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刚冰冷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教室里的温度仿佛又降了几度。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写满了毫不掩饰的失望。
“没人能回答?”
“看来,你们之前的战术基础课,都特么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话说的,那叫一个不客气。
学员们头垂得更低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孟德和秦晓更是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教官的火力再次集中到他们身上。
苏铭依旧老神在在,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还在回味系统给出的完美方案,那叫一个丝滑。
就在大家以为这场“批斗大会”兼“随堂点名”即将告一段落,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
异变陡生!
只见赵刚猛地一转身,手中的战术短棍“唰”地一下,精准地指向了教室后排一个角落。
那里,苏铭正优哉游哉地“神游物外”。
“你!”
赵刚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
“那个从头到尾一句话没说,跟个闷葫芦似的!对,就是你!”
“叫苏铭是吧?”
苏铭心里“咯噔”一下。
“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赵刚的语气不容置疑。
“要是你也答不上来,哼,全班,算上你,集体负重加跑五公里!”
“轰!”
这话一出,整个教室瞬间炸了锅。
所有学员,有一个算一个,齐刷刷地扭头,目光“唰唰唰”地全部聚焦在了苏铭身上。
大哥,靠你了啊!
五公里啊!
负重啊!
会死人的!
前排的郭飞更是惊得差点从座位上弹起来,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他旁边的高寒则是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骨节都发白了。
仿佛苏铭答不上来,他就要冲上去帮苏铭抢答似的。
坐在前排的孟德眉头微微一挑,紧紧盯住了苏铭。
他倒要看看,这个关键时刻却总能搞出点“小惊喜”的苏铭,这次要怎么应对!
苏铭迎着全班几乎要喷火的目光,以及赵刚那带着一丝戏谑和压迫感的眼神,却只是淡定地站了起来。
他清了清嗓子,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稳住,别浪!
哥可是有标准答案的男人!
“报告教官!”
苏铭的声音沉稳而清晰,不大,却足以让教室里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认为,在山地遭遇炮火覆盖时,人员快速收拢与隐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他顿了顿,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迅速明确‘安全集合点’。”
“这个点,可以通过电台口令,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射特定颜色的信号弹进行指示。”
“考虑到山地地形特点,我建议将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脊线反斜面。”
“或者植被茂密的凹地,划定为优先隐蔽区域。”
这话一出,赵刚眼神微微动了动,但没说话。
苏铭继续道:“第二,人员集结不能一窝蜂。”
“我建议严格按照‘三三制’战术小组。”
“以班为单位,或者临时编组,交替掩护,沿等高线向预定集合点进行匍匐跃进或低姿态快速移动。”
“每次跃进的距离,不宜超过15米。”
“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找到临时掩体,并且方便互相策应。”
“‘三三制’?沿等高线?”
有学员小声嘀咕,显然对这些术语的实际应用场景感到新奇。
“第三,”苏铭竖起了第三根手指,语气依旧平稳,
“必须立刻指派经验丰富的观测员,携带秒表或利用手表计时功能,持续观察并记录敌方炮火的落点分布和射击间隔。”
“根据我的分析,常规炮火覆盖,尤其是非精确制导的压制性炮击,为了保证持续性,其射击诸元调整和再装填会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窗口。”
“我将其称之为——‘火力间隙’。”
“初步判断,这个间隙大约在60秒左右。”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60秒火力间隙’,组织人员进行快速而有序的转移。”
当“60秒火力间隙”这几个字从苏铭口中清晰地吐出时。
赵刚那一直古井无波的眼神,终于起了变化!
他的瞳孔,几不可察地微微一缩!
“啪!”
战术短棍被他重重地敲在了讲桌上,发出一声闷响。
整个教室的心脏都跟着漏跳了一拍。
完了完了,这小子是不是说到教官的痛处了?
还是说得太离谱了?
学员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孟德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他觉得苏铭的前两点还算中规中矩。
但这第三点,特别是“60秒火力间隙”的判断……
也太大胆,太具体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哪有这么精准的?
