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那十几个原本高举的手臂,此刻像是被无形的冰霜冻结,僵在半空。
赤壁之战?战略分析?
五分钟思考,三分钟阐述?
第一节课?!
荒谬!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郭飞的手臂微微颤抖,脸上的兴奋早已被惊愕和茫然取代。
他求助似的看向四周,发现周围举手的同学,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傻眼了。
汗水,开始从一些人的额头渗出。
“咕咚。”
有人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悄无声息地,慢慢地,放下了自己的手。
动作很轻,很慢,生怕引起讲台上那位老者的注意,又像是承认了自己的无力。
一个,两个,三个……手臂如同退潮般,一支接一支地落下。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名为“知难而退”的气息,这才是正常的反应。
国防科大的学员是精英不假,是天之骄子不假,但他们终究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
对于《军事战略》这门高深莫测的学科,他们几乎还是一张白纸!
沈昌荣教授的要求,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人此刻的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极限。
然而,就在这片悄然的“退潮”之中,却有一个身影,纹丝不动。
不,不止一个。
在最初举手的那十几人中,还有寥寥数人依旧保持着举手的姿态,其中就有苏铭。
他的手臂依然笔直,指尖坚定地指向天花板,仿佛刚才那足以让大部分人崩溃的难题,对他而言,不过尔尔。
而另一道身影,更加引人注目。
他不仅没有放下手,反而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唰!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那是一个穿着笔挺学员常服的男生,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自信。
他站在那里,就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讲台上,沈昌荣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古井无波,而是带上了一抹审视的锐利。
“你要回答?”沈昌荣的声音依旧平静。
“报告!”男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学员秦晓,请求回答!”
秦晓!一些认识他的学员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不同班级的尖子生,据说在入学前的预习阶段,就已经自学了不少军事理论知识。
难怪他有底气!
“很好。”沈昌荣微微颔首,“上讲台来。”
“是!”
秦晓迈开脚步,步伐稳健地走向讲台。他没有丝毫的紧张,每一步都像是精确计算过,带着军人特有的节奏感。
他站定在讲台一侧,面向全体学员,微微欠身,然后将目光投向沈昌荣,等待着指示。
沈昌荣看了看墙上的时钟:“五分钟思考时间刚过,现在,开始你的阐述,三分钟。”
“是!”
秦晓深吸一口气,没有看任何笔记,显然是早已胸有成竹。
“各位同学,沈老师。”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条理,“关于赤壁之战的战略分析,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其发生的宏观战略背景。”
“彼时,曹操集团已经基本统一北方,携大胜之威南下,其核心战略目标,是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孙权和刘备势力,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这是一个顺理成章,且具备强大战略惯性的决策。”
“然而,曹操的战略决策,也存在几点先天的不足。”
秦晓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其一,曹军虽众,但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战斗力在江河之上大打折扣。其二,新占荆州,人心未附,后方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其三,长途奔袭,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士气受到影响。”
“基于以上背景,孙刘联盟的形成,就成为了必然的战略选择。对于孙权而言,单独对抗曹操无异于以卵击石,联合刘备,是唯一能够制衡曹操,保全江东的途径。对于刘备而言,寄人篱下,兵微将寡,联合孙权共同抗曹,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因此,赤壁之战的第一个关键战略点,在于孙刘联盟的正确达成与巩固,这是弱势方对抗强势方的经典战略组合。”
“第二个关键战略点,在于战场选择与战术运用。孙刘联军选择了在长江赤壁一带迎敌,充分利用了‘水’这一核心要素,扬长避短。火攻战术的运用,更是将曹军不习水战、战船连锁的弱点无限放大,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从战略层面看,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一次以地利人和、正确战略战术,对抗曹操集团天时、体量优势的经典战例。它成功阻止了曹操的南下步伐,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格局。其胜利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优势与敌人劣势的清醒认知,以及弱势方进行战略联合的决心与智慧。”
秦晓的阐述,在三分钟的时间点,戛然而止,不多不少精准无比。
教室内一片寂静。
所有学员,都被秦晓这番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所折服。
虽然很多细节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但那种专业、自信、流畅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这家伙……有点东西啊!不少学员心中暗叹。
郭飞也听得一愣一愣的,下意识地看向苏铭,却发现苏铭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淡淡的、自信的微笑,似乎秦晓的精彩表现,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甚至……不值一提?
讲台上,沈昌荣看着秦晓,那张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清晰可见的满意之色。
“嗯,不错。”他点了点头,“对战略背景和孙刘方的决策基础,分析得比较到位。”
听到老师的肯定,秦晓的脸上露出一丝喜色,但依旧保持着肃立的姿态。
不少学员都认为,这个课代表,恐怕非秦晓莫属了。
然而,就在这时——
“报告!”又一声报告响起!
这一次,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服气,甚至有一丝急切。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后排一个身材微胖,看起来有些憨厚的学员猛地站了起来,右手高高举起。
沈昌荣眉头微不可察地一挑:“还有补充?”
那微胖学员大声道:“报告老师!我认为秦晓同学的分析,只站在了胜利者的角度!这是片面的!赤壁之战的战略价值,不仅仅在于孙刘如何胜利,更在于曹魏集团为何失败!忽略了曹操方的战略考量和失误,就无法完整理解这场战役!我请求补充!”
