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正扳着手指,一脸严肃地准备分析嘉靖朝面临的财政困境:“老铁们,咱们接着说嘉靖皇帝遇到的难题。随着宗室人**炸式增长,高达数万人,再加上卫所制度彻底糜烂,朝廷的财政已经到了非改变太祖与成祖礼制的时候……”
他话未说完,天幕上突然被密集的弹幕洪流打断,几乎完全遮住了他的身影:
“主播跑题了!先说说朱棣怎么从太宗变成成祖的!”
“对啊!这么重要的瓜怎么不提?朱棣的庙号为啥要改?”
“强烈要求插播‘太宗变成祖’之谜!这比算钱有意思多了!”
“朱及第你别装看不到!我们要听朱棣!”
朱及第看着这汹涌的弹幕,愣了一下,随即无奈地笑了,将手中的虚拟账本一扔:“好好好,老铁们说了算!你们这关注点……真是犀利!那咱们就暂时搁置财政问题,来聊聊大明一桩极其重要的‘荣誉称号’变更事件——永乐大帝朱棣,是如何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这事儿,还得回到咱们的老熟人嘉靖皇帝,以及他那场著名的‘大礼议’上来。”朱及第重新坐定,开始梳理,“嘉靖皇帝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为他爹兴献王朱祐杬争到了皇帝的名分,追尊为‘睿宗献皇帝’。皇帝的名号有了,但还有一个关键步骤——得把他爹的牌位送进皇家最高祭祀中心,太庙,去接受子孙后代的香火供奉。”
“但太庙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它有规矩。”朱及第走到一个模拟的太庙示意图前,“按照周礼,天子立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我们大明经过演变,成了‘同堂异室’的九庙制度。到嘉靖皇帝时,太庙里正好满了九位皇帝:德祖(朱元璋高祖)、懿祖(曾祖)、熙祖(祖父)、仁祖(父亲)、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以及后面的仁宗、宣宗、英宗……一直到嘉靖的前任,他堂哥武宗朱厚照。”
“九庙已满,想进新人,就必须请出一位老的。”朱及第双手一摊,“这就叫‘亲尽则祧’。”
“那么问题来了,请谁出去呢?”朱及第开始分析,“首先,前面那几位‘祖’(德、懿、熙、仁),是朱元璋追尊的,算是朱家皇权的源头,动不了。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君,更是万万不能动。剩下的,从太宗朱棣往下排,按‘亲尽’原则,辈分最远的就该被请出去。”
朱及第话锋一转,“对于嘉靖来说,在朱棣之前还没有人被迁出太庙,现在人数满了,如果严格按照‘亲尽则祧’的礼仪来办,在讨论请谁出太庙给睿宗(嘉靖他爹)腾地方时,太宗朱棣就成了最符合被请出去条件的那一个!”
“这下,麻烦大了!”朱及第做出一个夸张的表情,“把朱棣请出太庙?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朱棣是谁?‘靖难’成功的永乐大帝!是嘉靖皇帝这一支燕王一脉的直系祖先,是皇位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如果把朱棣请出去了,那岂不是动摇了国本?燕王一系的后代当皇帝,结果把燕王一系的开创者请出了太庙,这逻辑上根本说不通啊!”
