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17章 御宿镇

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5-09-26 11:39:49 源网站:2k小说网
  长安。

  东宫显德殿中,

  李世民正跟宰相和三司官员,商议仍然严重的盗贼问题。

  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今日上殿议事,“陛下,治沉疴下猛药,治乱世用重典,宜猛不宜宽。

  请严刑峻法以治之!”

  皇帝哂笑,

  摇了摇头道:“民之所以为盗,皆因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交集,便顾不上礼仪廉耻了。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让百姓吃穿有余,则自然不再为盗,何必用严刑重法呢?”

  户部侍郎孙伏伽提议,

  “请在全国州县全面恢复义仓之制,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

  若时有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

  孙伏伽也认为百姓为盗,皆因饥馑,建立义仓,备粮赈灾救荒,百姓有口吃的,绝大多数人便都不会去做贼盗。

  这就是从源头上止盗,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止盗。

  李世民大为赞同此提议。

  其实义仓不是新鲜事,隋朝时就设立了,开始叫社仓,建于村社,官府劝课,而不强迫,也由村社自己管理。

  是民间公益的。

  但是后来,社仓的粮食,被朝廷盯上,于是朝廷要求社仓必须建立在州城县城,并且要由官吏征收管理,

  甚至从劝课,也变成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的强制征收。

  到了隋大业年间,国用不足,义仓粮经常被挪用以充官费。

  等真正发生饥荒时,管理义仓的官吏,却不肯开仓放粮,甚至是无粮可放了。

  义仓的挪用和贪污问题都很严重。

  大唐开国以来,也沿用了义仓制度,一开始就是隋朝那套。

  现在孙伏伽提出,重建义仓,是重建最开始的社仓那套,于村社里建仓,百姓自愿捐粮,自己管理,遇饥荒也是优先赈济本社村民。

  社仓就跟民间的合作社一样,数户或数十户百姓结为社,互帮互助。

  兵部郎中戴胄站出来反对,“义仓当由朝廷统一管理才行,十几户几十户一社的社仓,管理、贮存上都有诸多不便。”

  吏部侍郎韩仲良也道,“先前各地义仓,大体沿用前朝制度,但因动荡,有的地方按户等征收,有的地方按田劝课,

  臣以为,当统一制度,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

  朝廷粮食的储备,中央有太仓、各转运仓、军仓,地方上有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是义仓、社仓。

  “陛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将义仓纳之于朝廷官府管理,也能杜绝混乱的情况,保证这些粮食的安全。

  若遇灾荒,可以允许地方先开仓放粮再上报,以便尽快救济百姓。”

  “义仓粮按亩纳粮二升,田多者多纳,田少者少纳,无田者不纳,先前李司徒安抚河南河北河东等地,

  也都是推行此法,

  按平均亩产一石计算,亩纳二升,则百取其二,负担绝不算重。”

  如今天下户籍三百万,若是按户征收,平均一户五斗,那义仓粮一年能征一百来万石。

  而如果按亩征收,所有耕地,包括王公贵族都要按亩征收二升,那能征收的义仓粮额就要翻好几翻。

  数亿亩地,那就是数百万石,甚至上千万石粮。

  检校侍中兼户部尚书裴矩也支持按亩征收义仓粮,义仓设于州县,由官府派官吏专门管理。

  裴矩原就是隋朝高官,他很清楚义仓强制征收和官府管理,必然导致一旦官用不足,必然挪用义仓粮,很难真正做到只用于赈贷灾荒。

  可他现在是户部尚书,管理国家财政,深知现在朝廷府库空虚,财源不足。

  因此这个义仓粮,是必须得收的,这本质上就是地税。

  此前各地义仓,有按户征收,有按亩征收,征收标准也各不相同,很是混乱,

  但这个义仓粮,在这几年,确实为地方**解决了很大的财用窟窿。

  因此,这个义仓必须继续要沿用,甚至亩纳二升,能征到更多粮,也就是户部首推的政策。

  不论贵族士庶还是官绅百姓,见亩征粮。

  这个跟租庸调里的地租不同,那个租,是按丁收租,一丁一年两石粟,不课户、不课丁还不征,征不到贵族官员头上。

  因此,这个义仓粮,必须按亩征。

  李逸此前在河南河北等多地任职,以战时长官的特权,在辖下就强行按亩征收地亩粮和户口钱。

  之前李逸是以战时特别状态为由,强行推行这临时政策。

  而现在,

  从民部尚书裴矩,到吏部侍郎韩仲良,都要把李逸那套按亩征收推行,取代隋朝按户征收的义仓粮制度,

  本质上就是府库空虚,财收不足,为了增加收入,也就不怕得罪贵族官僚体系,搞起了士绅官员一体按亩征粮了。

  户部侍郎孙伏伽主张恢复社仓,让百姓自己管理社仓,这就很不符合朝廷的现实需求。

  说到底,

  裴矩他们这是要在租调正赋之外,再开源。

  李世民刚刚还口口声声说轻徭薄赋,

  可现在对按亩二升征义仓粮这事,却是深以为然。

  “义仓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管理,以备凶年。此非朕所须,横生赋敛也。

  利国利民之事,深是可嘉。

  此事交予有司,议立条制。”

