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以酒会友
暮色渐沉,澄湖上最后一抹霞光被青灰色的云霭吞没。
从十三画舫那鎏金砌玉的码头铩羽而归,一行人默然穿行在湖畔垂柳依依的石板路上。
初冬的晚风带着湿冷的寒意,卷起地上几片枯黄的梧桐叶,更添几分萧瑟。
回到下榻的“清音阁”客栈,掩上房门,隔绝了外间的寒意,却隔不断室内凝滞的气氛。
炭盆里的火噼啪作响,映着姚秀蓉忧心忡忡的脸庞。
她替沈兰心斟了一杯热茶,暖意却似乎无法驱散眉宇间的愁绪。
“夫人,”姚秀蓉声音轻柔,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那十三画舫的管事如此倨傲,怕是寻常门路难以打通。明日是否让妾身陪着您,再备上一份厚礼,去求见顾舫主府上的管事娘子?内宅的路子,或许能松泛些……”
沈兰心没有立刻回应。她站在窗前,身姿挺拔如竹,目光越过庭院中嶙峋的假山和凋零的花木,投向远处西湖上空那轮在薄云后若隐若现的冷月。
窗外偶尔传来画舫上飘渺的丝竹声和隐约的欢笑声,与室内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良久,她才缓缓转过身,脸上并无挫败之色,眸底反而沉淀出一种历经风浪后的冷静与决断,如同被冰雪覆盖的湖面,底下却涌动着暗流。
“秀蓉,你的心意我明白。”沈兰心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乞求来的机会,不值钱。那顾舫主门槛高,我们便不必非要去挤那扇门。玉冰烧的价值,不该靠低声下气来证明,而该靠它自身的锋芒去赢得认可。”
她走到桌边,指尖轻轻划过桌面,仿佛在勾勒一幅无形的蓝图。
“江南之地,文风鼎盛,名士云集。这些人,清高自许,却也最重真才实学,欣赏风骨。我们何不效仿古人‘以武会友’,来一场‘以酒会友’?”
“以酒会友?”姚秀蓉与静立一旁的江云霜都露出些许困惑。
沈兰心唇角微扬,勾勒出一抹混合着锐气与傲然的弧度:“明日,我们去城北那家声名在外的‘听雪楼’。听闻他家自酿的‘隐梅’乃是江南一绝,深受文人雅士推崇。我们便去堂堂正正地点他们的‘隐梅’,然后,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让我们的‘玉冰烧’,与这江南名酿,好好比较一番!”
她的目光扫过姚秀蓉和江云霜,眼神灼灼:“我们要的不是偷偷摸摸的举荐,而是光明正大的较量!要让江南的酒客们亲眼看看,亲口尝尝,何为北地佳酿的风骨!”
翌日上午,天色澄澈,冬日暖阳透过薄云,洒在青石板街道上。
沈兰心一行人来到了听雪楼。
与十三画舫的极尽奢华不同,听雪楼更显古朴雅致,三层木制小楼,飞檐翘角,门前悬挂着黑底金字的匾额,笔力遒劲。
还未进门,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与清雅酒香交织的气息,沁人心脾。
楼内大厅宽敞明亮,桌椅皆是原木打造,擦拭得光可鉴人。此时已有不少客人,多是身着长衫、头戴方巾的文人模样,或独自品茗阅卷,或三五好友围坐,低声谈论诗词歌赋,气氛清雅而不失热闹。
沈兰心选了大厅中央一处位置坐下,既不偏僻便于观察全局,也不算喧闹中心。
她从容地点了一壶听雪楼的招牌“隐梅”,又配了几样精致的江南小点。
待那酒壶与温酒的小炉送上,沈兰心并未立刻饮用。
她先执起那素白瓷的酒壶,细细端详,只见壶身细腻,釉色温润。
她缓缓将微温的“隐梅”倒入白瓷杯中,酒色清澈,呈现出淡淡的琥珀光泽,一股清冷幽雅的梅花香气随之袅袅散开,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她这番专注品鉴的姿态,本就气质出众,加之昨日十三画舫前之事隐约传开,已引得邻近几桌客人好奇的目光投来。
