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89章 十三棍僧

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5-10-30 16:16:18 源网站:2k小说网
  第789章 十三棍僧

  有的人光是活著,已经用尽了全部力气。

  腊味饭做好,村民们从家里拿来了自己的碗排队打饭,木碗、石碗、陶碗,缺边豁口的,禁军士兵看著这些碗有些嫌弃,可还是每人碗里打上一大勺。

  碗大碗小,都是一大勺。

  「军爷,再给点。」一个老汉拿著个盆来的,双捧著想让再添些。

  禁军不由的白了他一眼,「这一大勺就有一大碗了,有米饭有腊肉熏鸡腊鱼,我还给你添一大勺炖萝卜白菜,要是没吃饱,一会再来添,下一个。」

  这些禁军出身都不错,对于这些佃农无法感同身受。

  只觉得这些人狡黠、贪小便宜,甚至瞧不起这些为了能佃种块好地,就把妻女送给和尚糟蹋的人。

  李逸也打了碗腊味饭,再舀碗萝卜腊排骨汤。

  圪蹴著一边,没那么多桌子,也没那么多讲究。

  一碗饭一大碗汤,大家都蹲在地上吃。

  很简陋的饭菜,可对村民们来说,却是不曾有过的美食。

  就连结婚席的八大碗,一般也都只有买点猪肝猪肠等下水做个肉菜,其余的都是素的,甚至是木头鱼摆样子的。

  咸香的腊肉,切大块,一咬下去,肥的部分滋滋冒油。

  李逸觉得禁军做饭的水平一般,这些家伙在家起码也是个小地主,这腊肉也不知道先烧一烧皮,然后再煮一煮,再切片来炒。

  直接切了在饭里蒸,太咸。

  「你们吃不咸吗?」李逸看著那些家伙一个个大口大口的吃。

  「咸点下饭,吃咸点更有力气。」

  禁军武将们边吃边答,他们虽不干苦力活,但要练武,非常耗费体力,出的汗也多,故此口味偏咸,更好重油。

  不过这饭里有蒸腊味的油,倒是让饭更软糯增香。

  「柏谷坞这一带,总共一万七千亩粮田,都是属于少林寺的,还有几千亩山林也属于他们,山脚有约三千亩药园,种的各种药材。

  此外,这里还有三座水碾,四座油坊,也都是寺里的。」

  「光是那三座碾硙和五座油坊,一年收入便可抵得上个县的赋税。」

  李逸听著李存礼的禀报,喝著萝卜汤。

  一个上等县当有万户以上,课丁当也有万丁,光是租调,一年当有两万石粟五千匹绢和五千屯绵。

  三座水碾,五座油坊,一年居然能赚这么多。

  可见这粮油加工作坊的暴利,其中一座水碾还是破洛阳后,李世民赏赐给寺里的。

  但水碾一般都会影响灌溉,特别是干旱之时,常与百姓争水。

  一万七千亩粮田,三千亩药田,粮田亩收六斗租,用寺里的牛还要加一斗,光是这个粮田的地租,一年就有一万两千石麦粟,三千亩药田也还有不少租子。

  这还仅是明面上的正租,而管理庄田的庄田司和尚们,通过租押、租酒租礼,大斗小斗,借牛借种子等等,还要从佃户身上再扒下来几层皮。

  这一万七千亩粮田,三千亩药田,他们一年得抽走差不多两万石粮,可知佃户能一年忙碌到头,最后根本剩下不了多少。

  青黄不接之时,就又要借粮度饥。

  甚至耕种之时,还得再借种子。

  寺里不仅收租、放贷,还搞粮油加工、售卖,还加工药材,开药店。

  「这寺里跌打损伤的药很有名,洛阳、郑州、荥阳等许多地他们都开了药铺,甚至都开到长安去了。」

  这里的两万亩地,却仅占到少林寺所有寺田的一成,他们在河南还有大量田地,甚至山南、淮南、河北都还有地,总共有二十余万亩。

  「昙满交待,寺有质库,岁入钱万贯。」

  质库,就是寺里的当铺。

  寺里不仅放贷收高利,也做典当抵押生意。

  百姓拿地契、首饰、衣被等来抵押借钱,还不上来就成死当,他们卖了抵押物。

  这种典当,都是短期、小额,可利润却极高。百姓拿来抵当的东西,一般定价极低,因此就算到期不赎,他们转手卖掉,也绝不会亏,反而能赚很多。

  这种质库典当,比起一般的放贷,因为有抵押物所以更安全可靠。

  「质库年万贯,这可真赚不少啊。」

  少林的质库,跟他们的药店一样,也是在洛阳、开封、郑州、荥阳等地都开了分号。

  香积厨放贷、长生库典当,少林寺把金融玩的十分娴熟,一年获利两三万贯。

  这收入,李逸听了都是眼红啊。

  一个州县,一年才多少税赋,甚至朝廷如今财政才多少收入?