这番话掷地有声,带着强烈的挑战意味。
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那十几个原本高举的手臂,此刻像是被无形的冰霜冻结,僵在半空。
赤壁之战?战略分析?
五分钟思考,三分钟阐述?
第一节课?!
荒谬!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郭飞的手臂微微颤抖,脸上的兴奋早已被惊愕和茫然取代。
他求助似的看向四周,发现周围举手的同学,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傻眼了。
汗水,开始从一些人的额头渗出。
“咕咚。”
有人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悄无声息地,慢慢地,放下了自己的手。
动作很轻,很慢,生怕引起讲台上那位老者的注意,又像是承认了自己的无力。
一个,两个,三个……手臂如同退潮般,一支接一支地落下。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名为“知难而退”的气息,这才是正常的反应。
国防科大的学员是精英不假,是天之骄子不假,但他们终究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
对于《军事战略》这门高深莫测的学科,他们几乎还是一张白纸!
沈昌荣教授的要求,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人此刻的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极限。
然而,就在这片悄然的“退潮”之中,却有一个身影,纹丝不动。
不,不止一个。
在最初举手的那十几人中,还有寥寥数人依旧保持着举手的姿态,其中就有苏铭。
他的手臂依然笔直,指尖坚定地指向天花板,仿佛刚才那足以让大部分人崩溃的难题,对他而言,不过尔尔。
而另一道身影,更加引人注目。
他不仅没有放下手,反而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唰!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那是一个穿着笔挺学员常服的男生,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自信。
他站在那里,就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讲台上,沈昌荣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古井无波,而是带上了一抹审视的锐利。
“你要回答?”沈昌荣的声音依旧平静。
“报告!”男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学员秦晓,请求回答!”
秦晓!一些认识他的学员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不同班级的尖子生,据说在入学前的预习阶段,就已经自学了不少军事理论知识。
难怪他有底气!
“很好。”沈昌荣微微颔首,“上讲台来。”
“是!”
秦晓迈开脚步,步伐稳健地走向讲台。他没有丝毫的紧张,每一步都像是精确计算过,带着军人特有的节奏感。
他站定在讲台一侧,面向全体学员,微微欠身,然后将目光投向沈昌荣,等待着指示。
沈昌荣看了看墙上的时钟:“五分钟思考时间刚过,现在,开始你的阐述,三分钟。”
“是!”
秦晓深吸一口气,没有看任何笔记,显然是早已胸有成竹。
“各位同学,沈老师。”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条理,“关于赤壁之战的战略分析,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其发生的宏观战略背景。”
“彼时,曹操集团已经基本统一北方,携大胜之威南下,其核心战略目标,是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孙权和刘备势力,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这是一个顺理成章,且具备强大战略惯性的决策。”
“然而,曹操的战略决策,也存在几点先天的不足。”
秦晓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其一,曹军虽众,但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战斗力在江河之上大打折扣。其二,新占荆州,人心未附,后方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其三,长途奔袭,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士气受到影响。”
“基于以上背景,孙刘联盟的形成,就成为了必然的战略选择。对于孙权而言,单独对抗曹操无异于以卵击石,联合刘备,是唯一能够制衡曹操,保全江东的途径。对于刘备而言,寄人篱下,兵微将寡,联合孙权共同抗曹,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因此,赤壁之战的第一个关键战略点,在于孙刘联盟的正确达成与巩固,这是弱势方对抗强势方的经典战略组合。”
“第二个关键战略点,在于战场选择与战术运用。孙刘联军选择了在长江赤壁一带迎敌,充分利用了‘水’这一核心要素,扬长避短。火攻战术的运用,更是将曹军不习水战、战船连锁的弱点无限放大,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从战略层面看,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一次以地利人和、正确战略战术,对抗曹操集团天时、体量优势的经典战例。它成功阻止了曹操的南下步伐,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格局。其胜利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优势与敌人劣势的清醒认知,以及弱势方进行战略联合的决心与智慧。”
秦晓的阐述,在三分钟的时间点,戛然而止,不多不少精准无比。
教室内一片寂静。
所有学员,都被秦晓这番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所折服。
虽然很多细节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但那种专业、自信、流畅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这家伙……有点东西啊!不少学员心中暗叹。
郭飞也听得一愣一愣的,下意识地看向苏铭,却发现苏铭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淡淡的、自信的微笑,似乎秦晓的精彩表现,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甚至……不值一提?
讲台上,沈昌荣看着秦晓,那张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清晰可见的满意之色。
“嗯,不错。”他点了点头,“对战略背景和孙刘方的决策基础,分析得比较到位。”
听到老师的肯定,秦晓的脸上露出一丝喜色,但依旧保持着肃立的姿态。
不少学员都认为,这个课代表,恐怕非秦晓莫属了。
然而,就在这时——
“报告!”又一声报告响起!
这一次,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服气,甚至有一丝急切。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后排一个身材微胖,看起来有些憨厚的学员猛地站了起来,右手高高举起。
沈昌荣眉头微不可察地一挑:“还有补充?”
那微胖学员大声道:“报告老师!我认为秦晓同学的分析,只站在了胜利者的角度!这是片面的!赤壁之战的战略价值,不仅仅在于孙刘如何胜利,更在于曹魏集团为何失败!忽略了曹操方的战略考量和失误,就无法完整理解这场战役!我请求补充!”
这番话掷地有声,带着强烈的挑战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