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二十八年四月,陕西延按府。
同知楚文焕提笔的手在抖。
案头摆着几颗人头,总兵马韬、招地县把总、延按府总旗……
每一颗都在泠冽风中泛着青灰色的死气。这些头颅被黑袍军用石灰简单处理过,装在木匣子里,堂而皇之地送到了府衙门口。
“大人……”
通判刘汝贤声音发颤。
“这、这要怎么上报?”
是的,楚文焕想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要上报,毕竟他压不住了。
如今的剿匪兵马,他一个同知能动的,也就是之前剿匪军的阵容,可结果已是显而易见。
陕北作为抵抗鞑靼的重城,自然不缺兵马,但军中的那些人,不是他能调动的。
一个边镇兵马,已经是他所能动用的极限。
若是上面不派兵马前来剿匪,此次陕北这些兵马闹出来的动静,只怕会比整个嘉靖年间所有的乱子都大!
楚文焕闭了闭眼,指尖在桌案上不住的敲打着。
虽然决定了要上报,可怎么上报,其中的关节也多的很。
若据实上报,流寇击溃两千官兵,阵斩总兵,还割头示威,朝廷必然震怒,轻则革职查办,重则掉脑袋。可若瞒报......“写'匪患猖獗,官兵小挫。”
楚文焕咬牙。
“只说马总兵轻敌冒进,中了埋伏。”
马韬已经死了,既是如此,想往此人脑袋上扣什么帽子,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谁会为一个死人分辨。
“那......人头?”
通判刘汝贤眼前一亮,声音还是有些踌躇,上面的人但凡会下来调查,必然都能发现不对。
那些流寇可是明晃晃差遣凶徒送到府衙的,看到的不光是他们,那群小旗等人难道便不知道?
“不提。”
这一刻,楚文焕眯起眼睛。
这里是延按府,他对付不了那群流寇,难道还对付不了那群大头兵?
奏报很快拟好,用六百里加急送往西安府。
按照流程,他们只能将军情奏报发往陕西布政使司。
五日后,西安府。
陕西左布政使王廷瞻看完奏报,冷笑一声。
“楚文焕这老狐狸,倒会避重就轻。”
他昔日也曾在州府衙门中走动过,哪里能不知道军情奏报的条条框框里面藏着多少心眼。
光是匪患猖獗和总兵中伏,便能看出端倪。
他又不是没见过那个叫马韬的总兵,人是贪了些,到底不是个不知兵的。
此次恐怕是生了大乱子了。
但说到底,和他也无甚关系。
他提笔在奏报上批了,匪情已控,责令地方速剿,转头对幕僚开口。
“去信问问三边总督,看他愿不愿意派边军协剿。”
幕僚低声道。
“大人,这位新总督正忙着应付鞑靼人,怕是……”
“那就拖着!”
王廷瞻神色一冷,把奏报扔到一边。
“反正死的不是咱们的人。”
又十日,奏报到了京师兵部。
兵部郎中许论扫了一眼,嗤笑道。
“陕西又闹流民?年年如此。”
说什么匪患,还不都是那群吃不饱饭的泥腿子。
他大笔一挥,将阵斩总兵改成官兵遇伏,略有损伤,又在末尾加了句已责令地方处置。
“尚书大人那边……”
书办小声问。
“尚书忙着给严阁老贺寿呢,哪有空管这个?”
许论把奏报塞进待办文书堆。
“等内阁催了再说。”
一批小小的流民闹事,能成什么气候?
等到他们吃不饱饭,自然也就散了,流民自古不能攻城略地,顶破天就是袭几个镇子,村落便到头了。
许论下了值,一双手搓个不停,费劲思索着。
严阁老如今眼见着便要大寿,也不知送个什么礼物好。
听闻他老人家有收藏筷子的癖好,不如打几双金筷子便是?
与此同时。
四月的北京,柳絮纷飞。
翰林院编修张居正从书吏手中接过陕西来的邸报,目光在延按府匪患几个字上停留许久。
“可有从县的消息?”
他突然问。
书吏一愣。
“大人是说……”
毕竟从县在京师几乎算是个可有可无的地界,若是没人提起,一万年都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也无怪乎书吏没反应过来。
“从县知县阎赴。”
张居正声音平静,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邸报边缘。
“他可还安好?”