“就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一个天才的(或者说无奈的)解决方案出炉了。”朱及第解释道,“既然‘太宗’按礼法可能被祧,那就给他换一个不会被祧的称号!按照礼制,‘祖有功而宗有德’,开疆拓土、创立基业的可称‘祖’,守成之君则称‘宗’。‘祖’一般是万世不祧的,永远享受祭祀。”
“于是,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下诏,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朱及第强调,“这样一来,朱棣就以‘明成祖’的身份,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成为了万世不祧之祖,永远保住了在太庙里的位置,再也不用担心被请出去了。”
“那么,腾位置的任务落在了谁头上呢?”朱及第揭晓答案,“最终,仅接着成祖的下一个皇帝,也就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被请出了太庙,为嘉靖的爹睿宗皇帝腾出了地方。”
天幕下,奉天殿前,原本紧张兮兮等着听自己后世“荣誉称号”问题的朱棣,此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甚至露出一丝微妙的笑意。原来不是后世子孙不敬,反而是为了永久供奉自己,才不得不抬高了庙号。
礼部尚书出列,对朱元璋奏道:“陛下,由天幕可知,即便没有‘大礼议’之争,待我大明后世君主传承至一定代数,太庙位满之时,依‘亲尽则祧’之古礼,燕王殿下(指朱棣)的‘太宗’之位,确系最为危险。若要确保燕王一系开创之君永享血食,将其庙号提升为‘万世不祧’之‘祖’,乃是必然之举。嘉靖朝之事,不过是将这一必然,因他欲崇其本生父而提前引爆了而已。此事本质,与‘大礼议’本身纠葛反在其次。”
朱元璋听罢,冷哼一声,目光复杂地瞥了朱棣一眼:“老四,听见没?你这‘成祖’的名头,还是托了你那不肖子孙想给他自己爹争名分的福!哼,倒是让你捡了个大便宜,成了万世不祧之祖!”
朱棣连忙躬身,语气却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庆幸:“父皇开创之功,如日月昭昭,儿臣岂敢妄比。后世子孙胡闹,儿臣……儿臣亦是无奈。”
朱及第最后对着天幕总结道:“所以老铁们,朱棣从‘太宗’变为‘成祖’,表面上是嘉靖皇帝‘大礼议’的衍生品,是为了给他爹进太庙腾地方而进行的**操作。但深层次看,这暴露了明朝皇位传承与太庙礼法之间固有的矛盾。朱棣的‘靖难’本身,使得他的地位在‘守成之宗’与‘开创之祖’之间模糊不清,将其升格为‘祖’,实际上是后世对其历史地位的一种追认和制度上的‘打补丁’。或者说,朱棣的后代只要还是皇帝,就不敢将朱棣迁出太庙,那么从太宗升为成祖也成了唯一的办法了.....”
“好了,庙号的八卦就聊到这里。”朱及第重新捡起地上的账本,拍了拍灰,“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更现实、也更棘手的问题——面对几万名要吃要喝的宗室,和已经烂到根子的卫所,在坚持祖制或者修改祖制之间的嘉靖皇帝,到底该怎么办?咱们下回再分解!”
他话未说完,天幕上突然被密集的弹幕洪流打断,几乎完全遮住了他的身影:
“主播跑题了!先说说朱棣怎么从太宗变成成祖的!”
“对啊!这么重要的瓜怎么不提?朱棣的庙号为啥要改?”
“强烈要求插播‘太宗变成祖’之谜!这比算钱有意思多了!”
“朱及第你别装看不到!我们要听朱棣!”
朱及第看着这汹涌的弹幕,愣了一下,随即无奈地笑了,将手中的虚拟账本一扔:“好好好,老铁们说了算!你们这关注点……真是犀利!那咱们就暂时搁置财政问题,来聊聊大明一桩极其重要的‘荣誉称号’变更事件——永乐大帝朱棣,是如何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这事儿,还得回到咱们的老熟人嘉靖皇帝,以及他那场著名的‘大礼议’上来。”朱及第重新坐定,开始梳理,“嘉靖皇帝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为他爹兴献王朱祐杬争到了皇帝的名分,追尊为‘睿宗献皇帝’。皇帝的名号有了,但还有一个关键步骤——得把他爹的牌位送进皇家最高祭祀中心,太庙,去接受子孙后代的香火供奉。”
“但太庙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它有规矩。”朱及第走到一个模拟的太庙示意图前,“按照周礼,天子立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我们大明经过演变,成了‘同堂异室’的九庙制度。到嘉靖皇帝时,太庙里正好满了九位皇帝:德祖(朱元璋高祖)、懿祖(曾祖)、熙祖(祖父)、仁祖(父亲)、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以及后面的仁宗、宣宗、英宗……一直到嘉靖的前任,他堂哥武宗朱厚照。”
“九庙已满,想进新人,就必须请出一位老的。”朱及第双手一摊,“这就叫‘亲尽则祧’。”
“那么问题来了,请谁出去呢?”朱及第开始分析,“首先,前面那几位‘祖’(德、懿、熙、仁),是朱元璋追尊的,算是朱家皇权的源头,动不了。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君,更是万万不能动。剩下的,从太宗朱棣往下排,按‘亲尽’原则,辈分最远的就该被请出去。”
朱及第话锋一转,“对于嘉靖来说,在朱棣之前还没有人被迁出太庙,现在人数满了,如果严格按照‘亲尽则祧’的礼仪来办,在讨论请谁出太庙给睿宗(嘉靖他爹)腾地方时,太宗朱棣就成了最符合被请出去条件的那一个!”
