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的神色带着一种抽丝剥茧的专注。他身后,汹涌的海浪与庞大的船队影像交织,映衬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海上帝国轮廓。

  “老铁们,我们深入剖析了倭寇之乱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江南官绅利益集团。他们养寇自重,左右逢源,似乎一切都在算计之中。但有一个巨大的谜团始终困扰着后世的研究者:为什么他们对其他倭寇团伙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偏偏对当时东海最大的海盗集团首领,五峰船主汪直,如此执着,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不惜暂时放下他们一贯的‘养贼’策略

  朱及第话音刚落,天幕上立刻涌现出各路网友的深度分析,如同五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历史的肌理:

  网友【历史经济学徒】:“根本原因是垄断与反垄断!江南官绅需要的是‘可控的混乱’,是无数分散的、依附于他们的小海盗团伙,这样才能维持他们作为中间人和保护伞的绝对定价权。但汪直不一样,他势力太大,整合了航线,甚至在海外建国称王(徽王),他想要建立的是他自己主导的、有秩序的海上贸易体系。这等于要抢走江南官绅的饭碗,从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者,能不灭你吗?”

  网友【暗流观察者】:“关键在于信息不对称!江南官绅能上下其手,靠的就是朝廷对海外情况的不了解。他们把倭寇泛滥归咎于‘倭人凶残’和‘海禁执行不力’。但汪直是什么人?他熟悉日本各大名,能组织朝贡使团,他如果被招安,见到皇帝,把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江南走私的实际情况全盘托出,那还了得?整个江南官绅靠信息差构建的捞钱体系和欺君谎言,会瞬间崩塌! 所以,汪直必须死,是为了灭口,更是为了保住整个集团的生存根基。”

  网友[@官场现形记】:“我来说点更黑暗的。汪直和江南很多大家族有深度勾结,他知道太多内幕了。比如哪个官员收了多少贿赂,哪个家族是走私的后台。一个活着的、而且有可能进入体制内的汪直,对徐阶、王本固这些江南出身的高官来说,就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只有死去的汪直,才是安全的汪直,才能把所有见不得光的秘密永远埋藏。”

  网友【战略对比家】:“大家对比一下态度就明白了。对徐海、陈东那些真倭、假倭,官绅们是‘剿抚不定’,其实是以剿促抚,逼他们依赖自己。因为那些是‘流寇’,破坏力大但成不了体系。汪直是‘坐寇’,他想建立秩序,还想被招安‘洗白’。一旦他成功,官绅们就无法再利用混乱局面了。消灭一个有秩序的潜在竞争者,比控制一百个混乱的抢劫犯更重要。”

  网友【因果律使者】:“看看结果吧!汪直一死,他庞大的舰队瞬间瓦解,变成了无数股毫无约束、只知烧杀抢掠的凶残倭寇,东南百姓陷入了更深的苦难。这不正说明了汪直生前至少具备一定的控制力和秩序吗?江南官绅们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和官位安全,亲手释放出了更可怕的恶魔,让国家和社会付出了更惨重的代价。他们不是在平倭,而是在制造更严重的倭患!”

  看着网友们鞭辟入里的分析,朱及第深吸一口气,总结道:

  “老铁们的眼光真是毒辣!综合大家的观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南官绅集团与汪直的决裂乃至必杀之局,根本原因在于双方从‘共生’走向了‘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

  “起初,汪直势力尚弱,需要江南官绅的保护和销赃渠道,官绅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代理人为他们高效地运作海上走私,双方是蜜月期。但当汪直势力膨胀,意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贸易秩序,甚至寻求官方认可时,他就触碰了江南官绅最核心的利益。”

  “第一,他威胁了官绅对走私贸易的垄断权。”

  “第二,他作为‘知情人’,掌握了太多可以颠覆整个江南官绅集团的致命秘密。”

  “第三,他寻求‘招安’和‘开海’的举动,会捅破江南官绅苦心维持的‘海禁必要’的谎言窗户纸。”

  “因此,对于江南官绅而言,汪直不再是一个可以合作的走私头子,而是一个必须清除的、会危及他们整个**生命和经济利益链的‘肿瘤’。胡宗宪的诱捕和朝廷的决绝处决,看似是平定倭患的高光时刻,实则是江南官绅集团为了自保和维持垄断,进行的一次精准的‘内部切割’和‘灭口行动’。”

  “除掉了汪直,他们短期内看似夺取了部分贸易主导权,但长远来看,他们摧毁了东海唯一可能建立起秩序的力量,导致了后期倭患彻底失控,蔓延十余省,百姓十不存一的惨剧。这,就是利益集团短视和贪婪所种下的恶果。”

  天幕下,奉天殿前的空气仿佛已经凝固。

  朱元璋的脸上已经看不到愤怒,只有一种极致深寒的平静,但那平静之下,是滔天的杀意。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每一个文官感到脖颈发凉:

  “好啊……真是咱的好臣子。为了银子,可以通寇;为了灭口,可以杀寇;为了掩盖,可以养寇……这东南的百姓,大明的江山,在尔等后世子孙眼中,究竟是什么?是随时可以牺牲的蝼蚁?是圈里待宰的猪羊?!”

  他目光如冰锥,刺向那些籍贯江南的官员:“咱今天,算是真正看明白了。什么倭寇,什么边患,这世间最凶的‘寇’,不在海上,不在塞外,就在这朝堂之上,就在尔等衣冠之中!”

  朱棣更是直接出列,单膝跪地,声音铿锵:“父皇!儿臣请旨,若后世果真如此,儿臣愿领王师,涤荡江南,将这些国之巨蠹,连根拔起,一个不留!” 他已然将未来的江南文官集团,视作了比北元更为致命的敌人。

  徐达、蓝玉等武将同样是怒发冲冠,他们无法想象,后世的同袍们不仅打仗无能,更可能早已沦为利益集团的看门狗。

  而宋濂、刘伯温等文臣,则是面色灰败,心中一片冰凉。天幕所揭示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权谋争斗,而是一个彻底烂到根子里的,将国家公器化为私用,视国法民生如无物的恐怖图景。他们为之奋斗、为之构建的士大夫理想国,在未来的现实中,竟会异化成如此狰狞的模样。

  朱元璋最后对翰林们下达的命令,只有简短的四个字,却重若泰山:

  “详录,明发。”

  他要让今天天幕所言,不仅记录在案,更要让某些人看清楚——他朱元璋,已经看到了那潜藏在未来的毒瘤。

  天幕在洪武皇帝那足以冻结灵魂的杀意与满朝文武无尽的绝望中,缓缓暗下。大明的未来,似乎从这一刻起,被蒙上了一层无法驱散的血色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