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启抬起头来。

  望着高高在上的秦王政。

  他有种很强烈的危机感。

  这不仅仅是在给公孙劫出气。

  也是变相的敲打他们!

  恩自上出,利出一孔!

  现在的是秦王政!

  早不是当初刚刚归秦的质子!

  精通法、术、势,城府极深。再凶狠的饿狼,也会在他面前成为摇尾乞怜的忠犬。

  一言一行,皆有其深意!

  华阳太后其实一直都不喜他。

  因为他骨子里就是秦人。

  就算在赵国长大也是如此。

  从小就有股说不出的气质,不喜欢强加给他的楚辞,楚冠。每日则会诵读律令,或是法家之言。

  “还有你,昌平君!”秦王政话锋一转,目光灼灼注视着他,冷然道:“荆轲所献木匣,是由你亲自核验,可在帛图中竟藏有**!汝欲杀寡人乎?!”

  “臣万死不敢!”

  熊启没有多余的解释。

  抬手长拜,主动认罪。

  “同样削去五百户食邑!”

  “谢大王!”

  熊启显得很平静。

  现在他已经可以肯定。

  秦王政是在给公孙劫出气。

  同样也是变相的提醒他们。

  不要居功自傲!

  这回已是小惩大诫。

  李斯淡定看着,好似是早早料到。秦楚两国是终有一战,昌平君这些人早晚会成为阻碍。秦王对楚系也早已忍到极点,敲打他们也属正常。

  他们各自抬手告退。

  最后只有公孙劫和秦王二人。

  两人并肩立足于帛图前。

  此刻冕旒都在抖动,秦王政看着被撕坏的袖子,叹息道:“这些郊祀礼服就是太过繁琐,又甚为不便。待寡人灭了六国,定要重新制定衮服,减去礼服和冕旒!”

  “有道理。”

  公孙劫笑着点头。

  秦国以法家治国,所以更加倾向于简单实用,这一特质体现在很多方面。像是很多工器只要有用,秦国就会推行。就拿曲辕犁来说,关中已经替换了五成以上。主要是以旧换新,再加上国家贴补。

  他们不会一味效仿古制。

  只要有用的,就会改。

  这也是法家一直倡导的。

  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政哥,正好这印刷术已成。”公孙劫主动开口,笑着道:“此次荆轲刺秦,乃是触及秦国底线。我是打算将此事大规模印刷,张贴于秦国各个郡县!”

  “这印刷究竟是何意?”

  秦王政这段时间一直很忙,也没功夫顾及蓝田工坊。主要还是他对公孙劫很信任,就没必要多费心。等结果出来后,公孙劫自会告诉他。

  “其实很简单。”

  公孙劫则是将金色官印取出。

  “其实就和印玺的原理相同。平时批复公文,需要盖上印玺,便有【左丞相劫】四个字。政哥你想想,若是这官印刻的大些,多刻些字,效果会如何?”

  秦王恍然大悟。

  望着公孙劫,不由苦笑。

  “你还真是厉害,总能想到这些稀奇古怪的。而且,每样都如此有用。官印很多人都有,可他们却想不到。”

  “嘿嘿……”

  公孙劫讪笑着。

  这还真不能怪他们。

  现在秦国还是一半竹简,一半黄纸。让那些还在用竹简的人想到印刷术,这根本就不现实。

  公孙劫不由想到先前看到本网文,主角还没搞出纸呢,然后就倒腾印刷术,然后用竹简印刷……

  文化工作者还是要有文化啊!

  印刷术的关键其实是墨。

  他记得主要用的是油墨和松烟墨,后来沈梦溪还用石油和煤炭做出过油墨,而且效果还很不错!

  反正公孙劫也不急。

  他不可能什么事都自己干,工匠们需要自己去琢磨钻研,需要相信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

  包括活字印刷,他也没说。很多人下意识都会认为,活字印刷相较于雕版更便宜。可实际上恰恰相反,活字印刷在古代一直都不受重用。

  主要还是常用汉字太多了。

  前期的投入实在是多。

  收益要高于雕版,需要大规模的印刷。可古代鲜少能有这条件,所以雕版反而一直都是主流,哪怕到了清朝时期都是。

  “此次伐燕,你就不必去了。”秦王政看着帛图,轻声道:“燕国终究只是小邦,不算什么。反倒是楚国……”

  “楚国倒也还好。”

  “哦?”

  “据我所知,楚王现在身体相当不好,恐怕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了。而秦国,完全可以添一把火。”

  公孙劫顿了顿,轻声道:“当初赵人李园携妹奔楚,将其妹献给春申君。怀有身孕后,又进献给楚考烈王。她受封王后,生下了如今的楚王,李园因此得到重用。屈景昭三族这些年来把持楚国,楚国虽强却一直都在内斗。”

  “此事是真的?”

  秦王政挑了挑眉。

  这事他怎么越听越耳熟呢?

  “管他是真还是假?”公孙劫面露冷笑,“假的,有时候也会变成真的。楚王本就身体不好,消息传出去后,必让楚国宗室内斗。如果楚王再一死,他们哪还有心思掺和秦灭燕之战?”

  “哈哈,好!”

  秦王政爽朗笑着点头。

  “相较楚国,臣更担心魏国。”

  “魏国?现在已无任何威胁。”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公孙劫指向新郑,缓缓道:“韩国虽灭,可他们的王韩安尚还活着。新郑当地有韩人,也有魏人。如果魏国相助新郑,令他们反秦,会有些麻烦。”

  “是吗?”

  秦王政眯起双眼。

  打量着新郑。

  “魏国虽小,且连年战败。可魏人不可能甘心灭亡,必然会想办法做些事,不会坐以待毙。”

  公孙劫继续分析。

  据他所知,新郑很快会反。

  但具体的原因,其实史书并无记载。有人推测是楚国,也有人觉得是魏国。因为秦灭燕后,就即刻对魏国用兵。为了尽快攻破大梁,甚至搞了波水淹大梁的戏码。两者之间,很难不让人怀疑有关联。

  当然,这都是公孙劫的推测。

  但究竟谁干的无所谓。

  主要是新郑会反秦!

  “新郑归秦没多久,当地常有任侠谋害秦吏,也的确该小心些,寡人会让冯毋择注意。”

  “那大王还要留意一人。”

  “谁?”

  “我的旧友,韩相之后——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