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35章:红袍的草原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10-28 06:13:14 源网站:2k小说网
  ();

  火车在蒙古高原上呼啸前行,窗外是无垠的雪原。

  魏昶君望着掠过的景象,青石子正翻着随军启蒙师的记录册。

  “嘉靖年间,这里的牧民平均活不过四十岁。”

  青石子念着发黄的纸页。

  “缺医少药,婴儿夭折率过半,一场白灾就能让整个部落消失。”

  张献忠也点头,神色凝重,指着远处几个白点。

  “以前这季节,牧民该拆毡房迁徙了,现在......”

  他顿了顿。

  “你们看那边。”

  雪原上出现一排红砖房,屋顶的烟囱冒着青烟。有个穿蒙古袍的老人正从井里打水,手压井的铁柄在阳光下反光。

  更远处,新建的卫生院门口停着救护马车,穿白大褂的医生正在给牧民发药。

  列车经过一个定居点时,魏昶君看见每户窗台都装着铁皮暖气片。

  玻璃窗上结着冰花,但窗内隐约可见盆栽的绿色。

  有个孩子趴在窗前写课业,毛茸茸的耳罩滑到了脖子上。

  “红袍建的保暖房。”

  张献忠解释。

  “墙体做了防寒,地下埋了暖道。”

  青石子继续念记录。

  “从前牧民一生迁徙四十次,现在......”

  “他们在自家院里种菜了。”

  青石子说到这,声音很柔和,这个道士知道自己一直都是里长最信任的一柄刀,但他和里长打心底里想的都是一样的。

  百姓都得过上好日子。

  定居点边缘的确有塑料大棚,蒙着厚厚的草帘。

  几个妇女正在棚里收割白菜,呵出的白气在棚顶结成霜。

  更远处,饲料加工厂的机器正在轰鸣,把干草压成方块。

  列车停靠一个小站时,魏昶君注意到站台立着他的半身像。

  雕像肩上落满雪,但基座上刻的耕者有其田字样清晰可见。

  有个老牧民正用蒙语给孙子读基座上的文字,孩子手里的奶糖包装纸上印着红袍徽章。

  “变化真大。”

  青石子合上记录册。

  站台工作人员正在给候车室送煤,铁皮炉子烧得通红。

  墙上贴着冬季防寒须知,蒙汉两种文字并列。

  列车隆隆驶过,魏昶君被窗外吸引了注意,几个孩子穿着新棉衣追逐火车,他们脚下的皮靴是中原鞋厂的新款。

  远处雪地里,兽医站的红旗飘扬,穿白大褂的姑娘正在给羊群注射疫苗。

  当雪原逐渐暗淡时,定居点的灯火次第亮起。

  魏昶君看了眼温暖的光晕,知道这片千年冻土,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魏昶君刚走下车,就被欢腾的人群围住。

  几个山东口音的汉子激动地抹着眼角。

  “里长!俺们是蒙阴王家沟的!”

  这些都是最初响应魏昶君的号召,前来此地建设的。

  魏昶君都一眼扫过去,这里大部分都是汉人百姓,但蒙族百姓也有不少,老牧民巴图一把抓住肥羊的后腿,利落地捆住蹄子。

  他的孙子忙着架起铁锅,新打的井水哗哗倒入锅中。

  “挑最肥的羔子!”

  巴图用生硬的汉语喊着,刀尖已经抵上羊喉咙。

  隔壁毡房里,从沂蒙山迁来的李寡妇正**面团。

  她边擀面皮边对蒙古邻居说。

  “里长在俺老家时,顿顿吃粉条子白菜......”

  说着突然提高嗓门。

  “多放点野葱,里长爱吃这个。”

  年轻人乌恩其抱来马奶酒坛子,陶罐上还沾着草屑。

  他小心翼翼擦着罐口。

  “这是我娘存了三年的好酒......”

  草原上的孩子不好意思多说话,放下酒就忙活着去烧火。

  话音未落,几个孩子捧着奶豆腐跑来,雪白的奶块在夕阳下泛着光。

  魏昶君静静看着这一切。

  巴图剁羊骨时刀刀精准,飞溅的血点落在枯草上。

  李寡妇往锅里撒盐时,粗糙的手指捻盐粒的动作,还带着山东农家特有的利落。

  “里长尝尝这个。”

  乌恩其递上银碗,马奶酒的醇香扑鼻而来。

  远处毡房飘出炖肉的香气,混着野葱和茴香的味道。

  几个蒙阴老人围坐在火塘边,七嘴八舌回忆着。

  “那年在落石村,里长跟咱们一起吃糠咽菜......”

  “现在好了,草原上都能吃白面了。”

  巴图把大块羊肉盛进木盘,油花在肉块上滋滋作响。

  魏昶君接过油汪汪的羊肉,看着周围的笑脸,温和的道了一声谢。

  乌恩其把奶豆腐摆成红袍徽章的形状,笨拙又真诚。

  篝火燃起时,草原上飘荡着十几种方言的谈笑声。

  魏昶君咬了口羊肉,肥嫩的汁水渗进齿间,彼时他只觉得神情恍惚。

  夜空下,火光中,多族文化融合,工业科技的飞速进步,无不在诉说这个世道的变化。

  “越来越接近另一个时代了......”

  魏昶君喃喃开口,没人听见。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说的是哪个时代。

  篝火在草原的夜色中噼啪作响,金红的火光照亮了围坐的人群。

  魏昶君一边吃着羊排,一边看着对面几个青年,他们眼中闪着光,那是与前明百姓截然不同的,充满希望的光亮。

  “生活上可有什么难处?”

  魏昶君问身旁一个穿旧棉袄的青年。

  那青年是从中原过来支援建设的技工,叫陈实。

  他搓了搓冻红的手,认真想了想。

  “此地最难的还是发展,既不像辽东罗刹自然资源丰富,也不像中原田产农地资源充足,草原上......除了草还是草。”

  魏昶君点点头,撕下一块羊肉。

  油脂沾在他的手指上,在火光下亮晶晶的。

  “草原有草原的宝贝。”

  他声音温和。

  “你们看。”

  他指向巴图正在切割的羊。

  “只说牛羊,便一身都是宝。”

  人群安静下来。

  乌恩其递来一碗马奶酒,魏昶君接过饮了一口,继续开口。

  “奶能做成奶酪、奶豆腐,用火车运到中原,现在中原粮食不足,肉食紧缺,草原的牛羊肉正是时候。”

  李寡妇插话。

  “可俺们只会做奶豆腐......”

  “所以要办加工厂。”

  魏昶君用树枝在地上画起来。

  “天工院新出的离心机,能把奶分离出奶油,还有烘干机,能做奶粉。”

  他画出一条线。

  “从收奶到加工,都能在草原完成。”

  巴图放下割肉刀,眼睛发亮。

  “羊毛以前都浪费了!”

  “羊毛更是宝贝。”

  魏昶君点头开口。

  “天工院的纺织机现在一天能纺三百斤毛线,要是草原建起毛纺厂,妇女们都能在家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