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莹听话地闭上眼睛,听到苏木打开衣柜的声音,接着,一件轻飘飘的衣服落在她手中。
她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米白色的新中式对襟短衫,领口用“虚实乱针绣”绣着浅青色的兰草,叶片的脉络清晰可见,仿佛微风一吹就会晃动。
袖口拼接着浅青色的缂丝面料,上面织着细小的云纹,与兰草纹相得益彰。
衣襟内侧,绣着“XM”和“XY”的拼音缩写,针脚细密,是她熟悉的苏绣针法。
下装是浅灰色的阔腿棉麻裤,裤脚内侧绣着细小的鹅黄色雏菊,凑近闻,还能闻到淡淡的“双花合香”气息。
“这是我请王师傅做的,”苏木笑着解释,“领口的兰草是刘绣娘用‘虚实乱针绣’绣的,花了整整五天,袖口的缂丝是沈师傅织的,裤脚的雏菊用了赵姨教的香粉染色。”
“这样布料就会一直带着香味;衣襟内侧的字是我让王师傅按照你的绣法绣的,怕你嫌弃我绣得不好。”
徐佳莹感动得眼眶泛红,她拿起衣服,快步走到镜子前穿上。
衣服的剪裁格外合身,对襟短衫的长度刚好到腰线,显得她身姿窈窕,阔腿裤宽松舒适,走动时裙摆轻轻晃动,裤脚的雏菊若隐若现。
“太好看了,”她转身抱住苏木,声音带着哽咽,“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谢谢你,苏木。”
苏木轻轻拍着她的背,眼中满是爱意:“只要你喜欢就好。以后咱们参加文化沙龙,你就穿这件衣服,既能展示传统工艺的美,又能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传统与现代可以完美融合。”
徐佳莹点点头,她走到院子里,月光淌过徐佳莹新中式衣衫的兰草绣纹,将浅灰色裤脚的雏菊染成银白,针脚处的香粉气息在晚风里若隐若现。
她手中的绣花针悬在米白色香囊布上,正要绣腊梅的花蕊,却被苏木轻轻握住手腕:“夜深了,绣活明天再做,你看阿二都困得打哈欠了。”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阿二正蜷在藤椅下,毛茸茸的尾巴有气无力地扫着青砖,连耳朵都耷拉了下来。
徐佳莹笑着收起针线,将未完成的腊梅香囊放进紫檀木锦盒。
这是她打算送给即将返程乌镇的周慧的礼物,要绣得精致些,才能配得上这段日子的情谊。
次日清晨,周慧收拾行李箱时,发现床头柜上放着一本泛黄的苏州话教材,封面上用荧光笔写着“吴侬软语入门手册”,书页间还夹着几张手写的笔记卡片。
“你还偷偷学起苏州话了?”周慧拿起教材翻看,只见“倷好(你好)”“难为倷(谢谢)”“吃茶(喝茶)”等基础词汇旁,不仅标注了拼音,还画了小小的音调起伏线,甚至用括号备注“发音要像咬着棉花糖,软而轻”。
徐佳莹端着两碗鸡头米甜羹走进房间,笑着解释:“上次文化沙龙上,陈萌萌说要想真正融入苏州,就得会说几句苏州话,不然听评弹时只能看字幕,和李奶奶、赵姨聊天也少了点亲近感。”
正说着,姨婆提着竹编菜篮从外面回来,菜篮里装着新鲜的太湖白虾和带露水的青菜,听到两人的对话,立刻笑着凑过来。
“学苏州话不难,关键是要抓住‘软’字诀。发音要轻,调子要柔,就像咱们江南的水,缓缓流淌才好听。”
她放下菜篮,拿起桌上的白瓷茶杯,示范道:“比如‘吃饭’,苏州话叫‘吃饭’(音‘qī vè’),‘吃’字要读得短促轻快,‘饭’字要拖一点尾音,像叹气似的轻轻落下,这样才够地道。”
她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米白色的新中式对襟短衫,领口用“虚实乱针绣”绣着浅青色的兰草,叶片的脉络清晰可见,仿佛微风一吹就会晃动。
袖口拼接着浅青色的缂丝面料,上面织着细小的云纹,与兰草纹相得益彰。
衣襟内侧,绣着“XM”和“XY”的拼音缩写,针脚细密,是她熟悉的苏绣针法。
下装是浅灰色的阔腿棉麻裤,裤脚内侧绣着细小的鹅黄色雏菊,凑近闻,还能闻到淡淡的“双花合香”气息。
“这是我请王师傅做的,”苏木笑着解释,“领口的兰草是刘绣娘用‘虚实乱针绣’绣的,花了整整五天,袖口的缂丝是沈师傅织的,裤脚的雏菊用了赵姨教的香粉染色。”
“这样布料就会一直带着香味;衣襟内侧的字是我让王师傅按照你的绣法绣的,怕你嫌弃我绣得不好。”
徐佳莹感动得眼眶泛红,她拿起衣服,快步走到镜子前穿上。
衣服的剪裁格外合身,对襟短衫的长度刚好到腰线,显得她身姿窈窕,阔腿裤宽松舒适,走动时裙摆轻轻晃动,裤脚的雏菊若隐若现。
“太好看了,”她转身抱住苏木,声音带着哽咽,“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谢谢你,苏木。”
苏木轻轻拍着她的背,眼中满是爱意:“只要你喜欢就好。以后咱们参加文化沙龙,你就穿这件衣服,既能展示传统工艺的美,又能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传统与现代可以完美融合。”
徐佳莹点点头,她走到院子里,月光淌过徐佳莹新中式衣衫的兰草绣纹,将浅灰色裤脚的雏菊染成银白,针脚处的香粉气息在晚风里若隐若现。
她手中的绣花针悬在米白色香囊布上,正要绣腊梅的花蕊,却被苏木轻轻握住手腕:“夜深了,绣活明天再做,你看阿二都困得打哈欠了。”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阿二正蜷在藤椅下,毛茸茸的尾巴有气无力地扫着青砖,连耳朵都耷拉了下来。
徐佳莹笑着收起针线,将未完成的腊梅香囊放进紫檀木锦盒。
这是她打算送给即将返程乌镇的周慧的礼物,要绣得精致些,才能配得上这段日子的情谊。
次日清晨,周慧收拾行李箱时,发现床头柜上放着一本泛黄的苏州话教材,封面上用荧光笔写着“吴侬软语入门手册”,书页间还夹着几张手写的笔记卡片。
“你还偷偷学起苏州话了?”周慧拿起教材翻看,只见“倷好(你好)”“难为倷(谢谢)”“吃茶(喝茶)”等基础词汇旁,不仅标注了拼音,还画了小小的音调起伏线,甚至用括号备注“发音要像咬着棉花糖,软而轻”。
徐佳莹端着两碗鸡头米甜羹走进房间,笑着解释:“上次文化沙龙上,陈萌萌说要想真正融入苏州,就得会说几句苏州话,不然听评弹时只能看字幕,和李奶奶、赵姨聊天也少了点亲近感。”
正说着,姨婆提着竹编菜篮从外面回来,菜篮里装着新鲜的太湖白虾和带露水的青菜,听到两人的对话,立刻笑着凑过来。
“学苏州话不难,关键是要抓住‘软’字诀。发音要轻,调子要柔,就像咱们江南的水,缓缓流淌才好听。”
她放下菜篮,拿起桌上的白瓷茶杯,示范道:“比如‘吃饭’,苏州话叫‘吃饭’(音‘qī vè’),‘吃’字要读得短促轻快,‘饭’字要拖一点尾音,像叹气似的轻轻落下,这样才够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