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荣庆堂。
堂内温暖如春,鸳鸯沏的老君眉茶香沁人,贾琮连着喝两口,茶盅里便空了小半。
只觉身边幽香盈盈,鸳鸯握着小茶壶,已站身边帮他续杯,两人相视一笑。
贾母见贾琮和宝钗聊的投机,想到二儿媳和宝玉走的狼狈,心中不由自主叹息。
这两房根底能为相差悬殊,琮哥儿即便是好意,几句话的阵仗,宝玉娘俩就招架不住。
自己以后蹬腿西去,这二房日子还不知怎么寒碜,将来只能指望自己儿子了。
贾母说道:“琮哥儿,我知你把国子监名额给了宝玉,也是出于兄弟间的情份。
可是宝玉的情形你也看到,我总觉得他身子弱,去国子监读书怕是吃不消。”
贾琮心中暗笑,宝玉心宽体胖的德性,不是能吃能睡,绝不至于此,这也算身子弱,世上就没身子强的。
但他不会拿这话去怼贾母,不单是出于孝道礼数,而是说出来龌龊难听,实在不屑为之。
说道:“老太太,我把国子监名额给宝玉,是因老爷一向望子成龙,想帮老爷达成心愿罢了。
宝玉已满十五岁,学里代儒太爷年事已高,教授子弟精力有限,国子监才是更好的求学之地。
至于宝玉会不会去读,能不能读出门道,就看他自己的心智和缘分。
如老爷同意宝玉晚入学,琮自然不会有异议,左右国子监名额搁着也不会跑掉。
因我身负双爵,按照朝廷体制,东府西府各有一名荫监名额。
西府的荫监名额给了宝玉,东府的名额我给了环儿,这几日我就让人办规程,开春环儿也要入监读书。”
贾琮此话一出,堂上众人都有些意外,贾环和国子监联系在一起,总让他们觉得有些诧异。
因贾环不仅是庶出,性子举止也不讨人喜欢,远不如姐姐探春在府上得人心。
相比于极受宠爱的嫡子宝玉,贾环一向存在感极低,常会被人自然而然忽视。
……
当初贾琮和探春商定,让贾环年后入国子监,因他挨了贾政家法,事情风波还没过去。
贾琮为了谨慎起见,担心马上说开此事,会引来节外生枝。
那时贾环因金荣之事,在宁荣街上传出不好名声,贾琮对此事早有疑虑,觉得是有人背后操作。
马上说开国子监之事,如有人拿此事做文章,国子监那边听到风声,事情就不好收拾。
如今贾环养伤已月余,外头的风波也渐渐平息。
眼下腊月已至,入监时间已近在眼前,此事不好再多做拖延,也到了说开的时候。
昨天贾琮还特地提醒探春,让她这几日去趟东路院,将贾环入监旁听读书之事,告知贾政知晓。
而今日趁谈到宝玉入监读书,当贾母及众人之面说开此事,贾琮也是别有用心。
因贾环入国子监的话风,从荣庆堂中传开之后,某些人多少有些顾忌。
毕竟涉及贾家声誉,贾母一贯十分在意,这也是阖族皆知之事。
不管外头的贾璜媳妇,还是那个瘸腿金荣,因要靠荣国府荫蔽度日,都要掂量其中轻重,不敢轻举妄动。
贾琮自然也会让人传话敲打,让他们知道其中厉害。
而且,经过月余时间缓冲,再将此事告知贾政,他即便对儿子生气,但读书上进之事,必定也极愿意。
……
贾琮对贾环金荣之事,也曾私下推敲思索。
又从探春那里得知,王夫人为平息事态,给了贾璜媳妇两百两银子。
此事便让贾琮大为怀疑,王夫人也曾是大宅主妇,该有的思虑和手段,绝不至于这等浅薄。
她难道就不知道,这两百两银子不是堵人嘴巴,简直是变相定了贾环罪名,给人留下偌大话柄!
贾琮也因此事,暗自对王夫人产生怀疑……
所以,让贾母知晓此事,让贾政首肯此事,王夫人便有所忌惮,贾琮对内院再生波折,顾虑也会少些……
……
贾母听说贾环也上国子监,心中不由自主泛起不喜。
我的宝玉上国子监就罢了,怎么个个都去上,如今国子监这么不稀罕了?
