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51章:旧年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11-09 06:34:09 源网站:2k小说网
  ();

  红袍纪年1651年,一辆黑色轿车行驶在北平新铺的水泥路上。

  车窗内,四十岁的魏昶君与妹妹魏染瑕并肩坐着,玻璃上凝结的薄霜映出两人沉思的面容。

  “兄长,你看。”

  魏染瑕指着窗外掠过的工厂区,高耸的烟囱正吐出滚滚白烟。

  “去年全国蒸汽机产量已经超过两千台,北直隶机械局新下线的三联式蒸汽机,能带动整条纺织流水线。”

  魏昶君的目光追随着一辆满载煤炭的卡车。

  那卡车喷着蒸汽超越他们的轿车,车身上河北煤矿的红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更远处,一列火车正驶过新修的铁路桥,车厢里满载着东北的大豆和钢材。

  “二十年前......”

  魏染瑕的声音有些恍惚。

  “咱们在蒙阴山里造反时,见过最先进的机械就是前明留下的破纺车。”

  她轻轻摇头。

  “现在苏州纺织厂的自动织布机,一天能出三百匹布,抵得上过去整个织造局。”

  轿车驶过永定河时,兄妹俩看见河岸新建的水电站。

  钢筋混凝土的堤坝上,京师电力公司的招牌刚刚挂起,工人们正在架设输电线。

  “天工院上月报告。”

  魏染瑕翻着手里的文件。

  “保定已经能用电力照明,虽然每晚只供电两个时辰。”

  魏昶君想起去年接见的欧罗巴使者,魏染瑕也想到了,笑着开口。

  “十几年前之前有一批去过海外的都说欧罗巴的科技发展很先进。”

  “可现在看,欧罗巴的发展也远远比不上咱们这边,那边目前也仅仅是在工业的初期,甚至很多地方都在使用水力,比如水力纺纱机,比红袍天下至少落后了两个时代。”

  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对红袍的蒸汽轮船和铁路惊叹不已。

  魏昶君嘴角微扬。

  “红毛番引以为傲的风车,连咱们最小面粉厂的蒸汽磨面机都比不上。”

  他想到了二十年前的红袍天下,那时候遍地都是流民,贵族还在为了田产而争斗,但现在,红袍天下的科技已经越过水力阶段,蒸汽阶段,达到了火力阶段,更是初步摸索到了电力阶段了。

  轿车转入工业区,路边的景象更令人震撼。

  北直隶机器局的锻压车间里,蒸汽锤发出有节奏的轰鸣,河南府铁厂的新式高炉映红天际,而松江府造船厂已经能建造五千吨的蒸汽铁甲舰。

  “但还不够。”

  魏昶君突然开口。

  “电力才是未来。”

  他指着窗外正在架设的电线杆。

  “等全国电网建成,蒸汽机就该退居二线了。”

  魏染瑕翻到文件最后一页。

  “天工院正在试制电动机,虽然现在只能带动小机床......”

  她突然住口,指着前方。

  “兄长,看那边!”

  北平城南的新区里,一栋四层楼房亮着电灯。

  虽然灯光忽明忽暗,却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魏昶君望着那片灯火,仿佛看见二十年前流民遍地的中原,如今正在蒸汽与电力的推动下,奔向生机勃勃的未来。

  黑色轿车继续平稳地行驶在新修的环城路上。

  魏染瑕透过车窗望向右侧,一列货运火车正与他们的轿车并行飞驰。

  蒸汽机车喷出的浓烟在玻璃上投下流动的阴影,二十节满载煤炭的车厢发出规律的车轮撞击声。

  “比去年又快了。”

  魏染瑕看着迅速超越轿车的火车头说。

  机车拖着的木材堆得比车厢护栏还高,但速度丝毫不减。

  她注意到月台上等车的百姓不再像从前那样捂着口鼻躲烟,反而聚精会神地盯着时刻表。

  魏昶君的目光追随着火车头后方不断喷发的煤灰颗粒。

  “天工院测算过。”

  他平静地说。

  “现在每列火车日均耗煤十五吨,这些煤烟中含有硫化物。”

  这时轿车驶过一片靠近铁轨的菜地,他指向枯黄的菜苗。

  “长期下去,土壤会酸化。”

  轿车加速超越火车时,魏染瑕看清了驾驶室里司炉工挥锹添煤的身影。

  “可是没有这些火车,东北的粮食运不到江南......”

  “所以要改。”

  魏昶君示意司机放慢车速,让火车重新进入视野。

  “就像我刚才说的,咱们在摸索电力的发展方式。”

  魏昶君比谁都明白,这确实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之后环境对后世子孙的影响很大。

  “石油发动机的试验车下个月试运行。同样的载重,油耗只有煤的三分之一。”

  他指向远处正在架设的电线杆。

  “等电网覆盖主要干线,电力机车可以完全取代蒸汽机。”

  列车鸣着汽笛驶向前方弯道,轿车则拐向另一条岔路。

  魏染瑕最后看了眼消失在树丛后的列车尾灯。

  “兄长,这些你二十年前就预料到了吗?”

  魏昶君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后视镜里逐渐缩小的火车黑烟。

  车窗外,新生的工业文明正拖着长长的阴影向前奔驰,而他已经看见了更远的未来。

  轿车驶入蒙阴县城时,魏染瑕几乎认不出这片故地。

  二十年前满是车辙的土路变成了可容四辆马车并行的水泥大道,路边电线杆整齐排列,远处五层高的蒙阴交易中心玻璃窗反射着冬日暖阳。

  “兄长,你看那边。”

  她指着十字路口转角的中西合璧建筑,蒙阴红袍银号的铜字招牌下,百姓正有序排队**业务。

  隔壁建设银号的门不停转动,穿长衫的账房先生与客户并肩出入。

  还有新建的民间协会大楼。

  青砖外墙挂着十几块木牌,纺织协会、茶业协会、运输协会......门前广场上,几个戴皮帽的商人正围着公示栏争论今年的羊毛收购价。

  魏染瑕摇下车窗,听见有孩童在背诵《红袍训》。

  她循声望去,见街心花园里立着魏昶君的青铜像,这些都是百姓自发筹资铸造的。

  雕像基座堆放着新鲜的山花,有个老妇正用衣袖擦拭像身薄霜。

  “那年冬天。”

  魏染瑕恍惚看着这一幕。

  “我们躲在落石村的山沟里分食糙米粥时,怎会想到这一天......”

  她忽然笑着,指向西边高耸的水塔。当年游击队取水的山泉,如今已变成供应全城的自来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