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提议:“明天咱们一起去拜访赵姨,拍制香的过程,我还想采访她,了解传统制香行业的现状和传承困境。”
林晓雨则说:“后天去古琴坊,我想拍林师傅调音的细节,古琴的音色变化特别有感染力,肯定能成为纪录片的亮点。”
徐佳莹补充:“等汉服样品做出来,咱们可以在平江路举办一场小型的‘传统工艺汉服秀’,邀请社区的居民和游客来观看,再现场演示苏绣、缂丝、制香的工艺,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染红了平江路的河面,乌篷船的影子映在水里,随着波光轻轻晃动。
几人起身离开茶座,沿着河边慢慢走,评弹艺人的歌声从远处传来,与脚步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江南画卷。
江源拿着相机,拍下河边的垂柳和白墙黛瓦的老房子:“苏州的韵味太足了,每一处都能成为纪录片的镜头。”
林晓雨则和周慧讨论着汉服**的拍摄细节,两人时不时停下来,对着一处老门楣、一扇花窗比划,想象着汉服与场景的搭配。
走到平江路的尽头,苏木忽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那两张老照片。
“这是我在古籍市场淘到的,一张是苏州绣坊的老照片,一张是缂丝工匠的照片,咱们可以把老照片和现在的工艺场景对比着拍,展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变化。”
江源接过照片,仔细看着:“这个点子好!老照片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对比着拍更有冲击力,也能让观众感受到老手艺的生命力。”
回到小院时,姨婆已经做好了晚饭,看到江源和林晓雨,高兴地说:“好久没见你们了,快坐下吃饭,我做了你们爱吃的松鼠鳜鱼和响油鳝糊。”
饭桌上,几人继续聊着接下来的计划。
明天去赵姨家拍制香,后天去古琴坊拍调音,大后天去缂丝坊拍织作,还要抽时间去乌镇看蓝印花布作坊,为纪录片和汉服设计收集更多素材。
姨婆听着他们的计划,笑着说:“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能把老手艺传下去,我们这些老人就放心了。以后有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晚饭后,江源和林晓雨在小院里参观,看到石桌上的古籍和绣品,忍不住赞叹:“你们收集的这些资料太珍贵了,以后做传统工艺研究都能用得上。”
周慧则拿出汉服设计图,和林晓雨一起修改细节,两人对着图样讨论着面料的颜色和纹样的大小,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苏木和徐佳莹坐在海棠树下,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相视而笑。
从最初的腊梅种植,到后来的苏绣、缂丝、古琴、制香,再到现在与江源、林晓雨的相遇,他们的传承之路在不知不觉中,长出了新的枝丫,朝着更广阔的方向生长。
月光渐渐爬上海棠树梢,洒在石桌上的古籍和设计图上,泛着柔和的光。
阿二蹲在众人脚边,偶尔抬起头,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像是也在为这份热闹感到高兴。
远处传来评弹艺人的最后一段唱词,温柔的曲调在夜色中回荡……
月光漫过海棠树梢的最后一缕银辉还未消散,江源已经背着画板站在姨婆小院的青石板上。
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裹着白墙黛瓦,院西侧的腊梅芽尖沾着细碎的露珠,在微光里泛着浅绿的光,连青石板缝隙里的青苔都透着湿润的气息。
林晓雨则说:“后天去古琴坊,我想拍林师傅调音的细节,古琴的音色变化特别有感染力,肯定能成为纪录片的亮点。”
徐佳莹补充:“等汉服样品做出来,咱们可以在平江路举办一场小型的‘传统工艺汉服秀’,邀请社区的居民和游客来观看,再现场演示苏绣、缂丝、制香的工艺,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染红了平江路的河面,乌篷船的影子映在水里,随着波光轻轻晃动。
几人起身离开茶座,沿着河边慢慢走,评弹艺人的歌声从远处传来,与脚步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江南画卷。
江源拿着相机,拍下河边的垂柳和白墙黛瓦的老房子:“苏州的韵味太足了,每一处都能成为纪录片的镜头。”
林晓雨则和周慧讨论着汉服**的拍摄细节,两人时不时停下来,对着一处老门楣、一扇花窗比划,想象着汉服与场景的搭配。
走到平江路的尽头,苏木忽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那两张老照片。
“这是我在古籍市场淘到的,一张是苏州绣坊的老照片,一张是缂丝工匠的照片,咱们可以把老照片和现在的工艺场景对比着拍,展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变化。”
江源接过照片,仔细看着:“这个点子好!老照片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对比着拍更有冲击力,也能让观众感受到老手艺的生命力。”
回到小院时,姨婆已经做好了晚饭,看到江源和林晓雨,高兴地说:“好久没见你们了,快坐下吃饭,我做了你们爱吃的松鼠鳜鱼和响油鳝糊。”
饭桌上,几人继续聊着接下来的计划。
明天去赵姨家拍制香,后天去古琴坊拍调音,大后天去缂丝坊拍织作,还要抽时间去乌镇看蓝印花布作坊,为纪录片和汉服设计收集更多素材。
姨婆听着他们的计划,笑着说:“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能把老手艺传下去,我们这些老人就放心了。以后有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晚饭后,江源和林晓雨在小院里参观,看到石桌上的古籍和绣品,忍不住赞叹:“你们收集的这些资料太珍贵了,以后做传统工艺研究都能用得上。”
周慧则拿出汉服设计图,和林晓雨一起修改细节,两人对着图样讨论着面料的颜色和纹样的大小,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苏木和徐佳莹坐在海棠树下,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相视而笑。
从最初的腊梅种植,到后来的苏绣、缂丝、古琴、制香,再到现在与江源、林晓雨的相遇,他们的传承之路在不知不觉中,长出了新的枝丫,朝着更广阔的方向生长。
月光渐渐爬上海棠树梢,洒在石桌上的古籍和设计图上,泛着柔和的光。
阿二蹲在众人脚边,偶尔抬起头,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像是也在为这份热闹感到高兴。
远处传来评弹艺人的最后一段唱词,温柔的曲调在夜色中回荡……
月光漫过海棠树梢的最后一缕银辉还未消散,江源已经背着画板站在姨婆小院的青石板上。
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裹着白墙黛瓦,院西侧的腊梅芽尖沾着细碎的露珠,在微光里泛着浅绿的光,连青石板缝隙里的青苔都透着湿润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