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到姜家兄妹回家,还要去村委会找大队长,叶秋只好把事情交代给姜屹两兄弟,让他们传话给姜琼。
“大队长,我又来了!”
话音刚落,叶秋就走进大队长的办公室。
赵泽停住手上的动作,无奈扶额,“叶知青,你怎么来了?”
“大队长是不欢迎我吗?”叶秋笑着打趣。
赵泽笑着回,“哪儿敢,叶知青只要愿意过来,我哪有不欢迎的?”
叶秋脑子活,会的东西多,能带来不少好主意,唯一不好一点就是脾气不好,一点气都不受,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找他告状,他确实有点头疼。
“青山大队冬天不好过,不是所有人家都能有足够的柴火。”叶秋拉来凳子坐下,继续解释,“北方冬天比南方更长、更冷,基本家家户户都要盘火炕,能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我觉得可以考虑在大队用也用上火炕。”
赵泽陷入沉思。
叶秋说的确实是客观现实,一方面,后山的柴是有限的,不够所有人去捡,另一方面,有些人家劳动力不够,没办法提前准备好一个冬天的柴火,所以,要是有别的办法能解决青山大队村民过冬难的问题,那他一定会大力支持。
“你详细讲讲。”
叶秋娓娓道来,“火炕优点很多,能通过烟道设计,让柴火、秸秆或者煤炭燃烧后的热量充分加热炕头,避免热量浪费,比咱们直接烧柴更节约能量,其次,砖土结构的炕体蓄热能力强,即使火灭了,仍然可以持续发热几个小时,睡前烧好炕,一晚上被窝都是暖和的,不怕冻着。”
赵泽下意识地用笔轻轻敲击桌面,“你说的有道理,但还是有几个问题,一方面是咱们队里砖头不够,不可能每家都用砖来盘火炕,另外,不是所有村民都能接受你的办法。”
“那简单。”叶秋自信道:“砖头不够就用泥巴,跟咱们修房子一样,最多就是没砖头耐用,不是大问题。至于你说有人不愿意,那就不愿意好了,大队组织人盘炕,这是村干部们惦记着大家,为民服务,全是自愿,不强求,不想盘的就算了呗!”
听着她条理清晰的话,赵泽笑出声,“还得是你,一点不惯着别人。”
“你是大队长,当然要考虑到村民的心情,可我不一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别人说几句又掉不了几块肉,随便他们怎么想,盘炕这事我来负责,我来跟不讲道理的掰扯,免得耽误你的时间。”叶秋拍着胸脯接下这桩差事。
闲着也是闲着,安分这么久,该刷存在感了,不然真会有**以为她黔驴技穷,想欺负上门。
没错,说的就是以陈桃花、钱芳为首的一圈人,以为她没办法了,又脾气不好,得罪太多人,迟早要倒霉,想趁着她落魄踩一脚。
叶秋都气乐了,好歹她为青山大队做过不少贡献,还没过河呢,就想拆桥?
好在这只是她们自己傻,被赵泽知道她们主动找茬,他不好训这群婶子,把她们男人找过来,挨个呲了一顿,就安分多了。
既然她主动请缨,能力又没问题,赵泽当然不会反对,只不过,还需要考虑其他村干部的意见。
“你讲讲你的计划,我听听。”
叶秋一边思考一边说,“盘炕多少是个技术活,最好是找几个人训练出来,专门负责盘炕,至于奖励,就记工分吧。”
在村里,工分能分粮食,它就是万能的,村委会没有财力给别的物质奖励,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辛苦干活的人记工分。
“还有就是盘炕并不算简单,我需要在年轻人里挑,要聪明、记性好,听指挥的那种。”
她说的都很有道理,安排也周全,赵泽没有反对的理由,“行,你去找赵援朝,让他跟你一起做。”
跟赵援朝合作的次数不少,叶秋习惯了,点头答应,准备去找赵援朝。
临出门前,听到身后赵泽的声音,“留一个名额给知青点。”
“好,我知道了,谢谢大队长。”
叶秋欢快应下,盘算着把知青点的名额给谁。
冬天,村里没什么挣工分的途径,几个新知青来得晚,干活一般,积累的工分少,换到的粮食也少,苏青跟着叶秋举办扫盲班,多少有点进项,日子好过些;至于盛铭,有家里支援,不指望村里这点工分。只有胡康,是新知青中过得最差的一个。
脑子里把知青点的知青们都过了一遍,叶秋决定,同等条件下,就选胡康,当然了,他要是实在扶不起来,就算了。
愉快地下了决定,叶秋悠哉地走到赵援朝家里,站在门口喊。
“赵大哥在家吗?”
