机突突响起,船身微微震动。送行的人群开始往前涌,魏昶君被人流推着往前走了几步。
雨水顺着草帽缝隙流进他脖颈,冰凉冰凉的。
与此同时,他转头看向另一边。
码头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中,周愈才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竹杖,慢悠悠地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
他身后跟着个半大的书童,两人都背着简单的行囊,看起来就像寻常人家出远门的爷孙。
雨水顺着周愈才花白的鬓角往下淌,把他那件洗得发白的靛蓝布衫打湿了大半。
可他一点也不在意,反而仰起脸感受着细密的雨丝,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叔公!”
侄孙周安急匆匆跑来,鞋底在湿滑的石板上打滑,差点摔了一跤。
这孩子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身上的学子服已经洗得褪了色,袖口还打着补丁,刚从厂里请了假。
周愈才转过身,竹杖在石板上轻轻一点。
他伸手替侄孙拂去肩上的水珠,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什么珍宝。
“傻孩子,跑这么急做什么?”
周愈才的声音温和有力,完全不像个古稀老人。
周安眼圈通红,声音哽咽。
“您这一去......怕是再也......”
后面的话他说不下去了,只是死死攥着叔公的衣袖。
码头上停泊着数十艘柴油机客轮,黑压压的一片。
柴油机突突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与雨雾交织在一起。
搬运工人们喊着号子,把一箱箱货物运上船。
周愈才拍了拍侄孙的肩膀,力道大得让年轻人晃了晃。
“别哭,这是好事。”
他指着那些大船。
“你看,这些船要载着咱们红袍的工匠、农官、教书先生,去天涯海角传播我们的理想。”
他的眼睛在雨幕中显得特别亮,像是两盏明灯。
“叔公今年七十了,在蒙阴跟着里长起事那年,最大的念想,就是让中原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
一艘客轮拉响了汽笛,声音震得人耳膜发麻。周愈才却笑得更开心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谁能想到啊,几十年后的今天,咱们红袍的船能开到世界各个角落去!”
他声音洪亮,引得几个路过的人都停下脚步。
周安怔怔地望着叔公。
老人破旧的衣衫被雨水浸透,紧贴在瘦削的身子上,可他的脊梁挺得笔直,眼神灼灼如炬。
“也许叔公这把老骨头,就埋在异国他乡了。”
周愈才轻轻地说,随即又提高了音量。
“可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在那里建学堂、修医院、开工厂,让那里的孩子也能读书,让那里的病人也能治病,让那里的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
他伸手指向茫茫大海,手臂稳得像年轻小伙。
“你看这些前赴后继出海的人,他们不是去逃难,是去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落石村那个小地方萌发的理想,到底有多么光明!”
书童撑开了油纸伞,周愈才却摆摆手推开了。
他深吸一口带着咸腥味的海风,转身朝着最大的那艘客轮走去。
竹杖敲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回去吧。”
他头也不回地挥挥手。
“告诉家里人,就说叔公是去......是去书写历史了!”
客轮缓缓离港,柴油机的轰鸣声渐渐淹没在雨声中。
周安站在码头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影,突然觉得胸口有什么东西在发热。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雨越下越大,码头上这艘船送别的人群渐渐散去。
周安却一直站在原地,直到那艘客轮变成海天交界处的一个小黑点。
他低头看着手中叔公塞给他的徽章,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薪火相传。
彼时,另一条客轮上。
牛铁和牛壮兄弟站在最大那艘客轮的船头,两个女儿踮着脚给父亲整理衣领。
小女儿的手一直在抖,系了好几次都没把扣子系好。
“够了。”
牛壮突然抓住女儿的手,声音沙哑得像是破锣。
他扭头望向身后渐渐远去的港口,那座他们牛家经营了二十年的城池,此刻在晨雾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我不甘心......”
牛壮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拳头攥得指节发白,面容狰狞。
他想起昨天还在总长府批阅文书,今天就要被发配到暹罗去喂蚊子。
牛铁默默站在弟弟身边,目光落在船头那块木雕上。
那是魏昶君的侧脸像,木头纹理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深刻。
雕像的眼神似乎正注视着每一个离港的人,平静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们走了。”
新建的柴油机客轮在码头一字排开,黑漆漆的船身被雨水打湿后泛着冷光。
烟囱里偶尔冒出一缕白烟,和雨雾混在一起。
送行的人把码头挤得水泄不通。
卖烧饼的小贩推车路过时,车轮在湿漉漉的水泥路上打滑,发出吱呀的响声。
谁也没注意到人群里那个穿褪色蓝布衫的中年人,魏昶君的草帽压得很低,雨水顺着帽檐滴进衣领。
民部副总长陈远背着个打补丁的蓝布包袱,站在三号码头前。
他老伴用袖子擦着他肩上雨水,动作慢吞吞的。
儿媳妇牵着五岁的小孙子,孩子裤腿上沾着泥点。
“爷爷要去很远的地方吗?”
孙子仰头问,眼睛亮得像刚洗过的葡萄。
陈远蹲下身,摸了摸孩子脑袋。
“爷爷去帮人在海边种粮食。”
“像爸爸那样?”
