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
气氛剑拔弩张,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被骤然打破。
几名御史言官,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鬣狗,正围着大殿中央一张临时安置的床榻,唾沫横飞,言辞激烈。
那床榻之上,赫然是因背伤无法站立,只能勉强撑起上半身的燕王朱棣!
他脸色苍白,嘴唇因疼痛和愤怒而微微颤抖。
但眼神却如同被困的野兽,死死盯着那些弹劾他的官员。
“燕王殿下!无诏擅离封地,乃大不敬之罪!”
“此举视朝廷法度为何物?!”
“殿下星夜入京,速度之快,远超八百里加急!”
“敢问殿下,在京中可有耳目?此举意欲何为?!”
“储君病重,藩王私入京城,此乃国本动摇之兆!”
“殿下岂不知避嫌之理?!”
“莫非真如外界所传,心存异志?!”
一句句诛心之论,如同冰冷的刀子,狠狠扎向朱棣!!!
他想要辩解,想要怒吼,但背后的剧痛和那“未奉明旨”的铁一般的事实,让他一时语塞!
只能死死攥着床沿,指节泛白。
“放肆!”
秦王朱樉看不下去了,他性情火爆,当即出列怒斥,“我四弟乃是忧心大哥病情,这才不顾一切赶回!”
“尔等在此妄加揣测,是何居心?!”
晋王朱棡也沉声道:“四弟行事或有欠妥,但其心可鉴!”
“尔等身为言官,不体察亲王忧兄之心,反而在此构陷,岂是臣子所为?!”
周王等其他几位皇子也纷纷出声,为朱棣辩护。
他们亲眼见到了朱棣的惨状,心中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更不愿看到兄弟被这些言官如此攻讦。
一时间,朝堂之上乱作一团!
藩王与言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龙椅之上的朱元璋,却如同老僧入定,面无表情,深邃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底下这场闹剧,竟是一言不发。
若是往常,见到有人如此围攻他的儿子,尤其还是刚刚受过重刑的儿子,他早就勃然大怒!
轻则呵斥,重则拖出去砍了。
但今日,他存心要借这群御史的嘴,让他这些手握重兵,逐渐长大的儿子们,好好体会一下什么叫“人言可畏”,什么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让他们明白,有些罪名,哪怕只是捕风捉影,也足以让人身败名裂,百口莫辩!
更何况,他心中稳坐钓鱼台。
在上朝之前,关于姚广孝的“铁证”已然通过秘密渠道呈报到太子那里。
他冷眼旁观,看着朱棣在御史的围攻下狼狈不堪,看着其他儿子们焦急辩解却难以切中要害,仿佛在欣赏一出早已知道结局的戏剧。
就在朱棣被逼问得面色惨白,几乎难以招架。
秦王、晋王等人也因拿不出有力证据而逐渐落入下风。
御史们气焰越发嚣张之际——
司礼监太监那独特而悠长的宣号声,如同破开乌云的利剑,骤然响彻整个大殿,压过了所有的争吵。
“太子殿下驾到——!”
这一声宣号,如同按下了暂停!
原本喧闹如同市集的奉天殿,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愤怒的藩王,还是激昂的御史,亦或是高踞龙椅冷眼旁观的皇帝,都不由自主,齐刷刷地转向那缓缓打开的殿门。
阳光从殿外涌入,勾勒出一个挺拔而沉稳的身影!
太子朱标,身着储君冕服,步履沉稳,面色……竟是前所未有的红润康健!
眼神清明锐利,哪里有半分病重垂危的模样?
“太……太子殿下?!”
“殿下您…您这是……”
惊愕的低呼声此起彼伏,百官与诸位皇子皆是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位“奇迹般”康复的储君。
秦王、晋王等人更是面面相觑。
他们火急火燎赶回京城,就是因为听说大哥病危。
可眼前这神采奕奕的朱标,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唯有龙椅之上的朱元璋,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脸上却依旧是那副高深莫测的平静。
他心中了然。
标儿这是不打算再“病”下去了,要借着今日这场风波,正式走到台前,展露锋芒!
在无数道震惊、疑惑、探究的目光注视下。
朱标从容不迫地走到御阶之前,对着朱元璋躬身行礼,声音清朗沉稳。
“儿臣朱标,参见父皇!”
“起来吧。”
朱元璋声音平淡,“标儿,你身子刚好,何事如此急着上朝?”
朱标直起身,目光扫过一旁躺在榻上,脸色复杂的燕王朱棣,以及那些刚才还气势汹汹,此刻却有些不知所措的御史。
最后重新看向朱元璋。
双手呈上一份文书。
“启禀父皇,儿臣抱病期间,偶得密报,事关四弟清誉,更关乎我大明宗室和睦,不敢不察,故而命人详加探查。”
“今已查明,四弟此番未奉明旨提前入京,实乃受奸人蒙蔽!”
