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打定主意系统学习传统女红,不只是之前接触的苏绣,还有缝补、浆洗、盘扣、裁剪这些承载着老辈人生活智慧的基础技艺。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尽,徐佳莹就翻出姨婆珍藏在樟木箱里的《女红要略》。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的线装本,书页泛黄发脆,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里面用小楷毛笔写满了姨婆年轻时的学习注解。
“平针缝需匀,针脚半厘为宜”“盘扣绕线要紧,不然易散”等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可辨。
她坐在院子的石桌旁,就着晨光细细品读,时不时用指尖顺着书页上的字迹划过,仿佛在与年轻时的姨婆对话。
“学女红,先得把‘针’和‘线’的性子摸透,就像学苏绣要先懂丝线的粗细一样。”
姨婆端着刚煮好的鸡头米甜羹走来,看到她专注的模样,笑着将一个竹编针线笸箩放在石桌上。
这笸箩是姨婆出嫁时的陪嫁,竹编纹路细密规整,里面整齐码着大小不一的钢针、银针。
粗针用来缝厚布,细针用来绣细活,各色丝线缠在竹制线轴上,从正红、靛蓝到牙白、鹅黄,足足有三十多种。
还有黄铜顶针、牛角拆线刀、竹制绷架,最底层压着几块不同质地的边角布料,有棉布、真丝、麻布,是姨婆特意留着给她练手用的。
“今天咱们先学最基础的‘平针缝’,这是女红的根基,缝补衣物、拼接布料、制作香囊都离不开它。”
姨婆坐在藤椅上,拿起一块白色棉布铺在膝头,将黄铜顶针熟练地套在中指第二关节处,顶针上密密麻麻的小凹点泛着岁月的光泽。
她左手按住棉布,右手捏起一根钢针,用牙齿轻轻咬住丝线尾端,将线头抿尖后灵巧地穿过针眼,再将丝线两端对齐,绕着指尖打了个牢固的“扣眼结”。
“你看,线尾打结要紧实,不然缝到一半线会松脱。”说着,她将针从棉布背面轻轻穿出,再斜着向下扎入,拉出丝线时力度均匀,针脚间距刚好半厘米,一条平整的直线很快就出现在布面上。
徐佳莹学着姨婆的样子,笨拙地将顶针套在手上,可顶针总滑到指根,试了三次才固定好位置。
穿针时更不顺利,丝线在她指间不听使唤,要么线头分叉穿不进针眼,要么穿进去后没打结就往下拉,丝线又滑了出来。
她急得额头渗出细汗,姨婆却耐心地坐在一旁指导:“别急,用嘴唇多抿几次线头,让丝线变得顺滑挺直,穿针时眼睛盯着针眼,手别抖。”
徐佳莹深吸一口气,按照姨婆说的方法反复尝试,第五次终于成功穿针,可缝出的第一针就歪歪扭扭,针脚有的紧密如米粒,有的松散如黄豆,直线缝成了曲线。
“手腕要稳,力道要匀,就像你绣‘齐针’时那样,每一针都要带着准头。”姨婆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腕,调整针的角度。
“针从布面穿出时要垂直,扎入时要保持倾斜45度,这样针脚才能平整。”
在姨婆的手把手指导下,徐佳莹渐渐找到感觉,缝出的针脚越来越均匀,虽然还比不上姨婆的精致,却也有了几分模样。
那天上午,她坐在石桌旁练了整整三个小时,手指被针扎破了两次,贴上创可贴继续练,直到能熟练缝出一条平整的直线,才满意地停下。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尽,徐佳莹就翻出姨婆珍藏在樟木箱里的《女红要略》。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的线装本,书页泛黄发脆,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里面用小楷毛笔写满了姨婆年轻时的学习注解。
“平针缝需匀,针脚半厘为宜”“盘扣绕线要紧,不然易散”等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可辨。
她坐在院子的石桌旁,就着晨光细细品读,时不时用指尖顺着书页上的字迹划过,仿佛在与年轻时的姨婆对话。
“学女红,先得把‘针’和‘线’的性子摸透,就像学苏绣要先懂丝线的粗细一样。”
姨婆端着刚煮好的鸡头米甜羹走来,看到她专注的模样,笑着将一个竹编针线笸箩放在石桌上。
这笸箩是姨婆出嫁时的陪嫁,竹编纹路细密规整,里面整齐码着大小不一的钢针、银针。
粗针用来缝厚布,细针用来绣细活,各色丝线缠在竹制线轴上,从正红、靛蓝到牙白、鹅黄,足足有三十多种。
还有黄铜顶针、牛角拆线刀、竹制绷架,最底层压着几块不同质地的边角布料,有棉布、真丝、麻布,是姨婆特意留着给她练手用的。
“今天咱们先学最基础的‘平针缝’,这是女红的根基,缝补衣物、拼接布料、制作香囊都离不开它。”
姨婆坐在藤椅上,拿起一块白色棉布铺在膝头,将黄铜顶针熟练地套在中指第二关节处,顶针上密密麻麻的小凹点泛着岁月的光泽。
她左手按住棉布,右手捏起一根钢针,用牙齿轻轻咬住丝线尾端,将线头抿尖后灵巧地穿过针眼,再将丝线两端对齐,绕着指尖打了个牢固的“扣眼结”。
“你看,线尾打结要紧实,不然缝到一半线会松脱。”说着,她将针从棉布背面轻轻穿出,再斜着向下扎入,拉出丝线时力度均匀,针脚间距刚好半厘米,一条平整的直线很快就出现在布面上。
徐佳莹学着姨婆的样子,笨拙地将顶针套在手上,可顶针总滑到指根,试了三次才固定好位置。
穿针时更不顺利,丝线在她指间不听使唤,要么线头分叉穿不进针眼,要么穿进去后没打结就往下拉,丝线又滑了出来。
她急得额头渗出细汗,姨婆却耐心地坐在一旁指导:“别急,用嘴唇多抿几次线头,让丝线变得顺滑挺直,穿针时眼睛盯着针眼,手别抖。”
徐佳莹深吸一口气,按照姨婆说的方法反复尝试,第五次终于成功穿针,可缝出的第一针就歪歪扭扭,针脚有的紧密如米粒,有的松散如黄豆,直线缝成了曲线。
“手腕要稳,力道要匀,就像你绣‘齐针’时那样,每一针都要带着准头。”姨婆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腕,调整针的角度。
“针从布面穿出时要垂直,扎入时要保持倾斜45度,这样针脚才能平整。”
在姨婆的手把手指导下,徐佳莹渐渐找到感觉,缝出的针脚越来越均匀,虽然还比不上姨婆的精致,却也有了几分模样。
那天上午,她坐在石桌旁练了整整三个小时,手指被针扎破了两次,贴上创可贴继续练,直到能熟练缝出一条平整的直线,才满意地停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