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
李逸坐在公房里,翻看着历书,这本来应当是天寒地冻风雪潇潇的时节,
往年这个时候,乡下也该开始杀猪制作腊货了。
今年的第一场雪还没有落下,
甚至仍仿佛九月晚秋时节。
政事堂宰相公房的炉子,也还没有升起,准备好的炉子和炭,还堆在一角,都积了一层灰了。
刘世彻推门走进来,
“今年这天气真是反常了,往年这个时候大雪纷飞,不是三五好友烹雪煮茶,便是寒江钓雪或踏雪寻梅,今年这都大雪时节了,别说雪,雨都没见下几场。”
“往年这个时候,我老家徐州都比长安现在冷。”
反常为妖。
李逸叹气,怕什么来什么,
如今这天气迟迟不见降温,这真如太史局的傅奕、李淳风他们推测中了,今年暖冬。
“看来得早做打算了,这天已经好久没有下雨了,京郊麦地的土壤墒情不足,开始出现旱情。”
再这样下去,干旱会严重危害麦苗生长,而且缺少气温的过渡,若是到时直接进入严寒,麦子也缺少抗寒能力而冻死。
再一个就是如此持续的暖冬,让虫害开始严重起来。
各地都开始在抗旱,
李家田庄一边忙浇水,一边是用秸杆盖麦垄,以锁住土壤水分,可浇水越来越难,
虫害却越来越严重。
户房主书进来,“平章,这是你要的长安两市这个月主要民生商品的价格统计。”
李逸接过,
果然如他所料,
往年这个时候开始大涨的柴、炭价格,今年却还没有什么涨动。但粮价却在节节高升。
九月的时候,斗米十五钱,斗粟才九钱。
但现在,已经翻了一番了,斗米三十钱了。
“长安两市粮铺,现在粮食供应情况如何?”
“回平章,现在两市粮行的那些粮铺,都明显在减少出售了。”
粮商们都很敏锐,他们已经从现在的暖冬,开始预测明年粮食会减产,甚至是出现饥荒,
饥荒,需大于供,粮价自然要涨,到时谁手里粮食多,谁就赚的多。
粮商们都是刚从乱世里闯过来的,对于如何应对也是驾轻就熟,减少出售,拉高粮价。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这粮食市场的需求,自然也是这些粮商们最先感受到。
“是否要让常平仓放粮抑制粮价快速上升?”
李逸摇头。
这不是什么个别粮商们的投机倒把,
明年极可能有饥荒,粮价上涨是必然,现在朝廷常平仓里的粮并不多,过早的放出来毫无意义。
都十月下旬了,长安的天空依然艳阳高照。
李逸前往甘露殿,
进殿就看到皇帝一脸疲惫的躺在榻上,
尚药局的针灸师,正在为皇帝针灸。
这段时间,皇帝很焦虑。
傅奕和李淳风的推测,让皇帝寝食难安。
李逸听说这个月,皇帝开始吃素,每天还要向昊天上帝祈求。
“无逸先坐,我一会便好了。”皇帝无精打采。
“这天久不下雨,又不入冬,如今各地旱情如雪花似上奏,粮价也在不断上涨,
哎,”皇帝长叹一声,“这难道是上天示警,我哪里做的不对吗?”
李逸是很不喜欢天人感应这一套的,这不过是儒家想给皇帝套上个枷锁的把戏。
否则皇权无法约束。
皇帝是天子,那就借昊天来约束皇帝。
这套东西,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李世民现在说这个,当然不是真怕上天责罚,而是担心有人用此来做文章。
他这皇帝毕竟在位才百余日,
太上皇搬去了大安宫,建成元吉还囚禁在皇城中。
不久前的李孝常谋反案,和裴寂案,虽说也狠狠震慑了某些人,
但现在,
也怕有人借着这天象异常来做文章,以此攻击皇帝的统治根基。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在借此说事了,
比如太史令傅奕,就直接上书,说这是因为皇帝崇佛导致的,说皇帝一口气赐封了一百多个大德,还让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比丘为大德,让他主持水陆法会,
选了三千六百僧人来做法,还在各地兴建寺庙,这些上天都看不下去了。
傅奕是太史令,
但他也是道士,他精通天文、历数,向来反对佛教,他认为佛教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
许多百姓因信佛教义,不怕朝廷律法,为非作歹,却在狱中礼佛忏悔,希求免罪。
他说褒姒一女,妖惑幽王,尚致亡国,况天下僧尼,数盈十万,迷惑万姓者乎!
