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闷热,苏云拿了一盆绿豆汤出来解暑,一人喝了两三碗才觉得过瘾。
大家平时也不挑扁担,今天这么一顿赶鸭子上架,才发现不仅腰酸腿疼,而且肩膀火辣辣的都脱了一层皮。
一个两个龇牙咧嘴的躺在沙发上用药油揉搓膝盖,肩膀上脱了皮的只能等它慢慢恢复了。
楼下兰爸情况还好一些,他经常上山砍柴,挑扁担也是很拿手,兰兰在家已经焖好了稀饭,配上腌制好的酸菜,别提多开胃。
苏志邦是最惨的,他原来只是个司机,没做过太多体力活,平时也没有加强锻炼,一下子挑起扁担真是让他吃了不少苦,看着苏章明和苏云他们挑着艾草走在最前面,他也不甘落后,一路上咬着牙跟着才没掉队,一回到家脱了防护服就趴在床上起不来了,他老婆给他按摩了好一会,这才缓过来。
这一趟大家一共收了8大袋的艾草和3袋满满的沙棘果,苏云觉得这一趟还不够,极热就要到了,每天一来一回上山都要花大量的时间,下一次他们一定要在山上多呆几天,找最具价值的山货带回来。
第二天上午,大家聚在601分配,按人头平均分,每人有一袋半左右的艾草和半袋沙棘果。
5楼的两家提下去自己处理了,不管是留着自己用还是卖给基地都是他们的自由。
山上的野生艾草性温,味苦,具有止咳平喘、祛风除湿、温经止血、健脾和胃的功效,
比普通艾草的药用价值更高。
所以苏妈和苏小姑把山上的艾草放在7楼晒干,空间里面的两车普通干艾草让苏小姑和苏妈拿一车去服务大厅慢慢兑换成积分。
这样他们也有一些正当收入,使用积分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至于那两袋沙棘果,暂时放在空间里面,以后可以当做饭后水果吃着玩。
中午苏小姑和苏爸两兄妹上7楼的702晒野生艾草,好在有两个房间都是空的,他们拉起一根根毛线绳,然后把艾草小心翼翼的挂上去,外面气温越发的干燥,三十几度的气温让人动一动就汗流浃背,不过也大大的方便了他们在7楼晒一些农作物。
过了两天,苏妈和苏小姑陆陆续续去服务台的窗口用之前苏云囤的普通艾草兑换了5000多积分,刚好楼上的野生艾草都晒干了,苏云他们几人身体也恢复了。
晚上6个人在苏家的客厅计划好明天再次上山的注意事项,早早就回去休息了,干粮和装备都需要自己携带,5楼两家人让上山的人早早睡觉,他们对着装备做最后的补充和检查。
服务厅收到了苏家的600多斤干艾草,立刻就分配到各区负责人那边让他们在艾草里面混入之前收到的其他中草药进去焚烧驱虫,整个基地从收到艾草开始,就一直萦绕在烟雾之中,走在街道上仿若仙境一般梦幻,艾草的味道和其他草药味混合在一起,特别的呛人,工作人员一边捂着口鼻一边在基地来回跑动,连带着街道上老鼠和蟑螂蛇虫也在到处乱窜,吓坏了不少人。
一些胆子大的拿着铁锹在地上胡乱的拍着,经常能拍到老鼠和蛇。整个基地被笼罩在白色的烟雾里面,四周不断地有蛇虫鼠蚁往外面逃窜,就连守门的士兵也识相的打开了大门出入口,让那些虫子能快速的跑出去。
李益民让他们手里举着被捆成了扫把模样的艾草在基地到处熏,里面还混合了新鲜的某种树叶子,干湿组合的驱虫扫把冒出的滚滚浓烟一下子就能蔓延一条街。
也不知道是哪个能人异士想出的这一招,十分的有效果,苏妈在7楼都能闻到空气里弥漫的烟熏味。
医院里面天天都有在熏艾草,所以病患们都已经习惯了艾草的味道,但是今天这个味道格外的浓烈,许多年纪大的不停在咳嗽,年纪小的也被熏到了眼睛,眼泪止不住的流。
