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甘宁回到了府中,他回到书房,立刻派人去通知妻子。
不多时,大乔端一盏参茶来到书房。
“夫郎找我?”
甘宁示意她坐下,缓缓道:“今天曹操派陈群来柴桑给我册封,另外又提到了联姻,他们想启动联姻,但和我有分歧,我拒绝了明媒正娶,这是僭越,是对我妻子的不尊重。”
大乔沉吟一下道:“但这毕竟是女儿出嫁,夫君也要考虑到阿节父母的感受。”
“所以我同意了给嫁妆,他们可以把父母的爱放在嫁妆里,而是不是仪式上。”
“既然如此,夫郎还有什么顾虑呢?”
大乔很了解丈夫,既然丈夫找自己来,肯定是要商议什么事?
甘宁迟疑一下道:“陈群提出,让阿节去江东出嫁,我们派船只把她迎到柴桑。”
陈群的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之前甘宁的几个妻子,都是甘宁派船接来,并游城一圈,而曹节只是把路程放长一点,从丹徒县迎接到柴桑。
不过甘宁不想自己做主,他把决定权交给妻子大乔。
大乔沉思片刻道:“其实我无所谓,阿节可以在丹徒风风光光出嫁,但进了柴桑城,那就要按照其他几个姐妹的出嫁一样,只能三艘船,这样就能平衡了。”
甘宁点点头,“这个折中办法可以!”
大乔又笑道:“阿节很有主见,夫郎最好再尊重她的想法。”
甘宁随即派人把曹节找来,不多时,曹节匆匆走进书房,向甘宁和大乔行一礼。
甘宁语气温和道:“今天我和陈群商议了你的迎亲,陈群希望你从江东出嫁,然后我们派船把你迎回柴桑,我和你大姐都觉得可以接受,你自己呢?”
“我不接受!”
曹节声音清朗,语气却斩钉截铁,“我就在柴桑城内迎亲,和其他三位姐姐一样,我不想搞任何特殊。”
大乔柔声道:“阿节,我们相处这么久了,都知道你的品性,也愿意接受你,我们都愿意看见你能风风光光出嫁,由衷替你高兴,你不用顾及我们而委屈自己。”
曹节还是果断摇头,“大姐,感谢你的关心,但这是原则问题,原则问题,我绝不让步。”
曹节情商极高,她很清楚,嫁娶是他们家的规矩,三个姐姐明明也可以从其他地方出嫁,但她们都没有提出特殊要求,都和大姐一样从别宅坐船出嫁,如果她选择从江东出嫁,看似很风光,但这是一种背叛,背叛了家中的规矩,会为他以后的生活埋下一根毒刺,她就没法真正融入这个家庭,会永远作为外人,永远是一个联姻者,她得了面子,却失去了里子。”
曹节又回头对甘宁道:“恳请将军安排一下,我要见一见陈群!”
甘宁看了她片刻,轻轻点了点头。
次日上午,甘宁带着曹节来到了贵宾馆,陈群得知四小姐到来,亲自出来迎接。
曹节和陈群客气几句,随即进了大堂,甘宁坐在另一侧,今天他是陪曹节,他不是主角,曹节才是。
“陈军师,我听说这次你是为了我的婚姻来柴桑协商,但我希望你能听听我的意见。”
陈群微微欠身,“四小姐请说,我洗耳恭听!”
“我们家的婚嫁有规矩、有礼仪,我不想破坏规矩,也不想僭越礼仪,陈群请转告父亲,我不会从江东出嫁,我就从柴桑城别宅出嫁,完全遵从甘家的仪式。”
曹节态度很坚决,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陈群沉吟一下道:“但你是联姻,不一样,必须要按照联姻的规矩来。”
曹节冷笑一声,“刚达成联姻协议,就把我送来柴桑,隔了几个月才谈婚假,这也是联姻的规矩吗?”
“这”
曹节的话语很锋利,陈群一时哑口无言了。
曹节已经不想再说了,起身道:“你们想怎么做,尽管随便,但我人不会去江东,我会按照甘家的规矩出嫁。”
曹节又对甘宁道:“甘郎,我们走!”
