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15章 先生

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5-09-26 11:39:49 源网站:2k小说网
  金秋大地,

  长安郊外的风都是自由的,

  王府的孩子们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一路上咋咋呼呼的。

  “阿耶,阿耶,快看,那里有个人骑猪!”

  城南大道上,果然有个老头骑着头大猪。

  那猪起码得有五六百斤,十分巨大,老头骑在上面显得十分瘦小,可骑的却十分的稳,那猪看着巨大却又温驯,一扭一扭的走的并不慢。

  就是那**后两颗蛋又大又显眼,一甩一甩的。

  “他怎么骑猪啊,阿耶,猪不是吃肉的吗?”李琮好奇的问道。

  李逸笑道:“你小子还能认识猪,不错,这老倌骑的是配种的公猪,这种猪养的久了,也通些人性,猪倌跟它熟,便能驯服骑乘。”

  “其实除了马骡驴可以骑乘,牛、猪甚至羊也可以骑的,就是比较慢而已。”

  配牛配马,甚至配猪,也是门小生意。

  李家这些年推广合作养猪模式,建有猪场,养了许多母猪下崽。猪崽断奶后,就送到合作的农户家中,他们圈养,养大后李家回购。

  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就是猪崽不要农民出钱,只需要把猪圈的垫圈草猪粪抵付。

  猪粪换猪崽的合作模式,李家和农户都很得益,百姓无需本钱有了猪崽,平时花些时间弄猪草喂养,长大后李家回购能卖不少钱。

  这对农户来说可是不小的收入,猪草这些小孩就能帮忙解决,李家还会提供些兽医等帮助。

  数年下来,这个合作模式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合作养猪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当然也有些小地主或是自耕农,也看上猪粪肥田的好处,于是自己掏钱购买猪崽,或是分期付的方式购买。

  养猪的人多了,

  当然也会有人自己开始养一两头母猪下崽,这个时候,民间便也就出现了养公猪的,

  他们赶着公猪到处去给配种,也是门不错的小生意,特别是对一些年纪大的老头来说,体力不行,别的重活也干不了,赶着猪下乡却也还不错。

  京畿城郊,

  有长安这个巨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养猪不用愁销路,还是有不错的收益的。

  尤其是如今这几年,随着玉米红薯土豆南瓜这些的推广,让农户能从原来养一头猪,到养上三四头了。

  边边角角的地种上红薯玉米萝卜,这些杂粮不仅能成为人的口粮,红薯藤、小土豆等也能喂猪。

  特别是红薯藤,可以一直割,还不会影响红薯产量,喂猪极佳。

  种上一亩红薯,可以喂养两三头猪。

  养猪既能卖猪,还能卖粪,现在在神禾塬、御宿乡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少的养一两头,多的养上三四头。

  而李家这样的,还有许多猪场,养的更多。

  长安的贵族们,不屑吃猪肉,称为**肉,他们喜欢吃羊肉。

  可长安数十万军民,

  并不是人人吃的上羊肉的,

  偌大一个长安城,肉食的需求极大,羊肉驴肉、鸡肉鸭肉鹅肉,还有鱼,这些以外,其实猪肉的占比在逐年增大。

  毕竟猪肉价格低,

  除了贵族们瞧不上,一般人能吃上肉食就不错了,哪会还挑肥拣瘦,况且猪肉较肥,这年头百姓最缺油脂,因此现在李家挑选的一些较肥的品种,圈养后的肥猪,越发受欢迎。

  小胖子李琰看着那猪倌骑猪,觉得特别有意思,“阿耶,我也想骑大公猪。”

  这公猪虽能长到五六百斤,但个头可比马矮多了,哪怕是李逸买的果下小马,也比这公猪要高些的。

  肥胖的大公猪,让这些小家伙们觉得很可爱。

  “这公猪啊,你别看着猪倌骑的温驯,别人可骑不得。凶起来,一点不比野猪差。”

  代王府是吃猪肉的,不仅下人吃,李逸和妻妾儿女们也吃,小家伙们还挺喜欢吃。

  这主要是李家的猪肉烹饪的好,菜式丰富,再则李家养的猪基本都是**过的,养殖的也比较干净。

  不像有些人家传统养猪,猪圈也是厕所。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喜欢吃猪肉,还写诗说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发明了东坡肉。

