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分头行动
“请法国团队?那笔设计费可不是小数目。”赵卫东皱起了眉,作为合作伙伴,他必须考虑成本。
“我知道。但这是把品牌拉开档次最直接的办法。”宋秋锦看着他,眼神坚定。
“‘华裳’想抢我们的低端市场,那我们就把‘秋衣’这个牌子,彻底打成高端品牌。让他们抢。”
赵卫东权衡了片刻,重重点了点头。
“有道理。险棋,但值得一试。好,我马上去联系。”
“另外,”宋秋锦又说,“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联系城南的几家孤儿院和福利院,以公司的名义,捐赠一批过季的库存衣物。再请几家报社的记者跟拍,我要明天就能在报纸上看到新闻。”
“这是……要打品牌形象?”赵卫东立刻懂了。
“没错。”宋秋锦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他们降价,我们做慈善。他们打折,我们做品质。消费者不傻,知道该选谁。”
“记住,从现在开始,我们不是在卖衣服,我们是在卖一个叫‘秋衣’的品牌,一个代表着安全、舒适和责任的品牌。”
赵卫东看着眼前的宋秋锦。
明明只是过了一夜,他却感觉这个还怀着孕的女人,气场完全变了。
如果说以前的她,是有韧性的藤蔓,那么现在,她就是一棵准备迎接暴风雨的树。
“好!就这么办!”赵卫东也被她的斗志点燃了,重重点头。
“我们分头行动!”
说完,他转身快步离开。
仓库里又恢复了机器的轰鸣。
……
三天后,广州。
潮湿闷热的空气包裹着一切。
沈砺峰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汗衫,趿拉着一双拖鞋,走进了一家藏在老巷子里的茶楼。
他现在的身份是李广强,一个生意失败、来南方投靠亲戚的落魄小老板。
这几天,他和行动组的成员分散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熟悉环境,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本地人。
茶楼里人声鼎沸,混杂着粤语和汗味。
沈砺峰按照接头信息,找到了一个靠窗的卡座。
桌上摆着一个紫砂茶壶,旁边坐着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在看一份马经。
“是陈老板介绍我来的。”沈砺峰用带着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
男人头也没抬,指了指对面的位置。
沈砺峰坐下。
男人倒了一杯茶,推到沈砺峰面前。
“想在广州发财,没那么容易。”男人的声音很平,听不出情绪。
“只要有路子,我不怕吃苦。”沈砺峰回答。
男人终于抬起头,透过镜片审视着沈砺峰。
“我这里,倒是有个来钱快的活。”男人放下马经,身体微微前倾。
“码头上有批货,需要人手帮忙‘搬’一下。一晚上,这个数。”
男人伸出了五根手指。
“五百?”沈砺峰问。
男人笑了,摇了摇头。
“五千。”
沈砺峰的呼吸没有变化。
这是国安提前安排好的考验。
对方在试探他的胆量和底线。
“什么货,需要这个价钱?”沈砺峰问。
“不该问的别问。你只要告诉我,干,还是不干。”男人盯着沈砺峰的眼睛。
“干。”沈砺峰回答得没有一丝犹豫。
男人满意地点点头,递过来一张纸条。
“今晚十一点,到这个地址找我。”
说完,男人起身,拿起马经,混入了人群。
沈砺峰喝完那杯茶,也离开了茶楼。
他在老城里七拐八绕,确认身后没有尾巴后,走进了一家公共厕所。
几分钟后,他从另一个出口出来,身上的汗衫和拖鞋已经不见,换成了一身干净的T恤和长裤。
他走进一家网吧,开了一台机器。
他没有上网,而是打开了一个单机版的扫雷游戏。
他按照特定的规律,在雷区上点击着。
这是他和行动组约定的紧急联络方式。
很快,他通过扫雷的格子,将刚刚获取的信息——时间、地点、接头人的外貌特征,全部编码发送了出去。
做完这一切,他关掉游戏,离开了网吧。
……
宋秋锦接过报表,看到末尾那个数字时,也着实吃了一惊。
那是一个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这么高?”