傅奕可以说是朝中坚决反佛者,他在武德四年,就上《请废佛法表》,他提出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
现在,
傅奕再次上书,
还是坚决废除佛教,请求将胡佛**,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勿度小秃,长揖国家,自足忠臣,宿卫宗庙···
李逸其实挺赞成傅奕所说的这些的,
只不过,站在国家治理者角度来说,傅奕指出的问题是对的,但解决的办法却是错的。
佛教传入汉地,发展了数百年,影响力这么大,不是说灭就能灭的,北魏武帝、北周武帝,两位武帝都灭过佛,但并没能解决问题。
治理国家,哪能这么简单粗暴呢。
如今傅奕借着这天象,又开始大肆攻击佛教,恨不得朝廷在灭了三阶教后,再一鼓作气把整个沙门灭了,
李世民现在不想掀起佛道之争,
因为如今条件还不成熟。
傅奕现在带头挑事,就让皇帝很头痛。
“朕近来收到一封检举信,你看一下,就摆在案上。”
李逸起身来到案前,果然看到有一本折册。
拿起来翻看,
内容很让人惊讶。
有人举报说,傅奕是河北相州邺城人,年轻时贫**,因此出家做了道士。后来曾去寺院借贷,僧不肯借,心怀怨恨。
开皇中,担任了汉王杨谅的仪曹,后来杨谅叛乱失败后他受牵连流放扶风。
时李渊为扶风太守,对傅奕十分礼遇,多有照顾。
后来李渊起兵入长安,傅奕便来长安投奔,先投道士王岿,王岿念及旧情,留居私宅,待以上宾之礼。
几天之内,傅奕便霸占王岿之妻,公然不避人目。王岿兄子为僧,见到私情,告诉王岿。
王岿却不信,说傅奕贫士我收留在宅,敢做这等事么?
可回家一看,却果见如此,忍气退归道观。
不久,傅奕被征召为太史丞,时任太史令瘐俭推荐傅奕代替自己,而傅奕迁太史令后,却屡次排毁瘐俭。
检举人说傅奕是个奸人。
看完这封检举信,
李逸也不知道几分真几分假,但却大概能猜到皇帝的意思。
皇帝把这封检举信给他看,无疑是要动一动傅奕的意思。
傅奕现在非要挑起佛道之争,要灭佛,还拿如今的天象异常说事,这触及了皇帝的红线。
皇帝得让傅奕闭嘴,
但又不能让人误会是在佛道两边中选边站队了。
李逸低头再次翻看起这检举信,他的第六感告诉他,这封信极可能是哪个和尚写的。
毕竟里面写傅奕当初家贫出家为道,后来去寺里找僧人借贷,没借给他就心怀怨恨。再后来投奔道士家,却把人家妻子霸占,是那人出家为僧的侄儿发现告发,傅奕自然更加怀恨在心,
潜台词就是傅奕之所以这些年一直反对佛教,那都是因为这些事,是因私怨而公报私仇。
不是和尚写的,也可能是崇佛的人写的,还是跟佛道之争有关。
“陛下,臣以为既然有人检举,那么可以调查一下。
可以先让傅太史令据此写一份辩诉,把这上面涉及的情况解释一下。”
李世民躺在那,
“傅奕毕竟也是朝廷大臣,这事没查明之前,不好张扬。
我看,你召傅奕当面谈一下。”
李逸点头,收起那份检举信。
“陛下,如今气候异常,明年肯定会出现减产,最好是早做谋划。
明年伐吐谷浑之事,可暂停,如今吐谷浑可汗伏允正好派使臣来长安进贡求和,可顺势先答应下来。
让吐谷浑进贡些牛马羊驼,再让他送个公主来和亲,先不动干戈。”
“还有便是,臣上次提出的陛下率百官移驾就食洛阳之事,不知陛下考虑的如何了?”
李世民面露犹豫不决之色。
“现在才十月下旬,虽有些旱情,可也不能就确定会一直持续下去,若是现在就率百官移驾洛阳,太过兴师动众。
而且仓促之间,洛阳也没准备。”
这不是出门去打个猎,或是去哪个行宫避个暑,这一去,没个一年半载都回不来,
尤其是得带着百官和将士,以及大量的眷属,这绝对是不少于十万人的迁移。
长安和洛阳可不算近,两京之间相距八百余里,路还不好走。
“再等等。”
“陛下,若是等到年底,或是明春,那时移驾洛阳,可就更加不便了。”
“再等等吧。”李世民叹气,心里也还是存了一丝希望。
也许马上天就冷了,一场雨,或是一场雪,就彻底入寒冬,旱情、虫害都会解决呢。
李逸也没再劝,转而正色道,
“陛下,臣请求,鉴于如今粮食储备不足,暂禁用粮食酿酒制醋,以备饥荒!”