一直搞了两个小时,所有的材料都燃烧完之后,基地里面泛滥的虫子都不见了踪影,李益民才打电话给医院的李主任:李主任,根据监测员的回馈,基地里面95%的虫子都被赶出去了,还是你有办法,不枉我派出去那么多人出去找草药。你真是好样的。
“也多亏了最后这一批艾草啊,不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李主任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在中医房给病患们熬制清热解毒的中药,没有了虫灾,他们医院的压力也能小一些。
上次很多轻症患者吃完兑了水的药剂,大多数都控制住了病情回家静养去了,现在医院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重症患者,那些人溃烂的伤口已经很难愈合了,只能是等上面的专家下来进行截肢手术来保命。
彭大姐的孙子手上的伤口已经结痂了,只要血痂掉了就算彻底好了。
早上6点,外面太阳亮得刺眼,热浪从窗户外面卷进房间里,苏云和王杰是被热醒的,扯了扯身上黏腻的睡衣,心中已然是猜到极热来了,看了看温度计,又升了3度,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为了能多薅一些十万大山的羊毛,他们这一次打算薅够了羊毛再回来,反正他们有卫星电话,家里有事就电话联系。
这一次的装备明显比上一次要多一些,里面穿着紧身防刺服,外面套着宽松的迷彩服,手脚的关节处用胶布缠了十几圈,防止蚊虫爬进去。每个人除了背包里面的必需品都自己准备了睡袋和干粮。
王杰和苏章明背着特制的大砍刀和弩箭,张丽丽和苏云背着中型砍刀,4个人看起来特别的勇猛干练。
兰爸还用废弃的铁丝网给每个人做了一个可以挂在裤腰带的蚊香盘,简直太贴心了,苏云给每个人发了一盒驱蚊虫的蚊香和一瓶花露水,等进山了就把蚊香挂起来,一般的小蚊虫就不担心了。
而苏妈和苏小姑在家里面不仅要带孩子,还要负责监督5楼两家开始囤水了,气温日渐升高,以后水资源匮乏,苏云喊苏妈负责极热的囤水事宜,家里面水龙头的水实在是太贵了,像他们家不缺积分也都不敢随意的用,何况是兰兰和小爷爷他们家。
好在基地里面零散的遍布着一些水井,苏云没仔细观察过,平时在基地里面行走大约能看到七八口水井分布在基地的各个角落,看那些水井大多都是有些年头了,应该是之前小镇很早以前保留下来的。
平时小爷爷他们用水都是步行去不远处老巷子那边的水井打水的,老巷子里面住了不少本地人,巷口大榕树下有之前保留下来的三口古井,住在北区的人平时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在古井打回去,这三口井里的井水清冽甘甜。千百年来,当地人民一直用这口井水做饭和酿酒。天灾前本地村委更是专门在古井边上建起了古井亭,黄色琉璃顶的八角亭下面有几排水泥长凳和一张水泥圆桌,苏小姑有时候去打水看到经常有人在那边坐着拉家常。
他们聊天的内容大都是围绕家里的物资展开的,谁家没有盐了,谁家的米吃完了,谁家女婿回来带了一袋面粉,哪家的老人孩子不孝,哪一家的小孩极寒被冻死了,诸如此类的,苏小姑不是个多话的,每天取碗水就拉着志邦老婆回去了。
喊了小爷爷家的女眷和兰兰上601开了个小型会议,主题就是每家每户想办法多囤水以应对异常的气候,兰兰和小奶那边基本都没有太多的危机意识,他们每日打回来的水都只够两三天的量,如果需要洗澡或洗衣服,他们直接前往水井那边洗好了再回来。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极寒过去后,不少人趁着天黑喜欢去水井边上洗澡,顺带洗了衣服再回去,省了很多打水的力气,小爷爷也是,晚上经常趁着天黑就拉着苏爸去井边洗澡,顺便再提一桶水回来。