  以前杜如晦惩罚儿子,让他们吃猪肉,把两儿子恶心的不行,一来他们觉得猪肉下**,甚至可能污秽,二来杜如晦给儿子们吃的是白水煮的猪肉,完全没处理过,自然不好吃。

  这就好比满清入主中原后,清廷于乾宁宫举行春秋大祭,惯例有王、大臣、侍卫进内吃祭肉,称为颁胙,

  这种胙肉,王公大臣们都吃的很煎熬,规矩只能清水煮至半熟不加调味,严禁添加盐、酱等,

  这些锦衣玉食惯了的人哪里吃的下。

  但如果是给贫苦百姓吃,就算什么调料不加,那他们也绝对不嫌弃的。

  哪怕如今天下一统,重归安定。

  但就算是得了改朝换代一些红利,分了几十亩地的百姓,也不是能经常吃上肉的,

  一个月能吃上一回肉,那都已经算条件不错的了。

  神禾塬上,

  小麦已经种下,

  等到明年夏天,这塬上便是万亩金色麦浪翻滚。

  罗三闻讯赶到塬上来迎接。

  这位曾经差点被生活压弯了腰的佃户,如今在御宿乡可是有名望的乡绅,年收租千石以上。亩收租五六斗,意味着他拥有两千亩地以上了。

  乡里谁不知道罗三郎那是代王都要称呼声三哥的人,

  万年县令,那都经常请这位到县衙议事的,十里八乡的这些乡长、里正,那更得给面子。

  “今秋,大丰收。”

  李逸点头,从长安的粮价,就可以知晓今年是个好年头,夏粮丰收,这秋粮又丰收了。

  “长安现在米价稳定在斗米二十钱了,粟价更是斗米十二钱。”

  罗三说现在肉价也比较稳定了,猪肉价基本就是二十钱一斤,相当于一斗米价,和盐是一个价,盐也是一斗二十钱。

  “记得那时你在无极观废墟上盖房子,买粮买肉请工,那时斗米三百多钱呢,猪肉一斤也是几百钱,

  那时日子多艰难啊,

  这才五六年,日子真的就如你说的那样好起来了。

  谁能想到,现在猪肉一斤才二十钱了。

  一只鸡也只要六七十文钱了,鸭子只要三十钱一只,也就大鹅贵些,一只得二百钱。”

  就连贵人们喜欢吃的羊肉,也因这两年大量从突厥贩运南下,导致价格也下跌迅速,

  一只羊价不过千文,小点的羊也就四五百钱了。

  关键性的粮肉价格下跌,百姓民生当然也是好起来了。

  罗三年收租千石以上,还有其它的一些作坊、生意,在乡里也是被称为大地主的,

  他家就早实现了吃肉自由,羊肉猪肉鸡鸭鱼肉这些,现在也几乎天天能吃上,日子过的在乡下人看来已经有些过于奢侈了。

  李逸那位姑父郭二郎郭村长,这几年跟着李家后面,也做了点生意赚钱,比过去只靠佃种放贷压榨百姓强多了,但他就舍不得这样大吃大喝,

  十天吃回肉,都觉得奢侈了。

  郭二郎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却唯独对买地情有独钟,今年李逸卖地,郭二郎就特意让妻子杜六娘带着土特产去了趟长安城,跟侄女十娘好好聊了回,最后也是买下了八百亩地,

  把家底都差点掏空,可郭二郎却是非常满足,他跟绝大多数地主们思维是一样的,觉得田地才是根本。

  “麦里地宽幅间种玉米这事,试验的怎么样了?”李逸问。

  罗三兴奋的告诉李逸,“原来单种玉米,亩产也就一百二三十斤,现在小麦玉米宽幅间作,玉米不减产,每亩还能多收上六七十斤小麦。阿郎这法子是真不错,增产一半呢。”

  秋种小麦时预留玉米套种行二三尺,每隔六到八行小麦套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间隔一尺三,玉米和麦行的间距为半尺左右。

  玉米在麦收前一个月左右点播,一亩留苗三千株左右。

  经过试验,效果不错。

  “我们还试了小麦和大豆套种,两行小麦一行豆,小麦收前半个多月,开沟点播豆子,也能增收不少。”

  “不过套种的话,地里要追加施肥。”