赵援朝的媳妇王春掀开帘子走出来,看见是叶秋,笑开了花,“是叶知青啊,你找我们家援朝有什么事?他去自留地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你快进屋坐坐,我让小雅去找他。”
原来赵援朝只负责分发农具、记工分的事情,虽然有点权力,却得罪不少人。
自从叶秋下乡,她出主意,跟她合作的多半是赵援朝,时间久了,村里人记他的好处都是其次,关键是赵援朝从叶知青那儿学了不少东西,回来就坚定地把大女儿送去学校上学,在家里也勤快多了,懂得体谅女人的不容易,还会说贴心话了。
把丈夫的变化看在眼里,王春对叶秋的好感度那是蹭蹭往上涨,每回看见她,都是一脸笑容,时不时还会送点自家种的小菜。
叶秋笑着应了一声,跟在王春的身后走进屋里。
王春去喊在屋里写作业的女儿,让她去把爸爸叫回来,转头走进厨房,给叶秋倒了杯糖水。
一看杯子里水的颜色,叶秋就知道肯定是又放了红糖,没办法,这年头物资匮乏,红糖水已经是待客的高规格了。
可叶秋实在是喝够了红糖水,连忙摆手拒绝,“嫂子,你给我倒白开水就行,红糖留着给孩子们吃。”
王春不解地看着杯子里的红糖水。
红糖多好啊,又甜又能补身体,她想喝还喝不着呢!
但既然叶秋拒绝,她没必要强逼着人喝,笑着应了一声,回厨房给叶秋重新倒了一杯白开水。
接过热热的水杯,叶秋笑着跟王春寒暄,“我刚才看见小雅在写作业,她成绩不错吧?”
提到女儿的成绩,王春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缝,嘴上却说:“她考了班上的第三名,我也不懂,但是听别人说这成绩还不错,倒是没对不起我和她爸把她送进学校。”
“她们班里又三十多个人,第三名不错了,嫂子你们教得好。”
“家里能教什么,还不是靠孩子自己,援朝还行,能帮着看两眼作业,我就不行了,一个字都不认识,看见课本就头晕。好在孩子没随我,愿意读书,只要读得下去,家里肯定供,要是能像你们,一样,读个高中该多好!”王春语气里全是憧憬。
听到她的话,叶秋笑容就消失,一直夸奖他们夫妻开明,是得让孩子多读书。
“大队长,我又来了!”
话音刚落,叶秋就走进大队长的办公室。
赵泽停住手上的动作,无奈扶额,“叶知青,你怎么来了?”
“大队长是不欢迎我吗?”叶秋笑着打趣。
赵泽笑着回,“哪儿敢,叶知青只要愿意过来,我哪有不欢迎的?”
叶秋脑子活,会的东西多,能带来不少好主意,唯一不好一点就是脾气不好,一点气都不受,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找他告状,他确实有点头疼。
“青山大队冬天不好过,不是所有人家都能有足够的柴火。”叶秋拉来凳子坐下,继续解释,“北方冬天比南方更长、更冷,基本家家户户都要盘火炕,能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我觉得可以考虑在大队用也用上火炕。”
赵泽陷入沉思。
叶秋说的确实是客观现实,一方面,后山的柴是有限的,不够所有人去捡,另一方面,有些人家劳动力不够,没办法提前准备好一个冬天的柴火,所以,要是有别的办法能解决青山大队村民过冬难的问题,那他一定会大力支持。
“你详细讲讲。”
叶秋娓娓道来,“火炕优点很多,能通过烟道设计,让柴火、秸秆或者煤炭燃烧后的热量充分加热炕头,避免热量浪费,比咱们直接烧柴更节约能量,其次,砖土结构的炕体蓄热能力强,即使火灭了,仍然可以持续发热几个小时,睡前烧好炕,一晚上被窝都是暖和的,不怕冻着。”
赵泽下意识地用笔轻轻敲击桌面,“你说的有道理,但还是有几个问题,一方面是咱们队里砖头不够,不可能每家都用砖来盘火炕,另外,不是所有村民都能接受你的办法。”
“那简单。”叶秋自信道:“砖头不够就用泥巴,跟咱们修房子一样,最多就是没砖头耐用,不是大问题。至于你说有人不愿意,那就不愿意好了,大队组织人盘炕,这是村干部们惦记着大家,为民服务,全是自愿,不强求,不想盘的就算了呗!”