甘宁歉意地对陈群笑了笑,便跟着离开了。
马车内,曹节鼓足勇气靠坐在甘宁身边,“甘郎,我没有给你造成什么麻烦吗?”
甘宁伸过手臂,轻轻揽住她肩头,笑着摇了摇头,“没有什么麻烦,你很聪明!”
曹节心中怦怦直跳,羞得满脸通红,慢慢低下头,这是她第一次被男人揽住肩,还是她的未婚夫,她心中紧张、害羞,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就希望他一直就这样揽住自己。
………
下午时分,甘宁又一次召见了陈群,上午只是私人会面,不是正式交涉。
陈群叹口气道:“四小姐态度那么强硬,我没法回去向丞相交代啊!”
第三百二十七章坚决反对甘宁微微笑道:“我给你出个主意吧!”
“楚公请说!”
“在亲迎这个环节上你们就尊重曹小姐的选择,但你们可以在别的方面进行弥补,比如送嫁妆,送嫁妆是父母的心意,我们家没有规矩,当初我次妻出嫁时,她父亲徐璆虽然不同意,但还是派船送来了一千匹绢,作为她的嫁妆,另外,我们会有一个简朴的婚礼,曹节的母亲或者姐妹可以来参加,她母亲甚至可以给她铺床,可以送她出嫁,我作为女婿会好好招待,这些事情并不破坏规矩,完全可以实施。”
陈群轻轻点头,“好吧!我回去向丞相汇报,不知婚礼定在什么时候?”
甘宁想了想,“就定在七月初七,是个吉日。”
曹节还小,甘宁可以在形式上娶她,但真正的同房还得再等两年。
两人敲定了婚期,甘宁又取出一只箱子给他,“这是我送给曹丞相的礼物,请替我转交。”
“一定!一定!“
甘宁又取了一本雕版印刷的《论语》递给他,“这是送给先生的。”
“这是什么?”
陈群很惊讶,他翻了翻,手开始剧烈抖了起来,“这这是拓印?”
但他又知道不是,这比拓印不知好了多少倍,他从未见过。
“这是我们的发明,是另一种书籍。”
不多时,大乔端一盏参茶来到书房。
“夫郎找我?”
甘宁示意她坐下,缓缓道:“今天曹操派陈群来柴桑给我册封,另外又提到了联姻,他们想启动联姻,但和我有分歧,我拒绝了明媒正娶,这是僭越,是对我妻子的不尊重。”
大乔沉吟一下道:“但这毕竟是女儿出嫁,夫君也要考虑到阿节父母的感受。”
“所以我同意了给嫁妆,他们可以把父母的爱放在嫁妆里,而是不是仪式上。”
“既然如此,夫郎还有什么顾虑呢?”
大乔很了解丈夫,既然丈夫找自己来,肯定是要商议什么事?
甘宁迟疑一下道:“陈群提出,让阿节去江东出嫁,我们派船只把她迎到柴桑。”
陈群的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之前甘宁的几个妻子,都是甘宁派船接来,并游城一圈,而曹节只是把路程放长一点,从丹徒县迎接到柴桑。
不过甘宁不想自己做主,他把决定权交给妻子大乔。
大乔沉思片刻道:“其实我无所谓,阿节可以在丹徒风风光光出嫁,但进了柴桑城,那就要按照其他几个姐妹的出嫁一样,只能三艘船,这样就能平衡了。”
甘宁点点头,“这个折中办法可以!”
大乔又笑道:“阿节很有主见,夫郎最好再尊重她的想法。”
甘宁随即派人把曹节找来,不多时,曹节匆匆走进书房,向甘宁和大乔行一礼。
甘宁语气温和道:“今天我和陈群商议了你的迎亲,陈群希望你从江东出嫁,然后我们派船把你迎回柴桑,我和你大姐都觉得可以接受,你自己呢?”
“我不接受!”
