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御花园。

  几株松柏点缀其间,平添几分肃杀。

  朱元璋正背着手,看似悠闲地赏看一株老松的虬枝。

  毛骧悄步上前,低声道:“陛下,中山侯汤和、魏国公徐达,在园外求见。”

  朱元璋目光未动,只淡淡“嗯”了一声,仿佛早有预料。

  毛骧继续禀报:“据报,这二位在来皇宫之前,已先去过了东宫探视太子殿下,只是被太医院的人以殿下需静养为由,挡在了宫门外。”

  朱元璋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撇了一下,心中一声冷笑。

  果然坐不住了么?

  标儿“病重”,这些老兄弟,尤其是跟军中牵扯最深的汤和、徐达,怎么可能不来探探风声?

  正好,咱也借这个机会,摸摸他们的底细!

  他转过身,脸上已换上一副沉重中带着疲惫的神情,对毛骧挥挥手:“让他们过来吧。”

  不多时,汤和与徐达步履沉稳地走来。

  两人皆是一身常服,神色凝重。

  身后还跟着几个捧着锦盒的随从,显然是带来的珍贵药材。

  见到朱元璋,二人立刻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朱元璋抬了抬手,语气带着几分刻意流露的亲近:“都是老兄弟了,不必多礼,坐吧。”

  他指了指旁边的石凳。

  汤和、徐达道谢后,小心地坐下,腰板却依旧挺得笔直,显露出军旅生涯留下的习惯。

  汤和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却带着关切:“陛下,臣等听闻太子殿下突发疾患,心中甚是忧虑。”

  “方才想去东宫探望,奈何太医说殿下需静养,未能得见。”

  “不知殿下如今……病情可有好转?”

  徐达虽未说话,但目光也紧紧盯着朱元璋,显然同样关心。

  朱元璋闻言,长长叹了口气,眉头紧锁,脸上忧色更重,甚至抬手揉了揉太阳穴,一副心力交瘁的模样。

  “哎…咱们都是刀山火海里滚过来的老兄弟了,咱也不瞒你们。”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标儿他…情况还是不见起色啊。”

  “太医们用了不少法子,仍是束手无策,只说脉象凶险,要靠他自己熬过去……”

  “咱这心里,真是……”

  他说着,声音竟有些哽咽,适时地停住了话头。

  汤和与徐达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太子若真有个三长两短,国本动摇,这刚刚稳定下来的大明朝,恐怕立刻就要掀起滔天巨浪!

  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老将,处境将变得极其微妙和危险。

  徐达连忙开口,语气诚恳而急切:“陛下!您可一定要顶住啊!”

  “您是我大明的天!您千万不能倒下!”

  “太子殿下吉人天相,定然能逢凶化吉,一定会没事的!”

  汤和也在一旁重重颔首:“天德说得是!陛下保重龙体要紧!”

  朱元璋似乎被他们的劝慰打动,点了点头,用袖子擦了擦并不可见的眼角,沉默了片刻,忽然又重重叹了口气。

  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异常沉重。

  “其实……咱今天见你们,也不全是为了标儿的事。”

  “咱这心里憋着话,一直想找老兄弟们商量商量。”

  他抬起眼,目光缓缓扫过汤和与徐达的脸,那目光看似平静,深处却带着一种审视的锐利,仿佛能穿透人心。

  “咱们关起门来说话,倘若……”

  “咱是说万一,万一咱的标儿,真熬不过这一关,出了什么意外……”

  他每一个字都说得极慢,带着千钧重量。

  “你们觉得,咱这大明朝的万里江山,该立谁为储君,才最稳妥啊?”

  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

  汤和与徐达脸上的血色“唰”一下褪得干干净净!

  两人几乎是同时从石凳上弹了起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朱元璋这番话,看似咨询,实则是天底下最凶险的试探!

  储君之位,岂是他们做臣子的可以妄议的?

  尤其是眼下太子“病危”的敏感时刻,一句话说错,就是万劫不复!

  尤其是当他们迎上朱元璋那看似平静,实则冰冷刺骨,蕴**无尽威压的目光时,更是感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那目光分明是——

  说!尽管说!

  但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要用你们的身家性命来负责!

  汤和嗓子里发干,声音都变了调:“陛……陛下!”

  “您这话可折煞老臣了!”

  “储君乃国本,自有陛下圣心独断!”

  “臣等……臣等粗人,只知道带兵打仗,恪尽职守,这等天家大事,臣等岂敢妄加评议?!”

  徐达也赶紧叩头,语气斩钉截铁,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表忠心!

  “陛下!二哥所言极是!”

