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悍匪 第85章 治世英才

小说:边境悍匪 作者:盛京 更新时间:2025-07-17 18:08:58 源网站:2k小说网
  ();

  长安,夏末。

  燥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大羽皇帝李景深的烦躁,却挥之不散。

  辽东,辽阳城之战旷日持久,久攻不下,大羽边军损失不小。

  南方,水灾持续了一个多月,南方各地百姓流离失所,又闹起了瘟疫。

  朝廷为平复南方的水灾,出人、出钱、出粮,国库都快被搬空了。

  太极宫,奉天殿。

  又是一日朝会,臣子们上奏的消息,就没一条令李景深开怀的。

  不是某地闹出民乱,就是前方战事需要军械物资云云,搞得李景深头如斗大。

  忽然,中书令张九玄走出来,道。

  “陛下,臣有本启奏!”

  李景深扶着额头,挥挥手。

  “张爱卿,讲。”

  李景深没指望张九玄给他带来什么好消息,却听张九玄道。

  “臣请陛下,给予岭南道代都督陈卓嘉奖!褒奖陈卓抗击水灾有功!”

  哦?李景深抬起头,岭南道的消息李景深的确很久没听到了。

  他以为岭南道的情况,与其他南方各地没什么区别。

  御史台御史大夫詹辉闻言,眉毛一挑,道。

  “张大人,南方水患严重,各地民不聊生,为何张大人独独要为陈卓请功?”

  身为御史台的最高监察官,詹辉眼里不容沙子,立刻对张九玄提出质疑。

  张九玄笑眯眯地取出奏疏,道。

  “岭南道代都督陈卓,救援百姓及时,岭西道三州,仅出现三十一人死于水灾。”

  “岭南道三州,发生民乱,陈卓用半月时间平定三州民乱,开仓放粮。”

  “并召集三州富商募集钱粮,所得钱粮颇多,全部用于安抚流民,使岭南道平复。”

  “更准备了药草防治瘟疫,岭南道与岭西道,百姓并无人因瘟疫而死。”

  张九玄双手将奏疏呈递上去。

  “陛下,臣所讲之事句句属实,其中详细都记录在这奏疏中,请陛下过目!”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在南方水灾严重、瘟疫爆发的时候,岭南道与岭西道鹤立鸡群,想不被人注意都难。

  皇帝李景深的眼睛一亮,他已经多日未听到好消息了。

  赵德庸将奏疏传递过来,李景深仔细浏览。

  陈卓在岭南道与岭西道所做的事情,几乎是事无巨细都被记录在里面。

  而记录陈卓所作所为的,乃是大羽国设置在各道的“巡边御史”。

  巡边御史名字里有“御史”二字,不过却不隶属于御史台。

  巡边御史独立于御史台,挂靠在中书省下,是朝廷的另外一道耳目。

  李景深的脸上,笑容越来越深,待看完所有,他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好!好一个陈卓!能领军打仗,也能主政一方,陈卓真乃治世之才!”

  李景深对陈卓的评价可够高的,能得到李景深这般评价的,上一个人还是中书令张九玄。

  侯君礼眸子微微转动,道。

  “陛下,陈大人在岭南又立下功勋,理应赏赐,臣以为,陈大人此等人才,不应一直待在边关。”

  侯君礼与李景深君臣二十多年,十分了解李景深的秉性。

  在边关表现出众的将官,尤其是文武双全的将官,李景深更倾向于调入中枢。

  “不如命陈大人归京述职,待述职之后,再委以重任。”

  皇帝李景深的笑容更深,道。

  “侯爱卿所言有理,拟旨,着岭南道代都督陈卓平息岭南水患后,入京述职!朕要奖赏他!”

  李景深对陈卓不加掩饰地喜爱,令朝中臣子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起了结交之意,准备在陈卓还未彻底发迹前攀关系。

  有人依旧看不起陈卓,认为陈卓就是一边关武夫罢了,有何了不起?

  朝议后,中书令张九玄沿着宫中小路离开太极宫。

  “张老大人,请留步!”

  皇太子李成英在后面喊着,快步上来与张九玄攀谈。

  “太子殿下?您有何事?”

  张九玄与李成英私下里交往并不算频繁,除了公事外,几乎没什么交集。

  李成英喘了几口气,道。

  “张老大人,本宫想请教老大人一件事。”

  张九玄微微一怔,问李成英。

  “殿下要问什么?”

  李成英轻声说道。

  “陈大人将来入京述职,本宫欲与陈大人结为挚友,可又怕京城中的风言风语。”

  皇太子与皇帝的关系,在大羽国素来微妙。

  往上追溯到大羽国的太宗文皇帝时,太宗文皇帝长子,也就是太子李承乾,曾阴谋发动叛乱。

  太宗皇帝痛心疾首,将**羽连根拔除,最后废了太子另外选了其他皇子当储君。

  从那之后,太子结交武官,尤其是边疆的武官就变得十分敏感。

  若李成英不是真欣赏陈卓,想要与陈卓交往,万万不敢冒风险。

  张九玄听出了李成英的弦外之音,李成英这是担心惹得皇帝猜忌。

  张九玄沉吟片刻,道。

  “殿下,陈卓是国之栋梁,殿下作为储君结交陈卓,没有什么不好。”

  “只要殿下您依照礼制规矩,与陈卓以诚相待,老臣相信陈卓会愿意为殿下所用。”

  “再说陈卓入京城,多半会留任京中,短时间内不会返回边疆,殿下大可不必忧虑。”

  有了张九玄的这些话,太子李成英的心算是落了地。

  “多谢张老大人指点。”

  李成英向张九玄行了一礼,目送张九玄离开太极宫。

  ……

  岭南道,南州,琅琊城。

  岭南道的灾情平复后,陈卓便离开了岭南道,回到了琅琊城。

  他忙着调派物资,尤其是药物,送往各个村镇中。

  经过陈卓日以继夜的忙碌,岭南道与岭西道的灾情,终于在九月初,彻底平复。

  陈卓亦收到了朝廷的圣旨,命他归京述职。

  边将归京述职,尤其是立了功的边将述职,无一不是被委以重任。

  从边将到京官,这是一次飞跃,多少人期盼一辈子都等不到的飞跃。

  陈卓归京,朝廷会选派新的将军来镇守岭南道。

  至于岭西道的负责人选,则交给了陈卓来挑选。

  陈卓深思熟虑后,决定向朝廷举荐张玉,推选张玉为镇南军中郎将,提领岭西道。

  与张玉一起被举荐的,还有镇南军郎将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