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一首军中绿花,军嫂破防 第766章

小说:娱乐:一首军中绿花,军嫂破防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06-20 01:28:15 源网站:2k小说网
  ();

  看到这个结局,大家都懵逼了。

  霍德华和高桥信也,以及众多推理迷爱好者,看着在纸上写满的人物关系和众多可能分析,崩溃了。

  这样的结局,有种被戏耍的感觉。

  “艹!”

  “我**!”

  “日!”

  “**!”

  ……

  故事的最后,交代了波洛的推理过程。

  这个时候再往下看,有种拨云见日的明朗。

  看我明明隐藏得很好,波洛为什么会怀疑到我身上呢?

  原来,波洛很早就在我的一句话中捕捉到了破绽。

  我之前说过,从大宅走到庄园门口一般需要5分钟。

  而我当晚是8:50离开的大宅,9:00走出庄园,整整花了10分钟。

  正是这一点细节把我出卖了。

  波洛质疑我,为什么5分钟的路程,却花了10分钟。

  这么冷的晚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在外面闲逛。

  所以,波洛假设那10分钟里,我是先从大门假装出去,然后快跑绕道屋外,换上那双从拉尔夫那里偷来的鞋子,然后爬进窗子杀死了罗杰,随后从窗户翻出,在9:00抵达庄园的大门口。

  这样推理看似能解释得通,为什么我要花平时两倍的时间,才走到大门口。

  但很快,波洛推翻了这种假设。

  他说罗杰当晚精神高度紧张,如果我是从窗户爬进的房间,他一定会听到并引发一场搏斗。

  这跟案发现场不符。

  但假如我是在离开之前就杀了罗杰。

  甚至是站在罗杰身边时,趁他不注意时下手的,这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所以,波洛修正了他的推理。

  他认为我刺杀罗杰后,走出前门,跑到凉亭换上我偷来的拉尔夫那双鞋子,踩过小路的泥地,随后在窗台上留下了鞋印。

  爬进书房,然后先把门反锁,再从窗户爬出跑回凉亭把鞋换回来。

  跑到庄园门口时,刚刚9:00。

  随后,我就离开庄园回家。

  当然,不在场证明我已经准备好了。

  因为,我将口述录音机的播放时间,设定在了半个小时后的9:30。

  这个时间我早已经在自己家了。

  可我无缘无故为什么要杀害罗杰呢?

  杀了他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而波洛认为,我的动机就出自于“安全”的需求。

  他认为,敲诈弗拉尔斯太太的人,就是我。

  没有谁能比我更清楚,弗拉尔斯先生当初的死因。

  因为,他在死前,我就是他的医生。

  而我刚好知道,他就是被毒死的。

  我敲诈了弗拉尔斯太太一大笔钱。

  后来我拿钱投资,结果都打了水漂。

  于是,我变本加厉地敲诈弗拉尔斯太太。

  直到她不能忍受,甚至采取了**的方式,进行了自我了断。

  所以,那天晚上,如果罗杰从信里得知了实情。

  那么,我这辈子都完了。

  那通电话又怎么解释呢?

  而波洛认为,最高明的设计,就是那通电话了。

  他认为,我必须有个借口,赶去芬利庄园,在第一时间发现尸体。

  然后趁机拿走那个能够为我构建不在场证明的口述录音机。

  而那通电话,恰恰是我随便找个理由,找我的一个病人在固定时间给我打的。

  正因为那位病人即将乘火车离开,随后就会乘船出海。

  也因此随着证人的离开,之后警方也很难查证。

  我只能说波洛的这些推理很有意思。

  可波洛只是轻轻地提醒我,明早警方会得到一切真相。

  希望到时候不要让我姐姐为难。

  他给我提供一个小建议,比如说,服用过量的**。

  我知道游戏结束了。

  我最担心的,还是我姐姐卡洛琳。

  虽然她很八卦,而我们又经常拌嘴。

  但我知道,她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家人。

  我的死必然会让她悲痛万分。

  但时间,总会冲淡悲伤。

  所以,我宁可死,也不想让他知道真相。

  是的,我就是那个因为投资失败,一直敲诈弗拉尔斯太太的人。

  我也是那个杀死罗杰的凶手。

  正如波洛所说,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那么,就让**为这一切画上句号吧。

  如果赫尔克里·波洛没有隐退到我们这里种南瓜就好了。

  整个故事巧妙地围绕着谢泼德的视角缓缓铺陈。

  从波洛的神秘登场,到谢泼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波洛的得力助手。

  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有读者竟从未对谢泼德产生过丝毫的疑虑。

  这并非读者们智慧不足,而是他全然被许参的布局所蒙蔽,遭受了一场彻头彻尾、毫无察觉的愚弄。

  谁又能料想到,那个看似置身事外、以旁观者身份记录案件始末的“我”,竟会是隐藏至深的凶手?

  当读者翻开《罗杰疑案》的扉页,几乎会在第一时间下意识地将“我”从嫌疑人的名单中剔除。

  毕竟,“我”以亲历者的姿态见证了案件的每一步进展。

  并且在故事开篇,就提供了自己的不在场证明。

  真相揭晓之时,不禁令人震惊。

  原来那个最不可能的人,才是幕后真正的凶手。

  在故事发展到中期阶段,很多角色的不在场证明逐渐显现出破绽并被推翻。

  而那时的读者,注意力已全然被几位重大嫌疑人牢牢吸引。

  谁也没有想到,凶手居然是“我”。

  哪有小说这么设定的。

  简直就是闻所未闻。

  原本读者知道真相后,骂骂咧咧,然后大发雷霆,痛批作者。

  甚至口诛笔伐。

  但不知为何,在爆了句粗口后,这些读者感到更多的还是惊艳。

  即便他们感觉自己被愚弄了。

  但那种被精心设计的情节所牵引,以及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故事设定,还是让他们拍案叫绝。

  普通读者尚且如此,就更别提霍华德和高桥信也这方面的专家了。

  这两位行业翘楚,愣神了好久,才缓过劲来。

  他们不由得感叹:“推理小数还能这样写!”

  毫无疑问,这颠覆了他们以往的认知。

  随后,雷蒙德叹了口气:“唉,我不如许参!”

  高桥信也同样感慨:“不出手则已,出手就不给人留活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