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第114章:公平

小说: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06-30 19:51:22 源网站:2k小说网
  ();

  彼时阎赴站在台阶上,望着炊烟袅袅的街巷。

  年前这时候,街上该是死一般寂静,只有刘府和缙绅四家的夜宴笙箫声隐约可闻。

  深夜,农家大院。

  寒冬的夜风格外凌冽。

  阎赴如今正在看着舆图,默默思索着。

  接下来嘉靖二十八年和嘉靖二十九年两年时间,朝廷中会出现什么?

  这两年,严嵩将要开始掌控朝中势力,这位内阁首辅专心权力争夺,边军武备废弛,这才导致了之后的鞑靼南下。

  同样是这段时间,辽东的努尔哈赤将要建立后金,也是极大的隐患。

  另外东南形式同样不容乐观,东南世家专心开海,但又不允许朝廷插手,和嘉靖几次争夺的同时,也暗中培养了大批海寇。

  加上那位道君皇帝的常年修道,大兴土木,整个大明财政堪称入不敷出。

  军事,经济,甚至朝中势力更迭,危机四伏。

  彼时阎赴眼神很辣,起身,指尖轻点桌面舆图。

  陕北要想造反,又不被压制,那就必须依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基础盘扩张。

  他一开始便不打算奉行后世张献忠等人的流寇思想,因此必须稳定下来。

  若想在这乱世中崛起,唯有以剿匪为名,行养寇之实。

  等待时势,不如自己造势!

  大明腐朽,朝中官吏自从此次剿‘延按匪’便能看出,无人可用陕北武将。

  阎赴眯起眼睛。

  若想掌握兵权,必先让匪患成为朝廷的心头刺。

  他深知,直接造反只会成为严嵩打压的靶子,唯有借剿匪之功步步攀升,最终掌控陕西总兵之位,方能在乱世中立足。

  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便是养寇自重,是的,故意纵容匪患,甚至亲手制造叛乱,再以剿匪英雄的姿态收割功绩。

  他展开延按府舆图,目光如刀锋般划过山川地形。

  延按北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利于游击,南临洛河,河谷沃野可屯粮草,西有黄龙山为天然屏障,东接官道便于掌控情报。

  阎赴以指尖点向甘泉县的位置。

  此处县令贪墨,百姓积怨已久,若在此地伪装民变,既能嫁祸缙绅,又能挑起官民对立。

  他又将目光移至洛川河谷。

  此地可作练兵之所,农军昼耕夜练,进退皆掩人耳目。

  筹谋渐成脉络,阎赴默默思索着如何推行。

  或可待粮税加重,暗中散播县令苛税害民的消息,伪装百姓闹事,待乱起,再寻机斩县令,嫁祸于豪绅。

  阎赴的眼底却泛起狠色,第一步棋,必须血染才能开局。

  要让剿匪之功真正成为晋身之阶,必须让匪患愈演愈烈。

  他计划在甘泉县民变后,主动请缨剿匪,实则借此扩张自己的武装。

  如此一来,则需在剿匪过程中故意放走部分土匪,加上暗中培养黑袍陕北军和黑袍农民军,假扮匪寇,劫掠乡绅以激化民怨,再上报朝廷大捷,以此博取信任与兵权。

  剿匪游记将军,陕西总兵......阎赴摩挲着舆图上的官道,暗自盘算。

  每一步都必须精准。

  他打算先以剿匪为名,故意制造土匪劫杀官兵的事件,将罪名扣在缙绅头上,借朝廷之力铲除异己,同时吞并其田产充作军资。

  之后以黄龙山为根基,秘密起兵。

  此地易守难攻,可囤积粮草器械,待势力壮大后,便能成为割据一方的根基。

  阎赴甚至计划故意泄露假情报,让朝廷误判匪患规模,从而授予他更大兵权。

  待其掌控陕北军政大权,真正的反叛之棋,方能从容落子。

  养寇之策,关键在于分寸。

  阎赴凝视舆图上的河谷与山峦,心中冷冽。

  “既要让匪患看似猖獗,又不能真至失控。”

  是的,他不光是要黑袍军伪装,沿途也有可能遇到真的山匪,这些都是可以用的资源。

  但分寸二字,极为重要。

  昔日历史上记载的大明崇祯年间,左良玉,王朴之流便是如此。

  身为崇祯任命的剿匪总兵,一路上遇到李自成,张献忠之类,总能压制,但每次都能敲打好处的放走一批人,为什么?

  无非是因为能从这批人手里攫取到大量金银,同时还能轻易保持他们当前的甲胄兵马,维持割据之势,这就是所谓的养寇自重。

  但王朴显然玩砸了,当初的包围圈中放走一批农民军,之后导致流寇纷纷渡河南下,原本只在中原肆虐的流寇,顷刻间席卷大明七省之境,烽烟次第。

  他打算大肆扩张黑袍军,使其既能假扮土匪劫掠,又能迅速剿灭其他真匪,以此制造剿匪有功的假象。

  同时,借剿匪之名屠缙绅家族,嫁祸于匪,坐实匪患肆虐的传言,逼迫朝廷不断加码对他的信任。

  缙绅势力不容小觑,如今在大明后期,缙绅的势力甚至比之前扩张的还要凶狠,攫取的资源也堪称海量。

  必须逐步剪除勾结匪寇的豪族,以剿匪为借口抄没其家产,既削弱敌对势力,又充实自身军备。

  待延按府缙绅凋零,他便能彻底掌控地方财税与兵权,成为陕北实际的主人。

  烛火渐暗,阎赴的思绪却愈发清晰。

  这位青年魁梧知县起身,灯火中疤痕狰狞,冷眼扫过这个世道。

  严嵩倒台尚需时日,自己的好友张居正也在逐步掌握权力,借剿匪养寇之策,自己终能在这混沌朝局中撕开一道裂隙。

  每一步谋划,皆是血的赌注,而他已备好筹码。

  思索着一切,阎赴在舆图上开始落笔,勾勒出一个个预计之地。

  直到天亮,阎赴的身影出现在县衙城墙上。

  这一日陕北的天色依旧是灰蒙蒙的,只是没了之前的肃杀萧条和死寂。

  城楼下的摊子依旧在收纳流民,大锅熬煮的米粥浓稠,混着野菜和腊肉的香气。

  从城墙上看向远处,一批流民已经开始分到田产,翻地耕种,另外一批流民则是跟随着木匠作坊和铁匠作坊制作战备和农耕用的器具。

  还有石匠修葺的水渠,泥瓦匠挖掘的窑洞,许多流民中的半大小子也在劳作,修筑道路。

  新年的气息还没过,许多百姓笑着打招呼,干的愈发卖力。

  阎赴笑着,低头看着如今生机勃勃的从县,声音很轻。

  “以后不光是你们,所有百姓,都会得到他们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