只是这念头下意识泛起,她又连忙下意识压下,毕竟贾环也是她孙子。
贾母有这种心思,其实也不算奇怪,因贾环一向不讨她喜欢,就如同当年贾琮一般……
说道:“环儿这才多大年纪,还没到入监读书的年岁吧?”
贾琮说道:“环儿今年十三,确没到入监年龄,但读书这种事情,自然是年纪越小,越容易**。
至于环儿年龄之事,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我在国子监有些人脉,只要说明恳请缘故,让环儿入监旁听读书,不算正式录名即可,等到年岁再录名。”
国子监是朝廷最高学府,旁人要说可以在其中疏通,多半要被人耻笑狂妄。
但贾琮会说这样的话,贾母等人却是毫不奇怪。
因贾琮不仅举业荣盛,光彩耀眼,还是当朝五品翰林学士,但凡读书的地方都要给他脸面。
……
贾琮继续说道:“三妹妹就环儿一个亲弟弟,我知道她一向心有所愿,希望自己兄弟将来出息。
当初琮还在东路院时,三妹妹就对我很是关顾,送书赠笔,连我练字的雪浪纸,都是三妹妹定时送的。
我一直念着三妹妹当年的好,自然也想帮她达成心愿。
宝玉和环儿都是我的同堂兄弟,我手上有空闲的入监名额,自然不好厚此薄彼。”
一旁宝钗听到这话,不禁对探春心生羡慕。
不管是林妹妹,还是三妹妹,都和琮兄弟从小到大的情义。
彼此相护相守,青梅竹马,情深义重,自己却没有这等福分,只是半路过来的,情分终究差了不少。
……
在场的薛姨妈和王熙凤,听说贾环也去国子监读书,虽然有些惊讶,但也不太放在心上。
但贾母听了这事,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复杂,因自己最疼的宝玉,从小就厌恶读书科举之事。
巴望着宝玉读书进学,将来能像贾琮那样风光,即便贾母有些老糊涂,也知道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宝玉不能读书风光,不代表其他子弟也不能,虽说环小子是个顽劣性子,也是个不爱读书的。
但阖府的人哪个不知,三丫头从小就和琮哥儿亲近,架不住琮哥儿爱屋及乌,一心要拉扯她兄弟。
而且,琮哥儿自己就曾是庶出,他看同样庶出的环小子,只怕还会更顺眼些。
他虽在我跟前礼数周全,从来不会提起宝玉,更不会当面说宝玉坏话。
但贾母人老成精,还是能清晰感觉出来,这琮哥儿心里不待见宝玉,确是千真万确的事。
他是个能为极大的人物,要是他念着三丫头的情分,真的下大功夫**环小子。
最终把那小子调理出什么名堂,那可是保不齐的事情。
……
琮哥儿读书的本事,那是万里挑一的稀罕,贾家即便福分再大,也绝计出不来第二个。
他如果**环小子,即便考不上进士举人,要是考上个秀才,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这东边日出西边雨,两相比较之下,环小子就生生盖过我的宝玉。
依自己儿子的性子,从此必定高看庶子一眼,也会愈发膈应我的宝玉。
难道这府上出了一桩以庶压嫡之事,竟然还是不够的,还要再出第二桩。
贾琮以大房庶子出身,异军突起承袭荣国爵,虽然眼下贾母已接受事实。
但是每每想起此事,贾琮袭爵除了带来外在风光,对贾家内里的嫡庶颠覆,更让贾母心有余悸。
当初袭爵圣旨之上,那句:生母杜氏御封五品诰命,位份端重,生子卓绝,可堪长房嫡脉,可传血统淑正。
单凭这一句,御笔金口,皇权圣命,便能母以子贵,将身份不堪的烟花女子,生生扶持成荣国长房嫡脉。