他语气沉痛而恳切。
将姚广孝如何“妖言惑众”,如何“捏造东宫厄运”,如何“诱骗”燕王星夜兼程的罪证一一陈述。
条理清晰,证据确凿。
他言语之间。
既点明了燕王行为的过失在于受蒙骗。
更着重强调其“忧心兄长”、“重情重义”的本心。
将一场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藩王窥伺储位”危机,巧妙化解成了“小人作祟,兄弟情深”的戏码!
一番陈述,逻辑严密,情理交融。
既保全了皇家颜面。
又彰显了他作为兄长和储君的宽厚与明察。
那股自然而发的沉稳气度与掌控局面的能力,让许多原本还对太子能力有所疑虑的老臣暗暗点头!
朱元璋听着,脸上适时地露出了震怒之色,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声道:“好一个妖僧!”
“竟敢如此离间天家,其心可诛!”
“幸亏标儿你洞察入微,处置果断,否则咱险些冤枉了老四,酿成手足相残之祸!”
他话锋一转,看向朱棣,语气依旧带着余怒,却多了几分恨铁不成钢!
“老四!你念及兄弟之情,其心可嘉,但违背旨意,擅离封地,终究是错!”
“咱罚你禁足府中十日,静思己过!”
“你可服气?”
朱棣躺在榻上,心中五味杂陈。
既有被“证明清白”的复杂庆幸,更有对这位大哥手段的深深忌惮!
他挣扎着想要起身谢恩,被朱元璋挥手制止,只能虚弱地应道:“儿臣……领旨谢恩,心服口服。”
皇帝和太子一唱一和,已然将此事定性。
那些原本弹劾得起劲的御史们,眼见“铁证”如山,太子又亲自出面定调,哪里还敢再多言?
纷纷缩回了队列之中,暗自庆幸刚才没有把话说得太绝。
刘伯温站在文官队列中,垂眸不语,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此事环环相扣,最终完美收场。
这背后若没有叶凡那神鬼莫测的手段推动,他绝不相信。
就在众人以为风波已平之际,朱标却并未退下。
他再次拱手,声音提高了几分,清晰地传遍大殿:“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启奏!”
还有事?
百官和皇子们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绷紧。
朱标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那些身着蟒袍的勋贵和藩王身上,语气变得坚定而充满力量!
“值此新都搬迁,万象更新之际,儿臣以为,国都乃一国之本,其卫戍必须万无一失!”
“更兼我大明立国未久,四方或有未靖,北元残余犹在窥伺!”
“儿臣有意,借此良机,组建三支直属朝廷,装备精良,战法新颖的强军!”
“一则为固守新都国门,二则为震慑四方宵小,三则……”
“亦为将来若有契机,行开疆拓土,扬我大明国威之责!”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太子朱标,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向来是温文尔雅,仁德宽厚的形象!
主动提出要组建如此规模的直属强军,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这与他往日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让文武百官和诸位皇子都感到一阵强烈的不安和不对劲!
这不再是那个他们熟悉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揣摩其心意的太子了!
就连早有心理准备的朱元璋,此刻也配合地露出了恰到好处的惊讶和兴趣。
他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带着开怀的笑容,仿佛听到了什么大好消息。
“好!好!好!”
朱元璋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抚掌笑道,“标儿啊!”
“咱一直就有这个心思,想让你多接触军务,历练历练,奈何你以前总以政务繁忙推脱。”
“今**能主动提出此议,更是为了新都和江山社稷着想,咱心甚慰!”
他目光炯炯地扫向以汤和、徐达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
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此事,咱准了!”
“尔等皆是跟着咱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老兄弟,标儿是咱的继承人,也是你们看着长大的侄儿后辈!”
“他如今要建军,你们这些做叔伯的,必须给咱全力支持!”
“要人给人,要装备给装备,不得有误!”
皇帝金口一开,直接把话钉死!!
汤和等人心中纵然有一万个不愿意放出手中的精锐兵权,此刻也只能将苦水往肚子里咽。
脸上挤出恭敬的笑容,连连躬身应和:“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殿下!”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底下那些脸色变幻不定的藩王儿子们,补充道:“还有你们!”
“标儿组建新军,乃是为了大明江山!”
“你们各个封地之中,若有勇武善战,忠诚可靠的精锐之士,也需无条件推荐,配合太子遴选!”
“不得藏私!”
这一下,连藩王们的退路也被堵死了。
秦王、晋王等人面面相觑,心中骇然。
大哥此举,是要将天下最精锐的兵员都集中到他手中啊!
