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动如山
她太习惯那些声音了,习惯得像背景噪音,什么时候停下来,反而不自在。
她洗了把脸,冰凉的水打在皮肤上,一瞬间将所有倦意逼退。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重新归于淡然。
她回到办公室,把文件装进公文包,准备去赴下一场约。
是一个前同事推荐的案子,委托人是个单亲母亲,孩子出生证上没有父亲名字,孩子刚满六岁,入学时因为户口和监护权问题被多次拒绝,学校要求她必须提供完整的家庭结构文件。
她找遍了所有能找的渠道,却始终没能解决问题,最后不得不找到了林语宁。
林语宁看过资料,当即接下了这个案子。
她知道这不是一场容易的战斗,教育机构的规定背后牵涉着行政流程、政策限制、个案灰区,稍有不慎,不但案子打不下来,还可能让母亲和孩子一起被推向舆论口水。
可她还是接了。
不是因为这个案子有价值,也不是因为它能让她站在聚光灯下。
只是因为她知道,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却总是没人管。
走出律所大门的时候,阳光已经斜落在街道边,落叶随风滚动,像一地沉默的碎语,无声却顽强。
她打了车,按照地址前往那位母亲的住处。
是一片老旧小区,电梯年久失修,墙角堆着不少废弃纸箱和破布,孩子的玩具车孤零零地停在楼道里,落满灰尘。
她走上五楼,敲了门。
门开的时候,一个瘦弱的女人抱着一个男孩站在门口,孩子怯怯地躲在她怀里,只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睛。
“林律师!”女人开口,声音微哑。
“你好!”林语宁微笑:“可以进去聊聊吗?”
屋里收拾得很干净,虽然陈旧,但东西摆得整齐,茶几上放着一套小学生的课本,角落的椅子上搭着洗得有些褪色的毛巾。
林语宁坐下,打开文件夹。
“你孩子叫什么名字?”
“林城!”
“他父亲……?”林语宁没有把问题说完。
那位母亲低头,抿了抿唇。
“他走了,在我怀孕第五个月!”
“从没露过面!”
“我连孩子出生证都只能去补办!”
林语宁点点头,没有再追问。
“你有稳定工作吗?”
“在附近工厂做缝纫工,计件!”
“有没有单位出具的证明?”
“有,我带着!”
她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工资单,还有一份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
“我查过了,教育局说,孩子如果要上公立小学,必须要有至少一个法定监护人可以提供完整监护资料!”
“可我……我什么都没有!”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那双手瘦得青筋暴起,像是被生活磨过太多遍。
“我只是想让我儿子上学!”
“我不想他以后像我一样,没机会说话!”
林语宁听着,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把她的文件收进资料夹里。
她知道,这种案子没有技巧。
它需要的是—耗。
她需要一份一份地补齐资料,需要一封一封地去信问责,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提交申请,然后在被一次次拒绝后,继续走下去。
她做过太多类似的事。
可她知道,每一次都还是痛。
因为这世界从不愿意为那些“例外”开门。
他们说“制度要维护公平”。
可他们不看:“公平”之外,有多少人连门都进不去。
“我会尽力!”她说:“你不用担心!”
那位母亲红了眼圈,哑声说:“谢谢你!”
“我不是没找过人!”
“他们都说,这种案子打不赢的!”
“他们说我太难缠!”
“他们说—‘谁让你当初自己生了’!”
林语宁站起身,望着窗外那一点微弱的阳光落在孩子脸上。
他正拿着拼图,坐在小桌前玩,眉头紧皱,小手指在一片片木板间来回翻找,找不到的时候也不哭,只是低着头一直找。
她忽然就觉得眼睛有点涩。
她想起她小时候也是这样。
她也一直在找。
她找一个让自己不再害怕的位置,找一个可以把所有委屈讲出来的窗口,找一个哪怕失败也可以被理解的世界。
可她一直都没找到。
所以她才选择了站在现在这个位置上。
她要成为别人能找到的那个答案。
“你别担心!”她轻声说:“我不会让你儿子输在起跑线上的!”