孩子掰着手指数。
“爸爸在驻北城种麦子,三年没回家了。”
儿媳妇别过脸去,肩膀微微发抖。
陈远从包袱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糖饼。
“留着慢慢吃。”
汽笛突然响了一声,惊飞码头的鸽子。
孩子拉住爷爷的衣角。
“先生教我们唱红袍童谣,说我们都是红袍的种子。”
“我以后也会学爷爷那样,建设红袍天下。”
陈远的手停在半空。
他想起上月还在议事堂抱怨新政,此刻却觉得脸上发烫。
他重新蹲下,平视着孙子的眼睛。
“别学爷爷,要学......要学里长那样,心里装着天下人。”
老伴轻轻拉他袖子。
“该上船了。”
老两口转身时,魏昶君往人群里缩了缩。
他看见陈远扶老伴登船时,回头望了一眼孙子。
那眼神复杂得很,像是愧疚,又像是骄傲。
柴油机突突响起,船身微微震动。送行的人群开始往前涌,魏昶君被人流推着往前走了几步。
雨水顺着草帽缝隙流进他脖颈,冰凉冰凉的。
与此同时,他转头看向另一边。
码头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中,周愈才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竹杖,慢悠悠地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
他身后跟着个半大的书童,两人都背着简单的行囊,看起来就像寻常人家出远门的爷孙。
雨水顺着周愈才花白的鬓角往下淌,把他那件洗得发白的靛蓝布衫打湿了大半。
可他一点也不在意,反而仰起脸感受着细密的雨丝,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叔公!”
侄孙周安急匆匆跑来,鞋底在湿滑的石板上打滑,差点摔了一跤。
这孩子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身上的学子服已经洗得褪了色,袖口还打着补丁,刚从厂里请了假。
周愈才转过身,竹杖在石板上轻轻一点。
他伸手替侄孙拂去肩上的水珠,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什么珍宝。
“傻孩子,跑这么急做什么?”
周愈才的声音温和有力,完全不像个古稀老人。
周安眼圈通红,声音哽咽。
“您这一去......怕是再也......”
后面的话他说不下去了,只是死死攥着叔公的衣袖。
码头上停泊着数十艘柴油机客轮,黑压压的一片。
柴油机突突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与雨雾交织在一起。
搬运工人们喊着号子,把一箱箱货物运上船。
周愈才拍了拍侄孙的肩膀,力道大得让年轻人晃了晃。
“别哭,这是好事。”
他指着那些大船。
“你看,这些船要载着咱们红袍的工匠、农官、教书先生,去天涯海角传播我们的理想。”
他的眼睛在雨幕中显得特别亮,像是两盏明灯。
“叔公今年七十了,在蒙阴跟着里长起事那年,最大的念想,就是让中原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
一艘客轮拉响了汽笛,声音震得人耳膜发麻。周愈才却笑得更开心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谁能想到啊,几十年后的今天,咱们红袍的船能开到世界各个角落去!”
他声音洪亮,引得几个路过的人都停下脚步。
周安怔怔地望着叔公。
老人破旧的衣衫被雨水浸透,紧贴在瘦削的身子上,可他的脊梁挺得笔直,眼神灼灼如炬。
“也许叔公这把老骨头,就埋在异国他乡了。”
周愈才轻轻地说,随即又提高了音量。
“可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在那里建学堂、修医院、开工厂,让那里的孩子也能读书,让那里的病人也能治病,让那里的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
他伸手指向茫茫大海,手臂稳得像年轻小伙。
“你看这些前赴后继出海的人,他们不是去逃难,是去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落石村那个小地方萌发的理想,到底有多么光明!”
书童撑开了油纸伞,周愈才却摆摆手推开了。
他深吸一口带着咸腥味的海风,转身朝着最大的那艘客轮走去。
竹杖敲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回去吧。”
他头也不回地挥挥手。
“告诉家里人,就说叔公是去......是去书写历史了!”
客轮缓缓离港,柴油机的轰鸣声渐渐淹没在雨声中。
周安站在码头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影,突然觉得胸口有什么东西在发热。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雨越下越大,码头上这艘船送别的人群渐渐散去。
周安却一直站在原地,直到那艘客轮变成海天交界处的一个小黑点。
他低头看着手中叔公塞给他的徽章,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薪火相传。
彼时,另一条客轮上。
牛铁和牛壮兄弟站在最大那艘客轮的船头,两个女儿踮着脚给父亲整理衣领。
小女儿的手一直在抖,系了好几次都没把扣子系好。
“够了。”
牛壮突然抓住女儿的手,声音沙哑得像是破锣。
他扭头望向身后渐渐远去的港口,那座他们牛家经营了二十年的城池,此刻在晨雾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我不甘心......”
牛壮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拳头攥得指节发白,面容狰狞。
他想起昨天还在总长府批阅文书,今天就要被发配到暹罗去喂蚊子。
牛铁默默站在弟弟身边,目光落在船头那块木雕上。
那是魏昶君的侧脸像,木头纹理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深刻。
雕像的眼神似乎正注视着每一个离港的人,平静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们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