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冷眼旁观
“就算有一两个媒体敢发,半小时内就收到律师函!”
“她根本不怕!”
墨景言没说话。
他只是抬手抿了一口酒,眼神阴郁。
“你说她是不是早有准备?”许可馨咬牙。
“是不是她早就知道我们会这么做?”
“她连‘恐吓信’都没发出反应!”
“我们压根抓不到她情绪的漏洞!”
墨景言轻笑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恨意。
“她当然有准备!”
“她现在活得太清醒了!”
“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她根本不是那个林语宁!”
“她像换了一个人!”
“以前的她不会说这么狠的话!”
“以前的她,哪怕生气,都会哭!”
“可现在,她只冷笑!”
“她已经不再看我了!”
许可馨试图缓和情绪。
“那我们还继续吗?还是……”
墨景言缓缓抬头,眼神阴冷。
“当然继续!”
“她现在越是清醒,越是要让她知道,清醒也要付代价!”
“她不想回头,那我就让她连往前走的路都寸步难行!”
“她能撑多久?”
“我就看她还能再扛几场!”
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悄然铺开。
林语宁的生活,表面上依旧如常。
她每天照常出现在律所,处理案件、开会、接待当事人,参与调解、草拟合同、审查卷宗。
所有工作流程一丝不乱,她的神情如往常一样冷静、克制,甚至带着一丝旁人不易察觉的锋利。
可她知道,暗处的风,已经动了。
那份匿名快递不过是开端。
后面更细密的布网,陆续跟上。
短短一周内,律所接连接到三封针对林语宁的“质疑信”,虽然都来自匿名邮箱,但内容高度一致,集中点极其精准:
—她是否曾越过权限私自调取案件档案?
—她是否与某当事人存在不正当关系?
—她是否借助职务之便,参与商业纠纷某一方的操作?
每一封信都语气“谨慎”,措辞克制,却滴水不漏地暗藏杀机,仿佛一把把利刃,一寸寸往她的职业根基上试探。
林语宁不惊讶。
她甚至有些冷笑。
她知道这是谁的手笔。
只有墨景言,才会用这种方式。
表面不动,实则阴狠。
他太了解她了。
知道她最在意什么,知道她的弱点不是情绪,不是名誉,而是专业。
她所有的重建,都压在“我是一个合格的律师”这一个前提上。
她失不起那一块。
所以,他就往那儿捅。
林语宁把每一封邮件都打印出来,归档,锁进办公柜的最深处。
她没有在律所公开提及,只是默默记录下每一个邮箱的来源、每一次匿名IP的变换,甚至连发送时间段、邮件格式都全部比对分析。
她很清楚,这些人并不是真的要把她告倒。
他们是在消耗她的精力、情绪、信心。
他们要让她疲惫,让她迟疑,让她在每一个夜晚都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我是不是哪里真的出错了?我还能坚持多久?
可他们不知道。
她最擅长的就是和“疲惫”共处。
她能在最狼狈的时候撑过三年婚姻不说一句委屈,能在最痛苦的日子里照常去工作、去笑、去做饭、去应酬。
她不是不累。
她只是早就习惯了累。
她知道自己是谁。
也知道该做什么。
……
顾延瑾在这场暗战中并未表露太多情绪。
他只是将安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把林语宁办公楼所在区域的所有监控信息同步至他的私人终端。
他还雇佣了两个业内最安静的私家调查员,一人盯着许可馨的动向,一人追踪那些“匿名信”的技术源头。
他从不插手林语宁的案件,但这并不妨碍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她守住边界。
有一晚,林语宁加完班,从律所出来时,发现顾延瑾站在楼下。
他没穿西装,只是一件黑色高领毛衣,外披一件风衣,手里捧着一杯热豆浆。
她走过去,轻声问。
“你今天不是在外地谈判?”
“提前结束!”
“专门来送一杯豆浆?”
“顺便看看你还能不能站得直!”
