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第101章:要钱的来了

小说: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06-30 19:51:22 源网站:2k小说网
  ();

  陕北的寒风像刀子般刮过从县低矮的城墙。

  天还没亮,老军户赵渀如今正站在农家大院门口,低声汇报着消息。

  “大人,延按府那边收到消息了。”

  “姓周的地主联合十几家小缙绅写的信看来是惊动那边了。”

  “就在三天前,那边传来消息,说是派了两名府衙的官吏前来清查缙绅四族灭门案。”

  黄土夯出的墙壁边上,风沙剥落了大半尘泥。

  阎赴面无表情的听着,点头。

  “知道了。”

  他甚至大概能才出来,这次来的官吏到底是为什么而来。

  毕竟一个下辖的下品县,若是寻常四族灭门,恐怕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都不会多看一眼。

  谁叫四族有钱呢?

  冷笑一声,阎赴收拾了衣袍,叫上张耀祖这个县丞,还有捕头阎狼,算是点齐了县衙官吏,这才赶向城外。

  城外十里处,阎赴望着远处官道上缓缓行来的轿马,嘴角扯出一丝冷笑。

  在这苦寒之地当了近一年知县,他或许是新科进士中唯一没有意气风发之人,眼底只有如铁般的冷硬。

  配上魁梧身躯和面容脖颈上的狰狞疤痕,看起来不像个知县,倒像个土匪。

  “大人,延按府的轿子到了。”

  张耀祖低声提醒。

  阎赴整了整官服,脸上瞬间堆起恭敬的笑容,快步迎上前去。

  轿帘掀开,先钻出来的是个脑满肠肥的官员,延按府推官郑涟,正七品的官身,后面跟着的瘦高个是照磨所照磨赵德禄,虽只是从八品,却是专管文书档案的要职。

  “下官从县知县阎赴,恭迎郑大人、赵大人莅临。”

  阎赴深深作揖,腰弯得极低。

  郑涟鼻孔里哼了一声,算是应答。

  他眯着三角眼打量这座小县城郊外,流民如今还在汇聚,乞儿遍地,一片乱象。

  又上下打量了阎赴这位新知县一眼,眼底轻蔑。

  这般形貌,无怪乎朝堂中传的沸沸扬扬,五大三粗,哪有半点雅士风流。

  “阎知县,听说从县最近死了不少人?”

  郑涟突然开口,声音像钝刀刮过生铁。

  来了。

  便这般等不及?

  阎赴眯起眼睛,面上却不动声色。

  “回大人话,今年大旱,饿死病死了些百姓,下官已尽力赈济。”

  “是吗?”

  赵德禄阴恻恻地插话。

  “我们怎么听说,是孙、马、楚、韩四家缙绅一夜之间全族被屠?整整数百口人啊!”

  寒风突然变得刺骨。

  阎赴的指尖在袖中微微攥紧,不是害怕,而是戾气弥散。

  四家缙绅的粮仓堆得冒尖,城外却遍地饿殍。

  今日想不到,竟有人来给他们讨公道了。

  “下官惭愧。”

  阎赴低头,声音恰到好处地带上几分惶恐。

  “那夜黑山匪之乱,下官带人赶到时,惨案已然发生......”

  郑涟突然大笑,肥厚的巴掌拍在阎赴肩上。

  “阎知县年轻有为啊!走,去县衙详谈。”

  一位地方府衙正七品的官吏,品级上未必比阎赴更大,可偏偏是府衙来人,自是高高在上。

  如今先是诘问,又是变脸,阎赴心中一清二楚。

  无非是想试探自己,顺便压一压自己的姿态。

  可惜,用错人了。

  阎赴心底冷笑,面上却兴奋点头。

  “是,请二位大人随下官前往县衙。”

  郑涟和赵德禄坐在轿中,透过纱帘望着从县城外的景象。

  原本以为会近了城池,能看到饿殍遍野、流民哀嚎的惨状,可眼前的场景却让他们眉头一皱。

  官道两侧,数百流民正挥汗如雨地挖掘水渠。

  铁锹翻土,木夯砸实,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不绝于耳。

  几个壮年男子赤着上身,肩扛条石,喊着号子一步步向前迈进。

  这群流民衣衫破烂,脸色虽仍蜡黄,但眼中已有了活气,不再是那种饿得发绿的绝望眼神。

  反倒是城外一路走来,十里之外的流民,那才是这个世道正常的流民。

  为了一口饭,不要尊严的那种。

  不远处,一排新修的窑洞依山而建,洞口挂着草帘挡风,炊烟袅袅升起。

  几个妇人正从粥棚里端出热气腾腾的杂粮粥,分发给老弱妇孺。

  粥虽稀薄,但总归能活命。

  瘦骨嶙峋的老汉捧着碗,颤巍巍地跪下,朝着县衙方向磕头,嘴里念叨着青天大老爷。

  轿子里赵德禄眯起眼,低声开口。

  “这阎赴,倒会收买人心。”

  他不信周边都是粮荒,一个小小的下品县知县,反而能将一座县城治理的井井有条。

  多半是听到自己等人要来,这才做做样子,怕是过了这片土地,转过角全都是乞丐饿殍。

  想到这,赵德禄嗤笑一声,没再说话。

  倒是之前一直高高在上的郑涟假意赞叹。

  “哎呀,阎知县果然爱民如子!这水渠修得颇有章法,来年定能抗旱啊!”

  跟在轿子外的阎赴是步行,并未骑马,看起来反而显得有些卑微,只是他也不在意,微微一笑,拱手开口。

  “大人谬赞了,下官只是想着,与其让流民饿死,不如以工代赈,既活人命,又利民生。”

  郑涟点头称是。

  “若是大明上下,荒年都能有你这般的官吏,何愁百姓不安,阎大人虽然身在贫苦县衙,但却是真真正正能为圣上用心的。”

  阎赴寒暄摆手,一脸惭愧。

  郑涟只看的冷笑。

  蠢材!

  修这些水渠能捞几个钱?不如把粮食卖了,银子落袋为安!

  一行人继续前行,途径一处新建的村落,原本被火烧毁的茅屋,如今已换成夯土为墙、茅草覆顶的简朴屋舍。

  几个孩童正在做野菜团子,吃的不算好,可到底不像招地县那般,百姓连树皮都啃光了。

  见到官轿也不害怕,几个孩子反而好奇地张望,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甚至跑过来,递给阎赴一把野果。

  “阎青天,俺娘让给你的!”

  阎赴接过,摸了摸孩子的头,转头对郑涟道。

  “这些流民安置下来,开春就能垦荒种地,届时赋税也能如期缴纳,不耽误朝廷正供。”

  赵德禄愈发肯定眼前此人是在作秀,连带着面上笑意也冷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