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从饰演小海狸开始 第86章 一劳永逸解决事

小说:美娱:从饰演小海狸开始 作者:懒得去管顺其自然 更新时间:2025-10-07 00:31:25 源网站:2k小说网
  巴里·梅耶和罗伯特·艾格都是草根出身,当他们的人生起点与大众无异时,他们今天的地位与权力那都是用血汗换来的,所以,在和伊莎贝拉达成开发《好声音(综艺)》的合作后,他们便知道,敌人是一定会攻击他们的,因此,提前做好预案便成了必然。

  具体的细则到底有多少?

  这个无人知晓。

  两人到底模拟了多少种情况?

  这个也无人知道。

  不过,与伊莎贝拉有关的攻防战他们早就和小姑娘通过气了,这其中,就有《好声音》剧本问题的应对之法。没办法,谁让这个问题的确是伊莎贝拉身上的破绽呢?

  如果他们是伊莎贝拉的敌人,他们也会从这个现有的突破口动手的。

  既然《好声音》的剧本问题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如果不排未来便一直都有暴雷的可能,那么一劳永逸地解决危险便是梅耶和艾格最想做的事情——伊莎贝拉至少要拍七部HP,目前进程都没过半呢,艾格更是想把音综一直做下去,他想把《好声音》变成自己的长期业绩。

  至于排雷的方法?

  在梅耶和艾格的眼里其实是比较简单的……

  “首先,我想请各位和我一起看下两个剧本的开篇,在阿恩特先生所写的剧本里,故事的开篇所讲述的内容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家庭,无序、混乱是他想要展现给大众的画面,但在《好声音》的剧本里,我想这个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莉莉·泽勒就是个快乐的小女孩。”

  “两个剧本所讲的故事明显不一样,且呈现给大众的心情也完全不一样……”

  “其次,我想请各位把目光和我一起挪到剧本的中段,在阿恩特先生所写的剧本里,他的故事就是一条直线,如果非要形容,它就像是我们国家的91号公路,一眼望去,笔直且美丽,但《好声音》的展现……电子游戏很多人都打过吧?它是闯关式的层层递进。”

  “莉莉·泽勒一直在冲,一直在赢,且这其中还有家人的温馨陪伴。”

  “最后,我想向各位展现的则是剧本的末尾,阿恩特先生所写的的确是选秀的故事,但他展现的则是loser的人生,直至剧终,主角一家都没赢,可《好声音》?”

  “我不想在这儿讨论电影创作中主角输赢对故事的影响,我只想说,在创作《好声音》时,我们想做的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因为伊莎在创作剧本时觉得,自己也算是个赢家了,你们的支持和你们的喜欢让她收获了美好的今天。”

  “所以她想和大家分享这段喜悦,也希望大家能坚持自己。”

  “并真心的渴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

  “噢!我就知道之前的新闻全是造谣!”

  “我说的吧!福克斯的主播脑子里就是有屎!”

  “那个剃了光头的家伙叫什么?迈克尔……阿恩特?这家伙是真坏啊!一直引导着我们去猜《好声音》的故事是他写的?现在他人在哪里?华纳都已经把剧本拿出来了!他在来说《好声音》是他写的啊!两个故事完全就不一样!”

  内森·贝利放下剧本的同时,无数尖叫也笼罩了整个北美。

  这不是北美民众都没事干,天天盯着伊莎贝拉看,而是今天乃是2003年的6月22日。

  星期日。

  虽然有很多人依旧要在这日上班,但周末休息的家伙一定是比工作日多的。

  再加上暑期的缘故,《好声音》选拔正进行的Buff,即便发布会召开的突然,但实时收看的人数依旧突破了千万,而在千万人的注视下,《好声音》和《阳光》比对完了?

  那只要是个正常人,便能发现两个故事中的差异!

  So,《好声音》可能涉及抄袭?

  这个问题,从今天开始,将不复存在。

  没错!开新闻发布会,直接比对剧本,那便是梅耶和艾格想的应对之法!