把家里能用的 存水容器都找出来,趁现在水井还没有被官方管控,他们又要钻这个空子了。苏妈和苏小姑两人轮流在家看孩子,每次都是苏爸带着他们其中一个出去打水,他们最常用的容器就是白色的塑料桶,十公斤一个,正是之前王杰再深城的时候网购的,耐酸耐碱还摔不坏。兰兰最近在家里看了不少医学书籍,自己对着自己的腿进行推拿按摩,最近竟也没之前那么痛了,大多数时间看书累了她就处理一下家里的艾草,上次兰爸拿了艾草回来,一半拿去换了积分,一半留在家里,兰兰拿着去阳台晒干了保存,只去了一些学着书上的方法制作艾绒,今天刚听苏妈说要存水,她就提着一个10升的酒壶打算一起去,被苏妈拒绝了,苏妈拿过她手里原本装白酒的酒桶道:你还是别去了,苏云他们找了一辆三轮车,到时候我们给你稍带回来,等忙完了,你上来叫我们做艾绒。
苏妈也并不是真的想学如何制作艾绒,苏云可是囤了不少艾条呢,她只是不想兰兰觉得自己没用,所以也在想办法让她参与一些手工活。
小爷爷家里人多,小爷爷带着小婶婶和堂姑负责外出打水,小奶负责在家带孩子。人多力量大,苏云特意给他们留了一部人力脚蹬三轮车,前面是自行车的形态,后面一米二长的,65厘米的车厢,出去打水绰绰有余了,而且不带电瓶,更加符合现在用电贵的行情。
现在就算是有带电瓶的三轮车,大家也不敢用,充电是个大难题,你可以过的比别人好,但是比别人太好那就容易招人恨。还是让小爷爷和苏爸两人每天多踩几个来回,就当是锻炼了身体了。
家里都安排好了,上山的几人迎着日出出发了。
天气闷热,苏云拿了一盆绿豆汤出来解暑,一人喝了两三碗才觉得过瘾。
大家平时也不挑扁担,今天这么一顿赶鸭子上架,才发现不仅腰酸腿疼,而且肩膀火辣辣的都脱了一层皮。
一个两个龇牙咧嘴的躺在沙发上用药油揉搓膝盖,肩膀上脱了皮的只能等它慢慢恢复了。
楼下兰爸情况还好一些,他经常上山砍柴,挑扁担也是很拿手,兰兰在家已经焖好了稀饭,配上腌制好的酸菜,别提多开胃。
苏志邦是最惨的,他原来只是个司机,没做过太多体力活,平时也没有加强锻炼,一下子挑起扁担真是让他吃了不少苦,看着苏章明和苏云他们挑着艾草走在最前面,他也不甘落后,一路上咬着牙跟着才没掉队,一回到家脱了防护服就趴在床上起不来了,他老婆给他按摩了好一会,这才缓过来。
这一趟大家一共收了8大袋的艾草和3袋满满的沙棘果,苏云觉得这一趟还不够,极热就要到了,每天一来一回上山都要花大量的时间,下一次他们一定要在山上多呆几天,找最具价值的山货带回来。
第二天上午,大家聚在601分配,按人头平均分,每人有一袋半左右的艾草和半袋沙棘果。
5楼的两家提下去自己处理了,不管是留着自己用还是卖给基地都是他们的自由。
山上的野生艾草性温,味苦,具有止咳平喘、祛风除湿、温经止血、健脾和胃的功效,
比普通艾草的药用价值更高。
所以苏妈和苏小姑把山上的艾草放在7楼晒干,空间里面的两车普通干艾草让苏小姑和苏妈拿一车去服务大厅慢慢兑换成积分。
这样他们也有一些正当收入,使用积分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至于那两袋沙棘果,暂时放在空间里面,以后可以当做饭后水果吃着玩。
