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82章 心生邪念

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5-10-27 16:52:50 源网站:2k小说网
  大佛殿中,

  李逸如愿看到了四十二章经。

  顶着第一部汉译佛经的光环,传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迦叶摩腾译写此经,白马驮经回洛阳。

  此经便成为白马寺镇寺之宝,曾经被汉明帝收藏于兰台石室,故又称为孝明皇帝四十二章经。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四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慧隐亲自从藏经阁取出一个石盒。

  石盒打开,里面又有一层玉盒,玉盒再打开,是金盒···

  足足九层,

  最终是一个个卷轴,

  这四十二章经是写在绢布上的,不是竹简更不是纸书。

  慧隐小心翼翼的取出第一卷展开,上面的墨迹都有些不太清晰了。

  老和尚为李逸诵读经文,

  其实这部佛经,很短,以四十二段短小精悍的经文浓缩佛陀教义,相传是由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翻译成汉文,经中沙门、涅槃等译法一直沿用。

  “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陀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编成了这部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我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也。”

  李逸对于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感兴趣,

  他拿起一个卷轴,细细观察打量,可惜这一卷其实就只抄录了一段话,有天竺和汉字两种文字,薄薄一卷帛书。

  并没有夹带藏宝图。

  李逸对四十二章经第一次听说,其实是少年时看鹿鼎记,韦爵爷一人七个老婆,让少年的他羡慕无比。而在鹿鼎记里,四十二章经一直是全书主线剧情串联的核心线索,

  天地教、神龙会、清廷等各方势力争夺,

  可最后却被韦小宝用各种方法集齐了八本四十二章经。

  “这真是当年取回来的真经正本?”李逸问慧隐。

  “五百多年了,白马寺几度遭劫,差点被毁绝,但得佛祖庇佑,总能化险为夷,传承不绝。

  这部四十二章经,虽也几经易手,但最终也都还是回到白马寺中。”

  李逸觉得慧隐可能拿出来的只是个仿本,或者白马寺早就没有了正本。

  慧达他们似乎很紧张,

  眼睛一直盯着四十二章经,生怕李逸要夺走。

  可李逸只是看了看,然后听慧隐亲自替他讲解了两章。

  “多谢大师为我讲经。”

  白马寺慧能上座如此配合,李逸当然也很客气,

  伸手不打笑脸人。

  此行,比预料中的还顺利。

  于是乎,投桃报李。

  李逸先是认为,按佛门清规,白马寺也需变动制度,他认为慧隐大德,完全适合担任住持,而且以他的资历、威望、德行,加上白马寺的祖庭地位,

  慧隐大德,当授方丈之职。

  东西二序,原寺主慧达和维那慧始分领。

  白马寺中的组织,本来是寺里内务,可现在李逸光明正大的插手。

  而他凭借的是《佛门清规》,这是由十大德之首的保恭主撰,十大德同编,一百多大德共同校正署名的,

  背后又有朝廷全力支持,

  白马寺这祖庭,也无法抵抗。

  慧隐没法拒绝,

  虽然他只要同意,便由上座改为方丈,仍是统领寺务,甚至方丈在寺中的地位职权,还在原来三纲的上座之上。

  可只要接受了,

  那也就接受了朝廷的干涉,以后朝廷也就一直可以这般干涉。

  一边是有佛门清规,一边是朝廷。

  两边,白马寺和慧隐都无法拒绝。

  最终,这位有着两条长长白眉的高僧,接受了这个安排。

  白马寺还又搞了个煞有其事的众僧推举,

  结果当然是慧隐被推选为住持侯选人,然后李逸这位观风俗使,身为皇帝钦差,又是朝廷三公、宰相,

  便行使特权,

  接受了白马寺僧的推举,同意了慧隐成为清规后的方丈。

  “五百道僧牒,本来一道需纳钱三万,现在全部予以免除。”

  三万钱一张度牒,五百张,那可是一万五千贯。

  只是白马寺上下却没谁因此高兴,

  毕竟羊毛还出在羊身上,何况三万钱一张度牒也有些贵。

  白马寺现在僧人两千余,李逸却只给五百张僧牒,多的都要强制还俗,或是回到原来的寺中。

  可没有度牒,回到原来的寺庙,也面临着还俗。甚至不少僧人原来的寺庙,早就毁于战火,也无寺可回了。

  可现在度牒就五百道,

  谁能拿,谁不能拿,

  李逸认为公平起见,应当让他们考试。

  “我看也无须考其它的,就考四十二章经,贴经、墨义,还要诵经、释义,择优录取五百人。”