  因为简单且好用。

  但,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处事方法的。

  直接对比剧本固然能让民众瞧清一切,可同时,它也会引发另一个问题……

  “你好,贝利先生,我有一个疑惑。”

  在北美民众把迈克尔·艾斯纳费心打造的抹黑风暴扫入**堆的同时,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一名应邀而来的媒体人举手了,随着内森·贝利的点头,得到说话机会的他直接道:

  “贝利先生,你们华纳的对比我认可但又不认可。”

  “我认可,是因为《好声音》的展现和迈克尔·阿恩特所写的故事差别很大。”

  “我不认可,是因为《好声音》的架构和迈克尔·阿恩特的大纲较为相似,两者都是公路片,两者都是以选秀为驱动力的追梦电影,且在人物的配置上数量一样,然后……”

  “你们还主动承认,迈克尔·阿恩特的剧本在你们手上。”

  “所以,我可以把这一切理解成,你们买了迈克尔·阿恩特的剧本,然后对着他的剧本创作出了《好声音》的故事,对吗?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

  “迈克尔·阿恩特也没有撒谎,不是吗?”

  “嗯?”

  尖锐的问题吸引了电视机前所有观众的注意力。

  把记者的话语放进脑子里仔细的过上一遍,大家便又立刻捕捉到了事情中的不对劲。

  “嘶——这个家伙说的好像没问题啊——”

  “《好声音》的故事和阿恩特写的剧本不一样不代表《好声音》就不是对着它写的!”

  “没错!而且他们的确拥有阿恩特所写剧本的版权!”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是的,既然要用直接对比法解决事情,那大家就必须正面面对《好声音》与《阳光》架构相似的问题了,因为当你希望民众能带着脑子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时,大众就不可能带着脑子无条件的偏向一方了,只有带节奏的玩弄情绪才会一股脑的冲冲冲,对吧?

  So……

  “Okay,很好的问题。”

  面对质疑,内森·贝利笑着道:“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但在回答之前,我想请各位看一段视频,一段和《Harry Potter》有关的花絮视频……”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来了兴趣。

  在无数人的注视下,一台磁带播放器被华纳的工作人员抬到了发布会的现场。

  简单捣鼓后,随着播放键的按下,道道水波纹一样的纹路豁然出现。

  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是机械视角观测电子屏幕时频率差异带来的莫尔条纹,虽然很影响观感,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人眼非常强大,它能帮你补上不足。

  此刻,内森·贝利展现给世人的花絮发生在《密室》的拍摄期间,镜头里的画面是利维斯登的食堂,穿着霍格沃茨校服的伊莎贝拉和哥伦布就坐在监控探头下的角落里。

  画面的确比较模糊,收音也不怎么好,可大家依旧能够从嘈杂之中捕获有用的信息。

  两人是在聊《好声音》的创作。

  伊莎贝拉在讲述自己的思路,哥伦布则指出她思路里的问题。

  这一事实的出现让北美的不少家庭里都迸发出了轻松……

  “噢——看来我们猜对了!克里斯的确参与了创作——”

  “好了好了,事情可以到此结束了,《好声音》就是伊莎贝拉自己写的——”

  “所有的猜忌都是假的!都是抹黑!那些人真恶心!”

  “或许这就是成功的代价?你红后,嫉妒羡慕你的人就会和爆米花一样Boom的膨胀!”

  随着画面的消失,归于黑暗的镜头也再次挪向了亮堂。

  内森·贝利笑着道:“《密室》是在《魔法石》上映的同时拍摄的,当时的伊莎只有11岁,而当下的伊莎已经13岁了,由于我们没法让时间倒流或快进,我们没法让现在的伊莎去拍过去的视频,也没法让过去的伊莎拍现在的画面。”

  “因此,这个视频的真伪就不需要我再证明了吧?”

  “如果有人有疑问,那我就只能建议他们去看下眼科了。”

  “《密室》里的赫敏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好声音》宣传片里的伊莎有着极大的差别。”

  这番话语让发布会现场的媒体人发出轻笑。

  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扬起嘴角。

  内森·贝利则继续道:“虽然很多人都说伊莎是个天才,但她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就是……长得好看了一点儿,这是她的原话。所以,《好声音》的创作的确有着他人的教导,而某个人不愿署名的原因也简单,那就是他觉得故事的创意是伊莎自己的,写作的事情则是伊莎的姐姐干的,当他在创作里的贡献就是动动嘴时……”

  “他便觉得自己对故事的创作贡献不大。”

  “然后,我们想说,我们的确买了阿恩特的剧本,买剧本的原因也简单,那就是《好声音》的初始创意,也就是追梦的灵感,的确是阿恩特提供的。”

