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最前面的王虎,那双赤红的眼睛里,悲愤与困惑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手下的兵,穿着刀枪不入的铠甲,用着百步穿杨的强弩,轻而易举地将匈奴人的骑兵射下马来,用一种他无法想象的强大,去碾压敌人!
嬴政那敲击扶手的手指,不知何时停了下来。他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深邃的眼眸中,却闪过一丝满意的光。
这,才是他想要的继承人。有仁心,更有手腕。能安抚旧臣,更能开创未来。
扶苏最后面向冯去疾,微微躬身:“冯相,现在,您还觉得,会无人从军吗?”
冯去疾心里门儿清,他这个时候要是还看不出来嬴政这是想让扶苏拿众人立威,那这些年就白当这个丞相,更不可能压制李斯多年了。自己刚才的出列,不过是陛下眼神示意下,递给扶苏的一块垫脚石罢了!呵,陛下的任务罢了。
他心中念头急转,嘴唇动了动,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对着扶苏躬身一揖,
“长公子深谋远虑,老臣,拜服!”
说罢,他心满意足地退回了队列,深藏功与名。
“公子所言,确有道理。”冯去疾退下后,队列中另一位老臣,御史大夫茅焦,却又站了出来。他比冯去疾更为年迈,也更为固执,是出了名的“谏臣”,当年连陛下的生母都敢骂,自然不会怕一个公子。
“公子所描绘之景,固然令人神往。但这日行千里的战车,洞穿山石的强弩,终究只是……口舌之言。”茅焦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执拗,
“老臣愚钝,只看到渭水之畔的水力锻锤,虽是奇巧,却也谈不上颠覆战局。就凭那几样改良的农具吗?这些功劳,固然不小,但若要说能与军功相提并论,甚至要为此单独立法,分五等,赏钱帛,赐田产,那未免……言过其实了。国之大策,不能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之上。若无实物为证,这‘工赏令’,恐有画饼充饥之嫌啊。”
此言一出,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变得微妙起来。
扶苏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他确实是有些心虚。这些东西,都是苏齐在他耳边念叨的,什么蒸汽机,什么火药,什么滑轮组杠杆原理。苏齐说得言之凿凿,仿佛那些东西就摆在眼前,唾手可得。扶苏听得多了,便也下意识地将其当成了可以轻易实现的目标。可真要让他拿出实物来,他除了一个水力锻锤,还真拿不出第二样能镇住场子的东西。
总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说“我府上一位先生说的,他说能行就一定能行”吧?
这话说出去,别说强国了,他自己先成了咸阳城最大的笑话。
就在这片刻的沉默中,一个身影,缓缓从文臣队列的最前方走了出来。
大秦左丞相,李斯。
他一出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从今日朝会开始,便如一尊石像,沉默不语。没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是要支持,还是要反对?
李斯先是对着嬴政深深一揖,而后,又转向了扶苏,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拉回到了昨夜。
李斯府邸,书房。
灯火如豆,映着李斯那张毫无表情的脸。他已经这样枯坐了两个时辰,面前的茶水早已冰凉。
赵高那句阴阳怪气的话,如同附骨之蛆,在他脑海中反复盘旋。
“扶苏登临大位之日,这朝堂之上,还有谁比蒙恬,更适合执掌相印?”
离间。
赤裸裸的离间。
李斯当然知道赵高没安好心,但他更清楚,赵高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与蒙氏兄弟,并无私交,甚至因政见不同,隐有龌龊。
蒙氏一族,手握重兵,深得圣眷,蒙毅执掌中枢,蒙恬镇守北疆,如今又与长公子扶苏情同手足。
他,李斯,从上蔡一名看守粮仓的小吏,一路走到今日权倾朝野的地位,靠的是什么?
是审时度势,是精准的**投机,是永远将自己的命运,与最强的权力牢牢捆绑。
当年,他看出秦国一统天下之势不可逆转,便毅然辞别恩师荀子,西入咸阳。如今,他也看出了,大秦的未来,必然会落到长公子扶苏的肩上。
在渭水河畔,他本已准备好了一套说辞,想在最关键的时刻,再次为扶苏仗义执言,这本该是又一次完美的投机。
可当扶苏那句“比照军功,赐其爵位”脱口而出时,他生生将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太急了,太莽撞了。
这几乎是与整个军功集团为敌。
他本以为,嬴政会龙颜大怒,扶苏会碰一鼻子灰。可结果,却只是轻飘飘的一句“容后再议”。
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让李斯这样的人精,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陛下对扶苏的宠信,远超他的想象。
所以他必须下注,而且要下重注。
单纯的跟随,已经无法保证自己的位置。自己必须主动出击,将筹码,重重地压在扶苏的身上。不仅要压,还要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一个蒙恬、蒙毅给不了他的价值。
李斯当机立断,乘车前往长公子府。
他本想将自己连夜思索出的,一套如何将“工造之功”完美融入现有秦律的方案,献给扶苏。这套方案,既能实现扶苏的目的,又不会触动军功集团的根本利益,堪称完美。
然而,他扑了个空。扶苏去了武成侯府,一夜未归。
李斯的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
王翦……
他立刻明白了,扶苏这是去找外援了。这位老将军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若有他出面,明日朝堂的风波,或可平息大半。
他没有回府,而是调转车头,直接去了另一处地方——文华府。
文华府内,张苍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正在跟一堆竹简奋战。苏齐则四仰八叉地躺在一旁的软榻上,嘴里叼着一根茅草,呼呼大睡,口水都快流到了地上。
嬴政那敲击扶手的手指,不知何时停了下来。他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深邃的眼眸中,却闪过一丝满意的光。
这,才是他想要的继承人。有仁心,更有手腕。能安抚旧臣,更能开创未来。
扶苏最后面向冯去疾,微微躬身:“冯相,现在,您还觉得,会无人从军吗?”