圣旨颁布第二日,礼部亲派官员主持,更换贾家宗祠中杜锦娘灵位,转侧为正,以应荣国爵位正溯。
此事贾家人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愿大肆张扬,更不愿旁人轻易提起,其中尴尬之处,难对人言。
……
贾母其实也不喜大儿媳邢夫人,但不意味就愿看她落得如此下场,毕竟她是自己长子的未亡人。
邢夫人自东路院迁居西府,一直蜗居内院,闭门不出,恍如人间蒸发一般。
即便到荣庆堂向贾母请安,每月也是寥寥无几,而且都趁堂中无人之时。
不仅回避迎春黛玉等姊妹,更要紧是回避贾琮,免得遇上太过无地自容。
因贾琮承爵圣旨颁布,他便已转庶为嫡,生母杜锦娘已获长房嫡正之名。
邢夫人还是迎春的嫡母,但却不再是贾琮的嫡母,她和贾琮在法理与亲情上,已经形同陌路。
加之她从小虐待贾琮,现在还要在他府邸养老,她哪还有脸面招摇,自然有多低调就多低调。
所以,自邢夫人搬入西府,贾琮从没有去探望过,贾母也不说半句,贾政王熙凤等人更完全忽视。
贾母每每想起此事,都有些心神不宁,自己这孙子能为气运惊人,一己之力,便能嫡庶颠覆。
虽然将来贾环得他扶持,必定不会闹出他这等排场,但贾母一生只宠宝玉,心里多少有些担忧。
但是,让贾母以嫡庶之别,阻拦贾环入国子监读书,这话她绝不敢当贾琮面去说。
因贾琮也是庶子出身,这无异于当着瞎子说灯黑,自己孙子必定有一百句话,等在哪里怼自己生气。
贾母虽对此事有些不自在,也替宝玉担忧,但还不至于寝食难安。
比起祖孙两个相安无事,自己安稳过高乐日子,眼下这也不算什么大事。
倒是王熙凤惯于搭话捧场,说了好些三妹妹有福气,环哥儿更有福气,两姐弟将来必定都有前程的好话。
贾母听了喜忧参半,心中转悠几下,叹息一声,也就懒得再多想。
……
荣国府,宝玉院。
王夫人和宝玉从荣庆堂出来,一个心中郁闷,一个心中恐慌,当真说不出的窝囊。
王夫人想和贾母说些体己话,只是满堂乱哄哄吵闹,她根本没机会开口,倒是在老太太面前露了大怯。
宝玉本想在宝钗跟前露脸,说些卓尔不群之言,好换来宝姐姐几分青睐。
结果脸没露成,脚后跟却露出来,被宝钗讥讽袖手旁观,坐享其成,被贾琮好一顿谆谆教诲。
两人回到院子,王夫人倒去看了彩霞,见她气色红润,并无他事,也就罢了。
至于宝玉因常当着姊妹们,被人祝贺早生贵子,早日当爹,让他羞愤如狂,无地自容。
如今他早已经懒得去看彩霞,似乎不去看她,彩霞养育怀胎之事,就能从未发生一般。
他回到院子之后,想到贾琮那些指点书经,苦熬三年,找贾政商议等言辞,不免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等王夫人从彩霞房里出来,宝玉苦着脸说道:“太太,贾琮这等做派,西府还如何安生呆着。
不如我跟太太搬过东路院,年节里让贾琮自己去折腾。
等过年节他不在荣禧堂待客,每日出门上衙也遇不到了,岂不更加清净,儿子再搬回来就是。”
王夫人听了有些皱眉,这小子把宝玉吓得如此,竟要就此逃离西府,当真是可恶至极。
但王夫人心里清楚,宝玉这回要搬去东路院,等过了年头之后,很快就到三月婚期。
剩下的时间如此紧迫,只怕搬回来就难了,王熙凤必定抓住机会,要就此从中作梗。
虽然王夫人也是清楚,宝玉成亲之后,多半很难在西府长住。
但想要拉紧二房和荣国府的牵连,这种事自然拖一天算一天,留住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这种关口宝玉被贾琮吓住,就此打起退堂鼓,愈发称了他人心意,那是决计不行的。