  “臣等深受皇恩,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倘若……倘若真有不忍言之事,凡是陛下您钦定的储君,无论是哪位皇子,臣徐达,还有咱们这帮老兄弟,必定竭尽全力,誓死辅佐!绝无二话!”

  朱元璋看着跪在面前,诚惶诚恐的两位老兄弟,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道:“起来吧,跪着像什么话。”

  “咱就是心里没底,找你们老哥俩参谋参谋。”

  “这储君之位,是个烫手的山芋,定长了,怕他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定小了,又恐镇不住场面。”

  “今日没外人,你们但说无妨。”

  汤和和徐达哪里敢起来,更不敢接这话头。

  汤和连连摆手,脑袋摇得像拨浪鼓:“陛下!臣不知道!臣也不敢说!”

  “陛下您就饶了老臣吧!”

  “您定谁,老臣就支持谁,绝无半点异心!”

  徐达更是直接以头触地:“陛下!您这话…太吓人了!臣等万万不敢置喙!”

  “储君之事,全凭陛下乾坤独断!”

  “臣等唯有听命的份!”

  朱元璋见二人吓得魂不附体,死活不肯吐露半个字,知道再逼问下去也无益,反而显得自己刻薄寡恩。

  他脸上那点刻意营造的沉重渐渐散去,化作一种高深莫测的平静,挥了挥手。

  “罢了,罢了。”

  “既然你们不愿意说,咱也不逼你们了。”

  “起来吧。”

  汤和与徐达这才如蒙大赦,战战兢兢地站起身,后背的衣裳都被冷汗浸湿了。

  朱元璋语气缓和了些,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对话从未发生过。

  “标儿的事,你们也不必太过忧心。”

  “咱已经下了旨意,广招天下名医,一定会有人能治好标儿的病!”

  “你们的心意,咱和标儿…都领了。”

  三人又简单寒暄了几句,汤和与徐达便迫不及待地告退,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御花园。

  朱元璋独自站在原地,望着二人迅速远去的背影,脸上的平静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冰冷的寒意。

  他负在身后的手,缓缓握成了拳头。

  “哼,滑不溜手……”

  朱元璋心中冷笑。

  汤和、徐达看似谁也没支持,把皮球完美地踢了回来,表现得无比忠诚。

  但这恰恰说明,他们心中绝非没有想法!

  在太子“病危”的这个节骨眼上,他们不敢说,是因为他们摸不准自己的真实意图,怕站错队引来灭顶之灾!

  但朱元璋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内心必然有着属意的人选!!

  徐达是燕王朱棣的岳父,天然有着亲近关系,会不会希望自己的女婿更进一步?

  汤和性子更圆滑些,会不会觉得扶持一个年幼,易于掌控的皇子,对他们这些勋贵更有利?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让朱元璋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

  这些老兄弟,终究不再是当年那个可以同生共死的模样了。

  权力和利益,已经让他们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他沉默片刻,头也不回地低声道:“二虎。”

  毛骧如同鬼魅般悄然出现:“臣在。”

  朱元璋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即刻拟旨,以八百里加急,发往各藩王封地。”

  “就说京师有要事,令所有在外就藩的王爷,即刻启程,速速回京!不得有误!”

  “是!”

  毛骧躬身领命,身影迅速消失在假山之后。

  ……

  户部衙门。

  廨房里,炭火勉强驱散着潮湿的寒意。

  叶凡正核对着一份地方粮赋的文书,门被推开,户部侍郎赵乾背着手走了进来。

  赵乾年约四旬,面皮白净,留着三缕长须,是淮西子弟,平日里对叶凡这等“幸进”之人,态度总是不冷不热。

  “叶主事。”

  赵乾的声音带着几分官腔,将一份厚厚的账册“啪”地一声放在叶凡的案头,惊起了几点墨渍。

  叶凡放下笔,起身拱手:“赵大人,有何吩咐?”

  赵乾用指尖点了点那账册,语气平淡却透着不容置疑:“这是工部呈上来的,关于新都营造所需木材、石料、砖瓦等一应物料的拨款账目。”

  “数额巨大,事关迁都国策,陛下高度重视,绝不能出半点纰漏。”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叶凡脸上,继续道:“工部那边人手紧缺,加之此前科举弊案,朝廷上下对钱粮之事尤为审慎。”

  “因此,部里决定,由你协助工部,负责这批物料入库时的清点、查验与账目核对之事。”

  “务必确保账实相符,分毫不差!”

  叶凡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他拿起那本沉甸甸的账册,翻看了两页。

  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物料的品类、数量、规格、拨付银两。

  确实繁琐无比。

  他抬起头,带着几分疑惑问道:“赵大人,此事…按理应是工部分内之职。”

  “下官身在户部,只司钱粮审计,这亲自去现场查验物料,似乎…有些逾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