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锅?”

  刘伯温更加迷惑了,“先生此言…伯温愚钝,还请明示!”

  叶凡转过身,看着他,眼神带着几分戏谑和同情:

  “刘大人,你是聪明人,怎么一时没转过来弯呢?”

  “你想想,今日太子殿下在朝堂上这一连串的组合拳,尤其是那明显触及淮西勋贵核心利益的组建新军和献盐之策,在那些骄兵悍将看来,会是谁在背后出的主意?”

  “他们第一个会怀疑到谁头上?”

  刘伯温闻言,先是一怔,随即脸色“唰”地一下变得苍白!

  他并非想不到。

  而是一时被叶凡承认是幕后推手,以及自己躲过一劫的庆幸所扰,没有立刻意识到这一层!

  是啊!

  太子殿下以往仁厚,突然变得如此雷厉风行,手段凌厉。

  那些淮西莽夫,怎么会相信这是太子自己的主意?

  他们定然会寻找一个“幕后黑手”!

  而放眼朝堂,谁最符合这个“阴险狡诈”,“善用计谋”,“与他们淮西集团素来不睦”的形象?

  除了他刘伯温,还能有谁?!

  一想到蓝玉、曹震那些人此刻可能正聚在一起,咬牙切齿地将所有怒火和咒骂都倾泻到他刘伯温的头上。

  他就不由得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来!

  这口从天而降的黑锅。

  结结实实地扣在了他的背上!

  “原来…原来如此!”

  刘伯温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的颤抖,脸上露出了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先生…您这声谢,伯温…伯温真是受之有愧,却又无法推辞啊!”

  “我没呈上罪证,躲过了明枪,却没躲过这记恨的暗箭!”

  “终究……终究还是遭了他们记恨!”

  看着刘伯温那副有苦难言的憋屈模样,叶凡反而笑了。

  他重新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刘大人,光背锅可不行。”

  “那罪证,该呈上去,还是得呈上去。”

  刘伯温此刻心乱如麻,闻言更是困惑不解:“先生,此事…此事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雪花盐一出,私盐之路已断,他们的危害已大减。”

  “更何况,陛下…陛下为了朝局稳定,恐怕也不会在此时轻易对这帮勋贵动手吧?”

  “此时再呈上罪证,岂非画蛇添足,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叶凡摇了摇头,抿了一口茶,目光变得深邃起来:“陛下如何决断,是陛下的事。”

  “但你这都察院御史中丞,有没有尽到监察之责,就是你的事了。”

  他放下茶杯,手指轻轻点着桌面:

  “陛下将你放在这个位置上,赋予你风闻奏事,纠劾百官的权力,是让你做皇帝的耳目,是让你维护朝廷的法度!”

  “你查到了罪证,却因为揣测上意,因为畏惧报复而隐匿不报,这本身……就是失职!”

  叶凡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刘伯温的心坎上!

  “你将罪证呈上去,是你的本分。”

  “至于陛下是拿来当做什么都不知的压箱底,还是当做将来某一天清算的由头,亦或是真的就此发作……”

  “那全凭陛下圣心独断!”

  “但无论如何,你尽到了你的责任。”

  “反之……”

  他顿了顿,没有再说下去,但那双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已经说明了一切。

  刘伯温浑身一震,如遭雷击!

  叶凡的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他!

  他想起了之前陛下让毛骧将那本关于盐铁亏空的账册交给自己时,也是什么明确的旨意都没有。

  这不就是一种无声的试探和驱使吗?

  若自己查出了眉目,却因为顾虑重重而按下不报。

  在陛下眼中,这算什么。

  是懦弱?是结党?

  还是……别有用心?

  今**若因太子献盐而隐匿罪证。

  他日若有人旧事重提。

  或者陛下哪天想起此事。

  这“知情不报”的罪名,或许真会成为他的取死之道!

  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关窍,刘伯温只觉得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

  官场之险恶,帝王心术之难测,远超他的想象!

  他猛地站起身,脸上的苦涩和犹豫尽数化为一种决绝的清明,对着叶凡深深一揖,语气急促而郑重。

  “先生金玉良言,如雷贯耳!”

  “伯温受教了!”

  “险些因一时之怯,误了自身,更负了圣恩!”

  “伯温这便回去,连夜整理罪证,明日一早,便呈递御前!”

  说完,他不再有丝毫停留,甚至顾不上礼仪。

  匆匆转身,几乎是小跑着离开了叶凡的书房,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

  叶凡看着他那匆忙离去的背影,摇了摇头,低声自语:

  “这老刘,脑子是转得快,就是有时候容易自己把自己绕进去……”

  “背锅侠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该干的活儿,一样也少不了啊。”

  ……

  夜色深沉。

  武英殿内却灯火通明。

  刘伯温手持一份连夜整理好的奏疏,面色凝重地求见陛下。

  得到宣召后,他步入殿内,只见朱元璋依旧伏在御案前,批阅着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完的奏章。

  “臣刘伯温,叩见陛下。”

  刘伯温躬身行礼,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头也未抬,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手中的朱笔未停。

  “这么晚了,有何要事啊?”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将奏疏高举过顶:“臣……臣近日暗中查访,偶得一些…关于盐铁转运之事的线索,牵扯甚广,臣……心中难安,特来呈报陛下,请陛下圣裁。”

  他刻意回避了“奉旨查案”的说法,只说是暗中查访,偶得线索。

  朱元璋执笔的手微微一顿。

  终于抬起头,那双深邃的眼睛看向刘伯温,带着审视:“哦?呈上来。”

  一旁的内侍连忙接过奏疏,恭敬地放到御案之上。

  朱元璋放下朱笔,拿起奏疏,缓缓展开。

  他看得极为仔细。

  脸色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变得阴沉,眉头也紧紧锁起。

  虽然通过锦衣卫、叶凡等渠道,他早已对淮西勋贵走私之事知晓大半。

  但此刻看到刘伯温查实的部分罪证。

  尤其是那触目惊心的牵连范围!

  他的胸膛还是忍不住微微起伏,一股难以抑制的怒火在眼底翻腾。

  “校尉之数,便多达百人左右?”

  “其中……还包含边疆之地的将士?!”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压抑的震惊和寒意!

  他猛地合上奏疏,目光锐利如刀,直射刘伯温。

  “刘伯温,你的意思是…在这背后,还远远不止这些?”

  “甚至……已经涉及到了边防要地?!”

  刘伯温感受到那沉重的帝王之威,头垂得更低,拱手沉声道:“回陛下,若无边疆将领暗中给予便利,打通关卡,如此大规模的物资,绝无可能悄无声息地流转。”

  “依臣愚见,此案背后牵扯之深、之广,恐怕……远超目前所查。”

  “臣……臣担心若继续深查下去,非但耗时日久,恐亦会打草惊蛇!”

  “故而先将已查实部分呈报,请陛下斟酌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