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站在红星轧钢厂的后厨里,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食材,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他知道,这次喜宴不仅关系到李怀德的面子,更是对自己厨艺的一次重大考验。
自己很久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做宴席了。
虽然厂里的人私下议论李怀德的为人,说他手段狠辣、城府极深,但何雨柱心里清楚,没有李怀德的提携,自己绝不可能坐上后勤部副科长的位置。
李怀德对待自己人一直都很不错,这份恩情,他必须还。
而且仅仅是做一场宴席,又不是什么大逆不道、草菅人命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带着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他亲自拟定了菜单,既要体现古法传统寿宴的隆重,又要兼顾现代人的口味。
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八冷盘、十热菜、两道汤品和四样点心的配置。
这份菜单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可以说十分用心。
何雨柱提前一周就将拟好的菜单送到了李怀德办公室,上面列满了名贵菜肴:清蒸鲥鱼、红烧狮子头、佛跳墙、葱烧海参……每一道菜都是他精心挑选,既要体现宴席的档次,又要照顾到老人的口味。
李怀德扫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只说了一句:“老何,这事儿交给你,我放心。”
寿宴前的准备工作比想象中更复杂。
食材的准备工作更是从七天前就开始了。
何雨柱亲自跑遍了城里的几个大市场,甚至托关系从外地调来了新鲜的海货。
这天,何雨柱带着儿子何子明跑了三趟菜市场,亲自挑选最新鲜的食材。
"爸,这鲤鱼明明都差不多,为什么非要挑第三条?"何子明擦着汗问道。
何雨柱没急着回答,而是让鱼贩把鱼翻过来,指着鱼鳃说:"看这个颜色,鲜红透亮才是好货。李厂长岳父是南方人,对鱼的鲜度最挑剔。"
他说着突然压低声音,"记住,给领导办事,细节决定成败。"
不得不说,何雨柱对待这次寿宴是非常用心的。
鲥鱼是从长江边连夜运来的,海参是山东的刺参,连配菜的香菇都是福建的上等货。
后厨里堆满了各种食材,光是整理就花了两天时间。
"师父,这个'福如东海'用海参做主料是不是太贵重了?"马华看着菜单问道。
"要的就是这个排场。"何雨柱解释道,"李厂长特意交代,不怕花钱,关键是要体面。"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何雨柱还带着徒弟们做了几次试菜。
每次试菜后,他都会召集大家总结经验,调整配料比例和烹饪方法。
王杰的"松鹤延年"拼盘改了三次才达到理想效果;马华的"金玉满堂"炒饭尝试了五种不同的配料组合;余耀武的"寿比南山"汤更是熬了整整一天。
"爸,这道'福如东海'的拼盘,我想用胡萝卜雕刻寿桃,再用黄瓜片做海浪,您看怎么样?"何子明拿着设计图来找父亲商量。
何雨柱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想法不错,但要注意寿桃的比例要一致,海浪的层次感要分明。"
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何雨柱心里涌起一股欣慰。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是这样在师傅面前虚心求教。
对待这次寿宴,红星轧钢厂的五大厨师都是非常认真。
后厨里,三个徒弟各显神通。
王杰正在雕刻西瓜盅,冬瓜被他刻成了栩栩如生的寿星公;马华守着五口炒锅同时操作,空气中弥漫着葱爆海参的香气;余耀武守着炖了六个小时的高汤,时不时撇去浮沫。
何雨柱走过去拍了拍余耀武的肩膀:"汤色清亮,火候正好。不过老爷子牙口不好,最后调味再淡两分。"
三个徒弟和儿子何子明跟着他忙前忙后,谁都不敢有半点马虎。
何雨柱对于三个徒弟和儿子何子明也是非常信任的,相信他们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次任务,只要这次任务完成,相信在四九城他们都可以扬名立万了。