赵刚盯着苏铭,足足沉默了好几秒。
那眼神,锐利得仿佛要将苏铭看穿。
苏铭毫不畏惧地与他对视,心中暗道:
教官,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我会骄傲的。
就在气氛紧张到极点的时候,赵刚嘴角突然咧开,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
“有点意思!”
他再次拿起战术短棍,在苏铭的方向虚点了几下。
“你说,敌人的炮火间隔是60秒?”
“你怎么知道就是60秒?不是50秒,不是70秒?战场上你量的?”
苏铭心中早有准备。
这波啊,这波是压力面。
他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报告教官,这并非臆测。我是根据常规榴弹炮的理论射速进行推算的。”
“一般而言,为了保证火炮寿命和持续压制效果,榴弹炮的持续射速通常会控制在每分钟1到2发。”
“考虑到炮兵阵地可能的火炮数量、协同以及战场迷雾。”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短时间内的弹着点密度和频次,结合地形回声和炮弹破空声的细微差别,大致估算出敌方炮火的平均射击周期。”
“当然,60秒只是一个基于常规情况的理论中间值,实战中肯定会有浮动。”
“但有这样一个预判,总比没头苍蝇乱撞要好。”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观测到的第一个完整火力间隙,来动态调整后续的行动节奏。”
苏铭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自信。
这些话,七分是系统给的理论支撑,三分是他自己的理解和组织。
听得一众学员是云里雾里,但又觉得……不明觉厉!
卧槽,还能这么分析?
又是弹着点密度,又是射速,又是声波……
这是战术课还是物理课啊?
赵刚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但眼神中的锐利却丝毫未减。
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苏铭的回答。
教室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赵教官的最终“判决”。
那五公里,到底还跑不跑啊?
终于,赵刚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玩味:
“算你过关。”
呼——!
教室里响起一片几不可闻的松气声。
苏铭心中也是一块石头落地。
嘿,哥这大招,憋得值!
然而,赵刚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再次把心提了起来。
“但记住——”他的声音陡然拔高,眼神变得无比严肃,“实战中敌人不会按教科书出牌!”
赵刚冰冷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教室里的温度仿佛又降了几度。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写满了毫不掩饰的失望。
“没人能回答?”
“看来,你们之前的战术基础课,都特么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话说的,那叫一个不客气。
学员们头垂得更低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孟德和秦晓更是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教官的火力再次集中到他们身上。
苏铭依旧老神在在,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还在回味系统给出的完美方案,那叫一个丝滑。
就在大家以为这场“批斗大会”兼“随堂点名”即将告一段落,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
异变陡生!
只见赵刚猛地一转身,手中的战术短棍“唰”地一下,精准地指向了教室后排一个角落。
那里,苏铭正优哉游哉地“神游物外”。
“你!”
赵刚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
“那个从头到尾一句话没说,跟个闷葫芦似的!对,就是你!”
“叫苏铭是吧?”
苏铭心里“咯噔”一下。
“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赵刚的语气不容置疑。
“要是你也答不上来,哼,全班,算上你,集体负重加跑五公里!”
“轰!”
这话一出,整个教室瞬间炸了锅。
所有学员,有一个算一个,齐刷刷地扭头,目光“唰唰唰”地全部聚焦在了苏铭身上。
大哥,靠你了啊!
五公里啊!
负重啊!
会死人的!
前排的郭飞更是惊得差点从座位上弹起来,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他旁边的高寒则是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骨节都发白了。
仿佛苏铭答不上来,他就要冲上去帮苏铭抢答似的。
坐在前排的孟德眉头微微一挑,紧紧盯住了苏铭。
他倒要看看,这个关键时刻却总能搞出点“小惊喜”的苏铭,这次要怎么应对!
苏铭迎着全班几乎要喷火的目光,以及赵刚那带着一丝戏谑和压迫感的眼神,却只是淡定地站了起来。
他清了清嗓子,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稳住,别浪!
哥可是有标准答案的男人!
“报告教官!”
