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45章 不知道天高地厚

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5-10-13 13:35:44 源网站:2k小说网
  九九重阳,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

  一早,

  杜十娘便对丈夫提议乐游原登高,“最近阿郎整日忙于公务,难得休沐,正好一家人也出去玩玩,时间少,便就在城里乐游原上转转。”

  “好啊。”看着又丰腴不少的妻子,李逸笑着满口应下。

  “正好顺便逛逛樱花园,去瞧瞧小玉儿。这丫头被霍夫人接去有阵子了,还挺想念的。”

  “行。”

  “那我让人再去城南芙蓉园把李氏也邀上,她也大着肚子,估计也闷着无聊,你也好久没去她那了吧。”

  面对妻子的大度,李逸也只能是一笑而过。

  没一会,

  李淑便带着一群弟弟妹妹跑来了,她手舞着一支木剑,跟个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大将军似的,李琮他们全是她的兵,

  “阿耶,阿耶,我们今天要去乐游原登高吗?”丫头一脸期待。

  “嗯。”

  “耶,”丫头蹦跳了起来。

  李琮李琰他们也跟着又蹦又跳欢呼。

  “阿耶考考你们,可知乐游原在哪?”

  平安郎李琮抢答,“我知道我知道,玉儿妹妹就住在乐游原上樱花园,乐游原在城南。”

  “嗯,那你们可知乐游原的名字由来?”

  这下小家伙们就没人知晓了。

  “阿耶告诉我们。”

  “这乐游原啊,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曾修建有宜春宫、春临宫,在前汉时,乐游原属于皇家上林苑之地,乐游之名则与汉宣帝有关,原上建乐游苑,一曰乐游园。

  后来啊,大家就把这处高冈,称为乐游原了。”

  “这乐游原是咱长安城中高处,最适合登高望远,南可近览曲江烟雨,远可望终南霁雪。

  东望浐河,碧水涛涛,北瞰长安,如在指掌。

  这时节,原上的枫叶红了,菊花也正盛开呢。”

  孩子们听的欣然向往。

  “一会都去换上春游登高的衣服鞋子,我再让厨房准备野餐的食物等,我们到时登高望远,赏红叶和夕阳!”

  “好耶!”

  家里妻妾对于去乐游原上登高,跟孩子们一样高兴。

  现在家里有五个孕妇,远了也不便去,能在城里原上登高,也不错。

  “阿郎,近来不少王侯公卿都在原下原上借盛景之便,营建园林别墅呢,咱家是不是也买两块地,原上建个别墅原下修个宅园?”姬令仪挺着肚子问。

  据说隋朝时,有规定不得在塬上建设宅院。

  而经过改朝换代,规矩也没有那么多了。

  许多新朝新贵们,纷纷在塬上塬上建造,甚至还互相攀比,大加营造。

  而每到三月上已、九月重阳之时,长安士民都来游玩,能把路都堵满。

  文人雅士们也喜欢在原上集会登高赋诗,好诗第二天就能传满长安,是出名的好地方。

  乐游原所在新昌坊,

  原来几乎是鬼坊,除了寺院,就是果园、菜地,甚至还有成片的麦田,

  占地千亩的新昌坊原来很空,

  而这两年,勋贵们争相营建别墅,倒是让新昌坊和曲江一样,变成了长安的贵族别墅区了。

  “行。”

  虽然乐游原上废弃的灵感寺买下来营造成了樱桃园,但毕竟是霍氏在住着。

  杜十娘她们不介意偶尔去那转转,

  但终归不是自家的。

  几个女人就商议起要营造成什么样的,

  霍氏在乐游原上有樱桃园,李氏则在曲江有芙蓉园,都是占地百余亩,营建的非常不错的园林别墅。

  她们也想建的大些,毕竟现在乐游原上原下那些勋贵们都是互相攀比。

  “停!”

  李逸赶紧叫住她们,

  “你们想要在乐游原建别墅我支持,但不能攀比,别大兴土木,买个二三十亩地,建个小别墅就行。”

  “才二三十亩,太小了吧?我听说现在乐游原上还不少空地,塬下几坊空地就更多了。”姬令仪道,“别的王公家,建的都是占地百八十亩,咱家总不能相差太远吧。”

  “听我的,不要攀比,不要搞的太奢侈了,如今陛下崇尚节俭呢。我看塬上弄二十亩地,建个小别墅,方便以后去登高望远看夕阳,

  再塬下弄个三十亩地,也建个园子就行。

  别太奢华。”

  杜十娘笑着应下,“咱听阿郎的,我看也别二十亩三十亩了,塬上塬下各弄十八亩地,建个小别墅便是,反正也就偶尔去住住。

  就挨着樱桃园选个地,还方便春日去看樱花,夏日摘樱桃呢。”

  趁着李逸今天休沐在家有空,罗三娘便又问起卖地的事。

  “阿郎还真又要出售一千顷地啊?”