  “即便在此之后,我们没有用他的故事,没有用他的设计,不管是从行业规范还是法律界定上来看,我们都没有抄袭他的作品,但我们觉得看过别人的劳动就该付钱,尤其是创意劳动,因此我们才会买下他的剧本版权。”

  “最后,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那就是和剧本架构相似有关的问题。类型片的架构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人还有疑问,那你们不妨看看《美国风情画》,卢卡斯的设计也是六个人去旅行。”

  “你说《好声音》的剧本是对着阿恩特的故事写的不如说它是对着《风情画》写的。”

  “第二点,那则是先前为什么不公开这些内容,因为……”

  “抹署名这件事情是迈克尔·阿恩特先生自己提的。”

  “不是我们强令要求的。”

  “伊莎最初想要给他挂‘Story by’,但他自己不愿意挂。”

  “然后我们尊重了他的意见。”

  “关于这个,我们也有证据,但展现需要点时间,因为伊莎在英国拍戏,我们要去她那才能拿到合同,不过这不重要,因为阿恩特先生那也有合同。”

  “而这也是我们今天召开临时新闻发布会的原因。”

  “我们其实也不明白,迈克尔·阿恩特先生为什么要在自己做的事情上旧事重提……”

  轰——

  轻飘飘的话语好似一朵火苗,点燃了本就易怒的北美大陆!

  当关注事情的北美民众、吃瓜之人得知,抹除署名的事情乃是迈克尔·阿恩特自己干的后,几乎所有的人,那都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What???迈克尔·阿恩特自己要求抹除署名,然后现在又跳出来表示《好声音》的创意来源于他?OhOhOh——这是什么意思?”

  “他该不会是看到《好声音》火了之后觉得自己的剧本卖亏了吧?现在想要反悔?”

  “我也觉得他是想反悔,但他应该反悔不了,因为剧本交易都是有合同的,当华纳能够把电影拍出来时,合同应该就不存在版权的问题了!”

  “那他是什么意思?”

  “他可能是觉得自己不该抹署名?因为不抹署名的话他现在便也是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获奖人了,这个头衔会让他收获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抹了署名后……一切就都没有了。”

  “天呐——这人好恶心——抹署名的事情明明是他自己提的啊——”

  “是啊!伊莎甚至还在《好声音》直发都构不成抄袭的情况下买了他的剧本!就这样他还不满足吗?这人——噢——就这样还是纽大毕业生?”

  “……”

  既然架构相似的问题无法避免,那梅耶和艾格便建议伊莎贝拉承认一切。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剧本交易的问题上,伊莎贝拉没有做错任何事。

  当她没有干强买强卖事儿,也没有**人除名的活儿时……

  她又为何要怕事实呢?

  至于说承认一切后会不会让伊莎贝拉的形象受损?

  毕竟在此之前,她给大家的印象那都是天才少女?

  这个嘛……

  说实话啊,在欧美,完美反而是一种不完美。

  安妮·海瑟薇为什么会被欧美民众群嘲?

  那不就是因为她太完美了吗?

  公众能够接受一个人的成功,但不能接受一个人一直在成功。

  因为这不符合常理,且大众做不到。

  就这么简单。

  所以,当公众觉得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行为超出了常理后,他们便会本能的认为这件事情是假的,这个人是虚伪的,即便一切都是真的。

  没办法,谁让欧美真的有圣人呢?

  但欧美的圣人……

  在十字架上挂着呢。

  你想当圣人?

  可以。

  但你得先死了,然后才有机会当圣人。

  因此,如果伊莎贝拉一直的完美下去,一直的无所不能,那她未来是一定会被欧美民众抛弃的,被抛弃的时间节点,梅耶和艾格甚至都能算出来。

  那便是在Harry Potter落下帷幕的那一天。

  当下,欧美民众能够接受伊莎贝拉的完美,那是因为她一直在饰演赫敏!

  一旦她脱离了HP,那情况就不好说了!

