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29章:视察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10-24 11:00:42 源网站:2k小说网
  ();

  风雪停歇,魏昶君与张献忠并肩走在北疆镇的街道上。

  新铺的水泥路面还残留着扫雪痕迹,路旁新栽的云杉苗挂着冰凌。

  “这些年,辛苦你了。”

  魏昶君看着老将花白的鬓角说道。

  张献忠踢开脚边的冻土块,皮靴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印子。

  他望着远处罗刹风格的圆顶教堂,如今挂上了红袍学堂的牌匾。

  “当年造反时。”

  老将声音沙哑。

  “就想着能吃顿饱饭。”

  他伸手摸了摸路边新装的铁皮邮箱。

  “哪能想到现在会是这样的世道。”

  几个罗刹孩童跑过,用生硬的汉语喊着张总长好。

  张献忠从口袋里掏出麦芽糖分给他们,动作笨拙却温柔。

  “史书上会记着你的。”

  魏昶君轻声道。

  张献忠突然笑了。

  “我老张的名字,也能跟卫青、霍去病摆一块儿了?”

  教堂钟声响起,那是红袍学堂的下课铃。

  张献忠望着涌出校门的孩子,其中有黑发的中原子弟,也有金发的罗刹娃娃。

  “挺好。”

  老将抹了把脸。

  “当年饿死的兄弟没白死。”

  魏昶君最后看了眼西边的雪山,那里将铺就通往欧罗巴的铁轨。

  张献忠按着刀柄跟上,雪地上两行脚印渐渐重合。

  片刻后,张献忠指着北边山脊上若隐若现的城堡尖顶。

  “里长,要不要去看看罗刹贵族的旧宫?听说里面镶金的。”

  “这边的贵族是挺奢华的,就是格局太小家子气。”

  魏昶君摇头,目光转向山脚下新建的工人住宅区。

  “去百姓家看看。”

  老将愣住,花白的胡须在寒风中微颤。

  他想起许多年前在蒙阴,里长还岌岌无名的时候,就总往最穷的茅草屋里钻。

  “您啊......”

  张献忠摇头失笑,神情复杂。

  里长从落石村到罗刹国,这么多年过去了,心里装的还是老百姓。

  他转身带路,皮靴踩在冻土上发出沉闷声响。

  路过新修的供销社时,有个裹着头巾的罗刹老妇正用红袍元买盐。

  “这边走。”

  张献忠引着魏昶君穿过小巷。

  青石子默默跟上,巷子深处飘出烤面包的香气。

  魏昶君站在屋檐下,看着窗台上冻僵的盆栽。

  冰花在玻璃上结成蕨类植物的形状,像某种来自东方的祝福。

  北疆镇最边缘的木屋被大雪埋了半截。

  直到张献忠停下脚步,魏昶君推开吱呀作响的栅栏门时,张献忠正在敲门板。

  “伊戈尔!老张来了!”

  木门拉开条缝,露出张裹着破皮帽的脸。

  中年男人伊戈尔看清来人后,冻僵的脸上绽开笑容。

  “张总长!快进屋暖和!”

  屋里壁炉烧得正旺,松木噼啪作响。

  伊戈尔搓着手介绍。

  “这是我婆娘玛莎,儿子小瓦夏。”

  女人正用铁锅煎肉排,男孩趴在桌上写红袍学堂的作业。

  不知道是谁教他说的汉化,也带着口音,一路走来魏昶君听到这些各国本土的百姓汉化总是带着不同地方的口音,不禁觉得失笑又欣慰。

  文化属性的改变,效果在立竿见影。

  “这位是......”

  伊戈尔看向魏昶君。

  “中原来的先生。”

  张献忠抢答。

  魏昶君打量屋子。

  墙壁用泥巴糊着裂缝,但窗台摆着盆冻不死的水仙。

  饭桌上是黑列巴、煎鹿肉、一碟酸黄瓜,还有半锅冒着热气的糙米粥。

  “托红袍军的福。”

  伊戈尔给客人倒热水。

  “去年这时候,我们还在啃树皮。”

  他撩起裤腿,露出冻疮疤。

  “张将军带兵来那天,我正饿得躺雪地里等死。”

  玛莎把煎好的肉排端上桌,油星溅在作业本上。

  小瓦夏赶紧用袖子擦,本子上露出红袍学堂的印章。

  “现在我在机械厂看锅炉。”

  伊戈尔笑容满面。

  “一个月挣十五红袍元,能买五十斤面粉。”

  他指着墙角的面粉袋。

  “以前给贵族老爷打猎,一年才给三斤黑麦。”

  魏昶君端起热水杯,暖意顺着手心蔓延。

  他看见炉边堆着红袍学堂的课本,封皮上印着民为重三个汉字。

  “尝尝鹿肉!”

  玛莎切下最肥的肉块递过来。

  “今年林子里的鹿特别多,红袍军允许我们打猎了。”

  窗外风雪呼啸,屋里暖得让人发困。

  小瓦夏写完作业,开始磕磕巴巴背《红袍训》。

  伊戈尔听着直乐。

  “这小子,比他爹强!”

  魏昶君放下水杯时,看见杯底映着壁炉的火光。

  张献忠正帮玛莎添柴,动作笨拙却认真。

  “该走了。”

  魏昶君起身。

  伊戈尔赶紧包了块鹿肉硬塞过来。

  “带着路上吃!”

  他送到门口,风雪灌进领口也不躲。

  “告诉中原人,我们罗刹百姓念红袍的好。”

  栅栏门合拢时,魏昶君最后看了眼窗内的灯火。

  三重窗玻璃阻隔了严寒,却挡不住满屋的暖意。

  魏昶君踏出伊戈尔家的木屋,寒风卷着雪粒扑面而来。

  他拒绝了民部官吏备车的提议,执意沿着镇郊的土路步行。

  “看发展不能只看中心区。”

  魏昶君对张献忠开口,两人的脚步在雪地里踩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边缘地带才见真章。”

  通往郊区的路上积雪很深,但一条三尺宽的水泥小道被铲得干干净净。

  青石子注意到路边堆着七八把农户自制的木铲,铲刃都磨出了白痕。

  “百姓自己清的雪。”

  张献忠用靴尖踢开新落的雪沫。

  “红袍军教他们化冰,现在连老人都能出门遛弯。”

  越往郊外走,景象越发荒凉。

  简陋的木屋散落在雪原上,但每户屋顶都竖着红袍军配发的铁皮烟囱。

  张献忠指着远处一片空地展开规划图。

  “里长,开春后那里要建日用品厂,肥皂、火柴、铁锅......都能就地生产。”

  “现在这片地都被征用了,百姓们也都能得到赔偿。”

  几名民部官吏小跑着递上文书。

  魏昶君翻开赔偿记录册,看到每户搬迁家庭都按房屋面积折算了红袍元,还额外补贴了过渡期的租房费用。

  “不是强征就好。”

  他合上册子。

  三间新木屋正在搭建,几个汉子在雪地里锯木材。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