她接过杯子,手指微凉,杯壁却滚烫。
“谢谢!”她轻声说。
两人并肩走在夜色中,没有太多言语,只有偶尔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走到公园边上的时候,林语宁忽然停下来,转身靠在石椅上,看着他。
“你觉得,他们下一步,会怎么做?”
顾延瑾思索了一下,语气缓慢。
“从节奏看,他们想让你疲于应对。
他们已经放弃一次性毁掉你的想法,而是打算持续骚扰!”
“你是指……骚扰式压迫?”
“嗯!”
“把你拉回‘应激状态’,让你焦虑、失眠、分心。
你的每一次回应,他们都会设法歪曲为‘情绪化’‘不稳重’,然后作为你‘不适合担任核心案件’的依据!”
“让你主动从高位退下来!”
林语宁冷笑了一下。
“他们真的以为,我还会退?”
“所以我们不能等!”顾延瑾看着她,眼神坚定。
“你已经证实了自己无辜,这不是重点!”
“你要主动出击!”
“你要让他们知道,再碰你一次,他们就要付出代价!”
林语宁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
……
第二天一早,林语宁带着自己的资料包出现在江城市公安局法务配合办公室。
她提交了所有举报邮件的技术分析报告,以及连续三个月对“匿名快递”“舆论引导”“网络跟踪”的汇总资料,并正式报案。
她的身份不是公众人物,不靠热度生存。
但她是律师。
她要用法律还击。
警方高度重视,立案申请当天便批复。
与此同时,顾延瑾也发动自己掌握的企业舆情资源,将那份从地产公司内部泄露出去的“假举报资料”源头锁定,并以“涉嫌非法处理敏.感商业信息”为由,配合有关部门对该公关公司展开调查。
三天后,第一篇反击文章出现在江城本地最大的法律论坛首页:
《匿名举报?还是蓄意构陷?请还专业人一个清白》
文章数据翔实、语言克制、条理清晰,将整个举报事件始末、证据、处理过程一一还原,还原了一个“用三年时间从废墟走出来”的女律师,是如何再次被过去的阴影追击,却仍坚持依法应对、绝不妥协的全貌。
“就算有一两个媒体敢发,半小时内就收到律师函!”
“她根本不怕!”
墨景言没说话。
他只是抬手抿了一口酒,眼神阴郁。
“你说她是不是早有准备?”许可馨咬牙。
“是不是她早就知道我们会这么做?”
“她连‘恐吓信’都没发出反应!”
“我们压根抓不到她情绪的漏洞!”
墨景言轻笑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恨意。
“她当然有准备!”
“她现在活得太清醒了!”
“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她根本不是那个林语宁!”
“她像换了一个人!”
“以前的她不会说这么狠的话!”
“以前的她,哪怕生气,都会哭!”
“可现在,她只冷笑!”
“她已经不再看我了!”
许可馨试图缓和情绪。
“那我们还继续吗?还是……”
墨景言缓缓抬头,眼神阴冷。
“当然继续!”
“她现在越是清醒,越是要让她知道,清醒也要付代价!”
“她不想回头,那我就让她连往前走的路都寸步难行!”
“她能撑多久?”
“我就看她还能再扛几场!”
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悄然铺开。
林语宁的生活,表面上依旧如常。
她每天照常出现在律所,处理案件、开会、接待当事人,参与调解、草拟合同、审查卷宗。
所有工作流程一丝不乱,她的神情如往常一样冷静、克制,甚至带着一丝旁人不易察觉的锋利。
可她知道,暗处的风,已经动了。
那份匿名快递不过是开端。
后面更细密的布网,陆续跟上。
短短一周内,律所接连接到三封针对林语宁的“质疑信”,虽然都来自匿名邮箱,但内容高度一致,集中点极其精准:
—她是否曾越过权限私自调取案件档案?
—她是否与某当事人存在不正当关系?
—她是否借助职务之便,参与商业纠纷某一方的操作?