“另外,臣还建议,拥地百亩以上者,每亩地公购二斗粮入常平仓储存备荒!按现在市价,斗麦二十钱,斗粟十二钱收购。”
(本章完)
李逸坐在公房里,翻看着历书,这本来应当是天寒地冻风雪潇潇的时节,
往年这个时候,乡下也该开始杀猪制作腊货了。
今年的第一场雪还没有落下,
甚至仍仿佛九月晚秋时节。
政事堂宰相公房的炉子,也还没有升起,准备好的炉子和炭,还堆在一角,都积了一层灰了。
刘世彻推门走进来,
“今年这天气真是反常了,往年这个时候大雪纷飞,不是三五好友烹雪煮茶,便是寒江钓雪或踏雪寻梅,今年这都大雪时节了,别说雪,雨都没见下几场。”
“往年这个时候,我老家徐州都比长安现在冷。”
反常为妖。
李逸叹气,怕什么来什么,
如今这天气迟迟不见降温,这真如太史局的傅奕、李淳风他们推测中了,今年暖冬。
“看来得早做打算了,这天已经好久没有下雨了,京郊麦地的土壤墒情不足,开始出现旱情。”
再这样下去,干旱会严重危害麦苗生长,而且缺少气温的过渡,若是到时直接进入严寒,麦子也缺少抗寒能力而冻死。
再一个就是如此持续的暖冬,让虫害开始严重起来。
各地都开始在抗旱,
李家田庄一边忙浇水,一边是用秸杆盖麦垄,以锁住土壤水分,可浇水越来越难,
虫害却越来越严重。
户房主书进来,“平章,这是你要的长安两市这个月主要民生商品的价格统计。”
李逸接过,
果然如他所料,
往年这个时候开始大涨的柴、炭价格,今年却还没有什么涨动。但粮价却在节节高升。
九月的时候,斗米十五钱,斗粟才九钱。
但现在,已经翻了一番了,斗米三十钱了。
“长安两市粮铺,现在粮食供应情况如何?”
“回平章,现在两市粮行的那些粮铺,都明显在减少出售了。”
粮商们都很敏锐,他们已经从现在的暖冬,开始预测明年粮食会减产,甚至是出现饥荒,
饥荒,需大于供,粮价自然要涨,到时谁手里粮食多,谁就赚的多。
粮商们都是刚从乱世里闯过来的,对于如何应对也是驾轻就熟,减少出售,拉高粮价。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这粮食市场的需求,自然也是这些粮商们最先感受到。
“是否要让常平仓放粮抑制粮价快速上升?”
李逸摇头。
这不是什么个别粮商们的投机倒把,
明年极可能有饥荒,粮价上涨是必然,现在朝廷常平仓里的粮并不多,过早的放出来毫无意义。
都十月下旬了,长安的天空依然艳阳高照。
李逸前往甘露殿,
进殿就看到皇帝一脸疲惫的躺在榻上,
尚药局的针灸师,正在为皇帝针灸。
这段时间,皇帝很焦虑。
傅奕和李淳风的推测,让皇帝寝食难安。
李逸听说这个月,皇帝开始吃素,每天还要向昊天上帝祈求。
“无逸先坐,我一会便好了。”皇帝无精打采。
“这天久不下雨,又不入冬,如今各地旱情如雪花似上奏,粮价也在不断上涨,
哎,”皇帝长叹一声,“这难道是上天示警,我哪里做的不对吗?”
李逸是很不喜欢天人感应这一套的,这不过是儒家想给皇帝套上个枷锁的把戏。
否则皇权无法约束。
皇帝是天子,那就借昊天来约束皇帝。
这套东西,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李世民现在说这个,当然不是真怕上天责罚,而是担心有人用此来做文章。
他这皇帝毕竟在位才百余日,
太上皇搬去了大安宫,建成元吉还囚禁在皇城中。
不久前的李孝常谋反案,和裴寂案,虽说也狠狠震慑了某些人,
但现在,
也怕有人借着这天象异常来做文章,以此攻击皇帝的统治根基。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在借此说事了,
比如太史令傅奕,就直接上书,说这是因为皇帝崇佛导致的,说皇帝一口气赐封了一百多个大德,还让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比丘为大德,让他主持水陆法会,
选了三千六百僧人来做法,还在各地兴建寺庙,这些上天都看不下去了。
傅奕是太史令,
但他也是道士,他精通天文、历数,向来反对佛教,他认为佛教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
许多百姓因信佛教义,不怕朝廷律法,为非作歹,却在狱中礼佛忏悔,希求免罪。
他说褒姒一女,妖惑幽王,尚致亡国,况天下僧尼,数盈十万,迷惑万姓者乎!