王夫人劝道:“宝玉,你要是搬去东路院,以后还怎么孝顺老太太,家中姊妹也再难见着。
你也别把琮哥儿的话当真,他不过嘴上说的好听罢了,他每日当官尊贵还来不及,难道还真的教你读书。
人家不过是挤兑你罢了,况且老太太也说了,你读书的事情,让老爷老操心便是,那用得着他插手。
东路院秦显两口子管着呢,不会让话头传到老爷哪里,你只管放心在西府住着。
以后进出避着他些就是,咋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王夫人好不容易哄得宝玉安心,又嘱咐袭人彩云好生服侍,最近管着宝玉进出说话,少招惹些事情。
……
等她出了宝玉院,一路出西府返回东路院,心中很是烦躁。
王夫人最近也是诸事不利,原本好一番算计,废了贾环这勾引丫鬟的畜生。
没想到贾琮半路插手,轻轻巧巧便保住他的性命,这小子养了大半月伤,已可下地走路。
他那个蠢货姨娘也变得警惕,日夜不离贾环身边,将这小子看得风雨不透,多半是得了三丫头的教唆。
自从二房搬入东路院,原先得用的人都变了心,王夫人手头能用之人,实在捉襟见肘。
上回本想把麝月给秦显的儿子秦勇,借此更笼络主秦显两口子,让他们死心塌地给自己卖命。
没想到又是中途出了大变故,自己刚把麝月撵出去,还没来得及拉她配人。
凤丫头在荣庆堂鼓动风波,结果让二丫头要走了麝月,还让她做了东府执事丫鬟,着实将她气的半死。
她失了对秦显两口子的许诺,脸面上有些难看,本想把秋纹推出去顶缸。
可秦显家的也是内宅老人,早知道秋纹嘴巴刻薄,担心给儿子娶个祖奶奶回去,到时候家宅不宁。
于是便找了各种借口推脱,王夫人本想借此事笼络人心,自然也不好强按牛喝水。
否则笼络不成,反而要逼出异心。
那秦显家的倒是有眼光的,话语中给自己露出口风,竟然看上自己丫鬟玉钏儿。
王夫人原本有四个一等丫鬟,金钏被她撵走,彩云和彩霞给了宝玉入房,如今就剩下玉钏一个。
玉钏儿不仅和姐姐金钏一样,生得极标致的身段和容貌,而且性子比姐姐稳重老实。
王夫人和贾政都看中这个丫鬟,自然不舍将她配秦勇这等货色。
只是秦显夫妇是王夫人得用之人,她又不好驳了人家这桩念想,让自己愈发势单力薄起来。
左右不过是个丫头,只是终究很舍不得,这几日王夫人举棋不定,颇为烦恼。
今日过府去荣庆堂请安,本想在西府这边打主意。
没想遇到贾琮出来做耗,耽搁事情不说,还惹了一肚子闷气。
……
荣国府,东路院,赵姨妈院。
探春昨日得了贾琮提醒,今日特地来东路院走动。
因贾政尚未下衙,她便去赵姨娘院里探望贾环,见兄弟疗养月余,已能下床蹒跚走动,心中也有些欢喜。
她从随身包裹中取出一本论语,说道:“这是我新买的论语,最近我研读三哥哥考学的旧书,颇有心得。
我将他书上部分注释和笔录,复抄到这本新书上,这可是三哥哥当初考案首的心得。
以三哥哥如今的名望,这是外头千金难求的东西,要不是三哥哥对我好,你做梦都别想碰到。
你好生收好这本书,好生珍惜,不得损毁,不许拿出来和别人招摇,让我知道可不饶你。”
贾环皱眉接过书本,在手上翻阅几页,见里面正文之外,用朱笔写满秀美飘逸的蝇头楷书。
探春俏脸生威,说道:“这个月你花些功夫,务必好好研读这本论语。
月底我来考较你,要是你敢偷懒答不上来,你可给我仔细着。
以后你的事休想我再帮你,要是再闯出祸事,我必定不理不管,让你给老爷打死干净!”
