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50章 该上路了

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5-10-13 13:35:44 源网站:2k小说网
  长孙无忌被紧急召进了宫,

  显德殿里,八位宰相都到了。

  一进殿,就感受到了气氛凝重,他目光迅速一扫,殿中除了皇帝和八位宰相,三法司长官也在。

  他顿时敏锐的察觉到今日当有大事发生。

  长孙无忌坐下,

  很快左右四散骑常侍、左右八谏议大夫也都来了。

  尚书省的六尚书,左右丞,中书门下的中书侍郎、黄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

  越来越多的官员到达。

  气氛越来越凝重。

  “崔卿,你跟大家通报一下情况。”

  御史大夫崔君肃起身,拿出一个册页。

  “诸位,义安王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右监门将军长孙安业、庆州都督王君廓、滑州都督杜才干,郎将刘文赞、元律,统军元弘善、城门郎韦元整等借以符命为据,密谋利用宿卫之兵发动叛乱···”

  此话一出,

  满殿震惊,

  除了最先到的八位宰相和三法司长官已得到通报,其它后面来的都还不知道此事,

  就连长孙无忌都不知道。

  当他听到长孙安业也参与谋反时,脑子轰的一下。

  不止是他,殿上很多官员都很懵。

  崔君肃还在那通报。

  通报的内容并不算详细,可也能让人一下子听明白这个谋反案的几个主谋,

  元谋主犯定的就是义安王李孝常,他想当皇帝,制造谶语假说符命,他儿子暗中串连。

  另外还有四个协谋主犯,是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右监门监察长孙安业,以及庆州都督王君廓和滑州都督杜才干。

  另外还卷入了一批人进来,

  包括左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还有庐江王李瑗。

  至于李义立、长孙涯、韦元整、元弘善这群五六品的家伙,顶多算是从犯。

  崔君肃通报完,把材料交给众人传阅。

  他回到坐位,其实他也一头雾水,被匆忙召来后,是李逸对大理寺卿、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三人通报情况,但讲的并不详细。

  甚至他敏锐的感受到,这个案子不像表面上这么简单,似乎故意隐瞒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说李孝常想当皇帝,刘德裕等中外将领要拥李常孝为天子,这就很不合理。

  毕竟李孝常是太上皇元谋功臣,但刘德裕可一直是秦王旧部,若说在之前改投太子建成,还有可能,怎么可能现在去拥李孝常为天子?

  有太多说不通道不明的地方。

  但李逸不说,他们也就明白了。

  都是千牛老狐狸,谁也不傻。

  崔君肃那更是不用说,出身清河崔的郑州房,隋朝时崔家也算是独孤皇后的娘舅家亲戚,

  他在大业朝官至黄门侍郎,还曾做为荣国公来护儿的行军长史,跨海东渡,打进了平壤城。

  他历仕北周、隋、唐三朝,还曾跟着宇文化及北上,后又在窦建德那做过宰相侍中。

  崔君肃和兄长崔君绰,论辈份是独孤皇后的族兄,杨广的表舅。崔君绰当年还因是杨勇**差点被处死,落得个妻子资财悉没官下场,好在其女后来得杨广宠幸,崔君绰兄弟才得以翻身。

  崔君肃也是受此影响,起起落落,

  在隋末乱世中,崔君肃仍能顽强生存,窦建德兵败后,他归附大唐,还运气很好的进了秦王府,官至秦王府长史。

  毕竟他既是隋朝独孤皇后的堂兄、隋炀帝杨广的表舅,自然也是唐朝皇帝李渊的表舅。

  李世民还得喊声表舅公。

  历经数朝,甚至能在宇文化及、窦建德手底下继续当高官还能全身而退,可知这老头多聪明。

  他甚至是直接就猜到了些真相,

  能够把李孝常、刘德裕、长孙安业还有王君廓、杜才干,甚至是长孙顺德、刘弘基这么一群人串连起来的,

  绝不是李孝常想当皇帝,

  那就只有一个结果,事关太极宫那位太上皇。

  李逸只字不提,

  他当然也不会问出口。

  因此哪怕关于这个谋反案,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证据也不够充足,可他也没有表示半点疑问。

  他只需要知道一点,

  这个谋反案,底线在哪。

  皇帝最终要在哪里停止。

  要把哪些人装进去。

  奉旨办案。

  这不是什么单纯的谋反案,是当今天子夺位后,首次面临的法统挑战。

  “陛下,臣请求立即按名单捉拿这些谋反逆贼!”崔君肃高声道。

  大理卿权弘寿立即道:“臣附议,必须马上将他们全部拿下。”

  刑部尚书段纶上次处置李义宗案时,就说李孝常父子谋反,如今倒是证明他当初说的对。

  长孙无忌感觉耳朵一直在鸣响,

  好半天回过神来,

  立即起身,向皇帝请求大义灭亲,把长孙安业捉拿下狱讯问。

  面对这个惊天大案,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置疑,更没有人反对。

  懂的人不会不识趣,不懂的人更不敢置疑。

  皇帝下旨,

  周孝范、侯君集率禁军去抓人,

  三法司联合审讯。

  “司徒李逸、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监审此案。”

  有些案子,需要证据,还要铁证。

  但有些案子,不需要证据。

  一天时间,

  长安涉此案人员就全被捉拿归案,在地方上的王君廓、杜才干等人,也都派人赶往捉拿。

  负责监审的长孙无忌,看到被逮捕入狱时,都还没从宿醉中醒来的异母兄长孙安业,

  只是冷眼打量了几眼,便走了。

  长孙皇后早就原谅了这个三哥,可长孙无忌没原谅。

  这几年,他也几乎不跟安业府上走动。

  看到他下狱,长孙无忌甚至有种很痛快的感觉。

  回去便亲自给长孙安业定了个谋反罪主犯,罪当诛!