冯去疾心里门儿清,他这个时候要是还看不出来嬴政这是想让扶苏拿众人立威,那这些年就白当这个丞相,更不可能压制李斯多年了。自己刚才的出列,不过是陛下眼神示意下,递给扶苏的一块垫脚石罢了!呵,陛下的任务罢了。
他心中念头急转,嘴唇动了动,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对着扶苏躬身一揖,
“长公子深谋远虑,老臣,拜服!”
说罢,他心满意足地退回了队列,深藏功与名。
“公子所言,确有道理。”冯去疾退下后,队列中另一位老臣,御史大夫茅焦,却又站了出来。他比冯去疾更为年迈,也更为固执,是出了名的“谏臣”,当年连陛下的生母都敢骂,自然不会怕一个公子。
“公子所描绘之景,固然令人神往。但这日行千里的战车,洞穿山石的强弩,终究只是……口舌之言。”茅焦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执拗,
“老臣愚钝,只看到渭水之畔的水力锻锤,虽是奇巧,却也谈不上颠覆战局。就凭那几样改良的农具吗?这些功劳,固然不小,但若要说能与军功相提并论,甚至要为此单独立法,分五等,赏钱帛,赐田产,那未免……言过其实了。国之大策,不能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之上。若无实物为证,这‘工赏令’,恐有画饼充饥之嫌啊。”
此言一出,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变得微妙起来。
扶苏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他确实是有些心虚。这些东西,都是苏齐在他耳边念叨的,什么蒸汽机,什么火药,什么滑轮组杠杆原理。苏齐说得言之凿凿,仿佛那些东西就摆在眼前,唾手可得。扶苏听得多了,便也下意识地将其当成了可以轻易实现的目标。可真要让他拿出实物来,他除了一个水力锻锤,还真拿不出第二样能镇住场子的东西。
总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说“我府上一位先生说的,他说能行就一定能行”吧?
这话说出去,别说强国了,他自己先成了咸阳城最大的笑话。
就在这片刻的沉默中,一个身影,缓缓从文臣队列的最前方走了出来。
大秦左丞相,李斯。
他一出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从今日朝会开始,便如一尊石像,沉默不语。没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是要支持,还是要反对?
李斯先是对着嬴政深深一揖,而后,又转向了扶苏,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拉回到了昨夜。
李斯府邸,书房。
灯火如豆,映着李斯那张毫无表情的脸。他已经这样枯坐了两个时辰,面前的茶水早已冰凉。
赵高那句阴阳怪气的话,如同附骨之蛆,在他脑海中反复盘旋。
“扶苏登临大位之日,这朝堂之上,还有谁比蒙恬,更适合执掌相印?”
离间。
赤裸裸的离间。
李斯当然知道赵高没安好心,但他更清楚,赵高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与蒙氏兄弟,并无私交,甚至因政见不同,隐有龌龊。
蒙氏一族,手握重兵,深得圣眷,蒙毅执掌中枢,蒙恬镇守北疆,如今又与长公子扶苏情同手足。
他,李斯,从上蔡一名看守粮仓的小吏,一路走到今日权倾朝野的地位,靠的是什么?
是审时度势,是精准的**投机,是永远将自己的命运,与最强的权力牢牢捆绑。
当年,他看出秦国一统天下之势不可逆转,便毅然辞别恩师荀子,西入咸阳。如今,他也看出了,大秦的未来,必然会落到长公子扶苏的肩上。
在渭水河畔,他本已准备好了一套说辞,想在最关键的时刻,再次为扶苏仗义执言,这本该是又一次完美的投机。
可当扶苏那句“比照军功,赐其爵位”脱口而出时,他生生将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太急了,太莽撞了。
这几乎是与整个军功集团为敌。
他本以为,嬴政会龙颜大怒,扶苏会碰一鼻子灰。可结果,却只是轻飘飘的一句“容后再议”。
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让李斯这样的人精,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陛下对扶苏的宠信,远超他的想象。
所以他必须下注,而且要下重注。
单纯的跟随,已经无法保证自己的位置。自己必须主动出击,将筹码,重重地压在扶苏的身上。不仅要压,还要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一个蒙恬、蒙毅给不了他的价值。
李斯当机立断,乘车前往长公子府。
他本想将自己连夜思索出的,一套如何将“工造之功”完美融入现有秦律的方案,献给扶苏。这套方案,既能实现扶苏的目的,又不会触动军功集团的根本利益,堪称完美。
然而,他扑了个空。扶苏去了武成侯府,一夜未归。
李斯的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
王翦……
他立刻明白了,扶苏这是去找外援了。这位老将军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若有他出面,明日朝堂的风波,或可平息大半。
他没有回府,而是调转车头,直接去了另一处地方——文华府。
文华府内,张苍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正在跟一堆竹简奋战。苏齐则四仰八叉地躺在一旁的软榻上,嘴里叼着一根茅草,呼呼大睡,口水都快流到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