听着她条理清晰的话,赵泽笑出声,“还得是你,一点不惯着别人。”
“你是大队长,当然要考虑到村民的心情,可我不一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别人说几句又掉不了几块肉,随便他们怎么想,盘炕这事我来负责,我来跟不讲道理的掰扯,免得耽误你的时间。”叶秋拍着胸脯接下这桩差事。
闲着也是闲着,安分这么久,该刷存在感了,不然真会有**以为她黔驴技穷,想欺负上门。
没错,说的就是以陈桃花、钱芳为首的一圈人,以为她没办法了,又脾气不好,得罪太多人,迟早要倒霉,想趁着她落魄踩一脚。
叶秋都气乐了,好歹她为青山大队做过不少贡献,还没过河呢,就想拆桥?
好在这只是她们自己傻,被赵泽知道她们主动找茬,他不好训这群婶子,把她们男人找过来,挨个呲了一顿,就安分多了。
既然她主动请缨,能力又没问题,赵泽当然不会反对,只不过,还需要考虑其他村干部的意见。
“你讲讲你的计划,我听听。”
叶秋一边思考一边说,“盘炕多少是个技术活,最好是找几个人训练出来,专门负责盘炕,至于奖励,就记工分吧。”
在村里,工分能分粮食,它就是万能的,村委会没有财力给别的物质奖励,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辛苦干活的人记工分。
“还有就是盘炕并不算简单,我需要在年轻人里挑,要聪明、记性好,听指挥的那种。”
她说的都很有道理,安排也周全,赵泽没有反对的理由,“行,你去找赵援朝,让他跟你一起做。”
跟赵援朝合作的次数不少,叶秋习惯了,点头答应,准备去找赵援朝。
临出门前,听到身后赵泽的声音,“留一个名额给知青点。”
“好,我知道了,谢谢大队长。”
叶秋欢快应下,盘算着把知青点的名额给谁。
冬天,村里没什么挣工分的途径,几个新知青来得晚,干活一般,积累的工分少,换到的粮食也少,苏青跟着叶秋举办扫盲班,多少有点进项,日子好过些;至于盛铭,有家里支援,不指望村里这点工分。只有胡康,是新知青中过得最差的一个。
脑子里把知青点的知青们都过了一遍,叶秋决定,同等条件下,就选胡康,当然了,他要是实在扶不起来,就算了。
愉快地下了决定,叶秋悠哉地走到赵援朝家里,站在门口喊。
“赵大哥在家吗?”
赵援朝的媳妇王春掀开帘子走出来,看见是叶秋,笑开了花,“是叶知青啊,你找我们家援朝有什么事?他去自留地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你快进屋坐坐,我让小雅去找他。”
原来赵援朝只负责分发农具、记工分的事情,虽然有点权力,却得罪不少人。
自从叶秋下乡,她出主意,跟她合作的多半是赵援朝,时间久了,村里人记他的好处都是其次,关键是赵援朝从叶知青那儿学了不少东西,回来就坚定地把大女儿送去学校上学,在家里也勤快多了,懂得体谅女人的不容易,还会说贴心话了。
把丈夫的变化看在眼里,王春对叶秋的好感度那是蹭蹭往上涨,每回看见她,都是一脸笑容,时不时还会送点自家种的小菜。
叶秋笑着应了一声,跟在王春的身后走进屋里。
王春去喊在屋里写作业的女儿,让她去把爸爸叫回来,转头走进厨房,给叶秋倒了杯糖水。
一看杯子里水的颜色,叶秋就知道肯定是又放了红糖,没办法,这年头物资匮乏,红糖水已经是待客的高规格了。
可叶秋实在是喝够了红糖水,连忙摆手拒绝,“嫂子,你给我倒白开水就行,红糖留着给孩子们吃。”
王春不解地看着杯子里的红糖水。
红糖多好啊,又甜又能补身体,她想喝还喝不着呢!
但既然叶秋拒绝,她没必要强逼着人喝,笑着应了一声,回厨房给叶秋重新倒了一杯白开水。
接过热热的水杯,叶秋笑着跟王春寒暄,“我刚才看见小雅在写作业,她成绩不错吧?”
提到女儿的成绩,王春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缝,嘴上却说:“她考了班上的第三名,我也不懂,但是听别人说这成绩还不错,倒是没对不起我和她爸把她送进学校。”
“她们班里又三十多个人,第三名不错了,嫂子你们教得好。”
“家里能教什么,还不是靠孩子自己,援朝还行,能帮着看两眼作业,我就不行了,一个字都不认识,看见课本就头晕。好在孩子没随我,愿意读书,只要读得下去,家里肯定供,要是能像你们,一样,读个高中该多好!”王春语气里全是憧憬。
听到她的话,叶秋笑容就消失,一直夸奖他们夫妻开明,是得让孩子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