贾环听了这话,忍不住打个寒颤,苦着脸说道:“三姐姐,我可是你亲弟弟,你也舍得对我这么狠。”
探春拉着脸说道:“就你做的这些事情,我有你这混账弟弟,难道还脸上有光不成。
你这犯浑的性子,如不严加管教,将来有你好日子过,到了那时谁也不会再救你。”
这时,侍书快步进屋,说道:“姑娘,老爷刚已下衙回府,如今正在堂屋喝茶。”
探春也顾不上教训弟弟,连忙起身去了堂屋,去和父亲说兄弟入国子监之事。
……
王夫人马车从西府西角门出来,很快便到东院黑油大门,她下车之时,看到门口还停着另一辆马车。
看马车样式和上头徽号,正是贾家东府的马车。
东府马车会停在东路院,王夫人都不用去猜,便知道今日探春来了东路院。
她眉头不由自主一皱,自上次因甄家银箱之事,她用家法将探春双手打伤。
原本和睦的一对嫡母庶女,从此离心离德,貌合神离,隔阂渐深,不过维持表面礼数罢了。
所以,如今探春来东路院,王夫人心中可膈应的很。
她刚进了内院,便听丫鬟说老爷已回府,如今正在堂屋喝茶……
堂内温暖如春,鸳鸯沏的老君眉茶香沁人,贾琮连着喝两口,茶盅里便空了小半。
只觉身边幽香盈盈,鸳鸯握着小茶壶,已站身边帮他续杯,两人相视一笑。
贾母见贾琮和宝钗聊的投机,想到二儿媳和宝玉走的狼狈,心中不由自主叹息。
这两房根底能为相差悬殊,琮哥儿即便是好意,几句话的阵仗,宝玉娘俩就招架不住。
自己以后蹬腿西去,这二房日子还不知怎么寒碜,将来只能指望自己儿子了。
贾母说道:“琮哥儿,我知你把国子监名额给了宝玉,也是出于兄弟间的情份。
可是宝玉的情形你也看到,我总觉得他身子弱,去国子监读书怕是吃不消。”
贾琮心中暗笑,宝玉心宽体胖的德性,不是能吃能睡,绝不至于此,这也算身子弱,世上就没身子强的。
但他不会拿这话去怼贾母,不单是出于孝道礼数,而是说出来龌龊难听,实在不屑为之。
说道:“老太太,我把国子监名额给宝玉,是因老爷一向望子成龙,想帮老爷达成心愿罢了。
宝玉已满十五岁,学里代儒太爷年事已高,教授子弟精力有限,国子监才是更好的求学之地。
至于宝玉会不会去读,能不能读出门道,就看他自己的心智和缘分。
如老爷同意宝玉晚入学,琮自然不会有异议,左右国子监名额搁着也不会跑掉。
因我身负双爵,按照朝廷体制,东府西府各有一名荫监名额。
西府的荫监名额给了宝玉,东府的名额我给了环儿,这几日我就让人办规程,开春环儿也要入监读书。”
贾琮此话一出,堂上众人都有些意外,贾环和国子监联系在一起,总让他们觉得有些诧异。
因贾环不仅是庶出,性子举止也不讨人喜欢,远不如姐姐探春在府上得人心。
相比于极受宠爱的嫡子宝玉,贾环一向存在感极低,常会被人自然而然忽视。
……
当初贾琮和探春商定,让贾环年后入国子监,因他挨了贾政家法,事情风波还没过去。
贾琮为了谨慎起见,担心马上说开此事,会引来节外生枝。
那时贾环因金荣之事,在宁荣街上传出不好名声,贾琮对此事早有疑虑,觉得是有人背后操作。
马上说开国子监之事,如有人拿此事做文章,国子监那边听到风声,事情就不好收拾。
如今贾环养伤已月余,外头的风波也渐渐平息。
眼下腊月已至,入监时间已近在眼前,此事不好再多做拖延,也到了说开的时候。
昨天贾琮还特地提醒探春,让她这几日去趟东路院,将贾环入监旁听读书之事,告知贾政知晓。
而今日趁谈到宝玉入监读书,当贾母及众人之面说开此事,贾琮也是别有用心。
因贾环入国子监的话风,从荣庆堂中传开之后,某些人多少有些顾忌。
毕竟涉及贾家声誉,贾母一贯十分在意,这也是阖族皆知之事。
不管外头的贾璜媳妇,还是那个瘸腿金荣,因要靠荣国府荫蔽度日,都要掂量其中轻重,不敢轻举妄动。
贾琮自然也会让人传话敲打,让他们知道其中厉害。
而且,经过月余时间缓冲,再将此事告知贾政,他即便对儿子生气,但读书上进之事,必定也极愿意。
……
贾琮对贾环金荣之事,也曾私下推敲思索。
又从探春那里得知,王夫人为平息事态,给了贾璜媳妇两百两银子。
此事便让贾琮大为怀疑,王夫人也曾是大宅主妇,该有的思虑和手段,绝不至于这等浅薄。
她难道就不知道,这两百两银子不是堵人嘴巴,简直是变相定了贾环罪名,给人留下偌大话柄!
贾琮也因此事,暗自对王夫人产生怀疑……
所以,让贾母知晓此事,让贾政首肯此事,王夫人便有所忌惮,贾琮对内院再生波折,顾虑也会少些……
……
贾母听说贾环也上国子监,心中不由自主泛起不喜。
我的宝玉上国子监就罢了,怎么个个都去上,如今国子监这么不稀罕了?