中午苏小姑和苏爸两兄妹上7楼的702晒野生艾草,好在有两个房间都是空的,他们拉起一根根毛线绳,然后把艾草小心翼翼的挂上去,外面气温越发的干燥,三十几度的气温让人动一动就汗流浃背,不过也大大的方便了他们在7楼晒一些农作物。
过了两天,苏妈和苏小姑陆陆续续去服务台的窗口用之前苏云囤的普通艾草兑换了5000多积分,刚好楼上的野生艾草都晒干了,苏云他们几人身体也恢复了。
晚上6个人在苏家的客厅计划好明天再次上山的注意事项,早早就回去休息了,干粮和装备都需要自己携带,5楼两家人让上山的人早早睡觉,他们对着装备做最后的补充和检查。
服务厅收到了苏家的600多斤干艾草,立刻就分配到各区负责人那边让他们在艾草里面混入之前收到的其他中草药进去焚烧驱虫,整个基地从收到艾草开始,就一直萦绕在烟雾之中,走在街道上仿若仙境一般梦幻,艾草的味道和其他草药味混合在一起,特别的呛人,工作人员一边捂着口鼻一边在基地来回跑动,连带着街道上老鼠和蟑螂蛇虫也在到处乱窜,吓坏了不少人。
一些胆子大的拿着铁锹在地上胡乱的拍着,经常能拍到老鼠和蛇。整个基地被笼罩在白色的烟雾里面,四周不断地有蛇虫鼠蚁往外面逃窜,就连守门的士兵也识相的打开了大门出入口,让那些虫子能快速的跑出去。
李益民让他们手里举着被捆成了扫把模样的艾草在基地到处熏,里面还混合了新鲜的某种树叶子,干湿组合的驱虫扫把冒出的滚滚浓烟一下子就能蔓延一条街。
也不知道是哪个能人异士想出的这一招,十分的有效果,苏妈在7楼都能闻到空气里弥漫的烟熏味。
医院里面天天都有在熏艾草,所以病患们都已经习惯了艾草的味道,但是今天这个味道格外的浓烈,许多年纪大的不停在咳嗽,年纪小的也被熏到了眼睛,眼泪止不住的流。
一直搞了两个小时,所有的材料都燃烧完之后,基地里面泛滥的虫子都不见了踪影,李益民才打电话给医院的李主任:李主任,根据监测员的回馈,基地里面95%的虫子都被赶出去了,还是你有办法,不枉我派出去那么多人出去找草药。你真是好样的。
“也多亏了最后这一批艾草啊,不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李主任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在中医房给病患们熬制清热解毒的中药,没有了虫灾,他们医院的压力也能小一些。
上次很多轻症患者吃完兑了水的药剂,大多数都控制住了病情回家静养去了,现在医院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重症患者,那些人溃烂的伤口已经很难愈合了,只能是等上面的专家下来进行截肢手术来保命。
彭大姐的孙子手上的伤口已经结痂了,只要血痂掉了就算彻底好了。
早上6点,外面太阳亮得刺眼,热浪从窗户外面卷进房间里,苏云和王杰是被热醒的,扯了扯身上黏腻的睡衣,心中已然是猜到极热来了,看了看温度计,又升了3度,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为了能多薅一些十万大山的羊毛,他们这一次打算薅够了羊毛再回来,反正他们有卫星电话,家里有事就电话联系。
这一次的装备明显比上一次要多一些,里面穿着紧身防刺服,外面套着宽松的迷彩服,手脚的关节处用胶布缠了十几圈,防止蚊虫爬进去。每个人除了背包里面的必需品都自己准备了睡袋和干粮。
王杰和苏章明背着特制的大砍刀和弩箭,张丽丽和苏云背着中型砍刀,4个人看起来特别的勇猛干练。
兰爸还用废弃的铁丝网给每个人做了一个可以挂在裤腰带的蚊香盘,简直太贴心了,苏云给每个人发了一盒驱蚊虫的蚊香和一瓶花露水,等进山了就把蚊香挂起来,一般的小蚊虫就不担心了。