“这下,麻烦大了!”朱及第做出一个夸张的表情,“把朱棣请出太庙?这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朱棣是谁?‘靖难’成功的永乐大帝!是嘉靖皇帝这一支燕王一脉的直系祖先,是皇位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如果把朱棣请出去了,那岂不是动摇了国本?燕王一系的后代当皇帝,结果把燕王一系的开创者请出了太庙,这逻辑上根本说不通啊!”
“就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一个天才的(或者说无奈的)解决方案出炉了。”朱及第解释道,“既然‘太宗’按礼法可能被祧,那就给他换一个不会被祧的称号!按照礼制,‘祖有功而宗有德’,开疆拓土、创立基业的可称‘祖’,守成之君则称‘宗’。‘祖’一般是万世不祧的,永远享受祭祀。”
“于是,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下诏,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朱及第强调,“这样一来,朱棣就以‘明成祖’的身份,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成为了万世不祧之祖,永远保住了在太庙里的位置,再也不用担心被请出去了。”
“那么,腾位置的任务落在了谁头上呢?”朱及第揭晓答案,“最终,仅接着成祖的下一个皇帝,也就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被请出了太庙,为嘉靖的爹睿宗皇帝腾出了地方。”
天幕下,奉天殿前,原本紧张兮兮等着听自己后世“荣誉称号”问题的朱棣,此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甚至露出一丝微妙的笑意。原来不是后世子孙不敬,反而是为了永久供奉自己,才不得不抬高了庙号。
礼部尚书出列,对朱元璋奏道:“陛下,由天幕可知,即便没有‘大礼议’之争,待我大明后世君主传承至一定代数,太庙位满之时,依‘亲尽则祧’之古礼,燕王殿下(指朱棣)的‘太宗’之位,确系最为危险。若要确保燕王一系开创之君永享血食,将其庙号提升为‘万世不祧’之‘祖’,乃是必然之举。嘉靖朝之事,不过是将这一必然,因他欲崇其本生父而提前引爆了而已。此事本质,与‘大礼议’本身纠葛反在其次。”
朱元璋听罢,冷哼一声,目光复杂地瞥了朱棣一眼:“老四,听见没?你这‘成祖’的名头,还是托了你那不肖子孙想给他自己爹争名分的福!哼,倒是让你捡了个大便宜,成了万世不祧之祖!”
朱棣连忙躬身,语气却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庆幸:“父皇开创之功,如日月昭昭,儿臣岂敢妄比。后世子孙胡闹,儿臣……儿臣亦是无奈。”
朱及第最后对着天幕总结道:“所以老铁们,朱棣从‘太宗’变为‘成祖’,表面上是嘉靖皇帝‘大礼议’的衍生品,是为了给他爹进太庙腾地方而进行的**操作。但深层次看,这暴露了明朝皇位传承与太庙礼法之间固有的矛盾。朱棣的‘靖难’本身,使得他的地位在‘守成之宗’与‘开创之祖’之间模糊不清,将其升格为‘祖’,实际上是后世对其历史地位的一种追认和制度上的‘打补丁’。或者说,朱棣的后代只要还是皇帝,就不敢将朱棣迁出太庙,那么从太宗升为成祖也成了唯一的办法了.....”
“好了,庙号的八卦就聊到这里。”朱及第重新捡起地上的账本,拍了拍灰,“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更现实、也更棘手的问题——面对几万名要吃要喝的宗室,和已经烂到根子的卫所,在坚持祖制或者修改祖制之间的嘉靖皇帝,到底该怎么办?咱们下回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