只是这念头下意识泛起,她又连忙下意识压下,毕竟贾环也是她孙子。
贾母有这种心思,其实也不算奇怪,因贾环一向不讨她喜欢,就如同当年贾琮一般……
说道:“环儿这才多大年纪,还没到入监读书的年岁吧?”
贾琮说道:“环儿今年十三,确没到入监年龄,但读书这种事情,自然是年纪越小,越容易**。
至于环儿年龄之事,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我在国子监有些人脉,只要说明恳请缘故,让环儿入监旁听读书,不算正式录名即可,等到年岁再录名。”
国子监是朝廷最高学府,旁人要说可以在其中疏通,多半要被人耻笑狂妄。
但贾琮会说这样的话,贾母等人却是毫不奇怪。
因贾琮不仅举业荣盛,光彩耀眼,还是当朝五品翰林学士,但凡读书的地方都要给他脸面。
……
贾琮继续说道:“三妹妹就环儿一个亲弟弟,我知道她一向心有所愿,希望自己兄弟将来出息。
当初琮还在东路院时,三妹妹就对我很是关顾,送书赠笔,连我练字的雪浪纸,都是三妹妹定时送的。
我一直念着三妹妹当年的好,自然也想帮她达成心愿。
宝玉和环儿都是我的同堂兄弟,我手上有空闲的入监名额,自然不好厚此薄彼。”
一旁宝钗听到这话,不禁对探春心生羡慕。
不管是林妹妹,还是三妹妹,都和琮兄弟从小到大的情义。
彼此相护相守,青梅竹马,情深义重,自己却没有这等福分,只是半路过来的,情分终究差了不少。
……
在场的薛姨妈和王熙凤,听说贾环也去国子监读书,虽然有些惊讶,但也不太放在心上。
但贾母听了这事,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复杂,因自己最疼的宝玉,从小就厌恶读书科举之事。
巴望着宝玉读书进学,将来能像贾琮那样风光,即便贾母有些老糊涂,也知道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宝玉不能读书风光,不代表其他子弟也不能,虽说环小子是个顽劣性子,也是个不爱读书的。
但阖府的人哪个不知,三丫头从小就和琮哥儿亲近,架不住琮哥儿爱屋及乌,一心要拉扯她兄弟。
而且,琮哥儿自己就曾是庶出,他看同样庶出的环小子,只怕还会更顺眼些。
他虽在我跟前礼数周全,从来不会提起宝玉,更不会当面说宝玉坏话。
但贾母人老成精,还是能清晰感觉出来,这琮哥儿心里不待见宝玉,确是千真万确的事。
他是个能为极大的人物,要是他念着三丫头的情分,真的下大功夫**环小子。
最终把那小子调理出什么名堂,那可是保不齐的事情。
……
琮哥儿读书的本事,那是万里挑一的稀罕,贾家即便福分再大,也绝计出不来第二个。
他如果**环小子,即便考不上进士举人,要是考上个秀才,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这东边日出西边雨,两相比较之下,环小子就生生盖过我的宝玉。
依自己儿子的性子,从此必定高看庶子一眼,也会愈发膈应我的宝玉。
难道这府上出了一桩以庶压嫡之事,竟然还是不够的,还要再出第二桩。
贾琮以大房庶子出身,异军突起承袭荣国爵,虽然眼下贾母已接受事实。
但是每每想起此事,贾琮袭爵除了带来外在风光,对贾家内里的嫡庶颠覆,更让贾母心有余悸。
当初袭爵圣旨之上,那句:生母杜氏御封五品诰命,位份端重,生子卓绝,可堪长房嫡脉,可传血统淑正。
单凭这一句,御笔金口,皇权圣命,便能母以子贵,将身份不堪的烟花女子,生生扶持成荣国长房嫡脉。
圣旨颁布第二日,礼部亲派官员主持,更换贾家宗祠中杜锦娘灵位,转侧为正,以应荣国爵位正溯。
此事贾家人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愿大肆张扬,更不愿旁人轻易提起,其中尴尬之处,难对人言。
……