  二百比丘,就是年龄二十岁以上的留二百僧,

  三百沙弥,留三百个二十岁以下的僧人。

  如果李逸不把白马寺的钱粮收走,转入由朝廷代管的无尽藏中,三万钱一道度牒,白马寺是花的起钱买这两千道度牒的。

  六万余贯钱,对白马寺来说,不算太多。

  但李逸是既要拿走白马寺的大部份钱帛,还说存入无尽藏,这个无尽藏由朝廷和十大德等一起监管,存进去的钱帛,主要就用于修葺寺庙、佛像,救助孤贫等,专款专用。

  可对白马寺来说,

  这钱帛收走了,朝廷再怎么用,那也不再是属于他们的钱帛了。

  慧达着急的望向慧隐,

  但慧隐却面无波澜,急的慧达都顾不得高僧大德形象,开始对着慧隐挤眉弄眼。

  他不希望朝廷管的太宽,

  不希望白马寺一退再退。

  可最终,

  慧隐方丈不知是没注意到他的眼色,还是早已决定,仍还是同意了李逸的提议。

  于是乎,

  白马寺两千余僧,当即就开始考试,

  就考四十二章经,

  先背诵,要是不能熟练背诵,那第一关就淘汰,哪来哪去,或者直接还俗。

  第二关,口释经义,继续淘汰不合格者。

  最终是笔试,贴经、墨义,仍还是考四十二章经,这一关,若是不会写字的,也直接淘汰。

  最终,留下二百比丘三百沙弥。

  李逸全程旁观,

  主持考试的是寺中的一众高僧们。

  李逸不管他们怎么考,

  但他只拿出了五百张空白度牒,

  这些度牒来之前已经盖好了印章,特意为白马寺准备的。

  一张不多,一张不少,正好五百张,因此这五百个名额,是包括了方丈慧隐在内的。

  考试间隙,

  慧隐去更衣,

  慧达、慧始赶紧跟着过去。

  一离开李逸,两人便都迫不及待的劝说慧隐。

  “白马寺经历隋乱,好不容易才又兴盛,怎么能因李逸一句话,就这般退让呢!”慧达急道。

  慧隐步伐很稳,神色平静。

  “你们难道就忘记了隋乱之时,王世充占据中原,当时是如何对我佛门的?”

  王世充初奉越王杨侗为主,在他未篡位前,对佛门还是比较客气的,尤其是对就在洛阳城外的祖庭白马寺。

  甚至还是寺里的大施主。

  可是后来王世充篡位,内忧外患,洛阳更是长期饥荒缺粮,王世充对于白马寺、少林寺等辖下诸寺,也不再客气了。

  纵容手下官吏将士侵夺寺庙田产,

  向寺庙逼捐、强借钱粮,

  到了后来,公然抢掠寺庙,甚至强征僧人为兵,熔佛铸钱。

  面对着王世充的种种欺迫,

  各寺也有的反抗过,但就算如白马、少林,也对抗不了朝廷,哪怕是一个割据的势力。

  当年,

  多少寺庙毁于战火,

  有的是被流民抢掠,也有被强盗洗劫的,但许多所谓流民贼寇,其实就是王世充的部下伪装而已。

  当年他们反抗不了王世充,

  如今就能反抗已经一统天下的李唐朝廷?

  三阶教势力那么大,从关陇到三河,三阶教寺院数百座,还不是一朝被连根拔起。

  经历过隋乱的慧隐很清楚,

  朝廷要动真格的,寺院是毫无对抗能力的。

  就如北魏武帝和周武帝灭佛一样。

  李逸刚才话已经说的非常明显了,

  顺者昌、逆者亡,三阶教可就是最好的榜样。

  朝廷是什么?

  朝廷可是有无数兵**。

  他们为了天下政权,可以互相拼命搏杀,可以一个推翻另一个,还会怕和尚们?

  白马寺的那点武僧,对付饥荒时的小股流民,镇压灾年抗租的佃农等时,倒是有用。

  可武僧对抗朝廷军队?

  “那位李司徒早就是有备而来,

  他准备好了佛门清规,还准好了五百道度牒,

  那位李司徒啊,是满怀自信,现在这一步步都在他的计算之中。”

  慧始还是不甘心,

  那么多田地,那么多钱粮,

  李逸说拿走就全拿走,甚至他们武僧团的刀枪弓箭等,也要全收走。

  还要把他们的净人退还。

  慧隐道了声阿弥陀佛,“北魏武帝灭佛,可北魏亡后,佛教复兴。北周武帝亦灭佛,

  然隋代两朝天子,亦都格外崇佛。

  大唐开国皇帝,亦曾对佛门较为尊崇。

  如今新帝对佛门严厉,

  可谁又知晓将来呢?

  我白马寺只要传承不灭,田地钱粮等皆是外物罢了。”

  慧达恨恨道:“难道这朝廷庙堂之上,就没有我佛门护法了吗?”

  “若是李逸突遭不测,也许我们白马寺可渡过此劫?”慧始小声道。

  “阿弥陀佛,”慧隐轻宣佛号,“万万不可动此念,当心坠入阿鼻地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