傅奕可以说是朝中坚决反佛者,他在武德四年,就上《请废佛法表》,他提出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
现在,
傅奕再次上书,
还是坚决废除佛教,请求将胡佛**,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勿度小秃,长揖国家,自足忠臣,宿卫宗庙···
李逸其实挺赞成傅奕所说的这些的,
只不过,站在国家治理者角度来说,傅奕指出的问题是对的,但解决的办法却是错的。
佛教传入汉地,发展了数百年,影响力这么大,不是说灭就能灭的,北魏武帝、北周武帝,两位武帝都灭过佛,但并没能解决问题。
治理国家,哪能这么简单粗暴呢。
如今傅奕借着这天象,又开始大肆攻击佛教,恨不得朝廷在灭了三阶教后,再一鼓作气把整个沙门灭了,
李世民现在不想掀起佛道之争,
因为如今条件还不成熟。
傅奕现在带头挑事,就让皇帝很头痛。
“朕近来收到一封检举信,你看一下,就摆在案上。”
李逸起身来到案前,果然看到有一本折册。
拿起来翻看,
内容很让人惊讶。
有人举报说,傅奕是河北相州邺城人,年轻时贫**,因此出家做了道士。后来曾去寺院借贷,僧不肯借,心怀怨恨。
开皇中,担任了汉王杨谅的仪曹,后来杨谅叛乱失败后他受牵连流放扶风。
时李渊为扶风太守,对傅奕十分礼遇,多有照顾。
后来李渊起兵入长安,傅奕便来长安投奔,先投道士王岿,王岿念及旧情,留居私宅,待以上宾之礼。
几天之内,傅奕便霸占王岿之妻,公然不避人目。王岿兄子为僧,见到私情,告诉王岿。
王岿却不信,说傅奕贫士我收留在宅,敢做这等事么?
可回家一看,却果见如此,忍气退归道观。
不久,傅奕被征召为太史丞,时任太史令瘐俭推荐傅奕代替自己,而傅奕迁太史令后,却屡次排毁瘐俭。
检举人说傅奕是个奸人。
看完这封检举信,
李逸也不知道几分真几分假,但却大概能猜到皇帝的意思。
皇帝把这封检举信给他看,无疑是要动一动傅奕的意思。
傅奕现在非要挑起佛道之争,要灭佛,还拿如今的天象异常说事,这触及了皇帝的红线。
皇帝得让傅奕闭嘴,
但又不能让人误会是在佛道两边中选边站队了。
李逸低头再次翻看起这检举信,他的第六感告诉他,这封信极可能是哪个和尚写的。
毕竟里面写傅奕当初家贫出家为道,后来去寺里找僧人借贷,没借给他就心怀怨恨。再后来投奔道士家,却把人家妻子霸占,是那人出家为僧的侄儿发现告发,傅奕自然更加怀恨在心,
潜台词就是傅奕之所以这些年一直反对佛教,那都是因为这些事,是因私怨而公报私仇。
不是和尚写的,也可能是崇佛的人写的,还是跟佛道之争有关。
“陛下,臣以为既然有人检举,那么可以调查一下。
可以先让傅太史令据此写一份辩诉,把这上面涉及的情况解释一下。”
李世民躺在那,
“傅奕毕竟也是朝廷大臣,这事没查明之前,不好张扬。
我看,你召傅奕当面谈一下。”
李逸点头,收起那份检举信。
“陛下,如今气候异常,明年肯定会出现减产,最好是早做谋划。
明年伐吐谷浑之事,可暂停,如今吐谷浑可汗伏允正好派使臣来长安进贡求和,可顺势先答应下来。
让吐谷浑进贡些牛马羊驼,再让他送个公主来和亲,先不动干戈。”
“还有便是,臣上次提出的陛下率百官移驾就食洛阳之事,不知陛下考虑的如何了?”
李世民面露犹豫不决之色。
“现在才十月下旬,虽有些旱情,可也不能就确定会一直持续下去,若是现在就率百官移驾洛阳,太过兴师动众。
而且仓促之间,洛阳也没准备。”
这不是出门去打个猎,或是去哪个行宫避个暑,这一去,没个一年半载都回不来,
尤其是得带着百官和将士,以及大量的眷属,这绝对是不少于十万人的迁移。
长安和洛阳可不算近,两京之间相距八百余里,路还不好走。
“再等等。”
“陛下,若是等到年底,或是明春,那时移驾洛阳,可就更加不便了。”
“再等等吧。”李世民叹气,心里也还是存了一丝希望。
也许马上天就冷了,一场雨,或是一场雪,就彻底入寒冬,旱情、虫害都会解决呢。
李逸也没再劝,转而正色道,
“陛下,臣请求,鉴于如今粮食储备不足,暂禁用粮食酿酒制醋,以备饥荒!”
“另外,臣还建议,拥地百亩以上者,每亩地公购二斗粮入常平仓储存备荒!按现在市价,斗麦二十钱,斗粟十二钱收购。”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