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17章:火车的咆哮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10-15 17:32:39 源网站:2k小说网
  ();

  距离魏昶君流放诸多朝中重臣已有数月,眼看便又要到过年。

  初冬的薄雪落在魏府书房的青瓦上,檐角的冰棱闪着寒光。

  炭盆里的银骨炭烧得正旺,魏昶君披着旧棉袍坐在案前,鬓角被热气熏出细汗。

  新任民部总长捧着厚厚一摞文书进来,靴底在青砖上踩出湿印子。

  他展开第一份电报时,纸页哗啦声惊醒了梁上打盹的狸猫。

  “青石子总长呈报,全国官吏财产公示已完成九成,福建有七名知县拒报家产已免职,浙江查出民部官吏瞒报田亩三千亩......”

  魏昶君盯着炭火出神。

  他想起上月闽南水灾时,那个主动开仓放粮的县令,公示册上写着祖屋三间,薄田十亩。

  这些都是青石子一点点查证的。

  “民间工业协会建会三百七十处。”

  总长继续念。

  “江南纺织会为女工争得双倍工钱,景德镇瓷工会改良窑炉增产出三成......”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

  魏昶君无意识搓着冻僵的手指,点头。

  “农业协会报垦荒百万亩,湖广推广新稻种增产五成,胶东农会建蔬果大棚越冬......”

  总长念到这儿顿了顿。

  “但甘肃有人暗中阻挠建会,伤农会干部三人。”

  魏昶君抬眼看了看地图上甘肃的位置,又垂下眼帘。

  炭火爆出个火星,溅在他袍角烧出个焦痕。

  这些区域,最初迁移的一批缙绅土司,仍是不消停。

  “监察部新设百姓检举箱。”

  总长声音提高些。

  “上月收诉状三千,查实贪墨案七十起,有老农状告知府强占桑田,已追回田亩并罚银......”

  狸猫突然窜下房梁,打翻了笔洗。

  魏昶君摆摆手示意继续。

  “海外呈报,罗刹国建红袍学堂千所,农奴子嗣入学率已达三成,安南种橡胶的农会为工人建医馆,满剌加商贾协会平抑米价......”

  总长念到淡马锡时顿了片刻,那里报来商会与海盗勾结案。

  魏昶君用铁钳拨了拨炭火,火光映得他瞳孔深处微微闪动。

  雪停了,夕阳从云缝漏出来。

  当总长念完最后一份吕宋矿工协会的章程时,魏昶君终于起身走到窗前。

  新雪覆盖的庭院里,老梅枝头已萌出米粒大的花苞。

  他望着京师鳞次栉比的楼房屋顶,那些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正与暮色融成一片。

  暮色渐沉,书房里只剩炭火噼啪作响。

  魏昶君独自站在巨大的寰宇图前,三十七岁的面容在烛光下刻满风霜,两鬓已见星点斑白,但脊梁依旧挺得笔直如松。

  他指尖划过羊皮地图上蜿蜒的海岸线,从胶州湾到暹罗,从淡马锡到罗刹的冰原。

  各地呈报的文书在案头堆叠如山,江南的纺织女工拿到了足额工钱,漠北的牧民建起了越冬暖棚,南洋的橡胶园开设了子弟学堂。

  “红袍的理想......正在生根。”

  他轻声自语,眼底有火光跃动。

  想起曾经的史书上记载的百年屈辱,那些被炮火轰开的国门,被掳掠的百姓......如今,这一切都不会重演。

  可当他抬手揉按酸胀的眉心时,袖口滑落露出的手腕瘦可见骨。

  常年伏案让他的肩背微微佝偻,咳嗽时胸腔带着杂音。

  只有那双凝视地图的眼睛,仍锐利如鹰隼。

  “来人。”

  他忽然转身,声音惊醒了梁上栖息的夜枭。

  夜不收推门而入时,看见里长正将一枚红漆令牌按在欧罗巴的位置上。

  烛光映着他深刻的法令纹,却照不亮眸中深沉的疲惫。

  “传令各州府。”

  魏昶君的声音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

  “三日后我将启程,巡视红袍疆域,从东海到西极,我要亲眼看看这片天下。”

  窗外风雪骤急,吹得窗棂嗡嗡作响。

  他负手而立的身影,如同一柄即将出鞘的剑。

  京师的红头文件通过新修的驿道,像雪片一样飞向红袍天下的各个角落。

  当那份盖着里长大印的《巡视寰宇》在报刊上张贴出来时,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报刊上的字句简单直接。

  “里长魏昶君将乘天工院新制汽车,自京师站乘专列西行,经西域,入蒙古,过罗刹,终抵欧罗巴。欲亲睹红袍新政于四方施行之状。”

  江阴县衙,午后。

  年轻的民部主事赵常捧着刚送到的《红袍日报》,手微微发抖。

  报纸头版赫然印着里长的巡视路线图,那条粗红的箭头从中原腹地一路指向遥远的北欧。

  “这......这......”

  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好。

  窗外是江南绵绵的春雨,他脑海里却浮现出戈壁荒漠、冰原雪野。

  历史上哪个皇帝敢放出这样的豪言?

  秦皇汉武不过经营西域,唐宗宋祖终其一生也未踏出中原。

  而如今......“赵主事!”

  书办兴奋地跑进来。

  “听说里长要坐火车前往罗刹以北呢!”

  赵常缓缓放下报纸,望向衙门外新修的水泥路。

  路上正有卡车拉着化肥驶过,车头的红袍旗在雨中猎猎作响。

  他只是笑着,觉得胸口发热,这个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滇南边陲,勐腊。

  十几个穿着靛蓝土布衣裳的百姓,围在刚立起的公告牌前。

  识字的红袍文书正大声念着诏书内容,旁边还有个懂汉话的苗人翻译。

  “里长要过罗刹国?那得走多远啊!”

  一个包着头帕的老妪惊呼,不过这老妪倒是不算瘦弱,毕竟此地土司北迁走之后,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

  “你懂啥!”

  旁边猎户打扮的汉子激动地比划。

  “现在的火车轨道越来越长了,听说能从京师直通罗刹王都!”

  最兴奋的是那群年轻人。

  有个刚在橡胶园学会开拖拉机的后生嚷嚷。

  “等里长到欧罗巴,准叫那些红毛鬼看看,咱们中國人也能巡游天下!”

  土司府新装的电喇叭突然响起,播放着红袍军的通告。

  百姓们不约而同挺直腰板,仿佛那巡视寰宇的荣光,也照进了这西南边陲的群山。

  落石村,矿工棚。

  朱由检端着粗瓷碗蹲在门口,听识字工友念完报纸,默默扒了口饭。

  “老朱,你说里长真能走到欧罗巴?”

  工友好奇地问。

  他望着北边新修的铁路岔道,轻声道。

  “他既然说了,就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