书吏终于回过神,复杂的看着眼前这位翰林清贵。
当初阎赴的事闹的那般大,谁人不知?
一个被皇帝陛下亲自划入同进士出身的举子,终生当不了京官的货色罢了。
“这……下官不知。”
张居正摆摆手让人退下,独自站在窗前。
窗外是京师繁华之地,他的思绪却飘到了千里之外的陕北。
阎赴,你可千万别出事。
他回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一封私信。
阎兄如晤:京中春深,闻陕地不靖,甚忧......写至一半,他又将信纸揉碎。
不妥。如今朝局复杂,这信若胡乱写出去,反而会害了阎赴。
他实在无法想象一个小小的从县知县被卷入其中会是什么下场。
就连前任阁老夏言,何等权势滔天之辈,还不是轻而易举便落得个凄凉下场。
他重新摊开一张纸,只写了些寻常问候。
直到信件送出去,张居正才终于深吸了一口气。
这天下,当真处处是困局。
不知如何可破。
他心底确有一扫弊政之心,可如何开始,他还未曾知晓。
“若阎兄在此,恐怕早有定计。”
张居正的担忧不无道理。
嘉靖二十八年的朝堂,正处在山雨欲来的前夜。
严嵩父子把持内阁,边将贪腐横行,各地灾荒不断。更可怕的是,皇帝已经很久不上朝了。
就在上月,户部上报陕西大旱,请求减免税赋。
严世蕃却当着百官的面说。
“饿死几个刁民算什么?边饷才是大事!”
这样的朝堂,他张居正怎么能不担忧。
朝廷若是不将百姓当作百姓,百姓会如何?只看大明是如何在烽烟中缔造出来的,便已知晓!
而此刻的张居正还不知道,他牵挂的好友阎赴,正在陕北亲手掀起一场翻天覆地之变。
同一时刻,四月的陕北黄土坡上。
“腿绷直!腰挺起来!”
阎赴的吼声响彻训练场。
五百名新编入的黑袍军站得笔直,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一个人敢动。
十几天前,他们还是跪着等死的溃兵。
现在,他们正在学习如何站着做人。
嘉靖二十八年四月,陕西延按府。
同知楚文焕提笔的手在抖。
案头摆着几颗人头,总兵马韬、招地县把总、延按府总旗……
每一颗都在泠冽风中泛着青灰色的死气。这些头颅被黑袍军用石灰简单处理过,装在木匣子里,堂而皇之地送到了府衙门口。
“大人……”
通判刘汝贤声音发颤。
“这、这要怎么上报?”
是的,楚文焕想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要上报,毕竟他压不住了。
如今的剿匪兵马,他一个同知能动的,也就是之前剿匪军的阵容,可结果已是显而易见。
陕北作为抵抗鞑靼的重城,自然不缺兵马,但军中的那些人,不是他能调动的。
一个边镇兵马,已经是他所能动用的极限。
若是上面不派兵马前来剿匪,此次陕北这些兵马闹出来的动静,只怕会比整个嘉靖年间所有的乱子都大!
楚文焕闭了闭眼,指尖在桌案上不住的敲打着。
虽然决定了要上报,可怎么上报,其中的关节也多的很。
若据实上报,流寇击溃两千官兵,阵斩总兵,还割头示威,朝廷必然震怒,轻则革职查办,重则掉脑袋。可若瞒报......“写'匪患猖獗,官兵小挫。”
楚文焕咬牙。
“只说马总兵轻敌冒进,中了埋伏。”
马韬已经死了,既是如此,想往此人脑袋上扣什么帽子,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谁会为一个死人分辨。
“那......人头?”
通判刘汝贤眼前一亮,声音还是有些踌躇,上面的人但凡会下来调查,必然都能发现不对。
那些流寇可是明晃晃差遣凶徒送到府衙的,看到的不光是他们,那群小旗等人难道便不知道?
“不提。”
这一刻,楚文焕眯起眼睛。
这里是延按府,他对付不了那群流寇,难道还对付不了那群大头兵?