每一封信都语气“谨慎”,措辞克制,却滴水不漏地暗藏杀机,仿佛一把把利刃,一寸寸往她的职业根基上试探。
林语宁不惊讶。
她甚至有些冷笑。
她知道这是谁的手笔。
只有墨景言,才会用这种方式。
表面不动,实则阴狠。
他太了解她了。
知道她最在意什么,知道她的弱点不是情绪,不是名誉,而是专业。
她所有的重建,都压在“我是一个合格的律师”这一个前提上。
她失不起那一块。
所以,他就往那儿捅。
林语宁把每一封邮件都打印出来,归档,锁进办公柜的最深处。
她没有在律所公开提及,只是默默记录下每一个邮箱的来源、每一次匿名IP的变换,甚至连发送时间段、邮件格式都全部比对分析。
她很清楚,这些人并不是真的要把她告倒。
他们是在消耗她的精力、情绪、信心。
他们要让她疲惫,让她迟疑,让她在每一个夜晚都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我是不是哪里真的出错了?我还能坚持多久?
可他们不知道。
她最擅长的就是和“疲惫”共处。
她能在最狼狈的时候撑过三年婚姻不说一句委屈,能在最痛苦的日子里照常去工作、去笑、去做饭、去应酬。
她不是不累。
她只是早就习惯了累。
她知道自己是谁。
也知道该做什么。
……
顾延瑾在这场暗战中并未表露太多情绪。
他只是将安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把林语宁办公楼所在区域的所有监控信息同步至他的私人终端。
他还雇佣了两个业内最安静的私家调查员,一人盯着许可馨的动向,一人追踪那些“匿名信”的技术源头。
他从不插手林语宁的案件,但这并不妨碍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她守住边界。
有一晚,林语宁加完班,从律所出来时,发现顾延瑾站在楼下。
他没穿西装,只是一件黑色高领毛衣,外披一件风衣,手里捧着一杯热豆浆。
她走过去,轻声问。
“你今天不是在外地谈判?”
“提前结束!”
“专门来送一杯豆浆?”
“顺便看看你还能不能站得直!”
她接过杯子,手指微凉,杯壁却滚烫。
“谢谢!”她轻声说。
两人并肩走在夜色中,没有太多言语,只有偶尔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走到公园边上的时候,林语宁忽然停下来,转身靠在石椅上,看着他。
“你觉得,他们下一步,会怎么做?”
顾延瑾思索了一下,语气缓慢。
“从节奏看,他们想让你疲于应对。
他们已经放弃一次性毁掉你的想法,而是打算持续骚扰!”
“你是指……骚扰式压迫?”
“嗯!”
“把你拉回‘应激状态’,让你焦虑、失眠、分心。
你的每一次回应,他们都会设法歪曲为‘情绪化’‘不稳重’,然后作为你‘不适合担任核心案件’的依据!”
“让你主动从高位退下来!”
林语宁冷笑了一下。
“他们真的以为,我还会退?”
“所以我们不能等!”顾延瑾看着她,眼神坚定。
“你已经证实了自己无辜,这不是重点!”
“你要主动出击!”
“你要让他们知道,再碰你一次,他们就要付出代价!”
林语宁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
……
第二天一早,林语宁带着自己的资料包出现在江城市公安局法务配合办公室。
她提交了所有举报邮件的技术分析报告,以及连续三个月对“匿名快递”“舆论引导”“网络跟踪”的汇总资料,并正式报案。
她的身份不是公众人物,不靠热度生存。
但她是律师。
她要用法律还击。
警方高度重视,立案申请当天便批复。
与此同时,顾延瑾也发动自己掌握的企业舆情资源,将那份从地产公司内部泄露出去的“假举报资料”源头锁定,并以“涉嫌非法处理敏.感商业信息”为由,配合有关部门对该公关公司展开调查。
三天后,第一篇反击文章出现在江城本地最大的法律论坛首页:
《匿名举报?还是蓄意构陷?请还专业人一个清白》
文章数据翔实、语言克制、条理清晰,将整个举报事件始末、证据、处理过程一一还原,还原了一个“用三年时间从废墟走出来”的女律师,是如何再次被过去的阴影追击,却仍坚持依法应对、绝不妥协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