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604章:青石子的手段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06-30 21:17:33 源网站:2k小说网
  ();

  “我要见我爹!我徐家为红袍军出生入死,凭什么!”

  “凭你徐家去年吃了五百亩军屯田的空饷。”

  青石子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将一册账本拍在他胸口。

  “你爹我刚查了,现在在兰州修城墙,你要不要去陪他?”

  徐天麟翻开账本,看到父亲画押的认罪状,突然瘫坐在地。

  不只是他一个人在绝望,西安民部官吏之子徐文焕抱着自己的《论语》瑟瑟发抖。

  “书扔了。”

  洛水路过时瞥了一眼。

  “哈密卫的棉花比圣贤书实在。”

  “我、我读的是圣人之道……”

  他声音有些哆嗦,哪里像个红袍军出身?

  “圣人不种地?”

  青石子冷笑。

  “那你就饿着肚子读吧。”

  一阵狂风吹来,书页哗啦啦翻动,最终脱手而去,消失在黄沙中。

  这边青石子话音刚刚落下,另一边,掌管工厂区的官吏二代徐玉堂的车队便闹起来了。

  “我的妆奁呢?我的绸缎呢?”

  他尖叫着推开仆从。

  “没有熏香我怎么活?!”

  路过的老农忍不住嗤笑。

  “公子哥,哈密的风比香炉子够劲!”

  当徐玉堂发现连马桶都没带时,终于崩溃大哭。

  一个红袍军老兵嫌吵,往他嘴里塞了团棉布。

  “省点力气,路上有你哭的。”

  围观的人群中,卖炊饼的王老汉张大了嘴。

  “老天爷……那些可都是官老爷的命根子啊!”

  他身旁的瞎眼李婆婆却笑了。

  “好!好!让这些少爷们也尝尝我儿修城墙的苦!”

  “这位军爷……魏里长,他到底要做什么?”

  问话的是个年迈的老儒生。

  士兵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嘴:“先生读过《孟子》吧?天将降大任......”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对话。

  只见一队骑兵飞驰而来,为首的举着黑底红字令旗。

  “急令!奴儿干降雪提前,车队改道走河西走廊!”

  人群哗然。

  这意味着,这些娇生惯养的少爷们,要多走八百里戈壁。

  城外秋风依旧,但队列中却有几道挺直的脊梁,与那些哭嚎、绝望的纨绔截然不同。

  陈守业站在队伍最前列,粗布衣衫洗得发白,腰间别着一卷《水经注》。

  他父亲只是西安府一名小小的河道书吏,因治水有功,主动要求前往,被破格放在此次西行名单。

  “守业,你真要去?”

  同乡拽住他的袖子。

  “哈密那地方,听说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陈守业笑了笑,拍了拍腰间的水囊。

  “我爹说了,河工治的是水,戈壁治的是风沙——都是治,去哪不一样?”

  青石子路过检查多看了他一眼。

  “识字?”

  “识得一些。”

  “好。”

  青石子从怀中掏出一卷图纸丢给他。

  “到了哈密,先学测水。”

  陈守业展开一看,是《坎儿井开凿法》,右下角盖着天工院的朱印。

  队列中唯一的女子,一身红衣,马尾高束,腰间悬着一把短刀。

  “女人也去?”

  有人小声嘀咕。

  赵红鸢耳尖,回头冷笑。

  “里长刚颁布了女子与男子等同之令,瞧不起女子?总比那些哭喊的公子哥强。”

  她父亲是红袍军一名百人卫,去年在剿匪时中了埋伏,尸骨无存。

  按军规,战殁将士家属可免徭役,但她主动请命西行。

  孙明远是这批人里最特别的。

  他父亲早亡,母亲靠织布供他读书,本可凭才学考取天工院的技术员,却自愿报名西行。

  “读书人,去戈壁能做什么?”

  跟着人群送别的一名中年人看着,叹了口气。

  孙明远不恼,从行囊里掏出一摞手稿。

  “《西域植物考》,我辑录了三百二十种耐旱作物。”

  少年眼神灼灼。

  “哈密若能引种十之一二,百姓或可少饿死些。”

  青石子翻了翻他的笔记,突然道。

  “你可知西域最缺什么?”

  “水?”

  “不,是医。”

  青石子指向西方。

  “到了库尔勒,去找一个叫曲恩的老军医,他缺个识字的学生。”

  另一边则是天工院的官吏之后。

  李铁锤人如其名,肩宽背厚,扛着一柄铁匠锤就来了。

  “我师父说,西域缺铁匠。”

  他嗓门洪亮。

  “让我去打个十年八年,回来准能成大师傅!”

  “不过那边没有水力锻造的技术,得想想法子。”

  洛水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会打什么?”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火铳火炮都会。”

  “蒸汽机我不会,用的仪器太多了。”

  李铁锤拍拍胸脯。

  “哦,对了,我跟着我师傅,还会修马蹄铁!”

  周围一阵哄笑,但青石子却点头。

  “去阿克苏,那边在建新式炼铁炉。”

  围观人群中,卖茶的周大娘突然抹泪。

  “瞧瞧这些孩子……比那些哭爹喊**强多了!”

  瞎眼李婆婆拄着拐杖点头。

  “红袍军的种子,这是要撒遍天南海北啊。”

  人群中有个穿着老旧长衫的身影,那是私塾先生张清。

  他望着孙明远远去的背影,突然对学生们说。

  “记住今天!这才是读书人的骨气!”

  黄昏下,自愿奔赴边陲各地的二代队伍率先开拔。

  陈守业边走边研究图纸,赵红鸢擦拭着父亲的刀,孙明远在背诵医方,李铁锤哼着打铁的歌谣。

  他们身后,那些被迫西行的纨绔们呆呆看着,突然有人小声问。

  “我们……真的不如这些人吗?”

  没人回答。

  这一刻,看着渐行渐远的队伍,紧随其后的是那些不那么愿意的红袍二代。

  徐天麟麻木地跟着队伍,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撕心裂肺的喊声:“这世道!当真不公!”

  一个华服少年挣脱绳索,疯狂地冲向悬崖。

  青石子抬手示意不必阻拦。

  “砰!”

  尸体坠入深谷的声音,让所有人打了个寒战。

  “记下来。”

  洛水面无表情。

  “西安知府周明远之子,抗令自尽,其家族永为庶民。”

  夜风卷着沙粒呼啸而过,仿佛万千冤魂的呜咽。

  但更可怕的是车队中渐渐响起的脚步声。

  那些曾经锦衣玉食的少年,终于迈出了走向边疆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