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咱们可以一起深入探讨,看看怎么在不破坏传统工艺核心韵味的前提下,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规模化生产。”
接下来的一周,周慧团队并没有急于投入设计,而是跟着苏木和徐佳莹一起,开启了一场“苏州传统工艺深度探访之旅”。
他们每天清晨出发,穿梭在苏州的老巷深处,拜访一位又一位隐藏在市井中的手艺人,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第一天,他们去了周师傅的竹编作坊。
作坊位于平江路深处的一个小院落里,院子里堆满了长短不一的毛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竹堆上,泛着淡淡的光泽。
周师傅正在院子里劈竹,他拿起一根三年生的毛竹,用斧头顺着纹理轻轻一劈,竹子就裂开一道整齐的缝隙,再用篾刀将竹条劈成均匀的竹丝,动作娴熟而流畅,每一根竹丝都粗细一致,薄如蝉翼。
“选竹是竹编的基础,必须选三年以上的毛竹,太嫩的竹子柔韧性不够,太老的又容易脆裂。”
周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劈竹要顺着纹理,力道要匀,不然竹丝容易断。刮丝的时候要小心,既要刮掉竹丝表面的青皮,又不能破坏竹丝的纤维,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耐用、有光泽。”
林梦柔看得格外认真,她特意戴上手套,拿起周师傅劈好的竹丝,尝试着编织最简单的“一挑一压”花纹。
可竹丝在她手里却格外不听话,要么挑错了经线,要么压错了纬线,还不小心被竹丝边缘划破了手指,渗出一点血珠。
“看着简单,做起来也太难了!”林梦柔笑着摇摇头,眼神里却满是执着,“周师傅,您再教我一次,我一定学会。”
周师傅耐心地手把手教她,纠正她的手势和力道。
在周师傅的指导下,林梦柔慢慢找到了感觉,虽然编出来的花纹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已经能看出雏形了。
“太有成就感了!”她举起自己编的小挂件,兴奋地说,“这种亲手创作的感觉,是电脑设计给不了的。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竹编产品能让人觉得有温度了。”
第二天,他们去了沈师傅的缂丝坊。沈师傅特意准备了一台小型缂丝织机,现场演示了“通经断纬”的核心技法。
他手指拈起一根彩色丝线,穿过梭子,然后将梭子快速穿梭在经线之间。
随着梭子的移动,一幅兰草纹的图案逐渐在素色的面料上显现出来,线条流畅,色彩过渡自然,像极了水墨画。
“缂丝最讲究‘通经断纬’,经线是固定的,纬线根据图案的颜色不断更换,这样才能织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图案。”
沈师傅一边织,一边讲解,“比如这兰草的叶子,要从深绿到浅绿渐变,就得换三种不同深浅的丝线,每换一种丝线,就要重新起头、收尾,不能有一点破绽。”
陈阳凑得很近,仔细观察着沈师傅换线、穿梭的每一个细节,还用相机拍下了不同针法的特写。
“这种针法太精妙了!”他感慨道,“兰草的叶脉用细丝线,边缘用略粗一点的丝线,这样就能呈现出立体感。我之前设计图案,只考虑了视觉效果,没有考虑工艺的可行性,现在看来,好的设计必须和工艺紧密结合。”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还拜访了做榫卯结构的老木匠张师傅、做油纸伞的刘师傅、做蓝印花布的吴匠人。
接下来的一周,周慧团队并没有急于投入设计,而是跟着苏木和徐佳莹一起,开启了一场“苏州传统工艺深度探访之旅”。
他们每天清晨出发,穿梭在苏州的老巷深处,拜访一位又一位隐藏在市井中的手艺人,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第一天,他们去了周师傅的竹编作坊。
作坊位于平江路深处的一个小院落里,院子里堆满了长短不一的毛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竹堆上,泛着淡淡的光泽。
周师傅正在院子里劈竹,他拿起一根三年生的毛竹,用斧头顺着纹理轻轻一劈,竹子就裂开一道整齐的缝隙,再用篾刀将竹条劈成均匀的竹丝,动作娴熟而流畅,每一根竹丝都粗细一致,薄如蝉翼。
“选竹是竹编的基础,必须选三年以上的毛竹,太嫩的竹子柔韧性不够,太老的又容易脆裂。”
周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劈竹要顺着纹理,力道要匀,不然竹丝容易断。刮丝的时候要小心,既要刮掉竹丝表面的青皮,又不能破坏竹丝的纤维,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耐用、有光泽。”
林梦柔看得格外认真,她特意戴上手套,拿起周师傅劈好的竹丝,尝试着编织最简单的“一挑一压”花纹。
可竹丝在她手里却格外不听话,要么挑错了经线,要么压错了纬线,还不小心被竹丝边缘划破了手指,渗出一点血珠。
“看着简单,做起来也太难了!”林梦柔笑着摇摇头,眼神里却满是执着,“周师傅,您再教我一次,我一定学会。”
周师傅耐心地手把手教她,纠正她的手势和力道。
在周师傅的指导下,林梦柔慢慢找到了感觉,虽然编出来的花纹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已经能看出雏形了。
“太有成就感了!”她举起自己编的小挂件,兴奋地说,“这种亲手创作的感觉,是电脑设计给不了的。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竹编产品能让人觉得有温度了。”
第二天,他们去了沈师傅的缂丝坊。沈师傅特意准备了一台小型缂丝织机,现场演示了“通经断纬”的核心技法。
他手指拈起一根彩色丝线,穿过梭子,然后将梭子快速穿梭在经线之间。
随着梭子的移动,一幅兰草纹的图案逐渐在素色的面料上显现出来,线条流畅,色彩过渡自然,像极了水墨画。
“缂丝最讲究‘通经断纬’,经线是固定的,纬线根据图案的颜色不断更换,这样才能织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图案。”
沈师傅一边织,一边讲解,“比如这兰草的叶子,要从深绿到浅绿渐变,就得换三种不同深浅的丝线,每换一种丝线,就要重新起头、收尾,不能有一点破绽。”
陈阳凑得很近,仔细观察着沈师傅换线、穿梭的每一个细节,还用相机拍下了不同针法的特写。
“这种针法太精妙了!”他感慨道,“兰草的叶脉用细丝线,边缘用略粗一点的丝线,这样就能呈现出立体感。我之前设计图案,只考虑了视觉效果,没有考虑工艺的可行性,现在看来,好的设计必须和工艺紧密结合。”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还拜访了做榫卯结构的老木匠张师傅、做油纸伞的刘师傅、做蓝印花布的吴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