  “布告都贴在长安诸城门处广而告之了,还能有假啊。”李逸笑着道。

  罗三娘一脸心疼,

  “咱家已经卖了许多地了,再卖一千顷,那家里就只剩下三千顷地了。”

  “三千顷也不少了,三十万亩呢,长安许多百姓,一户人家才三十亩地,这相当于一万户百姓的田产了。”李逸倒是不心疼。

  前几年,大肆置地,一度拥地万顷。

  如今却在不断出售,献地、卖地,出手七成。

  “人家都说崽卖耶田不心疼,阿郎卖起自己置的地更不心疼呢。”

  “这事你们就按我安排去办好了,这一次,地不再卖给自家族人、亲戚、朋友们了,

  这次只卖给授田不足的百姓和无田的佃户,

  咱优先卖给自家伙计、长工、佃户们,

  还是老规矩,拿不出钱的也没关系,可以分期偿还嘛,利息低点。十亩、二十亩、三十亩,把这一千顷地尽快落实下去。”

  罗三娘忍不住问,“剩下的这三千顷地,别再卖了。分散诸州,一州也没多少了。”

  李逸倒觉得,还是挺多的,三十万亩呢,他这郡王占田额才五千亩。

  独孤氏在旁边问,“咱家卖掉这么多地,总也还要置点其它的产业吧。”

  “那是肯定的,”

  对妻妾们他也没有隐瞒自己的打算,“买矿,渭北、朔方、河东开采石炭,再进行加工,一般炭可运到长安太原洛阳等地售卖,做为百姓燃料。而加工的焦炭,可用做锻造之用。”

  “你看现在这京郊野外,树都看不到多少了,连终南山,都经常秃着呢。燃料稀缺,每到过冬之时,连宫里都缺薪炭。

  官员们供给的薪炭都常有不足,一到冬季,贵族勋戚家家都要派专门的管事去采购薪炭。”

  石炭,也就是煤,开采使用其实挺早的,但唐初此时使用规模不大,主要是宫廷、贵族和一些官营作坊在用,可李逸调查研究过,发现从陕北那边采煤运输南下,开采、加工和运输的成本,其实只要规模上来,并不会很高。

  但效益却不会少。

  尤其是加工后的人焦炭,对于铸造来说,可是好东西啊。

  一般的煤炭来锻造,会影响铁器品质,而焦炭却不会。焦炭还能提供更高的火力温度,能锻造更好的钢。

  就算是普通的煤,

  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也是一直紧缺的。

  燃料需求太大了,越是城市,需求就越大。

  薪炭的需求,就跟粮食布匹需求一样,都是刚需,每到冬季,需求就越大。

  一座长安城,

  官道上每天都有无数运柴的牛车。

  相比之下,

  煤比柴、炭,要更有效率,运输也划算。

  都说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柴米的运输成本都很高。

  不过开采煤炭,比起砍柴烧炭,要更多些技术,而且还得是密集劳动力产业,不像是砍柴烧炭,一个农民一把柴刀,也能干。

  长途运输,就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做的。

  但对李逸来说,

  开采煤矿,加工运输,都不是问题,这里面的利润还挺高,唯一制约的可能就是人力。

  需要大量的矿工,这个就得买奴,以及招工。

  “我还准备投钱在岭南开采银矿铁矿,在蜀地开采铜矿,在山东登陆来开采金矿···”

  开矿,

  对于家里的妇人们来说,这就有点超出她们认知了,她们眼里,有钱了买田置地,建庄子,再开点作坊、商铺,那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开矿这些,还真想都没想过。

  更别说李逸此前还已经投钱去岭南建船场,要组建海贸船队下南洋。

  如今又要开石炭矿又要开金银铜铁矿,让她们都接不上话。

  “这些矿产开采冶炼不是官营吗?”独孤氏问。

  “朝廷官营的矿产较少,缺口很大,引进民营很有必要,是很重要的补充。

  不论是铸钱的铜,还是炼器的铁,都很紧缺。

  金银开采也是严重不足。

  现在朝廷鼓励民间开采冶炼矿产,这自然是一个风口,李逸了解政策走向。

  接下来朝廷会试出台矿税。

  对于民营开采矿山冶铁,将实行抽课矿产以及专买制,官府不再完全官营矿产,或直接控制矿户,允许民间开采,允许招募矿工生产等。

  但开采出来的矿产,需要值十抽一,征收矿课,征的是实物。

  在冶炼加工环节,也同样要值十抽二,百分之二十的实物税。

  同时对剩下的矿产等,则实行榷买,规定七成得卖给官府。只给留下三成,自行货卖。

  不是包税制,也不是定额矿税,

  而是抽课和榷买。

  对于矿产实行的是承买制,私人出资向官府买到某矿、冶生产经营权,自备工、费采打。

  承买加抽分、部份榷买制,不是硬性规定不变的固定税额,且直接征实物矿产,官府和承买者的利益紧密相连,都有保障。

  一般人可能还对矿产这东西有些不解和畏惧,

  可李逸却觉得开矿冶炼可比种地赚钱,就算朝廷要先抽课百分之二十,再把剩下的收购七成,可朝廷的榷买也是掏钱买的。

  民营私人开矿,朝廷啥也不用干,就能收矿产的承买钱,征矿课,榷买矿冶转头又能赚一笔,这样的好事,李世民听了后,也只是犹豫会不会太消耗民力。

  可官营一样要用人。

  而私营又不是强征百姓挖矿,完全是雇佣制,既可以吸收当地附近农闲时的农民做工赚钱,还能吸收一些无地的流民客户们做工。

  金银铜铁铅锡硫磺煤等矿产,可都是国家急需物资。

  李逸愿意带头民营,正是急国家之所急。

  杜十娘听了一会,最后笑了笑,对罗三娘和独孤氏她们道:“这外面的事情啊,还是让阿郎决定吧,咱们女人就在家带好这些娃就行了。”

  罗三娘虽然觉得心里没底,可也只能点头。

  “都去收拾收拾,一会就出发乐游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