“这还只是开始。”赵卫东的眼睛里闪着光。
“我已经和沪市、广州那边的百货公司都谈好了。”
“我们的成衣,下个月就能进驻他们最高端的专柜。‘宋氏’这个品牌,马上就要响彻全国了。”
他看着宋秋锦,由衷地说道:“秋锦,你真的很了不起。”
“是我们。”宋秋锦纠正他,“没有你,就没有‘宋氏’的今天。”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赵卫东能感觉到,沈砺峰的离开,并没有让宋秋锦消沉下去,反而激发了她更强大的斗志。
这个女人,就像一株看似柔弱的蒲苇,但她的根,却能牢牢地扎进最坚硬的岩石里,坚韧得让人心惊。
日子一天天过去,宋秋锦渐渐习惯了没有沈砺峰在身边的生活。
她每天两点一线,把工厂和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按时吃饭,按时产检,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给那个不知道在何方的“英雄”写一封信。
这仿佛成了一种仪式,支撑着她度过每一个孤单的夜晚。
这天,赵卫东忽然神色凝重地找到了她。
“秋锦,出了一点小麻烦。”
“怎么了?”
“最近,市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我们‘宋氏’的谣言。”赵卫东的眉头紧锁。
“有人说,我们用的是来路不明的‘海外资本’,是挂着民族品牌的羊头,卖**的狗肉。”
宋秋锦的眼神冷了下来:“还有呢?”
“还有人说,我们旗舰店卖得那么火,都是靠关系炒作出来的。说我们的布料,质量根本不稳定,好坏全凭运气。现在买着好,过段时间肯定就不行了。”
这些谣言,句句诛心。
在八十年代这个思想还相对保守的时期,“**”这顶帽子,要是扣实了,是会出大问题的。
而质量不稳定的说法,更是直接动摇了“宋氏”立身的根本。
“查到是谁在背后搞鬼了吗?”宋秋锦问。
“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赵卫东摇了摇头。
“不过,我猜,十有八九,是国棉二厂的那个李胖子。”
宋秋锦也想到了他。
上次在旗舰店门口看到他那阴沉的眼神,她就知道,这个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他这是看我们生意太好,眼红了。”宋秋锦冷笑一声,“正当竞争玩不过我们,就开始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谣言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赵卫东的脸色很不好看。
“沪市那边刚谈好的一个百货公司,今天忽然打电话来,说要‘再考虑一下’。还有几个本来有意向合作的小服装厂,也都变得犹豫起来。”
“请法国团队?那笔设计费可不是小数目。”赵卫东皱起了眉,作为合作伙伴,他必须考虑成本。
“我知道。但这是把品牌拉开档次最直接的办法。”宋秋锦看着他,眼神坚定。
“‘华裳’想抢我们的低端市场,那我们就把‘秋衣’这个牌子,彻底打成高端品牌。让他们抢。”
赵卫东权衡了片刻,重重点了点头。
“有道理。险棋,但值得一试。好,我马上去联系。”
“另外,”宋秋锦又说,“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联系城南的几家孤儿院和福利院,以公司的名义,捐赠一批过季的库存衣物。再请几家报社的记者跟拍,我要明天就能在报纸上看到新闻。”
“这是……要打品牌形象?”赵卫东立刻懂了。
“没错。”宋秋锦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他们降价,我们做慈善。他们打折,我们做品质。消费者不傻,知道该选谁。”
“记住,从现在开始,我们不是在卖衣服,我们是在卖一个叫‘秋衣’的品牌,一个代表着安全、舒适和责任的品牌。”
赵卫东看着眼前的宋秋锦。
明明只是过了一夜,他却感觉这个还怀着孕的女人,气场完全变了。
如果说以前的她,是有韧性的藤蔓,那么现在,她就是一棵准备迎接暴风雨的树。
“好!就这么办!”赵卫东也被她的斗志点燃了,重重点头。
“我们分头行动!”
