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许大茂举报刘海忠之后,一大爷刘海忠在厂子里的地位确实是急转直下。
原本在红星轧钢厂里呼风唤雨的革委会队长,一夜之间成了普通工人。
刘海忠是革委会队长的时候,手里攥着权利,平日里吆五喝六惯了,谁成想一封举报信直接把他从位子上掀了下来。
车间墙上的大红标语还挂着"抓革命、促生产",可工友们看他的眼神里分明掺了别的东西——有窃喜的,有怜悯的,更多的是像看褪了毛的凤凰。
对于刘海忠来说,心理落差肯定有的,但是,日子总是要过的。
不过,刘海忠毕竟是七级锻工,手艺过硬,即便没了官职,在车间里依然是受人敬重的大师傅。
只是没有权利了而已。
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形。
刘海忠的技术硬得像车床上的钢锭,厂领导再看不惯他,也得捏着鼻子留人——毕竟能带徒弟的老师傅不多了。
那些年跟着他学手艺的徒弟们,如今也都成了厂里的骨干,见了面依旧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师父”。
工友们虽然私下里会议论他过去的作风,但到底没人敢当面给他难堪——毕竟谁都知道,老刘的手艺是实打实的,厂里不少关键零件的锻打还得靠他。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徒子徒孙,谁也不敢得罪他。
这一点,刘海忠要比易中海要强上许多,刘海忠教技术是真的教,对待徒弟比对待自己儿子还要好,而易中海教徒弟从来都是藏一手,完全没有真心教授徒弟的心。
哪怕是对待贾东旭这样的养老人徒弟也是如此。
跟红星轧钢厂的权利丢失不同,95四合院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傍晚的槐树底下,二大爷阎埠贵捧着茶缸子嘀咕:"老刘啊,你在厂里栽了跟头,院里可还得靠你主持公道。"
一大爷刘海忠掸了掸的确良衬衫上并不存在的灰,嗓门依旧洪亮:"街坊邻居的,该管的我照样管!"
但明眼人都瞧得出,他再不敢像从前那样,动不动就摆出一大爷的谱罚人扫院子。
每月初五收水电费,一大爷刘海忠攥着账本往八仙桌前一坐,各家主事的照样得陪着笑脸来交钱。
有次二大爷阎埠贵想赖掉三毛钱滞纳金,老刘把搪瓷缸往地上一摔,惊得后院许大茂的芦花鸡扑棱棱飞上房顶。
第二天大清早,阎老西就捏着皱巴巴的票子来敲门,还捎带两棵自家腌的雪里蕻。
所以,在95号四合院里,刘海忠的地位倒是没受什么影响。
院里的人都知道他脾气暴,加上年纪大了,大家也都让着他。
一大爷的位置还是稳稳当当的,每次开全员大会的时候,照样能听见他那洪亮的嗓门。
只不过,再也没人见他端着搪瓷缸子,趾高气扬地指挥这个训斥那个了。
多少影响还是有一些。
现在的刘海忠,更多时候是蹲在院门口的老槐树下,跟几个老头下象棋,偶尔赢了棋,还会难得地咧着嘴笑两声。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
比起影视剧里那个勾结造反派、逼得娄半城家破人亡的刘海忠,现在的他倒算是善终。
毕竟比起影视剧中,刘海忠下台的时间要早上许多,许多事情都没有发生。
刘海忠因此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每月领着七级工的工资,偶尔还能吃上徒弟送来的猪头肉。
只是有一点始终没变——他那动不动就抡巴掌的毛病。
刘光齐早就离家多年,自然打不到他。
当然,刘光齐在也不打,甚至因为刘光齐的离开以及这次下台时间,刘海忠打孩子的毛病倒是愈发厉害了。
因此,剩下两个儿子是没少挨揍。
有一回刘光福躲在厨房偷吃半碗炸酱面,被刘海忠发现后,抄起擀面杖就抽,吓得院里晾衣服的三大妈差点从板凳上摔下来。
变化最大的要数刘光天了。
刘光天结婚那天,四合院张灯结彩,于海棠穿着大红嫁衣,活像年画里的仙女。
那是刘海忠以权谋私给刘光天找来的媳妇,不过作为红星轧钢厂的厂花,刘光天自然非常满意于海棠。
但谁曾想不到两年,因为刘海忠下台的缘故,于海棠和刘光天就离婚了,转头就跟许大茂结了婚。
刘海忠呢?