沈兰心端起酒杯,置于鼻下轻嗅,继而浅啜一口,让酒液在舌尖缓缓流转。
她微微颔首,声音清朗,足以让周围人听清:“果然名不虚传。梅香清逸,沁人心脾,入口柔和甘润,如江南春雨,细腻绵长,确是难得的佳酿,不负‘听雪楼’清雅之名。”
这番赞誉,让几位本地酒客面露得色。然而,沈兰心话锋随即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真诚的惋惜与深入的分析:“只是……此酒美则美矣,过于追求柔顺雅致,却失之了几分穿透力与层次。”
“初入口皆是梅香柔甜,缺乏一股能激荡味蕾、直透喉舌的凛冽之气作为支撑,饮罢之后,回味亦略显单薄,宛若一幅绝佳的工笔花鸟,色彩清丽,却少了些许写意山水的磅礴气韵与悠远意境。似乎……少了几分酒应有的筋骨与魂魄。”
她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石子。
在座多是推崇江南酒水柔美风味的文人雅士,听得一位北方来的夫人如此品评本地名酒,不免心生不以为然。
立时便有一位身着宝蓝色绸缎长袍、手持折扇、面色红润的老者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维护本土名产的自矜:
“这位夫人,听您口音,是北地来的贵客吧?‘隐梅’之妙,便在于其‘柔、雅、香’三字,恰似我江南女子,吴侬软语,温婉可人,韵味自在其中。”
“夫人所言‘凛冽’、‘筋骨’,怕是北地那种入口如刀的烧刀子路数,刚猛有余,却失之醇雅,与我江南的灵秀水土,怕是格格不入吧?”
此言一出,周围几位酒客也纷纷点头附和。
沈兰心面对质疑,不慌不忙,神色依旧从容。
她微微一笑,宛若雪后初霁的阳光,既不失礼,又自带风骨:“老先生所言甚是,一方水土确能孕育一方风味。江南酒之柔雅,北地酒之刚烈,本无高下之分,唯有特色之别。然而,酒之真正妙处,在于百味纷呈,在于能否触动人心。”
她示意身旁的护卫,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小坛素面粗陶所装的玉冰烧郑重地置于桌上。那陶坛貌不惊人,却自有一种古朴厚重的气息。
“只是,”沈兰心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清晰而坚定,“酒之品格,亦如人之品格,并非唯有柔顺一途。刚柔并济,方是大道。妾身家中亦有一酒,名曰‘玉冰烧’,产于北地苦寒之境,却并非只有蛮横烈性。”
说着,她伸出素手,亲自拍开酒坛的泥封。动作干脆利落。
“啵”的一声轻响过后,刹那间,一股更加醇厚、凛冽却不失清雅、仿佛凝聚了冰雪精华与谷物魂魄的独特酒香,如同挣脱束缚的蛟龙,猛地逸散开来,强势而又不失风度地瞬间充盈了整个听雪楼的大堂。
那香气层次丰富,初闻如雪原寒风,凛冽提神,细品之下,又有五谷烘焙后的暖香与一丝若有若无的甘甜回味,奇异地与“隐梅”那幽冷的梅香区分开来,甚至盖过“隐梅”的芳香。
这迥异而卓越的香气,立刻如同磁石般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交谈声戛然而止,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貌不惊人的陶坛上。
就连原本在后堂账房内低头拨弄算盘、对前厅喧哗习以为常的掌柜,也不由得停下了动作,惊讶地抬起头,望向香气来源之处。
沈兰心取过数只洁净无瑕的白瓷杯,亲自执坛,将那晶莹剔透、色泽宛如纯净琥珀的酒液缓缓注入杯中。动作优雅,神态庄重。
“诸位皆是懂酒爱酒之人。”她将斟满的酒杯,首先递与方才发言的老者,随后又分与旁边几位面露强烈好奇与探究之色的客人,“空口无凭,优劣如何,皆在酒中。玉冰烧在此,敬请诸位品评指教。看看这北地之酒,是否也能有几分不一样的韵味与风骨?”