说完,他转身快步离开。
仓库里又恢复了机器的轰鸣。
……
三天后,广州。
潮湿闷热的空气包裹着一切。
沈砺峰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汗衫,趿拉着一双拖鞋,走进了一家藏在老巷子里的茶楼。
他现在的身份是李广强,一个生意失败、来南方投靠亲戚的落魄小老板。
这几天,他和行动组的成员分散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熟悉环境,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本地人。
茶楼里人声鼎沸,混杂着粤语和汗味。
沈砺峰按照接头信息,找到了一个靠窗的卡座。
桌上摆着一个紫砂茶壶,旁边坐着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在看一份马经。
“是陈老板介绍我来的。”沈砺峰用带着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
男人头也没抬,指了指对面的位置。
沈砺峰坐下。
男人倒了一杯茶,推到沈砺峰面前。
“想在广州发财,没那么容易。”男人的声音很平,听不出情绪。
“只要有路子,我不怕吃苦。”沈砺峰回答。
男人终于抬起头,透过镜片审视着沈砺峰。
“我这里,倒是有个来钱快的活。”男人放下马经,身体微微前倾。
“码头上有批货,需要人手帮忙‘搬’一下。一晚上,这个数。”
男人伸出了五根手指。
“五百?”沈砺峰问。
男人笑了,摇了摇头。
“五千。”
沈砺峰的呼吸没有变化。
这是国安提前安排好的考验。
对方在试探他的胆量和底线。
“什么货,需要这个价钱?”沈砺峰问。
“不该问的别问。你只要告诉我,干,还是不干。”男人盯着沈砺峰的眼睛。
“干。”沈砺峰回答得没有一丝犹豫。
男人满意地点点头,递过来一张纸条。
“今晚十一点,到这个地址找我。”
说完,男人起身,拿起马经,混入了人群。
沈砺峰喝完那杯茶,也离开了茶楼。
他在老城里七拐八绕,确认身后没有尾巴后,走进了一家公共厕所。
几分钟后,他从另一个出口出来,身上的汗衫和拖鞋已经不见,换成了一身干净的T恤和长裤。
他走进一家网吧,开了一台机器。
他没有上网,而是打开了一个单机版的扫雷游戏。
他按照特定的规律,在雷区上点击着。
这是他和行动组约定的紧急联络方式。
很快,他通过扫雷的格子,将刚刚获取的信息——时间、地点、接头人的外貌特征,全部编码发送了出去。
做完这一切,他关掉游戏,离开了网吧。
……
宋秋锦接过报表,看到末尾那个数字时,也着实吃了一惊。
那是一个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这么高?”
“这还只是开始。”赵卫东的眼睛里闪着光。
“我已经和沪市、广州那边的百货公司都谈好了。”
“我们的成衣,下个月就能进驻他们最高端的专柜。‘宋氏’这个品牌,马上就要响彻全国了。”
他看着宋秋锦,由衷地说道:“秋锦,你真的很了不起。”
“是我们。”宋秋锦纠正他,“没有你,就没有‘宋氏’的今天。”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赵卫东能感觉到,沈砺峰的离开,并没有让宋秋锦消沉下去,反而激发了她更强大的斗志。
这个女人,就像一株看似柔弱的蒲苇,但她的根,却能牢牢地扎进最坚硬的岩石里,坚韧得让人心惊。
日子一天天过去,宋秋锦渐渐习惯了没有沈砺峰在身边的生活。
她每天两点一线,把工厂和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按时吃饭,按时产检,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给那个不知道在何方的“英雄”写一封信。
这仿佛成了一种仪式,支撑着她度过每一个孤单的夜晚。
这天,赵卫东忽然神色凝重地找到了她。
“秋锦,出了一点小麻烦。”
“怎么了?”
“最近,市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我们‘宋氏’的谣言。”赵卫东的眉头紧锁。
“有人说,我们用的是来路不明的‘海外资本’,是挂着民族品牌的羊头,卖**的狗肉。”
宋秋锦的眼神冷了下来:“还有呢?”
“还有人说,我们旗舰店卖得那么火,都是靠关系炒作出来的。说我们的布料,质量根本不稳定,好坏全凭运气。现在买着好,过段时间肯定就不行了。”
这些谣言,句句诛心。
在八十年代这个思想还相对保守的时期,“**”这顶帽子,要是扣实了,是会出大问题的。
而质量不稳定的说法,更是直接动摇了“宋氏”立身的根本。
“查到是谁在背后搞鬼了吗?”宋秋锦问。
“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赵卫东摇了摇头。
“不过,我猜,十有八九,是国棉二厂的那个李胖子。”
宋秋锦也想到了他。
上次在旗舰店门口看到他那阴沉的眼神,她就知道,这个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他这是看我们生意太好,眼红了。”宋秋锦冷笑一声,“正当竞争玩不过我们,就开始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谣言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赵卫东的脸色很不好看。
“沪市那边刚谈好的一个百货公司,今天忽然打电话来,说要‘再考虑一下’。还有几个本来有意向合作的小服装厂,也都变得犹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