而苏妈和苏小姑在家里面不仅要带孩子,还要负责监督5楼两家开始囤水了,气温日渐升高,以后水资源匮乏,苏云喊苏妈负责极热的囤水事宜,家里面水龙头的水实在是太贵了,像他们家不缺积分也都不敢随意的用,何况是兰兰和小爷爷他们家。
好在基地里面零散的遍布着一些水井,苏云没仔细观察过,平时在基地里面行走大约能看到七八口水井分布在基地的各个角落,看那些水井大多都是有些年头了,应该是之前小镇很早以前保留下来的。
平时小爷爷他们用水都是步行去不远处老巷子那边的水井打水的,老巷子里面住了不少本地人,巷口大榕树下有之前保留下来的三口古井,住在北区的人平时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在古井打回去,这三口井里的井水清冽甘甜。千百年来,当地人民一直用这口井水做饭和酿酒。天灾前本地村委更是专门在古井边上建起了古井亭,黄色琉璃顶的八角亭下面有几排水泥长凳和一张水泥圆桌,苏小姑有时候去打水看到经常有人在那边坐着拉家常。
他们聊天的内容大都是围绕家里的物资展开的,谁家没有盐了,谁家的米吃完了,谁家女婿回来带了一袋面粉,哪家的老人孩子不孝,哪一家的小孩极寒被冻死了,诸如此类的,苏小姑不是个多话的,每天取碗水就拉着志邦老婆回去了。
喊了小爷爷家的女眷和兰兰上601开了个小型会议,主题就是每家每户想办法多囤水以应对异常的气候,兰兰和小奶那边基本都没有太多的危机意识,他们每日打回来的水都只够两三天的量,如果需要洗澡或洗衣服,他们直接前往水井那边洗好了再回来。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极寒过去后,不少人趁着天黑喜欢去水井边上洗澡,顺带洗了衣服再回去,省了很多打水的力气,小爷爷也是,晚上经常趁着天黑就拉着苏爸去井边洗澡,顺便再提一桶水回来。
把家里能用的 存水容器都找出来,趁现在水井还没有被官方管控,他们又要钻这个空子了。苏妈和苏小姑两人轮流在家看孩子,每次都是苏爸带着他们其中一个出去打水,他们最常用的容器就是白色的塑料桶,十公斤一个,正是之前王杰再深城的时候网购的,耐酸耐碱还摔不坏。兰兰最近在家里看了不少医学书籍,自己对着自己的腿进行推拿按摩,最近竟也没之前那么痛了,大多数时间看书累了她就处理一下家里的艾草,上次兰爸拿了艾草回来,一半拿去换了积分,一半留在家里,兰兰拿着去阳台晒干了保存,只去了一些学着书上的方法制作艾绒,今天刚听苏妈说要存水,她就提着一个10升的酒壶打算一起去,被苏妈拒绝了,苏妈拿过她手里原本装白酒的酒桶道:你还是别去了,苏云他们找了一辆三轮车,到时候我们给你稍带回来,等忙完了,你上来叫我们做艾绒。
苏妈也并不是真的想学如何制作艾绒,苏云可是囤了不少艾条呢,她只是不想兰兰觉得自己没用,所以也在想办法让她参与一些手工活。
小爷爷家里人多,小爷爷带着小婶婶和堂姑负责外出打水,小奶负责在家带孩子。人多力量大,苏云特意给他们留了一部人力脚蹬三轮车,前面是自行车的形态,后面一米二长的,65厘米的车厢,出去打水绰绰有余了,而且不带电瓶,更加符合现在用电贵的行情。
现在就算是有带电瓶的三轮车,大家也不敢用,充电是个大难题,你可以过的比别人好,但是比别人太好那就容易招人恨。还是让小爷爷和苏爸两人每天多踩几个来回,就当是锻炼了身体了。
家里都安排好了,上山的几人迎着日出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