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假千金她只想教书 第394章 办法

小说:谢邀,假千金她只想教书 作者:锦小惜 更新时间:2025-08-08 10:02:46 源网站:2k小说网
  ();

  院子里的公鸡刚打了第三遍鸣,晨光透过窗棂洒在青砖地上,映出几道细长的光影。顾嘉月正对着铜镜理了理衣襟,心里头盘算着去县衙找郑清和的事。

  没想到脚刚踏出房门,就见院门口影影绰绰走进个人来,不是郑清和是谁?

  他穿着件半旧的藏青官袍,领口沾了点尘土,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像是没睡好。

  “嘉月。”他一进院就开口,声音里带着点沙哑,“虎子说,你有关于流民的事要跟我商量?”

  顾嘉月停下脚步,点了点头,语气沉静。“城外的流民越来越多,郑县令打算如何安置?”

  一提这话,郑清和就忍不住皱紧了眉头。抬手揉了揉太阳穴,脸上露出几分疲惫。“唉,”他重重叹了口气,往日十分注意形象的公子哥居然往石阶上坐了下来。“大概是安南县给流民供水供粮的消息传开了,这几日天天有大批流民往这边赶。城外那片空地,眼看就快站不下了。”

  他说着往城外的方向瞥了一眼,眼神里满是愁绪。“人一多就容易出乱子,这几日城外都打了好几架了。县衙里人手本就少,哪能次次都及时拦住?我就怕他们打急了眼,闹出人命来,真要是起了暴乱,那可就麻烦了。”

  顾嘉月静静地听着,没插话。

  她转头看去,记忆中虽然是个谦谦君子但一身具来的矜贵也让他有些高高在上的权贵公子,如今不过才到这安南县一年的时间,变了许多。

  更加稳重了一些,他的口中再也不是锦绣文章,而是芸芸众生,是黎民百姓。

  更加黑了一些,常年不离手的锦扇不知去了何处,手指头上的老茧是跟着老百姓下地干活造成的。

  更壮了一些,半旧的官服穿在身上,倒是显得有些紧了。

  可他好像也没有变,还是记忆中那个忧国忧民的邻家哥哥。

  郑清和顿了顿,又道:“我寻思着,让他们去开荒。这干旱总不能一直持续下去,等下了雨,就把你给的杂交水稻种下去。那稻子产量高,顶多两年,就能把这次干旱亏空的补上!”

  他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期盼。这是他琢磨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想出行之有效的法子了。

  顾嘉月听完,轻轻摇了摇头。“可您每日给他们的食物和水,也就刚够吊着命,就这点吃食,哪有力气干开荒这种重活?”

  郑清和闻言,重重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无奈。“我也没法子啊。粮食和水就这么些,要是让他们吃饱了,县城里的百姓怎么办?我这撑不了多久了!”

  “我有办法!”顾嘉月往前凑了半步,语气肯定。

  郑清和眼睛猛地一亮,直起身来,脸上的疲惫淡了几分。“哦?嘉月想到了什么好法子?快说给我听听。”

  顾嘉月嘴角微微上扬,带着点神秘的笑意。“您说的开荒是个好主意,但眼下粮食有限,让他们干重活确实不现实。”

  她顿了顿。“现在最要紧的不是让他们创造价值,是得让他们有事做。人一有事干,吵架斗殴的心思就少了。”

  郑清和顺着她的话琢磨了片刻,眉头渐渐舒展。“你说的有道理。可不让他们开荒,又能让他们做什么?”

  “读书!让他们都去读书!”顾嘉月斩钉截铁地说。

  “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还让他们读书?”郑清和瞪大了眼睛,满脸不解,声音都提高了些。

  “对,”顾嘉月点头,语气坚定,“让他们读书。每天学会几个字,就能额外得些粮食和水。有这好处在前头吊着,他们肯定会拼命学,把心思都放在这上面,就没空打架惹事了!”

  郑清和没有立刻反驳,而是低头沉思起来。

  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石阶,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又慢慢变成了思索。

  过了好一会儿,他抬起头,眼里多了几分认同:“这法子……确实不错。”

  他望着远处,缓缓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时候大家都吃不饱,要是有个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得粮食和水的机会,但凡想活下去的,都会拼了命往前赶。”

  他忽然拍了下大腿:“这不光能用在读书上,我之前说的开荒也能用!规定每天必须开多少亩地,提前干完的多给粮食,按时干完的照常给,超过时辰的就不给。这么一来,他们把力气都使在干活上,哪还有闲心争强好胜?”