哪怕那条线,早就不是平的。
她离开那间屋子的时候,外头的风已经大了,天也暗了几分。
她系紧风衣,走下楼,回头看了一眼那栋残破的楼道,灯光昏黄,却依旧亮着。
她忽然就觉得心口一紧,却又很快地,重新站直了身体。
她还有很多事要做。
这不是她今天最后一个案子,也不会是她人生最后一个挑战。
可只要她还站得住,就一定能走得下去。
她必须走。
因为还有人,在等她给出方向。
她从不说自己是光。
可她知道,她可以成为那条被人追随的路。
夜幕彻底降临,江城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把整座城市点缀得像是温柔却疲惫的梦境。
林语宁从那片老旧的居民楼走出来,风一阵一阵地吹着,像是要把人推回现实的街角。
她站在小区门口打车,手机屏幕映着她的脸,那张脸藏在光影里看不清情绪。
风把她耳边的发丝吹乱,她却没有伸手去拨,只是静静地站着,像是刚从一场无法用言语总结的对话中出来,还在回味,又像是咽下一口苦涩,努力把情绪藏回喉咙里。
车到了,她上车,报了律所的地址。
一路上司机没说什么,车里放着收音机,主持人正念着什么财经新闻,平稳、机械,没有情绪,就像她这些年见过太多的判决书,一页页翻过,也不过是纸和字而已。
等车停在律所楼下时,已经快七点半。
她没直接上楼,而是绕到背后那条鲜有人走的小巷子,站在一盏昏黄的路灯下,点了一支烟。
她其实很少抽烟。
但有时候,她会在特别压抑、特别孤独的夜里点上一根,站在这种角落里,让烟雾在胸腔里绕一圈,再慢慢吐出来,就好像那些无法说出口的事,也跟着一起散掉了。
她太习惯那些声音了,习惯得像背景噪音,什么时候停下来,反而不自在。
她洗了把脸,冰凉的水打在皮肤上,一瞬间将所有倦意逼退。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重新归于淡然。
她回到办公室,把文件装进公文包,准备去赴下一场约。
是一个前同事推荐的案子,委托人是个单亲母亲,孩子出生证上没有父亲名字,孩子刚满六岁,入学时因为户口和监护权问题被多次拒绝,学校要求她必须提供完整的家庭结构文件。
她找遍了所有能找的渠道,却始终没能解决问题,最后不得不找到了林语宁。
林语宁看过资料,当即接下了这个案子。
她知道这不是一场容易的战斗,教育机构的规定背后牵涉着行政流程、政策限制、个案灰区,稍有不慎,不但案子打不下来,还可能让母亲和孩子一起被推向舆论口水。
可她还是接了。
不是因为这个案子有价值,也不是因为它能让她站在聚光灯下。
只是因为她知道,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却总是没人管。
走出律所大门的时候,阳光已经斜落在街道边,落叶随风滚动,像一地沉默的碎语,无声却顽强。
她打了车,按照地址前往那位母亲的住处。
是一片老旧小区,电梯年久失修,墙角堆着不少废弃纸箱和破布,孩子的玩具车孤零零地停在楼道里,落满灰尘。
她走上五楼,敲了门。
门开的时候,一个瘦弱的女人抱着一个男孩站在门口,孩子怯怯地躲在她怀里,只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睛。
“林律师!”女人开口,声音微哑。
“你好!”林语宁微笑:“可以进去聊聊吗?”
屋里收拾得很干净,虽然陈旧,但东西摆得整齐,茶几上放着一套小学生的课本,角落的椅子上搭着洗得有些褪色的毛巾。
林语宁坐下,打开文件夹。
“你孩子叫什么名字?”
“林城!”