都已经下台了,自然没脾气了,更何况于海棠还是跟许大茂结婚,要知道,许大茂可是顶替了刘海忠的位置啊。
而且位置还更上一层楼了。
因此,刘海忠只会举着擀面杖追打儿子:"你个没出息的!连媳妇都留不住!"
离婚那天,刘光天蹲在胡同口哭得像个孩子。
刘海忠还想要打刘光天,那擀面杖最终没落下去——刘光天攥住他爹手腕的力道,让老刘第一次发现儿子手掌上的茧子比自己还厚。
打那天起,刘家的日子就像脱了轴的齿轮。
刘光天在机修班学了电工,三更半夜总揣着万用表往外跑。
似乎是醉心于工作。
其实不然,刘家这两小子翅膀硬了,决定离开这个家。
临走那晚,兄弟俩蹲在院墙根下抽烟,火星子明明灭灭映着两张年轻的脸。
"爸这辈子就认两样,"刘光福吐着烟圈冷笑,"一样是当官的瘾,一样是打人的瘾。"
说到底,还是刘海忠打人伤了孩子的心,如今两个孩子就想要离开了。
第二天兄弟俩就卷铺盖走了,连厨房梁上挂的腊肉都顺走半扇。
灶台上压着张字条,刘海忠举着老花镜看了半晌,突然把搪瓷缸摔成了八瓣——俩儿子居然连工作关系都转走了。
二大爷阎埠贵早上在门口撞见,只听刘光天咬着后槽牙说:"横竖都是挨打,不如出去挨社会的打。"
这事在95号四合院炸开了锅。
三大爷张自强摇着蒲扇说风凉话:“老刘啊,你这叫自作自受。”
一大妈哭得差点背过气去,倒是一大爷刘海忠出奇地沉默。
那天晚上,有人看见他独自坐在锻工车间的铁砧前,对着儿子们小时候用过的锤子发愣。
月光从破窗户照进来,把他佝偻的影子拉得老长。
原本在红星轧钢厂里呼风唤雨的革委会队长,一夜之间成了普通工人。
刘海忠是革委会队长的时候,手里攥着权利,平日里吆五喝六惯了,谁成想一封举报信直接把他从位子上掀了下来。
车间墙上的大红标语还挂着"抓革命、促生产",可工友们看他的眼神里分明掺了别的东西——有窃喜的,有怜悯的,更多的是像看褪了毛的凤凰。
对于刘海忠来说,心理落差肯定有的,但是,日子总是要过的。
不过,刘海忠毕竟是七级锻工,手艺过硬,即便没了官职,在车间里依然是受人敬重的大师傅。
只是没有权利了而已。
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形。
刘海忠的技术硬得像车床上的钢锭,厂领导再看不惯他,也得捏着鼻子留人——毕竟能带徒弟的老师傅不多了。
那些年跟着他学手艺的徒弟们,如今也都成了厂里的骨干,见了面依旧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师父”。
工友们虽然私下里会议论他过去的作风,但到底没人敢当面给他难堪——毕竟谁都知道,老刘的手艺是实打实的,厂里不少关键零件的锻打还得靠他。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徒子徒孙,谁也不敢得罪他。
这一点,刘海忠要比易中海要强上许多,刘海忠教技术是真的教,对待徒弟比对待自己儿子还要好,而易中海教徒弟从来都是藏一手,完全没有真心教授徒弟的心。
哪怕是对待贾东旭这样的养老人徒弟也是如此。
跟红星轧钢厂的权利丢失不同,95四合院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傍晚的槐树底下,二大爷阎埠贵捧着茶缸子嘀咕:"老刘啊,你在厂里栽了跟头,院里可还得靠你主持公道。"
一大爷刘海忠掸了掸的确良衬衫上并不存在的灰,嗓门依旧洪亮:"街坊邻居的,该管的我照样管!"