  说完,他看向顾嘉月,眼神里带着点好奇。“你这办法确实好,可为啥偏偏想到让他们读书呢?”

  顾嘉月笑了笑,语气平和。“郑县令愿意拿粮食和水接济这些流民,除了心软,其实是想让这些人留在安南县,安家落户吧?”

  郑清和被说中了心思,嘿嘿笑了两声,脸上露出几分不好意思。“没想到被你看出来了。”

  他站起身,望着县衙的方向,语气里满是遗憾和憧憬。“安南县太小了,人也少,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靠自然增长短期肯定不行,只能从外面引进人口。可风调雨顺的年头,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别的县城?再说那些县令也不允许啊,还不是怕人口流失?”

  “这次干旱倒是给了安南县一个机会。”他语气里带了点感慨,“只要能把这些流民留下来,给他们分地分房,等旱灾一过,我有信心让安南县变个样!”

  顾嘉月点点头,顺着他的话问:“您是想让安南县多些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好管理的居民,还是想多些油盐不进、观念陈旧、难管教的人呢?”

  这还用想?郑清和立刻道:“当然是知书达理、好管理的!”

  “那可不就得让他们读书?”顾嘉月语气轻快了些,“读书才能明白道理,才能知晓事理呀!”

  她望着郑清和。“而且,郑县令就不想让安南县变成全民识字的地方吗?这条发展路子,别的县可做不到,但在安南县,我有信心三年内做到!”

  全民识字?郑清和愣了一下,眼里满是震惊。

  这事儿别说安南县了,就是繁华的京都也不敢想啊!

  天子脚下尚且做不到人人识字,顾嘉月居然有这样的底气?

  他定定地看了顾嘉月半晌,忽然重重一点头。“好!那就咱们一起试试!”

  他思索片刻,道:“让他们整天学习也不现实。这样吧,早上学习,用学习换食物;中午吃饱了,下午去开荒,开荒也按规矩发食物和水。表现好的,直接给安南县户籍和房子!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留住他们了!”

  两人就着这个主意,又嘀嘀咕咕商量起细节来。

  从如何安排教学,到开荒的具体地界,再到物资的分发标准,一句句地琢磨,不知不觉就到了日落时分,才算把事情敲定。

  随后两人一起往城门口走去。

  刚到城边,就见城外黑压压一片全是人,一眼望不到头,棚子一个挨着一个,地上还坐着不少人。

  顾嘉月心里又是一惊又是一喜。

  惊的是灾民实在太多,压力不小;喜的是这么多人,每天能得多少教育值啊!

  郑清和往前站了站,朝身后挥了挥手。

  跟在他身后的陈阿大立刻拎着面铜锣跑了出去,站到施粥的棚子前。

  “哐哐哐——”陈阿大用力敲了几下铜锣,刺耳的声音立刻盖过了人群的嘈杂。

  流民们纷纷抬起头,朝他这边看来,眼神里满是好奇。

  “大家静一静!静一静!”陈阿大扯着嗓子喊,“咱们县令看大家日子难,愿意继续收留大伙。但安南县的物资和水有限,没法天天白白供应。所以,县令定了新规矩,大伙都仔细听好了!”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从明天起,各位流民早上都得到城门口集中学习识字!认会一个字,给米一杯或水一杯;能背下一首诗,给米一碗或水一碗……”

  他一边说,一边从旁边拿起个粗瓷杯、粗瓷碗比划着。

  “下午呢,就得去城南开荒。每人每天得开半亩地!两个时辰干完的,给米两斤或水一桶;四个时辰干完的,给米一斤斗或水半桶;超过四个时辰的,啥都没有!”

  说着,他又拿起木桶展示给众人看,让大家瞧清楚分量。

  “还有!”陈阿大提高了声音,语气郑重,“要是连续一个月表现好,就能得安南县户籍!”

  户籍!

  这两个字一出口,底下的流民顿时炸开了锅。

  有了户籍,就不是无根的流民了,可以在安南县建房安家,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了!

  一个穿着打补丁短褂的汉子往前挤了挤,满眼急切地问:“衙役大人,您说的是真的?”

  陈阿大咧嘴一笑,拍了拍胸脯:“你们不信我,还能不信咱们县令大人?”

  “信!信!自然信郑大人!”周围的流民纷纷喊道。

  郑清和在百姓心里,早已是活菩萨一般的存在,别说这点事,就是更难的,大家也信他。

  陈阿大又道:“上面两条,都自愿参加,不强迫。但要是既不参加,又在安南县地界里惹事,那就别怪我们把人赶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