其中大徒弟王杰主要负责冷盘和雕花。
他跟着何雨柱学习最久,刀工是几个徒弟里最好的。
这次宴席的冷盘要求极高,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造型精美。
王杰从早到晚都在练习雕花,萝卜在他手里变成了一朵朵牡丹,黄瓜皮被他刻成了栩栩如生的凤凰。
二徒弟马华负责热菜的前期准备,洗菜、切配、熬高汤,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三徒弟余耀武年纪最小,但手脚麻利,专门负责跑腿和打杂,哪里需要人手,他就出现在哪里。
这一次,他更多的是以学习为主,当然,厨艺也不差,毕竟也是跟着李宝强师傅学习这么久的大厨。
何子明是何雨柱的独子,今年刚满十八岁。
何雨柱一直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好在何子明对厨艺的兴趣也很大,如今也是红星轧钢厂食堂的一把好手。
这次宴席,何雨柱把儿子拉来帮忙,让他负责记录每道菜的火候和时间。
同时也是更好的教授自己的儿子,把手艺传下去。
何子明看到父亲严肃的表情,也是乖乖拿起了笔记本。
寿宴前三天,何雨柱带着团队提前到李怀德岳父家熟悉厨房环境。
这是一栋位于西城区的四合院,宽敞明亮。
厨房虽然设备不算最新,但一应俱全。
"大家记住,在这里做事要格外小心。"何雨柱叮嘱道,"不要乱走动,不要乱说话,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
这次喜宴的规模算是很大了,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也算是高调了。
不过考虑到李怀德和李怀德岳父的关系,相信他们可以应付这些特殊事情。
何雨柱只需要负责做好这次喜宴就好,毕竟20桌的喜宴在21世纪是经常有的,但是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少有的。
可以说,只要寿宴成功,那么何雨柱和他的徒弟就在四九城扬名立万了。
对于何雨柱之后的计划有着很大的影响,毕竟他可是希望在改革开放之后开酒楼。
不是一座,而是四座。
名字都想好了,分别是飘香楼、酒去楼、聚友楼、再回楼,是不是很眼熟?
他知道,这次喜宴不仅关系到李怀德的面子,更是对自己厨艺的一次重大考验。
自己很久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做宴席了。
虽然厂里的人私下议论李怀德的为人,说他手段狠辣、城府极深,但何雨柱心里清楚,没有李怀德的提携,自己绝不可能坐上后勤部副科长的位置。
李怀德对待自己人一直都很不错,这份恩情,他必须还。
而且仅仅是做一场宴席,又不是什么大逆不道、草菅人命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带着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他亲自拟定了菜单,既要体现古法传统寿宴的隆重,又要兼顾现代人的口味。
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八冷盘、十热菜、两道汤品和四样点心的配置。
这份菜单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可以说十分用心。
何雨柱提前一周就将拟好的菜单送到了李怀德办公室,上面列满了名贵菜肴:清蒸鲥鱼、红烧狮子头、佛跳墙、葱烧海参……每一道菜都是他精心挑选,既要体现宴席的档次,又要照顾到老人的口味。
李怀德扫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只说了一句:“老何,这事儿交给你,我放心。”
寿宴前的准备工作比想象中更复杂。
食材的准备工作更是从七天前就开始了。
何雨柱亲自跑遍了城里的几个大市场,甚至托关系从外地调来了新鲜的海货。
这天,何雨柱带着儿子何子明跑了三趟菜市场,亲自挑选最新鲜的食材。
"爸,这鲤鱼明明都差不多,为什么非要挑第三条?"何子明擦着汗问道。
何雨柱没急着回答,而是让鱼贩把鱼翻过来,指着鱼鳃说:"看这个颜色,鲜红透亮才是好货。李厂长岳父是南方人,对鱼的鲜度最挑剔。"
他说着突然压低声音,"记住,给领导办事,细节决定成败。"