苏铭的声音沉稳而清晰,不大,却足以让教室里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认为,在山地遭遇炮火覆盖时,人员快速收拢与隐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他顿了顿,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迅速明确‘安全集合点’。”
“这个点,可以通过电台口令,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射特定颜色的信号弹进行指示。”
“考虑到山地地形特点,我建议将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脊线反斜面。”
“或者植被茂密的凹地,划定为优先隐蔽区域。”
这话一出,赵刚眼神微微动了动,但没说话。
苏铭继续道:“第二,人员集结不能一窝蜂。”
“我建议严格按照‘三三制’战术小组。”
“以班为单位,或者临时编组,交替掩护,沿等高线向预定集合点进行匍匐跃进或低姿态快速移动。”
“每次跃进的距离,不宜超过15米。”
“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找到临时掩体,并且方便互相策应。”
“‘三三制’?沿等高线?”
有学员小声嘀咕,显然对这些术语的实际应用场景感到新奇。
“第三,”苏铭竖起了第三根手指,语气依旧平稳,
“必须立刻指派经验丰富的观测员,携带秒表或利用手表计时功能,持续观察并记录敌方炮火的落点分布和射击间隔。”
“根据我的分析,常规炮火覆盖,尤其是非精确制导的压制性炮击,为了保证持续性,其射击诸元调整和再装填会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窗口。”
“我将其称之为——‘火力间隙’。”
“初步判断,这个间隙大约在60秒左右。”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60秒火力间隙’,组织人员进行快速而有序的转移。”
当“60秒火力间隙”这几个字从苏铭口中清晰地吐出时。
赵刚那一直古井无波的眼神,终于起了变化!
他的瞳孔,几不可察地微微一缩!
“啪!”
战术短棍被他重重地敲在了讲桌上,发出一声闷响。
整个教室的心脏都跟着漏跳了一拍。
完了完了,这小子是不是说到教官的痛处了?
还是说得太离谱了?
学员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孟德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他觉得苏铭的前两点还算中规中矩。
但这第三点,特别是“60秒火力间隙”的判断……
也太大胆,太具体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哪有这么精准的?
赵刚盯着苏铭,足足沉默了好几秒。
那眼神,锐利得仿佛要将苏铭看穿。
苏铭毫不畏惧地与他对视,心中暗道:
教官,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我会骄傲的。
就在气氛紧张到极点的时候,赵刚嘴角突然咧开,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
“有点意思!”
他再次拿起战术短棍,在苏铭的方向虚点了几下。
“你说,敌人的炮火间隔是60秒?”
“你怎么知道就是60秒?不是50秒,不是70秒?战场上你量的?”
苏铭心中早有准备。
这波啊,这波是压力面。
他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报告教官,这并非臆测。我是根据常规榴弹炮的理论射速进行推算的。”
“一般而言,为了保证火炮寿命和持续压制效果,榴弹炮的持续射速通常会控制在每分钟1到2发。”
“考虑到炮兵阵地可能的火炮数量、协同以及战场迷雾。”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短时间内的弹着点密度和频次,结合地形回声和炮弹破空声的细微差别,大致估算出敌方炮火的平均射击周期。”
“当然,60秒只是一个基于常规情况的理论中间值,实战中肯定会有浮动。”
“但有这样一个预判,总比没头苍蝇乱撞要好。”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观测到的第一个完整火力间隙,来动态调整后续的行动节奏。”
苏铭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自信。
这些话,七分是系统给的理论支撑,三分是他自己的理解和组织。
听得一众学员是云里雾里,但又觉得……不明觉厉!
卧槽,还能这么分析?
又是弹着点密度,又是射速,又是声波……
这是战术课还是物理课啊?
赵刚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但眼神中的锐利却丝毫未减。
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苏铭的回答。
教室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赵教官的最终“判决”。
那五公里,到底还跑不跑啊?
终于,赵刚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玩味:
“算你过关。”
呼——!
教室里响起一片几不可闻的松气声。
苏铭心中也是一块石头落地。
嘿,哥这大招,憋得值!
然而,赵刚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再次把心提了起来。
“但记住——”他的声音陡然拔高,眼神变得无比严肃,“实战中敌人不会按教科书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