曹节声音清朗,语气却斩钉截铁,“我就在柴桑城内迎亲,和其他三位姐姐一样,我不想搞任何特殊。”
大乔柔声道:“阿节,我们相处这么久了,都知道你的品性,也愿意接受你,我们都愿意看见你能风风光光出嫁,由衷替你高兴,你不用顾及我们而委屈自己。”
曹节还是果断摇头,“大姐,感谢你的关心,但这是原则问题,原则问题,我绝不让步。”
曹节情商极高,她很清楚,嫁娶是他们家的规矩,三个姐姐明明也可以从其他地方出嫁,但她们都没有提出特殊要求,都和大姐一样从别宅坐船出嫁,如果她选择从江东出嫁,看似很风光,但这是一种背叛,背叛了家中的规矩,会为他以后的生活埋下一根毒刺,她就没法真正融入这个家庭,会永远作为外人,永远是一个联姻者,她得了面子,却失去了里子。”
曹节又回头对甘宁道:“恳请将军安排一下,我要见一见陈群!”
甘宁看了她片刻,轻轻点了点头。
次日上午,甘宁带着曹节来到了贵宾馆,陈群得知四小姐到来,亲自出来迎接。
曹节和陈群客气几句,随即进了大堂,甘宁坐在另一侧,今天他是陪曹节,他不是主角,曹节才是。
“陈军师,我听说这次你是为了我的婚姻来柴桑协商,但我希望你能听听我的意见。”
陈群微微欠身,“四小姐请说,我洗耳恭听!”
“我们家的婚嫁有规矩、有礼仪,我不想破坏规矩,也不想僭越礼仪,陈群请转告父亲,我不会从江东出嫁,我就从柴桑城别宅出嫁,完全遵从甘家的仪式。”
曹节态度很坚决,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陈群沉吟一下道:“但你是联姻,不一样,必须要按照联姻的规矩来。”
曹节冷笑一声,“刚达成联姻协议,就把我送来柴桑,隔了几个月才谈婚假,这也是联姻的规矩吗?”
“这”
曹节的话语很锋利,陈群一时哑口无言了。
曹节已经不想再说了,起身道:“你们想怎么做,尽管随便,但我人不会去江东,我会按照甘家的规矩出嫁。”
曹节又对甘宁道:“甘郎,我们走!”
甘宁歉意地对陈群笑了笑,便跟着离开了。
马车内,曹节鼓足勇气靠坐在甘宁身边,“甘郎,我没有给你造成什么麻烦吗?”
甘宁伸过手臂,轻轻揽住她肩头,笑着摇了摇头,“没有什么麻烦,你很聪明!”
曹节心中怦怦直跳,羞得满脸通红,慢慢低下头,这是她第一次被男人揽住肩,还是她的未婚夫,她心中紧张、害羞,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就希望他一直就这样揽住自己。
………
下午时分,甘宁又一次召见了陈群,上午只是私人会面,不是正式交涉。
陈群叹口气道:“四小姐态度那么强硬,我没法回去向丞相交代啊!”
第三百二十七章坚决反对甘宁微微笑道:“我给你出个主意吧!”
“楚公请说!”
“在亲迎这个环节上你们就尊重曹小姐的选择,但你们可以在别的方面进行弥补,比如送嫁妆,送嫁妆是父母的心意,我们家没有规矩,当初我次妻出嫁时,她父亲徐璆虽然不同意,但还是派船送来了一千匹绢,作为她的嫁妆,另外,我们会有一个简朴的婚礼,曹节的母亲或者姐妹可以来参加,她母亲甚至可以给她铺床,可以送她出嫁,我作为女婿会好好招待,这些事情并不破坏规矩,完全可以实施。”
陈群轻轻点头,“好吧!我回去向丞相汇报,不知婚礼定在什么时候?”
甘宁想了想,“就定在七月初七,是个吉日。”
曹节还小,甘宁可以在形式上娶她,但真正的同房还得再等两年。
两人敲定了婚期,甘宁又取出一只箱子给他,“这是我送给曹丞相的礼物,请替我转交。”
“一定!一定!“
甘宁又取了一本雕版印刷的《论语》递给他,“这是送给先生的。”
“这是什么?”
陈群很惊讶,他翻了翻,手开始剧烈抖了起来,“这这是拓印?”
但他又知道不是,这比拓印不知好了多少倍,他从未见过。
“这是我们的发明,是另一种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