不得不说,何雨柱对待这次寿宴是非常用心的。
鲥鱼是从长江边连夜运来的,海参是山东的刺参,连配菜的香菇都是福建的上等货。
后厨里堆满了各种食材,光是整理就花了两天时间。
"师父,这个'福如东海'用海参做主料是不是太贵重了?"马华看着菜单问道。
"要的就是这个排场。"何雨柱解释道,"李厂长特意交代,不怕花钱,关键是要体面。"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何雨柱还带着徒弟们做了几次试菜。
每次试菜后,他都会召集大家总结经验,调整配料比例和烹饪方法。
王杰的"松鹤延年"拼盘改了三次才达到理想效果;马华的"金玉满堂"炒饭尝试了五种不同的配料组合;余耀武的"寿比南山"汤更是熬了整整一天。
"爸,这道'福如东海'的拼盘,我想用胡萝卜雕刻寿桃,再用黄瓜片做海浪,您看怎么样?"何子明拿着设计图来找父亲商量。
何雨柱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想法不错,但要注意寿桃的比例要一致,海浪的层次感要分明。"
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何雨柱心里涌起一股欣慰。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是这样在师傅面前虚心求教。
对待这次寿宴,红星轧钢厂的五大厨师都是非常认真。
后厨里,三个徒弟各显神通。
王杰正在雕刻西瓜盅,冬瓜被他刻成了栩栩如生的寿星公;马华守着五口炒锅同时操作,空气中弥漫着葱爆海参的香气;余耀武守着炖了六个小时的高汤,时不时撇去浮沫。
何雨柱走过去拍了拍余耀武的肩膀:"汤色清亮,火候正好。不过老爷子牙口不好,最后调味再淡两分。"
三个徒弟和儿子何子明跟着他忙前忙后,谁都不敢有半点马虎。
何雨柱对于三个徒弟和儿子何子明也是非常信任的,相信他们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次任务,只要这次任务完成,相信在四九城他们都可以扬名立万了。
其中大徒弟王杰主要负责冷盘和雕花。
他跟着何雨柱学习最久,刀工是几个徒弟里最好的。
这次宴席的冷盘要求极高,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造型精美。
王杰从早到晚都在练习雕花,萝卜在他手里变成了一朵朵牡丹,黄瓜皮被他刻成了栩栩如生的凤凰。
二徒弟马华负责热菜的前期准备,洗菜、切配、熬高汤,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三徒弟余耀武年纪最小,但手脚麻利,专门负责跑腿和打杂,哪里需要人手,他就出现在哪里。
这一次,他更多的是以学习为主,当然,厨艺也不差,毕竟也是跟着李宝强师傅学习这么久的大厨。
何子明是何雨柱的独子,今年刚满十八岁。
何雨柱一直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好在何子明对厨艺的兴趣也很大,如今也是红星轧钢厂食堂的一把好手。
这次宴席,何雨柱把儿子拉来帮忙,让他负责记录每道菜的火候和时间。
同时也是更好的教授自己的儿子,把手艺传下去。
何子明看到父亲严肃的表情,也是乖乖拿起了笔记本。
寿宴前三天,何雨柱带着团队提前到李怀德岳父家熟悉厨房环境。
这是一栋位于西城区的四合院,宽敞明亮。
厨房虽然设备不算最新,但一应俱全。
"大家记住,在这里做事要格外小心。"何雨柱叮嘱道,"不要乱走动,不要乱说话,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
这次喜宴的规模算是很大了,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也算是高调了。
不过考虑到李怀德和李怀德岳父的关系,相信他们可以应付这些特殊事情。
何雨柱只需要负责做好这次喜宴就好,毕竟20桌的喜宴在21世纪是经常有的,但是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少有的。
可以说,只要寿宴成功,那么何雨柱和他的徒弟就在四九城扬名立万了。
对于何雨柱之后的计划有着很大的影响,毕竟他可是希望在改革开放之后开酒楼。
不是一座,而是四座。
名字都想好了,分别是飘香楼、酒去楼、聚友楼、再回楼,是不是很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