奏报很快拟好,用六百里加急送往西安府。
按照流程,他们只能将军情奏报发往陕西布政使司。
五日后,西安府。
陕西左布政使王廷瞻看完奏报,冷笑一声。
“楚文焕这老狐狸,倒会避重就轻。”
他昔日也曾在州府衙门中走动过,哪里能不知道军情奏报的条条框框里面藏着多少心眼。
光是匪患猖獗和总兵中伏,便能看出端倪。
他又不是没见过那个叫马韬的总兵,人是贪了些,到底不是个不知兵的。
此次恐怕是生了大乱子了。
但说到底,和他也无甚关系。
他提笔在奏报上批了,匪情已控,责令地方速剿,转头对幕僚开口。
“去信问问三边总督,看他愿不愿意派边军协剿。”
幕僚低声道。
“大人,这位新总督正忙着应付鞑靼人,怕是……”
“那就拖着!”
王廷瞻神色一冷,把奏报扔到一边。
“反正死的不是咱们的人。”
又十日,奏报到了京师兵部。
兵部郎中许论扫了一眼,嗤笑道。
“陕西又闹流民?年年如此。”
说什么匪患,还不都是那群吃不饱饭的泥腿子。
他大笔一挥,将阵斩总兵改成官兵遇伏,略有损伤,又在末尾加了句已责令地方处置。
“尚书大人那边……”
书办小声问。
“尚书忙着给严阁老贺寿呢,哪有空管这个?”
许论把奏报塞进待办文书堆。
“等内阁催了再说。”
一批小小的流民闹事,能成什么气候?
等到他们吃不饱饭,自然也就散了,流民自古不能攻城略地,顶破天就是袭几个镇子,村落便到头了。
许论下了值,一双手搓个不停,费劲思索着。
严阁老如今眼见着便要大寿,也不知送个什么礼物好。
听闻他老人家有收藏筷子的癖好,不如打几双金筷子便是?
与此同时。
四月的北京,柳絮纷飞。
翰林院编修张居正从书吏手中接过陕西来的邸报,目光在延按府匪患几个字上停留许久。
“可有从县的消息?”
他突然问。
书吏一愣。
“大人是说……”
毕竟从县在京师几乎算是个可有可无的地界,若是没人提起,一万年都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也无怪乎书吏没反应过来。
“从县知县阎赴。”
张居正声音平静,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邸报边缘。
“他可还安好?”
书吏终于回过神,复杂的看着眼前这位翰林清贵。
当初阎赴的事闹的那般大,谁人不知?
一个被皇帝陛下亲自划入同进士出身的举子,终生当不了京官的货色罢了。
“这……下官不知。”
张居正摆摆手让人退下,独自站在窗前。
窗外是京师繁华之地,他的思绪却飘到了千里之外的陕北。
阎赴,你可千万别出事。
他回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一封私信。
阎兄如晤:京中春深,闻陕地不靖,甚忧......写至一半,他又将信纸揉碎。
不妥。如今朝局复杂,这信若胡乱写出去,反而会害了阎赴。
他实在无法想象一个小小的从县知县被卷入其中会是什么下场。
就连前任阁老夏言,何等权势滔天之辈,还不是轻而易举便落得个凄凉下场。
他重新摊开一张纸,只写了些寻常问候。
直到信件送出去,张居正才终于深吸了一口气。
这天下,当真处处是困局。
不知如何可破。
他心底确有一扫弊政之心,可如何开始,他还未曾知晓。
“若阎兄在此,恐怕早有定计。”
张居正的担忧不无道理。
嘉靖二十八年的朝堂,正处在山雨欲来的前夜。
严嵩父子把持内阁,边将贪腐横行,各地灾荒不断。更可怕的是,皇帝已经很久不上朝了。
就在上月,户部上报陕西大旱,请求减免税赋。
严世蕃却当着百官的面说。
“饿死几个刁民算什么?边饷才是大事!”
这样的朝堂,他张居正怎么能不担忧。
朝廷若是不将百姓当作百姓,百姓会如何?只看大明是如何在烽烟中缔造出来的,便已知晓!
而此刻的张居正还不知道,他牵挂的好友阎赴,正在陕北亲手掀起一场翻天覆地之变。
同一时刻,四月的陕北黄土坡上。
“腿绷直!腰挺起来!”
阎赴的吼声响彻训练场。
五百名新编入的黑袍军站得笔直,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一个人敢动。
十几天前,他们还是跪着等死的溃兵。
现在,他们正在学习如何站着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