  说到施肥,李家的条件无疑是比较好的,光是自家猪场的猪粪,还有跟农户合作养猪收回来的粪肥,

  以及无极小学、路边公厕等这些也能收许多粪。

  罗三跟李逸说起滈河南岸的那块试验稻田,

  那块稻地总共八十亩,施足了肥,豆腐作坊灶里的草木灰,猪场粪肥、公厕粪肥,还有沤草发酵,挖河泥晒干打碎补充到地里等,

  经过这般充足施肥后,八十亩地今年增收了四十四石稻子,一亩增收五斗余。

  “就算把人工、粪肥这些算成钱,也就需二十石粮,算下来,相当于还是多赚了二十四石稻子。”

  “粪田如买田啊。”

  亩产收益至少增加了三成以上。

  滈河畔的这些稻地,水充足,地也好,现在又施肥,如今亩产能有三石稻。

  罗三在这滈河滩稻地种了这么多年的稻子,

  亩产三石的稻地,以前可没见过。

  能产两石都不得了。

  而现在,李家试验稻地,亩产三石。

  还能再种一茬萝卜或油菜,也能有些收获的。

  种萝卜既可以拉到长安卖菜,也可以做成萝卜干,还能喂猪,油菜可以榨油,油饼既能做饲料,也能下地肥田。

  精耕细作,

  比起普遍的粗耕确实强太多了。

  一般百姓连牛都没有,地只能浅翻,更没肥料补充地力,于是广种薄收,甚至还得轮作休耕,才能保证地力,

  这种情况,往往亩收七八斗而已,扣掉种子一斗,收成实在很低,能亩收一石,都已经算上成了。

  就算能分到百亩地,可有二十亩要用来种桑种麻以养蚕纺丝织布,剩下的八十亩地,轮耕休作,一年也就是种五六十亩,收成也就四五十石粮,而一家四五口人,口粮也得三四十石,因此所剩无几,

  得交租调,还得购买农具等等。

  而长安这样的京畿之地,百姓往往只能分到一半的地,甚至可能只有三四十亩,甚至到后面都无地可分。

  大唐沿袭西魏北周隋朝的制度,推行均田制,在此制度上再行租庸调税制,

  官府给公廨田、公廨钱,出佃、放贷收租收息以维持运转。

  官员们给职田,府兵给军田,这样不用给官员俸禄,也不用养军。

  征收的税赋都是实物的粟、绢,

  看似简单,

  但这一切的根本还是在授田,

  一丁授田百亩,看似美好,合则根本不能实现。

  土地兼并严重,地都主要集中在地主、贵族们手中,普通百姓授田不足,甚至无田可授,

  那这帝国的基石就不稳,一切不过空中楼阁。

  李逸也算在朝中做了几个月宰相了,对这大唐帝国的财政也算了解,大唐开国以来,

  户籍都一直没理清,

  加上连年战争,租调的收益很不稳定,根本不够朝廷开支,

  这五六年,其实朝廷运转靠的根本不是正常的税赋,而是隋朝的积蓄,李渊起兵时,太原、晋阳宫里储备了大量的钱粮、器械,

  南下时得李孝常献永丰仓,这可是隋朝几大粮仓之一,获得大量粮草。

  攻入长安,又获得西京府库。

  西京府库的钱帛,一直支撑着大唐朝廷的运转,直到如今还没用完,

  而李唐东征西讨,虽然也曾被刘武周打的节节败退,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攻城掠地,

  靠战争缴获,维持着庞大的战争机器,

  但这些毕竟不是正常状态。

  李世民即位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财政问题,隋朝的积蓄总会用完,

  也没有了大规模战争,无法再通过战争获得大量的缴获。

  接下来,李世民也只能依靠税赋。

  但大唐的税赋,也只有租、调,盐税商税这些大唐现在还没有。

  也正是因此,李渊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义仓粮,户税钱,其实就是贴补不足。

  义仓粮就是变相的地税了。

  为何之前李世民要下令括检天下户口,严查诈老诈小?就是现在人口太小,税赋也太少。

  如今天下户三百万出头,而其中户籍登记的课丁,也才二百万。

  二百万课丁,这是税收的根本。

  一丁每年二石租粟,二丈绢、三两绵的调,还有每人二十天的免费劳役,

  这是个很简单的算数,大唐基本的税赋,也就是一年四百万石粟,一百万匹绢,以及一些绵。

  一个如此大的帝国,

  一年的正税财政收入,才四百万石粟和一百万匹绢、一百万屯绵而已。

  这么点收入,说实话连帝国基本的运转都难。

  李世民后来亲征高句丽,一次就花费超千万贯的军费。

  李逸看着丰收的乡野,皇帝也不好当啊,还好他跑的快,要不然现在这烂摊子可就压他肩膀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