贾母其实也不喜大儿媳邢夫人,但不意味就愿看她落得如此下场,毕竟她是自己长子的未亡人。
邢夫人自东路院迁居西府,一直蜗居内院,闭门不出,恍如人间蒸发一般。
即便到荣庆堂向贾母请安,每月也是寥寥无几,而且都趁堂中无人之时。
不仅回避迎春黛玉等姊妹,更要紧是回避贾琮,免得遇上太过无地自容。
因贾琮承爵圣旨颁布,他便已转庶为嫡,生母杜锦娘已获长房嫡正之名。
邢夫人还是迎春的嫡母,但却不再是贾琮的嫡母,她和贾琮在法理与亲情上,已经形同陌路。
加之她从小虐待贾琮,现在还要在他府邸养老,她哪还有脸面招摇,自然有多低调就多低调。
所以,自邢夫人搬入西府,贾琮从没有去探望过,贾母也不说半句,贾政王熙凤等人更完全忽视。
贾母每每想起此事,都有些心神不宁,自己这孙子能为气运惊人,一己之力,便能嫡庶颠覆。
虽然将来贾环得他扶持,必定不会闹出他这等排场,但贾母一生只宠宝玉,心里多少有些担忧。
但是,让贾母以嫡庶之别,阻拦贾环入国子监读书,这话她绝不敢当贾琮面去说。
因贾琮也是庶子出身,这无异于当着瞎子说灯黑,自己孙子必定有一百句话,等在哪里怼自己生气。
贾母虽对此事有些不自在,也替宝玉担忧,但还不至于寝食难安。
比起祖孙两个相安无事,自己安稳过高乐日子,眼下这也不算什么大事。
倒是王熙凤惯于搭话捧场,说了好些三妹妹有福气,环哥儿更有福气,两姐弟将来必定都有前程的好话。
贾母听了喜忧参半,心中转悠几下,叹息一声,也就懒得再多想。
……
荣国府,宝玉院。
王夫人和宝玉从荣庆堂出来,一个心中郁闷,一个心中恐慌,当真说不出的窝囊。
王夫人想和贾母说些体己话,只是满堂乱哄哄吵闹,她根本没机会开口,倒是在老太太面前露了大怯。
宝玉本想在宝钗跟前露脸,说些卓尔不群之言,好换来宝姐姐几分青睐。
结果脸没露成,脚后跟却露出来,被宝钗讥讽袖手旁观,坐享其成,被贾琮好一顿谆谆教诲。
两人回到院子,王夫人倒去看了彩霞,见她气色红润,并无他事,也就罢了。
至于宝玉因常当着姊妹们,被人祝贺早生贵子,早日当爹,让他羞愤如狂,无地自容。
如今他早已经懒得去看彩霞,似乎不去看她,彩霞养育怀胎之事,就能从未发生一般。
他回到院子之后,想到贾琮那些指点书经,苦熬三年,找贾政商议等言辞,不免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等王夫人从彩霞房里出来,宝玉苦着脸说道:“太太,贾琮这等做派,西府还如何安生呆着。
不如我跟太太搬过东路院,年节里让贾琮自己去折腾。
等过年节他不在荣禧堂待客,每日出门上衙也遇不到了,岂不更加清净,儿子再搬回来就是。”
王夫人听了有些皱眉,这小子把宝玉吓得如此,竟要就此逃离西府,当真是可恶至极。
但王夫人心里清楚,宝玉这回要搬去东路院,等过了年头之后,很快就到三月婚期。
剩下的时间如此紧迫,只怕搬回来就难了,王熙凤必定抓住机会,要就此从中作梗。
虽然王夫人也是清楚,宝玉成亲之后,多半很难在西府长住。
但想要拉紧二房和荣国府的牵连,这种事自然拖一天算一天,留住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这种关口宝玉被贾琮吓住,就此打起退堂鼓,愈发称了他人心意,那是决计不行的。
王夫人劝道:“宝玉,你要是搬去东路院,以后还怎么孝顺老太太,家中姊妹也再难见着。
你也别把琮哥儿的话当真,他不过嘴上说的好听罢了,他每日当官尊贵还来不及,难道还真的教你读书。
人家不过是挤兑你罢了,况且老太太也说了,你读书的事情,让老爷老操心便是,那用得着他插手。
东路院秦显两口子管着呢,不会让话头传到老爷哪里,你只管放心在西府住着。
以后进出避着他些就是,咋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王夫人好不容易哄得宝玉安心,又嘱咐袭人彩云好生服侍,最近管着宝玉进出说话,少招惹些事情。