  既然如此,提前让伊莎贝拉讲述平凡在梅耶和艾格的眼里就很重要了。

  而《好声音》剧本事件在两人看来那就是讲述平凡的最好契机。

  因为现在,所有人都不相信《好声音》是伊莎贝拉独立创作的。

  当欧美大众都已经帮伊莎贝拉找好了不完美的理由时……

  甭管谁用这一点来攻击伊莎贝拉,那都能被梅耶和艾格变成笑话。

  事实也是如此——

  随着华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结束,北美的舆论风向,又或者说是世界网民的讨论之风顿时就趋于了一致,先前,社会上还是有人相信反好联盟的引导的,他们觉得《好声音》这个项目就是有问题的,但此刻,绝大多数的人都站了伊莎贝拉。

  大众觉得福克斯不负责任的放出了一个带有歧义的节目;

  大众觉得迈克尔·阿恩特有些不知好歹、贪得无厌;

  大众觉得海狸小姐终于‘现出了原形’,和所有人一样,面对丰富世界时,她也有不懂的地方,面对繁杂社会时,她也会被坏人骗……

  “噢——这是多么离谱的言论啊——”

  “她会被坏人骗?”

  “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敢骗伊莎贝拉?”

  “哈哈哈哈哈——她不骗人就已经很不错啦——”

  加州。

  洛杉矶。

  自打去年拍完《辣妈辣妹》后,林赛·罗韩便没了工作。

  如果仅仅只是失业,那她还能接受,但当她得知,本来选定自己的《女王蜂》被伊莎贝拉旗下的艺人玛格特·罗比抢走了后,她是真的快要疯了。

  她比不过伊莎贝拉?

  Okay!

  这个她认!

  但在资本的眼里,她连伊莎贝拉的旗下艺人都比不过?

  这……

  简直是侮辱人!

  只可惜,她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因此……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其实是有些抑郁的。

  尤其是当华纳和迪士尼联合官宣,要把《好声音》电影变成综艺后,油然而生的嫉妒,甚至都让她自己感觉到了自己的内心,十分的疯狂。

  正因如此,当她发现,资本终于要对伊莎贝拉动刀后,关注!关注!!再关注!!!那就是必然。起初,资本的出刀让她非常的痛快,在她看来,伊莎贝拉再强,那也躲不过资本的铁拳,可当华纳和迪士尼把对家的出招轻松化解,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向着伊莎贝拉后……

  她发现,镜子中的自己,五官有些扭曲。

  她真的……

  受不了了啊!!!

  “哐当——”

  大手一挥,桌上的化妆镜瞬间飞出。

  “哗啦——”

  触及墙壁,瞬间停下,崩碎的玻璃落了一地。

  陡然出现的声响让客厅里的老妈轻叹口气。

  与此同时,安妮·海瑟薇也看完了与伊莎贝拉有关的新闻。

  但和林赛·罗韩不同的是,当下的她已经不再为伊莎贝拉的成功而愤怒了。

  这不是她和自己和解了,而是她正式的和迪士尼解约了,她不用再拍《公主日记》的续集了,同时,她还正式的与华纳达成了合作,成为了《歌剧魅影》里的克里斯汀,这部电影将在今年的九月正式开机,预计明年年底可以上映。

  而这一切……

  如她老妈所说,都是伊莎贝拉的功劳。

  伊莎贝拉的成功,让内斗加剧的迪士尼没心思去管那些无关紧要的小项目了!

  伊莎贝拉的成功,让内斗加剧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无心打理冲奖项目了!

  当伊莎贝拉的成功都能左右国际巨头的权力归属后……

  安妮·海瑟薇承认。

  自己这辈子,可能……啊不对,是一定,一定比不过伊莎贝拉了。

  So……

  “Mom,你说这个世界上怎么就会有这么好命的人呢?”

  随着CBS晚间新闻的结束,访谈综艺的开启,坐在沙发上的海瑟薇也靠向了老妈。

  虽是询问,但她却没有给老妈回话的时间,而是羡慕的道——

  “Mom,我要是有这样的命该有多好啊?”

  “她的生活……好像十分的精彩?”

  在别人的眼里,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伊莎贝拉并不清楚,但她自己倒是对当下的生活挺满意的——如非必要,她每天就只要上四个小时的班,其他的时间,她还不用读书,可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种轻松,让人惬意。

  “噢——伊莎——你不要走——”

  “我不要走?可以啊!所以你们这是邀请我监督你们好好学习?没问题!”

  “呃……你要是这么说……那你还是走吧……”

  “哈哈哈哈哈……那再见?明天见?”