暮色渐沉,澄湖上最后一抹霞光被青灰色的云霭吞没。
从十三画舫那鎏金砌玉的码头铩羽而归,一行人默然穿行在湖畔垂柳依依的石板路上。
初冬的晚风带着湿冷的寒意,卷起地上几片枯黄的梧桐叶,更添几分萧瑟。
回到下榻的“清音阁”客栈,掩上房门,隔绝了外间的寒意,却隔不断室内凝滞的气氛。
炭盆里的火噼啪作响,映着姚秀蓉忧心忡忡的脸庞。
她替沈兰心斟了一杯热茶,暖意却似乎无法驱散眉宇间的愁绪。
“夫人,”姚秀蓉声音轻柔,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那十三画舫的管事如此倨傲,怕是寻常门路难以打通。明日是否让妾身陪着您,再备上一份厚礼,去求见顾舫主府上的管事娘子?内宅的路子,或许能松泛些……”
沈兰心没有立刻回应。她站在窗前,身姿挺拔如竹,目光越过庭院中嶙峋的假山和凋零的花木,投向远处西湖上空那轮在薄云后若隐若现的冷月。
窗外偶尔传来画舫上飘渺的丝竹声和隐约的欢笑声,与室内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良久,她才缓缓转过身,脸上并无挫败之色,眸底反而沉淀出一种历经风浪后的冷静与决断,如同被冰雪覆盖的湖面,底下却涌动着暗流。
“秀蓉,你的心意我明白。”沈兰心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乞求来的机会,不值钱。那顾舫主门槛高,我们便不必非要去挤那扇门。玉冰烧的价值,不该靠低声下气来证明,而该靠它自身的锋芒去赢得认可。”
她走到桌边,指尖轻轻划过桌面,仿佛在勾勒一幅无形的蓝图。
“江南之地,文风鼎盛,名士云集。这些人,清高自许,却也最重真才实学,欣赏风骨。我们何不效仿古人‘以武会友’,来一场‘以酒会友’?”
“以酒会友?”姚秀蓉与静立一旁的江云霜都露出些许困惑。
沈兰心唇角微扬,勾勒出一抹混合着锐气与傲然的弧度:“明日,我们去城北那家声名在外的‘听雪楼’。听闻他家自酿的‘隐梅’乃是江南一绝,深受文人雅士推崇。我们便去堂堂正正地点他们的‘隐梅’,然后,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让我们的‘玉冰烧’,与这江南名酿,好好比较一番!”
她的目光扫过姚秀蓉和江云霜,眼神灼灼:“我们要的不是偷偷摸摸的举荐,而是光明正大的较量!要让江南的酒客们亲眼看看,亲口尝尝,何为北地佳酿的风骨!”
翌日上午,天色澄澈,冬日暖阳透过薄云,洒在青石板街道上。
沈兰心一行人来到了听雪楼。
与十三画舫的极尽奢华不同,听雪楼更显古朴雅致,三层木制小楼,飞檐翘角,门前悬挂着黑底金字的匾额,笔力遒劲。
还未进门,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与清雅酒香交织的气息,沁人心脾。
楼内大厅宽敞明亮,桌椅皆是原木打造,擦拭得光可鉴人。此时已有不少客人,多是身着长衫、头戴方巾的文人模样,或独自品茗阅卷,或三五好友围坐,低声谈论诗词歌赋,气氛清雅而不失热闹。
沈兰心选了大厅中央一处位置坐下,既不偏僻便于观察全局,也不算喧闹中心。
她从容地点了一壶听雪楼的招牌“隐梅”,又配了几样精致的江南小点。
待那酒壶与温酒的小炉送上,沈兰心并未立刻饮用。
她先执起那素白瓷的酒壶,细细端详,只见壶身细腻,釉色温润。
她缓缓将微温的“隐梅”倒入白瓷杯中,酒色清澈,呈现出淡淡的琥珀光泽,一股清冷幽雅的梅花香气随之袅袅散开,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她这番专注品鉴的姿态,本就气质出众,加之昨日十三画舫前之事隐约传开,已引得邻近几桌客人好奇的目光投来。
沈兰心端起酒杯,置于鼻下轻嗅,继而浅啜一口,让酒液在舌尖缓缓流转。