气氛剑拔弩张,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被骤然打破。
几名御史言官,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鬣狗,正围着大殿中央一张临时安置的床榻,唾沫横飞,言辞激烈。
那床榻之上,赫然是因背伤无法站立,只能勉强撑起上半身的燕王朱棣!
他脸色苍白,嘴唇因疼痛和愤怒而微微颤抖。
但眼神却如同被困的野兽,死死盯着那些弹劾他的官员。
“燕王殿下!无诏擅离封地,乃大不敬之罪!”
“此举视朝廷法度为何物?!”
“殿下星夜入京,速度之快,远超八百里加急!”
“敢问殿下,在京中可有耳目?此举意欲何为?!”
“储君病重,藩王私入京城,此乃国本动摇之兆!”
“殿下岂不知避嫌之理?!”
“莫非真如外界所传,心存异志?!”
一句句诛心之论,如同冰冷的刀子,狠狠扎向朱棣!!!
他想要辩解,想要怒吼,但背后的剧痛和那“未奉明旨”的铁一般的事实,让他一时语塞!
只能死死攥着床沿,指节泛白。
“放肆!”
秦王朱樉看不下去了,他性情火爆,当即出列怒斥,“我四弟乃是忧心大哥病情,这才不顾一切赶回!”
“尔等在此妄加揣测,是何居心?!”
晋王朱棡也沉声道:“四弟行事或有欠妥,但其心可鉴!”
“尔等身为言官,不体察亲王忧兄之心,反而在此构陷,岂是臣子所为?!”
周王等其他几位皇子也纷纷出声,为朱棣辩护。
他们亲眼见到了朱棣的惨状,心中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更不愿看到兄弟被这些言官如此攻讦。
一时间,朝堂之上乱作一团!
藩王与言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龙椅之上的朱元璋,却如同老僧入定,面无表情,深邃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底下这场闹剧,竟是一言不发。
若是往常,见到有人如此围攻他的儿子,尤其还是刚刚受过重刑的儿子,他早就勃然大怒!
轻则呵斥,重则拖出去砍了。
但今日,他存心要借这群御史的嘴,让他这些手握重兵,逐渐长大的儿子们,好好体会一下什么叫“人言可畏”,什么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让他们明白,有些罪名,哪怕只是捕风捉影,也足以让人身败名裂,百口莫辩!
更何况,他心中稳坐钓鱼台。
在上朝之前,关于姚广孝的“铁证”已然通过秘密渠道呈报到太子那里。
他冷眼旁观,看着朱棣在御史的围攻下狼狈不堪,看着其他儿子们焦急辩解却难以切中要害,仿佛在欣赏一出早已知道结局的戏剧。
就在朱棣被逼问得面色惨白,几乎难以招架。
秦王、晋王等人也因拿不出有力证据而逐渐落入下风。
御史们气焰越发嚣张之际——
司礼监太监那独特而悠长的宣号声,如同破开乌云的利剑,骤然响彻整个大殿,压过了所有的争吵。
“太子殿下驾到——!”
这一声宣号,如同按下了暂停!
原本喧闹如同市集的奉天殿,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愤怒的藩王,还是激昂的御史,亦或是高踞龙椅冷眼旁观的皇帝,都不由自主,齐刷刷地转向那缓缓打开的殿门。
阳光从殿外涌入,勾勒出一个挺拔而沉稳的身影!
太子朱标,身着储君冕服,步履沉稳,面色……竟是前所未有的红润康健!
眼神清明锐利,哪里有半分病重垂危的模样?
“太……太子殿下?!”
“殿下您…您这是……”
惊愕的低呼声此起彼伏,百官与诸位皇子皆是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位“奇迹般”康复的储君。
秦王、晋王等人更是面面相觑。
他们火急火燎赶回京城,就是因为听说大哥病危。
可眼前这神采奕奕的朱标,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唯有龙椅之上的朱元璋,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脸上却依旧是那副高深莫测的平静。
他心中了然。
标儿这是不打算再“病”下去了,要借着今日这场风波,正式走到台前,展露锋芒!
在无数道震惊、疑惑、探究的目光注视下。
朱标从容不迫地走到御阶之前,对着朱元璋躬身行礼,声音清朗沉稳。
“儿臣朱标,参见父皇!”
“起来吧。”
朱元璋声音平淡,“标儿,你身子刚好,何事如此急着上朝?”
朱标直起身,目光扫过一旁躺在榻上,脸色复杂的燕王朱棣,以及那些刚才还气势汹汹,此刻却有些不知所措的御史。
最后重新看向朱元璋。
双手呈上一份文书。
“启禀父皇,儿臣抱病期间,偶得密报,事关四弟清誉,更关乎我大明宗室和睦,不敢不察,故而命人详加探查。”
“今已查明,四弟此番未奉明旨提前入京,实乃受奸人蒙蔽!”