  6月24日,下午,伦敦。

  完成今日份的拍摄后,伊莎贝拉便熟络的和小伙伴们一道儿,来到了剧组的小教室。

  和个手持大镰刀的监工一样把他们塞了进去,而后把已经上完课的老姐接出来,那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小伙伴们嗅到了近在眼前但无法获取的自由。

  可怜兮兮的盯视让小姑娘老气横秋的摆了摆手,那股子你学我看的架势让大伙翻起了白眼,直至老师都看不下去了,邀请伊莎贝拉坐下,臭屁完了的小姑娘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噢——伊莎——你这家伙——”

  离开小教室的同时,凯瑟琳也叹了口气。

  说实话,她觉得自己的老妹皮起来很欠揍。

  薇薇安也是同样的想法,没好气的瞪了小女儿一眼。

  虽然老妈老姐都有些责备人的意思,但小姑娘不在意啊。

  笑嘻嘻的把自己的搞怪揭过,而后问起了老妈外界的情况。

  虽然当下的她一直在剧组里拍戏,但现在可是互联网时代诶,敌人对她的攻击她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最开始,她是有些紧张的,可当她发现,敌人出的招乃是巴里·梅耶和罗伯特·艾格预案表上的东西后,她便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内森·贝利今天来过电话了,他说这回的事情应该过去了。”

  小女儿的询问让薇薇安朱唇轻启,一边观察四周一边道:“他还说,这回对你出招的人应该不止迈克尔·艾斯纳和特德·特纳,盯上我们的人或许有更多。”

  “因为抨击你的言论最初是从美国在线冒出来的,这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董事长史蒂夫·凯斯的自留地,然后邀请迈克尔·阿恩特做节目的人是福克斯,而《美国偶像》就是鲁伯特·默多克的女儿亲自引进的,是他们电视网的核心项目……”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敌人。

  所以,在达成合作后,随着《应对宝典》的出现,华纳和迪士尼的内部情势以及《好声音》可能激发的外部矛盾那都被巴里·梅耶和罗伯特·艾格讲述清楚了。

  因此,史蒂夫·凯斯和鲁伯特·默多克可能亲自下场了?

  这个消息并没有让伊莎贝拉感到意外。

  虽然人们常说,同事的关系比同行还要毒,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你可以随意的跳槽。

  当巴里·梅耶这辈子都不可能离开华纳,罗伯特·艾格这辈子最好的归宿就是在迪士尼退休时,内部争权带来的暗箭与外部逐利所吸引的明刀那都是一样的。

  So……

  “Okay,不聊这些了。”

  仅仅是问了一嘴,伊莎贝拉便把这个话题给掐住了。

  这不仅是因为斗争真的很伤脑细胞,更是因为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

  就算那些人恨不得她**,那也必须先把艾格和梅耶做成臊子面!

  只要这两人还在,她的安全,那就是有保障的。

  嘿嘿~

  “妈,那个叫迈克尔·阿恩特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伊莎贝拉懒得聊资本,那薇薇安也就不说了,她其实也不希望女儿接触这些,但……

  人进社会后,遇神遭鬼全靠命。

  不过,凯瑟琳的心里倒是有着一个好奇,而她的问题嘛……

  “内森·贝利说,他们已经放过迈克尔·阿恩特了。”

  “因为迈克尔·阿恩特并没有正面抨击你妹妹。”

  “他是个聪明人,是迫不得已才出面的,因此华纳和迪士尼这回便放他走了。”

  “然后,至少在一年内,他们会尽可能的保护迈克尔·阿恩特的安全的。”

  如果阿恩特这回正面的攻击了伊莎贝拉,所激起的舆论风暴也能处理,但处理起来就没有现在这么轻松了,因为只要阿恩特梗着脖子表示,没有自己的剧本就没有《好声音》,那大家就只能通过打官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

  事情一旦到了那个地步,就会变成一团乱麻,还是按照正常人的思路来——如果阿恩特没有苦,那他又为什么要不停的伸冤呢?对吧?

  所以,就算伊莎贝拉最后能赢官司,就算事情最后能够理清,旷日持久的纠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会比当下直截了当的斩断来的更多的。

  这也是迈克尔·艾斯纳为什么恨阿恩特的原因嘛。

  直到最后,阿恩特都给自己留了条退路,而他的退路,则降低了舆论风暴的处理难度。

  既然阿恩特给了面子,那梅耶和艾格就不会去为难他了。

  这不是他们心善,而是想给后来人立一个缴枪不杀的标杆。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阿恩特和他们之间的恩怨牵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覆盖的范围更是长达几十年,当很多事情都已经没有对错可言,只有选择之分后,这些事情处理起来就真的是一团乱麻。

  “Okay,那奥斯卡那边呢?那边有声音吗?”