她微微颔首,声音清朗,足以让周围人听清:“果然名不虚传。梅香清逸,沁人心脾,入口柔和甘润,如江南春雨,细腻绵长,确是难得的佳酿,不负‘听雪楼’清雅之名。”
这番赞誉,让几位本地酒客面露得色。然而,沈兰心话锋随即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真诚的惋惜与深入的分析:“只是……此酒美则美矣,过于追求柔顺雅致,却失之了几分穿透力与层次。”
“初入口皆是梅香柔甜,缺乏一股能激荡味蕾、直透喉舌的凛冽之气作为支撑,饮罢之后,回味亦略显单薄,宛若一幅绝佳的工笔花鸟,色彩清丽,却少了些许写意山水的磅礴气韵与悠远意境。似乎……少了几分酒应有的筋骨与魂魄。”
她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石子。
在座多是推崇江南酒水柔美风味的文人雅士,听得一位北方来的夫人如此品评本地名酒,不免心生不以为然。
立时便有一位身着宝蓝色绸缎长袍、手持折扇、面色红润的老者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维护本土名产的自矜:
“这位夫人,听您口音,是北地来的贵客吧?‘隐梅’之妙,便在于其‘柔、雅、香’三字,恰似我江南女子,吴侬软语,温婉可人,韵味自在其中。”
“夫人所言‘凛冽’、‘筋骨’,怕是北地那种入口如刀的烧刀子路数,刚猛有余,却失之醇雅,与我江南的灵秀水土,怕是格格不入吧?”
此言一出,周围几位酒客也纷纷点头附和。
沈兰心面对质疑,不慌不忙,神色依旧从容。
她微微一笑,宛若雪后初霁的阳光,既不失礼,又自带风骨:“老先生所言甚是,一方水土确能孕育一方风味。江南酒之柔雅,北地酒之刚烈,本无高下之分,唯有特色之别。然而,酒之真正妙处,在于百味纷呈,在于能否触动人心。”
她示意身旁的护卫,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小坛素面粗陶所装的玉冰烧郑重地置于桌上。那陶坛貌不惊人,却自有一种古朴厚重的气息。
“只是,”沈兰心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清晰而坚定,“酒之品格,亦如人之品格,并非唯有柔顺一途。刚柔并济,方是大道。妾身家中亦有一酒,名曰‘玉冰烧’,产于北地苦寒之境,却并非只有蛮横烈性。”
说着,她伸出素手,亲自拍开酒坛的泥封。动作干脆利落。
“啵”的一声轻响过后,刹那间,一股更加醇厚、凛冽却不失清雅、仿佛凝聚了冰雪精华与谷物魂魄的独特酒香,如同挣脱束缚的蛟龙,猛地逸散开来,强势而又不失风度地瞬间充盈了整个听雪楼的大堂。
那香气层次丰富,初闻如雪原寒风,凛冽提神,细品之下,又有五谷烘焙后的暖香与一丝若有若无的甘甜回味,奇异地与“隐梅”那幽冷的梅香区分开来,甚至盖过“隐梅”的芳香。
这迥异而卓越的香气,立刻如同磁石般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交谈声戛然而止,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貌不惊人的陶坛上。
就连原本在后堂账房内低头拨弄算盘、对前厅喧哗习以为常的掌柜,也不由得停下了动作,惊讶地抬起头,望向香气来源之处。
沈兰心取过数只洁净无瑕的白瓷杯,亲自执坛,将那晶莹剔透、色泽宛如纯净琥珀的酒液缓缓注入杯中。动作优雅,神态庄重。
“诸位皆是懂酒爱酒之人。”她将斟满的酒杯,首先递与方才发言的老者,随后又分与旁边几位面露强烈好奇与探究之色的客人,“空口无凭,优劣如何,皆在酒中。玉冰烧在此,敬请诸位品评指教。看看这北地之酒,是否也能有几分不一样的韵味与风骨?”