他语气沉痛而恳切。
将姚广孝如何“妖言惑众”,如何“捏造东宫厄运”,如何“诱骗”燕王星夜兼程的罪证一一陈述。
条理清晰,证据确凿。
他言语之间。
既点明了燕王行为的过失在于受蒙骗。
更着重强调其“忧心兄长”、“重情重义”的本心。
将一场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藩王窥伺储位”危机,巧妙化解成了“小人作祟,兄弟情深”的戏码!
一番陈述,逻辑严密,情理交融。
既保全了皇家颜面。
又彰显了他作为兄长和储君的宽厚与明察。
那股自然而发的沉稳气度与掌控局面的能力,让许多原本还对太子能力有所疑虑的老臣暗暗点头!
朱元璋听着,脸上适时地露出了震怒之色,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声道:“好一个妖僧!”
“竟敢如此离间天家,其心可诛!”
“幸亏标儿你洞察入微,处置果断,否则咱险些冤枉了老四,酿成手足相残之祸!”
他话锋一转,看向朱棣,语气依旧带着余怒,却多了几分恨铁不成钢!
“老四!你念及兄弟之情,其心可嘉,但违背旨意,擅离封地,终究是错!”
“咱罚你禁足府中十日,静思己过!”
“你可服气?”
朱棣躺在榻上,心中五味杂陈。
既有被“证明清白”的复杂庆幸,更有对这位大哥手段的深深忌惮!
他挣扎着想要起身谢恩,被朱元璋挥手制止,只能虚弱地应道:“儿臣……领旨谢恩,心服口服。”
皇帝和太子一唱一和,已然将此事定性。
那些原本弹劾得起劲的御史们,眼见“铁证”如山,太子又亲自出面定调,哪里还敢再多言?
纷纷缩回了队列之中,暗自庆幸刚才没有把话说得太绝。
刘伯温站在文官队列中,垂眸不语,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此事环环相扣,最终完美收场。
这背后若没有叶凡那神鬼莫测的手段推动,他绝不相信。
就在众人以为风波已平之际,朱标却并未退下。
他再次拱手,声音提高了几分,清晰地传遍大殿:“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启奏!”
还有事?
百官和皇子们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绷紧。
朱标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那些身着蟒袍的勋贵和藩王身上,语气变得坚定而充满力量!
“值此新都搬迁,万象更新之际,儿臣以为,国都乃一国之本,其卫戍必须万无一失!”
“更兼我大明立国未久,四方或有未靖,北元残余犹在窥伺!”
“儿臣有意,借此良机,组建三支直属朝廷,装备精良,战法新颖的强军!”
“一则为固守新都国门,二则为震慑四方宵小,三则……”
“亦为将来若有契机,行开疆拓土,扬我大明国威之责!”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太子朱标,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向来是温文尔雅,仁德宽厚的形象!
主动提出要组建如此规模的直属强军,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这与他往日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让文武百官和诸位皇子都感到一阵强烈的不安和不对劲!
这不再是那个他们熟悉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揣摩其心意的太子了!
就连早有心理准备的朱元璋,此刻也配合地露出了恰到好处的惊讶和兴趣。
他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带着开怀的笑容,仿佛听到了什么大好消息。
“好!好!好!”
朱元璋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抚掌笑道,“标儿啊!”
“咱一直就有这个心思,想让你多接触军务,历练历练,奈何你以前总以政务繁忙推脱。”
“今**能主动提出此议,更是为了新都和江山社稷着想,咱心甚慰!”
他目光炯炯地扫向以汤和、徐达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
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此事,咱准了!”
“尔等皆是跟着咱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老兄弟,标儿是咱的继承人,也是你们看着长大的侄儿后辈!”
“他如今要建军,你们这些做叔伯的,必须给咱全力支持!”
“要人给人,要装备给装备,不得有误!”
皇帝金口一开,直接把话钉死!!
汤和等人心中纵然有一万个不愿意放出手中的精锐兵权,此刻也只能将苦水往肚子里咽。
脸上挤出恭敬的笑容,连连躬身应和:“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殿下!”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底下那些脸色变幻不定的藩王儿子们,补充道:“还有你们!”
“标儿组建新军,乃是为了大明江山!”
“你们各个封地之中,若有勇武善战,忠诚可靠的精锐之士,也需无条件推荐,配合太子遴选!”
“不得藏私!”
这一下,连藩王们的退路也被堵死了。
秦王、晋王等人面面相觑,心中骇然。
大哥此举,是要将天下最精锐的兵员都集中到他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