  李逸还给大伯李孝常求情,以功臣免死铁券恕死,长流岭南。长孙无忌是一点机会不想给安业。

  太极宫,

  宿卫禁军大轮换,

  周孝范和张阿难一内一外,亲自坐镇。

  宫中内侍、宫人,被带走大批。

  太上皇感受到人心惶惶,却不知为何。

  “召张阿难来!”李渊气的摔了琵琶。

  可去传唤的小黄门很快回来,张阿难借口推辞不来。

  李渊跌坐地上,

  本来自他提前年前搬去大安宫安享晚年后,父子的关系有所缓解,长孙皇后还会带着太子承乾等经常来宫里拜见。

  各种礼物也没缺过。

  可现在,他敏锐的察觉到出事了。

  但他却被隔绝在这太极宫中,外面的消息一点也不知道。

  出事了,可他不却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两眼一抹黑。

  “你再去见张阿难,就说朕想见见老伙计裴寂,一起弹弹琵琶喝喝酒。”

  没一会,

  小黄门再次回来,惶恐不安的禀报,阿张难说暂时不方便裴司空进宫。

  太上皇一声叹息,一言不发。

  李逸下值回家。

  刚进门,姬令仪便过来了,眼睛红肿着。

  “因为妹妹的事哭的?”

  “阿郎,这是怎么回事,义安王怎么谋反了?”

  李逸也不知道该怎么向她说此事。

  姬令仪的妹妹姬揔持今年才刚嫁入义安王府,嫁给李孝常第六子,太子千牛李义余。

  “妾妹才十四岁啊,刚新婚不久。”

  姬令仪想到了自己的过往,当年她也是十四岁嫁给到隋右武卫大将军、民部尚书李子雄之子,结果婚后不久,公公就卷入杨玄感叛乱,兵败后被杀,

  她和妯娌韦珪也因此都被没入掖庭,

  韦珪后来因娘家京兆韦氏关系,在大唐建立后,被赐入秦王府,而她却在掖庭足足五年。

  若不是碰到李逸,这辈子可能就在掖庭浆洗洒扫做役到老了。

  她不希望妹妹再走她的老路。

  “阿郎,你救救揔持吧。”

  姬令仪虽不知道义安王为何要谋反,可经历过这种事的她知道,事涉谋反,那全家都没好下场。

  最好的结果,也是没入掖庭为奴,惨的则是入教坊为妓,甚至为发配边疆沦为营妓。

  当她得知义安王谋反已经是铁板钉钉的铁案后,只能哭着道:“

  阿郎能否和上次一样,求圣人把揔持赐予你为奴婢?”

  上次李义宗伏诛,妻妾儿女没为奴,最后皇帝把她们赏赐给李逸为奴,李逸将她们放免为良,送回义安王府。

  姬令仪现在想用这个办法,解救妹妹。

  “我会想办法保下义余和揔持俩的。”

  义安王府里,也就李六郎这个堂弟是他比较喜欢的,也是王府里比较不错的一个年轻人。

  “那阿郎一定要尽快,女监之中每一天都是煎熬绝望。”

  李逸只得好言安抚。

  “你还有身孕呢,别太伤心动了胎气。”

  东宫,

  李世民也正面临着哭泣哀求,

  长孙皇后跪伏在他面前,一边叩头一边哭求。

  “你快起来!”

  “陛下,安业之罪,万死无赦···”

  李世民扶起妻子,“你这个三兄,好酒无赖,当初献公之薨,你们兄妹还年幼,可他却把你们赶出家门,让你们只能投奔舅家寄人篱下,

  可你却并不记恨,不以介意,每每为他向朕求情,朕也厚加恩礼,如今位至从三品的右监门将军,授以要职。

  可他是如何回报朕的?

  他经常酗酒误事,甚至还借值守宫门之便,与宫里人内外勾结,偷盗宫中财物,朕看在他是你同父异母的兄长份上,一直没有降罪。

  可如今他父子却要造朕的反!”

  “无忌向朕请求大义灭亲、国法处置。”

  长孙皇后再次跪下叩首泣求,“陛下,天下人皆知安业不慈于妾,今若处以极刑,世人必以为是臣妾恃宠以报复安业,恐怕也会损害陛下声誉。”

  长孙皇后聪明,

  她先前已经和兄长无忌见面谈过,已经掌握了一些关键信息。

  真正谋逆的是一群小儿辈,是他外甥无涯和外甥女婿韦元整等人,和李孝常的儿子李义立等酒后所谋。

  但皇帝这次要借此机会,狠杀一批。

  为如今新政再添一把火,杀出一条血路,清理障碍。

  更是要以此警戒所有可能想用太上皇做文章之人。

  长孙皇后一般不愿意插手朝政,但这次她希望皇帝能够稍稍抬手,对李孝常刘德裕长孙安业等人流放便可,不要大开杀戒。

  她知道丈夫内心深处在恐惧什么,

  她担心丈夫因恐惧而释放出一头心中的恶魔。

  皇帝继位才百日,如此兴大案,开杀戒,让她很是不安。

  她希望少流血,不仅是不杀长孙安业,也不要杀李孝常刘德裕王君廓等,流放岭南、削没财产已经足以整肃朝纲震慑不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