但明眼人都瞧得出,他再不敢像从前那样,动不动就摆出一大爷的谱罚人扫院子。
每月初五收水电费,一大爷刘海忠攥着账本往八仙桌前一坐,各家主事的照样得陪着笑脸来交钱。
有次二大爷阎埠贵想赖掉三毛钱滞纳金,老刘把搪瓷缸往地上一摔,惊得后院许大茂的芦花鸡扑棱棱飞上房顶。
第二天大清早,阎老西就捏着皱巴巴的票子来敲门,还捎带两棵自家腌的雪里蕻。
所以,在95号四合院里,刘海忠的地位倒是没受什么影响。
院里的人都知道他脾气暴,加上年纪大了,大家也都让着他。
一大爷的位置还是稳稳当当的,每次开全员大会的时候,照样能听见他那洪亮的嗓门。
只不过,再也没人见他端着搪瓷缸子,趾高气扬地指挥这个训斥那个了。
多少影响还是有一些。
现在的刘海忠,更多时候是蹲在院门口的老槐树下,跟几个老头下象棋,偶尔赢了棋,还会难得地咧着嘴笑两声。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
比起影视剧里那个勾结造反派、逼得娄半城家破人亡的刘海忠,现在的他倒算是善终。
毕竟比起影视剧中,刘海忠下台的时间要早上许多,许多事情都没有发生。
刘海忠因此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每月领着七级工的工资,偶尔还能吃上徒弟送来的猪头肉。
只是有一点始终没变——他那动不动就抡巴掌的毛病。
刘光齐早就离家多年,自然打不到他。
当然,刘光齐在也不打,甚至因为刘光齐的离开以及这次下台时间,刘海忠打孩子的毛病倒是愈发厉害了。
因此,剩下两个儿子是没少挨揍。
有一回刘光福躲在厨房偷吃半碗炸酱面,被刘海忠发现后,抄起擀面杖就抽,吓得院里晾衣服的三大妈差点从板凳上摔下来。
变化最大的要数刘光天了。
刘光天结婚那天,四合院张灯结彩,于海棠穿着大红嫁衣,活像年画里的仙女。
那是刘海忠以权谋私给刘光天找来的媳妇,不过作为红星轧钢厂的厂花,刘光天自然非常满意于海棠。
但谁曾想不到两年,因为刘海忠下台的缘故,于海棠和刘光天就离婚了,转头就跟许大茂结了婚。
刘海忠呢?
都已经下台了,自然没脾气了,更何况于海棠还是跟许大茂结婚,要知道,许大茂可是顶替了刘海忠的位置啊。
而且位置还更上一层楼了。
因此,刘海忠只会举着擀面杖追打儿子:"你个没出息的!连媳妇都留不住!"
离婚那天,刘光天蹲在胡同口哭得像个孩子。
刘海忠还想要打刘光天,那擀面杖最终没落下去——刘光天攥住他爹手腕的力道,让老刘第一次发现儿子手掌上的茧子比自己还厚。
打那天起,刘家的日子就像脱了轴的齿轮。
刘光天在机修班学了电工,三更半夜总揣着万用表往外跑。
似乎是醉心于工作。
其实不然,刘家这两小子翅膀硬了,决定离开这个家。
临走那晚,兄弟俩蹲在院墙根下抽烟,火星子明明灭灭映着两张年轻的脸。
"爸这辈子就认两样,"刘光福吐着烟圈冷笑,"一样是当官的瘾,一样是打人的瘾。"
说到底,还是刘海忠打人伤了孩子的心,如今两个孩子就想要离开了。
第二天兄弟俩就卷铺盖走了,连厨房梁上挂的腊肉都顺走半扇。
灶台上压着张字条,刘海忠举着老花镜看了半晌,突然把搪瓷缸摔成了八瓣——俩儿子居然连工作关系都转走了。
二大爷阎埠贵早上在门口撞见,只听刘光天咬着后槽牙说:"横竖都是挨打,不如出去挨社会的打。"
这事在95号四合院炸开了锅。
三大爷张自强摇着蒲扇说风凉话:“老刘啊,你这叫自作自受。”
一大妈哭得差点背过气去,倒是一大爷刘海忠出奇地沉默。
那天晚上,有人看见他独自坐在锻工车间的铁砧前,对着儿子们小时候用过的锤子发愣。
月光从破窗户照进来,把他佝偻的影子拉得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