  他一寺院,一年不仅能收十几万的租粮,还能靠放贷就赚两三万贯钱,此外他们还有药铺赚钱,甚至还收保护费。

  昙满他们交待,因为寺中有武僧,且当初十三棍僧破城闻名天下,秦王还下令许他们组织五百僧兵护寺安民。

  于是少林寺的僧兵声名在外,前几年,周边各县,每年还给寺里三百贯钱,让僧兵治安协防。

  少林正式僧兵五百人,这是李世民当初颁了秦王教的,但很多豪强大户富商们都找他们,于是这几年,寺里以训练俗家弟子为名,又在周边开了好几处武馆,招了许多俗家弟子,一边训练拳脚棍棒,一边接保镖护院的生意。

  前几年天下也还不算安定,山贼马匪也多,尤其是长途行商更不安全,少林寺的武僧押镖、护院,却是打赢了好多山贼马匪,更为他们赢得美名。

  寺里武僧的生意也是红火,协防县城一年三百贯,帮著护卫豪强的堡子庄园,也是按年收费,押镖则按里程算,如果遇到贼匪,动手还要另算钱。

  在河南这块地界,这几年少林武僧的名头确实响,押镖护院,一般的贼匪都不敢来惹,就算遭遇上了,这些武僧人员、装备上都很强,基本上少有失手。

  武馆收徒能赚学费,押镖护院又能赚钱。

  李逸都不得不佩服这些和尚们的头脑精明了。

  「知道现在少林有多少僧兵吗?」

  「正式僧兵,就五百。但在周边总共开了六家武馆,里面有武僧教头,各有五百俗家弟子学员弟子。」

  「嗬,这又是三千了啊,总共三千五百武僧,怪不得越来越横,有这实力,确实没人敢惹。」

  他们这几年还故意把当年十三棍僧助秦王这事,编成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甚至说的好像洛阳王世充是他们帮著灭了似的。

  今年李世民登基称帝,这群和尚们就越发的得意跋扈起来了,把李世民当年给他们的那道秦王教,铭刻成巨大碑文,立在寺里。

  甚至去年差点被皇帝拆了寺庙,遣散弟子这事,他们也没说是秦王是宰相萧瑀、杨恭仁出手,才救下他们,他们非要宣称的是自己抗旨,朝廷也无可奈何,只好收回诏令。

  李逸看著远处一个村民孩童,头大肚子圆,手脚却细的跟麻杆似的,吃完了饭还在转著圈的舔那个破陶碗。

  他喊了声,招呼他过来。

  孩童望著李逸,目光躲闪。

  「叫你呢,快来。」

  那孩子不安的过来,李逸把自己碗里的七八块腊肉、熏鸡、咸鱼,全都夹到他碗里,「叫啥名?」

  「张兵。」

  「为啥叫这名?」

  「俺耶说,府兵尊贵著嘞,能点上府兵,能分军田,打仗立勋,还能得勋官,授勋田,见了寺里武僧,都不用低头。「

  一个穷佃户的孩子,正常情况下这辈子都没机会点府兵的。

  取名兵,也只是如取名富贵一样罢了。

  「嗯,去吧。」

  大头张兵看著碗里那七八块肉,不敢置信,等反应过来,连声道谢,还要磕头。

  「用不著,去吃吧,饭不够再添。」

  他退后走了几步,扭头,赶紧飞跑著回去了,回到父亲兄弟们中间,给家里人一起分享。

  李恩泽望著那孩子,想到了曾经的自己,比这张兵还要悲惨,一个四处乞讨的孤儿,张兵起码还有家人。

  没一会,张兵的父亲牵著他来向李逸道谢。

  看著这极显苍老的佃户,还有他身后的好几个营养不良的孩子。

  李逸问他,「我觉得你家张兵这小子挺机灵的,想收他做个随从,你可愿意?」

  张兵父亲愣住。

  「我包他吃穿住,一年再给你们家两粮和两匹绢布,以后逐年还会增添些,可行?」

  回过神来的张兵父亲,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急的只好连连点头,然后又要下跪。

  「别跪,这也是我跟这孩子有缘。」

  「恩泽,你给张兵父亲拿两石粮和二匹绢布,另外再给五匹绢做安家费。张兵就先跟著你,你带他。「

  今年十岁的张兵,瘦小的好像六七岁。

  李逸又招手叫来队伍里的医师,让他给张兵诊查,「这孩子可能有肚里有虫,给他杀一杀。」

  「他身上也有跳蚤虱子,好好洗个药浴,把衣服换掉,头发也剪了。」

  张兵站在那,既紧张又兴奋。

  天昏暗,风更寒冷。

  村民们却都在外面舍不得回家。

  李逸在签发命令,柏谷坞这里的一万七千亩少林寺粮田、三千亩药园,还有数千亩山林,连同庄田司的庄子、仓库,和那三座水碾五座油坊,全都查封,通通没官。

  「司徒,外来了群和尚,为之自称是少林都维那惠玚。」

  「哦,来的到快。」李逸知晓惠场,少林寺三纲之一,负责统领僧众杂物。

  此人也是当年擒王仁则的十三棍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