  裴矩支持按亩纳二升的基本制度。

  李世民在殿上也直接答应了。

  关于孙伏伽的提议,兵部郎中戴胄认为,义仓之外,百姓若是自愿,也可于村社再立社仓,大户地主可在丰年时捐粮入仓,自己管理。

  “臣听闻,李司空家乡万年御宿乡中,就一直有设立类似的粮仓,听说有村社仓、学会仓、桥会仓等等,

  这些社仓、会仓,都是百姓自愿捐粮,自己推举德高望重村民组成理事会管理,

  每年新粮入仓,旧粮便借贷出去以获利息,遇灾年赈济社民。

  朝廷可以鼓励各地大户牵头,设立社仓,由州县派乡吏监督、审核仓账。”

  他认为,社仓可以管,完全民间百姓自发,官府只派人监督,而不管理,跟义仓粮不相干。

  戴胄还提出,

  义仓粮按亩征收,而对于没有田地的商户匠户,也当按户等计算义仓缴纳额征收。

  义仓粮,将成为大唐财政的压舱石,

  既备荒年,

  也为国家财政兜底,万一国用不足,也可临时挪用一二。

  前朝可就是这样干的。

  亩纳两升,

  百亩纳两石。

  这其实变相的把国家正赋的租,相当于翻了一倍。

  口口声声说着轻徭薄赋的皇帝,

  却对他们的提议完全赞同。

  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

  心里很清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以前还有隋朝的一点老底可用,太原备战的物资钱粮,西京东都的府库,但这些仓储也是越用越少。

  不能找到新的财源,

  朝廷可就要运转不了了。

  大唐的地方官没俸禄,只有公廨田、职田租子,

  京官虽有禄米和职田,但现在官吏增多,京官的职田却已经往往不够分了,只能直接发粟。

  原本职田一亩,能收到六斗,甚至更多的租子。而现在朝廷发粟,一亩职田,只发给两斗粟。

  职田租子收入从六七斗到二斗,少了好几倍。

  但京官也只有禄米而没有俸钱,如今天下一统,屡有官员上书说京官有禄无俸,禄又少,职田租又降,京师物价又高,难以生活,希望朝廷能够提高官员待遇。

  可李世民这个皇帝,也变不出钱粮来。

  连朝廷京师百司的办公费用,都还是沿用旧例,给一笔钱帮为公廨本钱,让他们拿这笔钱去放贷收息,用利息来做办公费用、公厨的伙食费等。

  以前他统兵征战,只管打仗,后勤粮草这些,无需他过多考虑。

  而现在,

  打个梁师都,虽然调突厥为主力,但朝廷也要调动一两万的兵马,仅这些兵马调动,就要耗费许多钱粮。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当家了才知艰难。

  ”吏部侍郎韩仲良迁民部尚书。“

  ”民部侍郎孙伏伽迁陕州刺史。“

  ”兵部郎中戴胄改任大理少卿,兼谏议大夫!“

  李世民采纳韩仲文亩纳二升的义仓粮制,升他为民部尚书,由他全面负责制订义仓管理条规,并尽快推行天下。

  孙伏伽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他也由民部侍郎升为陕州刺史,新的义仓制度,将率先在陕州试行。

  ”刚才戴少卿说无逸在御宿乡里推行的社仓、会仓效果很好,这值得学习借鉴啊。“

  长孙无忌坐在那,

  对于这新的义仓制很是不满,这哪是什么义仓粮,这不就是义仓税或是地税吗?

  亩纳二升,这让不久前从李逸手中买下一千顷地,后面又从封德彝手里买下百顷地,还到处大肆兼并田地,新晋为大地主的长孙无忌十分肉疼。

  他现在有一千多顷田地,十几万亩啊,若是亩纳两升义仓粮,那就得缴纳差不多三千石粟。

  三千石粟,年年都得缴。

  虽说如今一石粟价才一百二十钱,比早几年跌了十倍,可三千石粟也要三十六万钱啊。

  ”陛下,

  义仓粮按亩纳二升,这太不合理了。田有好有坏,产量有高有低,怎么能都亩纳二升,这是不公平。

  如果要按田好坏来定等,又必然会有舞弊不实,仍然不公。

  臣以为,不如率户出粟,按照朝廷已有的九等户,来纳义仓粟。“

  ”前朝便是按此法行了几十年。“

  韩仲良直言,若按前朝的,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的标准征收,义仓粮收贮太少。

  ”那就提高一些,上上户五石,上中以下递减。“

  长孙无忌提议,上上户5石,上中户4石,上下户3石,中上户2石,中中户1.5石,中下户1石,下上户7斗,下中户5斗,下下户免征。

  这样一来,不论有田地的地主农民,还是没田地的商贾工匠,全按户等纳粟,相比起去统计田亩、田等,

  九等户那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再那么麻烦的去调查清量,直接按已有的户等收便是。

  前朝按三等户征收,上户不过一石,他长孙无忌大方点,九等户征收,上上户五石。

  三千石还是五石,长孙无忌这账还是算的很清楚的。

  李逸的地更多,原来田地万顷,就算卖地大半,也还有几千顷地,如果亩纳两升,李逸一年得纳粟万石。

  长孙无忌觉得得找李逸谈谈,一定不能按亩征这义仓粮。

  堂堂国舅就算不能免掉,那也最多缴纳五石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