“他父亲……?”林语宁没有把问题说完。
那位母亲低头,抿了抿唇。
“他走了,在我怀孕第五个月!”
“从没露过面!”
“我连孩子出生证都只能去补办!”
林语宁点点头,没有再追问。
“你有稳定工作吗?”
“在附近工厂做缝纫工,计件!”
“有没有单位出具的证明?”
“有,我带着!”
她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工资单,还有一份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
“我查过了,教育局说,孩子如果要上公立小学,必须要有至少一个法定监护人可以提供完整监护资料!”
“可我……我什么都没有!”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那双手瘦得青筋暴起,像是被生活磨过太多遍。
“我只是想让我儿子上学!”
“我不想他以后像我一样,没机会说话!”
林语宁听着,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把她的文件收进资料夹里。
她知道,这种案子没有技巧。
它需要的是—耗。
她需要一份一份地补齐资料,需要一封一封地去信问责,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提交申请,然后在被一次次拒绝后,继续走下去。
她做过太多类似的事。
可她知道,每一次都还是痛。
因为这世界从不愿意为那些“例外”开门。
他们说“制度要维护公平”。
可他们不看:“公平”之外,有多少人连门都进不去。
“我会尽力!”她说:“你不用担心!”
那位母亲红了眼圈,哑声说:“谢谢你!”
“我不是没找过人!”
“他们都说,这种案子打不赢的!”
“他们说我太难缠!”
“他们说—‘谁让你当初自己生了’!”
林语宁站起身,望着窗外那一点微弱的阳光落在孩子脸上。
他正拿着拼图,坐在小桌前玩,眉头紧皱,小手指在一片片木板间来回翻找,找不到的时候也不哭,只是低着头一直找。
她忽然就觉得眼睛有点涩。
她想起她小时候也是这样。
她也一直在找。
她找一个让自己不再害怕的位置,找一个可以把所有委屈讲出来的窗口,找一个哪怕失败也可以被理解的世界。
可她一直都没找到。
所以她才选择了站在现在这个位置上。
她要成为别人能找到的那个答案。
“你别担心!”她轻声说:“我不会让你儿子输在起跑线上的!”
哪怕那条线,早就不是平的。
她离开那间屋子的时候,外头的风已经大了,天也暗了几分。
她系紧风衣,走下楼,回头看了一眼那栋残破的楼道,灯光昏黄,却依旧亮着。
她忽然就觉得心口一紧,却又很快地,重新站直了身体。
她还有很多事要做。
这不是她今天最后一个案子,也不会是她人生最后一个挑战。
可只要她还站得住,就一定能走得下去。
她必须走。
因为还有人,在等她给出方向。
她从不说自己是光。
可她知道,她可以成为那条被人追随的路。
夜幕彻底降临,江城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把整座城市点缀得像是温柔却疲惫的梦境。
林语宁从那片老旧的居民楼走出来,风一阵一阵地吹着,像是要把人推回现实的街角。
她站在小区门口打车,手机屏幕映着她的脸,那张脸藏在光影里看不清情绪。
风把她耳边的发丝吹乱,她却没有伸手去拨,只是静静地站着,像是刚从一场无法用言语总结的对话中出来,还在回味,又像是咽下一口苦涩,努力把情绪藏回喉咙里。
车到了,她上车,报了律所的地址。
一路上司机没说什么,车里放着收音机,主持人正念着什么财经新闻,平稳、机械,没有情绪,就像她这些年见过太多的判决书,一页页翻过,也不过是纸和字而已。
等车停在律所楼下时,已经快七点半。
她没直接上楼,而是绕到背后那条鲜有人走的小巷子,站在一盏昏黄的路灯下,点了一支烟。
她其实很少抽烟。
但有时候,她会在特别压抑、特别孤独的夜里点上一根,站在这种角落里,让烟雾在胸腔里绕一圈,再慢慢吐出来,就好像那些无法说出口的事,也跟着一起散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