……
等她出了宝玉院,一路出西府返回东路院,心中很是烦躁。
王夫人最近也是诸事不利,原本好一番算计,废了贾环这勾引丫鬟的畜生。
没想到贾琮半路插手,轻轻巧巧便保住他的性命,这小子养了大半月伤,已可下地走路。
他那个蠢货姨娘也变得警惕,日夜不离贾环身边,将这小子看得风雨不透,多半是得了三丫头的教唆。
自从二房搬入东路院,原先得用的人都变了心,王夫人手头能用之人,实在捉襟见肘。
上回本想把麝月给秦显的儿子秦勇,借此更笼络主秦显两口子,让他们死心塌地给自己卖命。
没想到又是中途出了大变故,自己刚把麝月撵出去,还没来得及拉她配人。
凤丫头在荣庆堂鼓动风波,结果让二丫头要走了麝月,还让她做了东府执事丫鬟,着实将她气的半死。
她失了对秦显两口子的许诺,脸面上有些难看,本想把秋纹推出去顶缸。
可秦显家的也是内宅老人,早知道秋纹嘴巴刻薄,担心给儿子娶个祖奶奶回去,到时候家宅不宁。
于是便找了各种借口推脱,王夫人本想借此事笼络人心,自然也不好强按牛喝水。
否则笼络不成,反而要逼出异心。
那秦显家的倒是有眼光的,话语中给自己露出口风,竟然看上自己丫鬟玉钏儿。
王夫人原本有四个一等丫鬟,金钏被她撵走,彩云和彩霞给了宝玉入房,如今就剩下玉钏一个。
玉钏儿不仅和姐姐金钏一样,生得极标致的身段和容貌,而且性子比姐姐稳重老实。
王夫人和贾政都看中这个丫鬟,自然不舍将她配秦勇这等货色。
只是秦显夫妇是王夫人得用之人,她又不好驳了人家这桩念想,让自己愈发势单力薄起来。
左右不过是个丫头,只是终究很舍不得,这几日王夫人举棋不定,颇为烦恼。
今日过府去荣庆堂请安,本想在西府这边打主意。
没想遇到贾琮出来做耗,耽搁事情不说,还惹了一肚子闷气。
……
荣国府,东路院,赵姨妈院。
探春昨日得了贾琮提醒,今日特地来东路院走动。
因贾政尚未下衙,她便去赵姨娘院里探望贾环,见兄弟疗养月余,已能下床蹒跚走动,心中也有些欢喜。
她从随身包裹中取出一本论语,说道:“这是我新买的论语,最近我研读三哥哥考学的旧书,颇有心得。
我将他书上部分注释和笔录,复抄到这本新书上,这可是三哥哥当初考案首的心得。
以三哥哥如今的名望,这是外头千金难求的东西,要不是三哥哥对我好,你做梦都别想碰到。
你好生收好这本书,好生珍惜,不得损毁,不许拿出来和别人招摇,让我知道可不饶你。”
贾环皱眉接过书本,在手上翻阅几页,见里面正文之外,用朱笔写满秀美飘逸的蝇头楷书。
探春俏脸生威,说道:“这个月你花些功夫,务必好好研读这本论语。
月底我来考较你,要是你敢偷懒答不上来,你可给我仔细着。
以后你的事休想我再帮你,要是再闯出祸事,我必定不理不管,让你给老爷打死干净!”
贾环听了这话,忍不住打个寒颤,苦着脸说道:“三姐姐,我可是你亲弟弟,你也舍得对我这么狠。”
探春拉着脸说道:“就你做的这些事情,我有你这混账弟弟,难道还脸上有光不成。
你这犯浑的性子,如不严加管教,将来有你好日子过,到了那时谁也不会再救你。”
这时,侍书快步进屋,说道:“姑娘,老爷刚已下衙回府,如今正在堂屋喝茶。”
探春也顾不上教训弟弟,连忙起身去了堂屋,去和父亲说兄弟入国子监之事。
……
王夫人马车从西府西角门出来,很快便到东院黑油大门,她下车之时,看到门口还停着另一辆马车。
看马车样式和上头徽号,正是贾家东府的马车。
东府马车会停在东路院,王夫人都不用去猜,便知道今日探春来了东路院。
她眉头不由自主一皱,自上次因甄家银箱之事,她用家法将探春双手打伤。
原本和睦的一对嫡母庶女,从此离心离德,貌合神离,隔阂渐深,不过维持表面礼数罢了。
所以,如今探春来东路院,王夫人心中可膈应的很。
她刚进了内院,便听丫鬟说老爷已回府,如今正在堂屋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