  凯瑟琳不是那种喜欢纠结的人,所以,在问清楚阿恩特的情况,确认对方没有再做选择的空间后,她便把纷杂的人际关系抛至脑后了。

  而她问起奥斯卡的缘由也简单,那就是奥斯卡获奖规则里的确写了,参赛作品不能陷入版权争议,所以,当《好声音》闹出事后,学院是能撤销奖项的。

  并且,撤销这种事现实中就有。

  甚至都可以说是随心所欲。

  有颁奖前撤销的——

  例如卓别林,他的很多奖项提名都是颁奖前撤销的。

  最经典的事件便是《马戏团》,当年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四项大奖的提名,但颁奖前被撤销了,撤销的原因很简单,主办方不希望卓别林拿奖。

  因为卓别林的**立场与美国特色**相违背。

  懂的都懂。

  有颁奖后撤销的——

  那是1969年的《年轻的美国人》,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被撤销的核心原因也简单,那就是主办方在事后发现这部电影在1967年的10月在一家影院里展现过一回,所以觉得它不能以1968年的电影参与评选。关于这个事,奥斯卡在设立当初就要求一部电影在北美上映一周才能报名,如果没有,可以顺延,所以它根本不违规。

  然后,《年轻的美国人》退还奥斯卡后,学院把奖重新颁给了斯坦利·克莱默。

  光说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一位,但说作品应该都知道,凯瑟琳·赫本的《猜猜谁来吃晚餐》就是他拍的,斯宾塞·屈塞的《纽伦堡大审判》也是他拍的。

  退还奥斯卡的事件发生后,美国上下一致认为,是学院发错了。

  因为为了把奥斯卡颁给斯坦利·克莱默,学院亮出了投票结果,说他的作品得票第二。

  根据奖项撤销次名补递的原则,奖项可以直接颁给他,不用重新投。

  这事比《月光男孩》击败《爱乐之城》还要扯淡。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不用受大众监督的学院那真的是一手遮天。

  而当下嘛……

  “内森·贝利没说奥斯卡。”

  薇薇安摇头道:“不过我想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因为……好莱坞里抹署名的事情都是他们弄出来的……”

  是的。

  奥斯卡学院在圈子里是很不受待见的。

  圈子里的很多烂活都是他们整出来的。

  随心所欲的颁奖已经说过了。

  除此之外,让小部分人收获全部功劳的事也是他们干的。

  而那个行为则是给奖项设置获奖人数。

  学院表示,由于颁奖礼的舞台不能无限制的扩大,所以某个奖项获奖人数过多就会出现颁奖礼舞台站不下的情况,因此各大奖项的获奖人数都要限制。

  这是一个非常扯淡的改动啊。

  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工作。

  你给一个奖项设置一到两个获奖人后,署名就变成权力的游戏了。

  只有权力大的人才能署名,真正干活的人永远出不了头。

  诚然,现实生活中很多行业都是这样的,当时间来到2024年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甚至都捅破了这个人尽皆知的窗户纸,说自己只是挂名的,所有的活都是学生干的。

  但电影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啊。

  其他行业是自古以来,但电影呢?

  电影行业就没有古!

  最开始的评选就是你干活你署名你拿奖你就上。

  可奥斯卡就是要为了舞台好看,强行堵死干活人的出头机会。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都高傲到不愿意找一个委婉的理由,他们如果说有人恶意混奖,为了保证奖项的含金量,不让混子也能成名,所以要控制获奖人数,那他们都不会被骂。

  但……

  他们不愿。

  因为学院里的家伙觉得自己就是老爷嘛。

  那些渴望收获奖项的人都是闰土。

  这也是乔治·卢卡斯根本就看不起奥斯卡的原因。

  别人是往好的改,奥斯卡是越改越烂。

  既然奥斯卡自己的**都不干净,那当下的他们也就不敢冒头吭声了,他们敢针对演艺人员不是他们有多强,而是他们只敢干那欺软怕硬的事儿。

  你让他们去怼六大试试?

  试试就逝世。

  既然突发事件不会对伊莎贝拉她们造成太大的影响,那凯瑟琳问了两句之后便也没了兴趣,但在晚上吃饭时,她又忽的望向了老妹——

  “对了,伊莎,今天,在你拍戏时,罗琳阿姨也打电话来了。”

  “她关心的询问了一下你的状况,然后说起了《凤凰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