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40章:青石子的重担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10-28 06:13:14 源网站:2k小说网
  ();

  宴席散去,深夜的金州卫府衙内,油灯在案头投下摇曳的光晕。

  魏昶君从行囊中取出厚厚一叠文书,纸张边缘已有些卷边。

  青石子沉默地拨亮灯芯,屋内顿时明亮了几分。

  “看看吧。”

  魏昶君将文书推过桌面,最上面是监察部的密报,墨迹深重得像是凝固的血。

  青石子展开第一页,眉头渐渐锁紧。

  密报记载着满和在港区暗持三成干股,张兴国之子用官船走私高丽参。

  往后翻,是夜不收记录的账目。

  新建织布厂的拨款比实际造价多出两万两,码头扩建的木材采购价高出市价三倍。

  接这些工程的都是两家新兴的民办企业,很有意思。

  “演得真好。”

  青石子冷笑。

  “白日里穿补丁衣,夜里收银元宝。”

  他指着一条记录。

  “去年雪灾赈济粮,有半数流入粮商仓库。”

  魏昶君走到窗前,推开条缝隙。

  寒风中传来港区夜船的汽笛声,那是满载货物的商船正趁着夜色离港。

  “辽东水师巡查记录显示。”

  他背着手说。

  “每月至少有五艘未登记的货船出入。”

  青石子翻到最后一页,瞳孔微缩。

  上面记载着监察司副使与满和联姻,税吏队长是张兴国的堂侄。

  “难怪无人揭发。”

  他合上文书。

  “整个辽东官场,早已结成一张网。”

  月光如水银泻地,照在院中那棵老槐树上。

  魏昶君想起白日里满和指给他看的新建船厂,如今看来,那气派的门楼怕是吸了多少民脂民膏。

  “明日去码头。”

  魏昶君声音平静。

  “看看这些蛀虫,究竟把辽东啃成了什么模样。”

  青石子将文书仔细收好,油灯噼啪一声,爆出个灯花。

  远处传来打更的梆子声,三更天了,这座港口城市正在夜色中露出它真实的轮廓。

  次日清晨,满和早早便等在门口,一身老旧的衣服上覆了薄薄的霜色。

  “里长,船厂在那边。”

  金州卫船厂的晨雾里混杂着海腥和桐油的气味。

  魏昶君在满和的陪同下走过船坞,脚下的木屑发出细碎的声响。

  两艘半成品的船在船台上排列,工人们正在安装船板。

  “里长请看。”

  满和指着最大的那艘船。

  “这是按天工院新图纸造的船,载重三百吨。”

  他弯腰拾起一块船板。

  魏昶君伸手摸了摸船板接缝处的填料。

  “造船的利润如何分配?”

  他看似随意地问。

  满和立即应答。

  “七成归入红袍军费,三成留作船厂扩建。”

  他引着魏昶君走向船艏。

  “多亏技术员高正改进了结构,工期缩短了半个月。”

  在铆接车间,满和又提起高正。

  “他设计的工艺,让船体更牢固。”

  经过绘图室时再次强调。

  “高正绘的船图比南方老师傅还精准。”

  魏昶君停下脚步,望着正在组装的舵轮。

  “这位高技术员,现在在厂里吗?”

  “去威海卫学习新工艺了。”

  满和掏出手帕擦手上的机油。

  “要下个月才回来。”

  午间召开船厂会议时,满和让文书念报表。

  魏昶君借故离席,对守在门外的夜不收低语。

  “查高正,重点查他与满和的往来。”

  夜不收点头没入走廊阴影。

  魏昶君回到会场时,满和正在夸赞高正设计的船如何节省材料。

  窗外海鸥鸣叫,船厂的钟声在港湾回荡。

  就在魏昶君视察的时候,青石子已经暗中换上粗布棉袄,混在金州卫码头的人流中。

  他手下的小贩打扮的探子低声汇报。

  “满和的妻弟开的三通商行,去年接了官府七单工程。”

  另一个挑夫模样的探子补充。

  “张兴国的外甥名下有五家船料铺,港区八成的桐油都从他手里过。”

  青石子蹲在渔市角落,假装挑选咸鱼。

  卖鱼的老汉絮叨。

  “那些官老爷啊,表面穿补丁衣,夜里轿子都往西门大宅去。”

  他指着远处青砖院墙。

  “那宅子厨房扔出来的山珍海味,比俺们过年吃的还鲜。”

  探子递来本暗账。

  “内部食堂的采买记录,上月光花雕酒就进了三十坛,每坛标价三千红袍元。”

  账本边角沾着油渍,像是伙夫偷记的。

  青石子转到港区仓库区,看见三通商行的工人正在卸货。

  松木箱上贴着官府的封条,箱角却露出苏绣的边料。

  守库的老兵得知是红袍总长亲自来查证,当即眼前一亮,昂扬汇报。

  “说是军需品,其实都是绸缎瓷器。”

  真正让青石子心惊的是派系名单。

  探子抄来的小册子上,民部官吏被分为辽东系,山东系,江淮系。

  有个没有根基的刚正主簿被边缘化后,直接派去管义庄登记。

  黄昏时分,青石子望着满和那座外表朴素的府邸。

  灯笼亮起时,侧门进出的人影幢幢,抬着的食盒飘出佛跳墙的香气。

  他想起日间在船厂看到的,满和肘部那块醒目的补丁,突然觉得一阵反胃。

  寒夜,视察结束的魏昶君独自站在府衙高台上。

  北风卷着雪粒打在他脸上,远处港口的灯火在黑暗中明明灭灭。

  青石子踩着积雪走来,皮靴陷进半尺深的雪坑。

  “查清了。”

  青石子递上血淋淋的账本。

  “满和的妻弟去年吞了八十万两漕银,张兴国在外养了三个外室,宅子比巡抚衙门还气派。”

  魏昶君望着山下贫民区的点点星火。

  有户人家的窗户糊着油纸,寒风中传来婴儿的啼哭。

  更远处,船厂的劳工棚里飘出熬药的气味,那是冻伤的工人在用土方子疗伤。

  “调兵吧。”

  魏昶君的声音像冻硬的铁。

  青石子沉默片刻。

  他想起师父洛水生前最后一次肃贪,昔日在他的震慑下,北方不敢乱。

  但现在辽东这张网,比大明时江南的还要密实。

  “我去安排。”

  青石子转身时,披风扬起一片雪尘。

  魏昶君继续站在风雪中。他看见满和的府邸方向有轿子抬出,丝竹声隐约可闻。

  而山脚劳工棚里,有个老工匠正借着煤油灯补鞋,针脚细密得像在缝补这个破碎的世道。

  当更夫敲响四更时,魏昶君终于走下高台。

  他在院中老槐树下抓起一把雪,搓热冻僵的手指。

  树根处有新翻的土痕,那是夜不收埋下的密信匣,装着足以绞杀整个辽东官场的铁证。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一队信使悄无声息地驰出城门。

  马蹄包着棉布,铃铛塞满草絮。

  他们怀中的调兵令还带着魏昶君掌心的温度。

  洛水走了,现在青石子的担子更重了。

  这一刻,两个孤独的人,开始于大势中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